扶贫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3-02-02 09:46:11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扶贫的调研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扶贫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扶贫的调研报告

扶贫的调研报告1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相关要求,根据县委统一安排部署,近期我乡在11个村范围内开展了精准扶贫摸底调查,通过广泛走访农户,深入交流,实地查看,对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查找出了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全面理清了扶贫工作的思路。现就前期的调查摸底情况报告如下:

  一、安排部署情况

  20xx年7月14日省委召开了文朝荣先进事迹报告会暨全省扶贫攻坚动员会以来,市、县和乡三级分别召开了扶贫攻坚动员会,8月7日我乡再次安排部署精准扶贫工作,在此次会议上,乡党委、政府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部署,全乡政府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乡直单位负责人、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共计90人参加了摸底调查工作。会后,各扶贫工作专班深入村组开展了摸底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做到了“三个认清”,明确了工作的意义。一是认清了时间的紧迫性。此次活动从省到村动员会一开到底,充分显示各级党委、政府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视,会上明确了襄阳市和保康县完成脱贫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在摸底调查中每位党员干部集中了全部精力,利用5天时间顺利完成了摸底调查任务。二是认清了贫困的多样性。在此次摸底调查中,工作专班明确了贫困户的标准,特别注意到了户与户之间的差距,找出了农户贫困的不同原因,找准了问题的症结,也理清了下一步对户的思路,为今后开展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三是认清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此次活动的摸底调查,是为下一步推进精准扶贫,解决全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顺利实现预期脱贫目标的一次重大活动,参加调查摸底成员在此次行动中,走访认真细致,数据核对准确,收集了影像和纸质资料,准确无误的完成了既定任务。

  (二)做到了“四个明确”,保证了行动的高度统一。此次活动时间短、任务重,所有参与调查摸底的党员干部在下村入户中做到了四个明确:一是明确了时限。8月份正是农忙季节,工作专班人员不分昼夜开展工作,在三天内顺利完成入户调查,两天内把所有户表汇总完毕;二是明确了任务。根据工作安排,工作人员认真填好入户摸底调查表和汇总表,特别是对边远村组农户进行了重点摸底,做到了逐村逐组不落户,逐家逐户不落人,摸清了两峪的家底;三是明确了内容。工作队成员每到一户都认真对照住房状况、产业发展、人口劳动力、文化教育状况和民生保障等五类情况,一项一项的问,一笔一笔的算,准确的填写了农户的基本情况;四是明确了方式方法。现在正是农忙季节,在摸底调查中,工作队成员不分白天黑夜错时进行调查,深入到田间地块开展工作,确保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

  (三)做到了“六个落实”,完成了预期的目标任务,乡党委、政府要求此次活动必须要把纪律和规矩放在前面,严禁出现走过场、打水漂的现象,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了全面落实:一是走访户户到。8月7日至11日,利用5天时间走遍了全乡11个村,43个村民小组,可以说,在每家农户堂屋里都留下了工作人员的脚印,准确摸清楚了全乡困难群众的详情;二是表格项项填。此次调查摸底内容涵盖面广,调查仔细深入,共涉及了5大类,29小类,60项具体内容,每一项专班成员都认真进行了核实填写;三是摸底数据实。在调查中,对于农户的生产发展、住房、受教育等情况,专班成员认真与群众算好经济账,拍摄照片留存档案,每一项数据都进行了认真核对;四是核实项目准。针对户表上面的项目,专班人员通过实地调查与农户核对相结合,村干部与邻居反映情况相结合,进行了全方位核实;五是与农户交流深。在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力争把情况摸准,在与群众深入交流中,工作队员为了把情况摸准,每到一处都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农户批烟叶、绑烟叶、上杆子,有的帮忙摘胡椒、除草等,无形中拉近了干群关系,与群众增进了感情、拉近了距离,了解到群众的真心话和真想法,为全乡扶贫工作开了好头;六是工作作风实。此次扶贫调查中,乡党委对纪律要求非常严格,明确规定在走访中不能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不能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在此次调查摸底过程中,工作队员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放在面前,不分领导、干部职工和普通党员,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执行到底。例如在走访偏远农户时,乡党委书记骑摩托、走小路、住农户、入户走访,乡长步行数里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干部职工深入偏远村组农户一住就是两三天,党员和群众代表顶着烈日翻山越岭,各专班成员都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充分展现了党员干部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得到群众广泛认可。

  二、摸底基本情况

  通过5天时间,走访摸底群众7293人,2314户,通过对住房、产业发展、人口劳力、文化教育和民生保障五个方面的调查,对全乡基本情况有了深入地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一)住房结构状况:通过走访和实地查看,共走访了2314户农户,调查房屋总数为2326栋,具体情况如下:砖木195户,占总户数的;砖混349户,占总户数的15%;土木1768户,占总户数的;石木14户,占总户数的;重度危房户432户,占总户数的;危房户1368户,占总户数的。

  (二)产业发展状况:据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乡农户占有山林面积111347亩,耕地面积15948亩,其中核桃种植面积3158亩,占耕地面积的,烟叶种植面积4685亩,占耕地面积的,粮食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0335亩,占耕地面积的;种植袋料1756680袋;生猪存栏2643头,羊存栏837头,牛存栏3010头,鸡存栏13799只。

  (三)人口劳力状况:根据摸底调查情况来看,全乡摸底调查人口有7293人,其中:劳动力人口5120人(含60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占总人口的;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938人,占总人口的,占劳动力人口的;重病重残605人,占总人口的;在校学生896人,占总人口的。

  (四)文化教育状况:根据向本人了解和查阅户口信息统计,目前全乡小学学历3145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43%,初中学历2301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高中学历863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大专以上学历253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在校学生人数896人,义务教育阶段人数为455人,其中,学前教育191人,小学332人,初中125人,高中155人,大专以上93人。

  (五)民生保障状况:针对全乡2314户居民的水、电、路等方面调查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全乡有饮水困难农户521户,占总户数的,涉及1781人,占总人口的;用电困难农户372户,占总户数的16%,涉及1169人,占总人口的16%;不通公路农户338户,占总户数的,涉及1058人,占总人口的;分散五保户29人,农村低保421户,共计753人,占总人口的;低于3000元以下的有437户,1041人,占总人口的。

  三、目前存在问题

  根据实地走访和调查数据分析,目前造成全乡贫困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劳动力短缺、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跟不上、民生保障不足等方面。

  (一)劳动力短缺。根据调查摸底情况来看,劳动力人口不足目前是制约两峪乡发展的一大难题,走访实有户籍人口7293人,其中劳动力人口5120人,在外务工的有1938人,也就是说在家的劳动力只有3xx2人,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属60岁以上具有一定劳动能力老年人。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在家务农辛苦,投入大,收入不高,造成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二是户口外迁,造成空挂人口较多,根据统计外迁有500多户,1700多人,主要分布在荆门、当阳、宜城、南漳、襄阳市区和保康县城、马良镇等地。同时,还有部分年轻人在本地娶亲难,在外地招婿,也是造成人员外流的原因;三是人口结构比例失调,重病、重残和年龄较大人员比较多,无劳动能力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

  (二)文化程度不高。根据统计情况来看,全乡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3145人,初中2301人,高中863人,大专以上人口253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调查报告)口占走访人口比例的74%,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难,对于农业发展的认识,还停留在“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的层面,致富无技术、增收无门路。

  (三)住房条件较差。根据走访来看,调查的2326户房屋中,危房户1368户,占总户数,其中重度危房户432户,占总户数的,土木房和石木房屋1782户,占总户数的。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土坯房已经成为我乡推进精准扶贫的一大障碍,严重制约了农户住房环境改善。分析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建新房旧房没有拆除。部分农户建新房后把旧房用于堆放杂物或者转让他人居住;

  二是无意愿建房。部分农户因为居住位置偏远、闭塞,物流商贸不畅,基础设施滞后,生活不方便,认为建房无意义,不愿意建房;

  三是无能力建房。主要集中在年纪较大、重病重残等农户中,全乡共计432户,并且房屋均处于重度危房。

  四是新建房屋难度大。主要表现在:

  1、农民意愿不强,无意愿农户占总户数的;

  2、困难户无能力建房,占总户数的;

  3、基础设施不完善,建房原材料运送成本较高,特别是二次搬运成本高于成本价,挫伤农民积极性也是一些农户不愿意建房的原因;

  4、没有合适居民点,例如百庙、长河部分村组,都属于大于30°坡地,无法找到合适的居民点;

  5、建房资金短缺,主要集中在完全无能力建房和贫困户两个方面,总计609户,占总户数37%。

  (四)产业发展不优。两峪乡全境山地居多,目前虽然全乡有烟叶、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发展,但是部分农户致富能力依然不足,主要表现:一是部分农户在家务农没有主导产业,外出务工没有劳动力;全乡2314户,烟农534户,菌农484户,两产业交叉累计发展110户,还有1406户无主导产业,占总户数的;二是外出务工人员1938人,占全乡劳动力人口的37%,务工虽然增加了收入,但是也造成了劳动力和人才的外流;三是商贸、物流不畅,缺少第三产业发展,无法促进本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五)民生保障不足。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基层民生保障的力度,但是还不能够达到基层群众的需求。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保障能力还比较弱。低保户、五保户基本上得到了保障,可是一些因病因残致贫的农户,虽然新农合报销一定比例,但一遇大病,个人承担部分仍然是一笔很大数目,导致部分农户因没有得到有效帮扶,致使脱贫之后再次返贫。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通过调查两峪目前有338户群众不通公路,有372户群众用电质量差或用电困难,有521户,1781人还存在饮水困难等问题,行路、饮水、用电等民生难题还相当突出,也成为摆在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一道鸿沟。

  (六)项目资金有限。根据两峪乡的实际来看,近年来开展的扶贫工作主要集中在“脚疼医脚,头疼医头”的.层面上,缺少具有支撑性的扶贫项目和项目资金,没有有效带动群众发展致富的门路,近三年来,两峪乡争取到的扶贫项目30个,项目资金万元,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但由于资金额度小,项目比较分散,发挥效果不明显,与实际要解决的民生难题差距比较大。

  (七)时间紧任务重。根据整体的摸底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我乡确定为贫困户的有1177户,共计3273人,占总人口的,可以看出贫困人口的基数大,群众住房改善难,劳动力人口短缺,人员素质偏低,产业发展不强,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还相当突出,与市、县提出的20脱贫任务差距还比较大,扶贫任务相当重。

  四、下一步计划。

  在今后扶贫工作中,立足两峪乡实际,牢牢把握中央、省、市、县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精神,抢抓“十三五”保康扶贫开发和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县建设的重大机遇,切实加大精准扶贫力度,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措施,全力推进两峪乡扶贫工作。

  (一)明确目标,细化任务。

  按照省、市、县委提出的关于在年实现全面脱贫的要求,以及“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目标,结合两峪实际,对全乡确定为脱贫对象的1177户,3273人,实行分类管理,分步实现脱贫,力争在今后三年内顺利实现精准脱贫,与全县人民同步实现小康。

  此次精准扶贫工作,我乡按照三类标准制定脱贫计划:

  一是基础条件差致贫。就具体调查情况来看,我乡人均在3000元以上,但是收入不稳定的人员还有543户,1738人,他们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改善方面,通过争取政策,加大力度改善饮水、交通、用电等方面的难题,明年底可以脱贫。

  二是无劳动能力致贫。这类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此类人群还有317户,614人,他们脱贫的方式就是通过争取国家政策,实现政府供养,帮助其20xx年完全脱贫。

  三是因病因灾致贫。此类对象有317户,921人,本身有发展能力,但是因病、因残或因灾致贫,主要通过争取政策资金,在生活上给予扶持,在生产上帮助谋划产业发展,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确保以前完全实现脱贫。

  以上贫困户将根据年度逐步实现脱贫,按照20xx年前脱贫235户,766人;脱贫283户,839人;20脱贫361户,1074人;20xx年脱贫298户,594人,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顺利实现“精准脱贫,不落一人”。

  (二)分类施策,分步实施。

  实施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情况千差万别,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应从实际出发,因村因户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实行扶贫对象全覆盖,做到每位干部都参与帮扶贫困户,每户贫困户都有干部帮扶服务。

  1、产业帮扶。充分利用“三万”“五联”和扶贫工作队驻村机会,制定村级产业发展规划,在稳定本村烟叶、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驻村干部和工作队联系农户的方式,积极鼓励群众发展新型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力争实现“一村一项主打产业、一户一个致富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

  2、基础设施帮扶。积极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有效整合相关涉农资金,重点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村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的地方,帮助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

  3、移民搬迁帮扶。按照自愿原则,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整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重点推进村内居民点建设,力争每村规划建设1-3个新居民点,积极引导群众改善居住环境。加快推进弱势群体居民点建设速度,着力改善困难群体和留守老人的生活条件,力争三年内建成两峪片、麻坪片、芭桃片3个弱势群体集中居民点,彻底解决群众住房难和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

  4、结对帮扶。坚持以“三万”“五联”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制定好驻村领导、驻村干部和乡直单位干部帮扶计划,确保每名干部帮扶3-5户贫困户,各村定补干部也要结对帮扶贫困户1-2户,对于帮扶的贫困户,要有计划有措施,确保规定时间内实现脱贫目标。

  (三)强化领导,保障有力

  1、组织领导上给予保障。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乡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乡长为常务副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单位和驻村干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实行专项专人负责抓落实。坚持落实党政“一把手”精准扶贫责任制,明确各单位精准扶贫的任务分工,将精准扶贫作为全乡的中心工作来抓,逐步将精准扶贫成效、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提高和减贫数量作为各单位、各村考核的工作重点内容和新指标,形成精准扶贫人人有责的共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财力上给予保障。加强政策资金整合力度,特别是对公共服务体系财政奖补的支持力度要逐步加大,促进基层民生工程建设。同时,乡政府还将在今后三年的工作中拿出本级财政收入的可用财力大部分用于精准扶贫和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在扶贫过程中,要建立扶贫到户资金使用管理公开、公示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做到公开透明、程序规范、手续完备、发挥效益,确保扶贫到户资金用于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上。

  3、建立考评机制。为抓实抓好扶贫到户的实施,应建立健全扶贫到户考核评比激励机制。一是督促检查机制。建立对工作专班、乡直单位和村督促检查机制,做到“半年检查、年度考核”。二是考核评比激励机制。制定考核评比奖励办法,将精准扶贫纳入到村和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各村、各单位应把实施精准扶贫的资金落实、目标任务、完成进度等进行细化分解,逐项落实,综合评比,奖惩激励。对组织实施完成任务好的给予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五、建议对策

  (一)政策给予倾斜。建议省、市、县在政策制定上,应充分调动各方面政策资源,把项目、资金向基层倾斜,特别是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在住房上,对重度危房和土坯房,加大对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和弱势群体居民点建设等政策进行整合,提高扶持力度,鼓励农户改善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对边远乡镇、村组农户的水、电、路、小流域治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改善基层生产生活条件差的现状;在产业发展上,利用政策导向,鼓励一村一品,一户一个致富项目,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二)集中优势力量。在加派工作队的力度上,对于基础条件差、扶贫任务重的村应加大扶贫力度,把一些实力比较强的工作队,选派到边远贫困村组,帮助谋划经济发展和脱贫计划。在过去的选派驻村工作队上,例如两峪乡芭桃、王家坡、麻坪、长河等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安排的工作队均是单位小人员少,甚至是一单位挂多村,尽管工作队非常努力,但毕竟财力、人力、物力有限,支持力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基本上很难实现预期的扶贫任务和目标。

  (三)加大行业扶贫力度。建议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农业技术等单位加大对基层的扶持力度,从提升身体素质、受教育程度和农业技术上入手,逐步改善基层的发展环境,帮助贫困群众在生产、生活和精神等各方面全面脱贫。例如,xxx门应对农村卫生室就医环境改善、药物配备和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大病救助报销种类,提高报销比例,解决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教育部门应加大农村高中生、大中专以上学生的帮扶力度,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从“扶智”下手,改善农村发展人才匮乏的困境;农业技术方面,应加大基层一线农技人员选派力度,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改善目前基层农技力量薄弱问题,增强农村科技致富、科技兴农的能力,帮助贫困户找项目谋发展,为实现精准脱贫做好产业发展保障。

扶贫的调研报告2

  XX镇村位于县西南部,距县城70公里,距集镇7公里,属省级贫困村。几年来,在县委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暖棚、牧道、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工程陆续实施,牧民群众的生产条件、生活水平、人均收入等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贫困落后的面貌依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扶贫攻坚任重道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全村共167户,755人,4个联牧小组,低保户70户144人,单亲家庭18户,残疾人8名,五保户8人,党员10名,草场面积12.12万亩,2015年牲畜年末存栏数为23085混合头,其中牛17320头、羊5162只、马603匹。2009年实施的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参加牧民定居行动计划104户,因该村毗邻黄河九曲第一湾4a及旅游景区,2010年被定为州首批“旅游精品村”。

  (二)贫困现状:该村现有绝对贫困户27户,占总户数的16.1%,绝对贫困人口112人,占总人数的14.8%。在镇“六村一社”中,村人均草场面积最小、人均牲口拥有数量最少、人均收入最低,身背债务无偿还能力人员较多、无房户数较多、无从业技能闲散青年较多、“等、靠、要”思想严重得过且过户主较多,且是镇辖区唯一一个无集体经济村。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生产资料严重匮乏。村人均草场拥有量为90亩左右,为藏哇、汾甲等草场较小村人均草场拥有量的一半,较嘎尔玛、索格藏等畜牧大村更是相差甚远,这对以养殖业为支柱产业的村是致命的,属典型的先天性营养不良。

  (二)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牧道需求量依然巨大,很多地方、很多时候牧场搬迁、产品输出依然是人背马驮,生产效益大打折扣;二是仅有16.3%的家庭拥有暖棚,三类畜越冬问题依然棘手;三是定居点基础设施陈旧,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大障碍。因缺乏有效管理和后续维护资金缺乏,村安全饮水、电力保障、村内道路、公共厕所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亟待改善,“精品旅游村”并没有能够成为村增收致富的法宝。

  (三)历史渊源造成观念守旧落后。一是长期区域性落后,使村习惯于当“老幺”,对脱贫摘帽动力不足、信心不足;二是习惯于对省级贫困村长期的扶持,“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家庭寥寥无几,扣紧贫困帽,不愿脱帽大有人在;三是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长远发展计划、无专业就业技能,对外出务工挑三拣四,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四)因灾因病致贫返贫。一是部分家庭经济基础薄弱,若遇雪、疫情等自然灾害,抵御和承受风险能力偏弱;造成贫困或是返贫可能性极大;二是突遇重病,致使劳动力减少,高昂的医疗费用使牧民债台高筑。

  三、贫困户意愿诉求

  在走访中,贫困户提出了较多愿望,其中最主要、最恳切、最具代表性的愿望有3个。按照期望值高低进行排序,如下:

  1.首要愿望是解决住房问题。贫困户中无定居房家庭较多,即使是冬房也往往破败不堪,他们最希望得到的帮助就是解决住房问题。

  2.次要愿望是得到医疗救助。贫困户中病重或因病举债家庭较多,最希望在医疗方面得到关怀和帮助。

  3.然后是生产就业方面的帮助。所有贫困户家庭都存在生产就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希望得到帮助。特别是无牲畜、缺少生产资料的家庭希望在就业方面给予支持,希望多创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难问题。

  四、下步工作打算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针对贫困情况、致贫原因、贫困户愿望,结合实际,作如下打算:

  (一)依托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壮大集体经济。村紧邻黄河九曲第一湾4a级旅游景区核心区,又紧挨景区公路,是观“晨光幻影九曲夕照”、体验藏家风情体验的理想之地,区域优势明显。村民发展旅游产业、兴办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愿望强烈。现规划建设民俗风情体验寨,预计投资300万元,其中,县民宗局乡村旅游发展资金100万元,幸福美丽家园巩固提升工程资金30万元,村集体预投资20万元,村民预筹资60万元,资金缺口90万元。

  (二)积极争取各类项目,提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根据民情意愿收集情况,实施牧道、暖棚、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工程,大力提高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针对贫困户存在的“等、靠、要”、守土安贫和悲观失望等思想观念,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使贫困户开阔了视野,增强自立意识和脱贫信心,激活了他们的内在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充分发挥牧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四)培养技能,提供岗位,解决闲散青年就业。草场小,牲畜少致使村闲散青年较多,这部分人,就业技能欠缺,不善于学习,就业无门。对此,针对实际情况,安排各种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同时,通过结对辖区大型企业,扩大公益性岗位编制,争取就业岗位。

  (五)解决村文化场所问题。兴建文体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农家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慢慢实现通讯、网络覆盖。

扶贫的调研报告3

  光伏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产业扶贫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县因地制宜开展光伏扶贫工作,在上级发改、扶贫、供电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我县20xx年度光伏扶贫项目自20xx年开始谋划,由各乡镇牵头,各行政村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成立村级光伏农业专业合作社,并于20xx年11月完成了全县十二个乡镇148个光伏扶贫合作社村级电站的备案工作。项目主要以村级光伏电站的形式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在符合土地整体利用规划条件下,选择荒山、荒坡、滩涂等场所,按供电部门的技术要求统一建设。全县139个村组建148个村级光伏合作社,按户均5kw的标准,建设总装机容量为19.76mw,建设总户数为3952户,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3832户。

  (二)产业资金投入情况

  合作社建设光伏电站每户需投入3.5万元,项目总投资1.7576亿元,其中:

  1、补贴资金3952万元;

  2、光伏贷款风险补偿金1600万元;

  3、供电设施投入约1400万元;

  4、光伏合作社征地、整地约260万元;

  5、合作社向银行贷款0.988亿元,

  6、政府全额贴息每年484.12万元(年息4.9)。

  现已将扶贫资金2600多万元拨付至合作社,县农商行贷款8400多万元,部分项目资金已由合作社拨至施工企业。

  (三)项目建设情况

  今年3月我县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编制下发了符合我县实情的《县光伏扶贫实施方案》后,县光伏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立即进行部署,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乡镇和职能部门调度会,要求部门明确工作职责,抢抓机遇,争取6月30日全面并网,全力打好光伏扶贫攻坚战;各乡镇克服征山整地和春季雨水较多的困难,先期垫付资金,平整荒山荒地356亩;供电部门全力配合,新安装变压器124台,高压线28公里;通过竞争性比选方式确定了项目的建设单位和运维主体。20xx年3月工程全面启动,6月30日全面建成及并网发电。预计项目建成后每年每户贫困户可受益约3000元。

  (四)电费结算情况

  自6月30日并网以来,7-10月份我县光伏扶贫合作社累计上网发电量约766万千瓦时,按0.98元/kwh计算,累计收益约750.68万元。目前供电公司已经对7-9月份光伏发电量586.2337万千瓦时进行了结算,结算电费共计574.51万元,其中上网电费242.8581万元已经付款,国家再生能源补贴约331.651万元暂未拨付,等补贴入账后统一进行拨付。光伏扶贫项目已初见成效。

  我县光伏扶贫工程按照“政府引导、贫困户参与、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坚持“贫困户自愿、贫困户受益、能还本付息”的原则,探索出一条符合脱贫需要的光伏扶贫发展模式。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

  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扶贫移民局、发改委、财政局、供电公司等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县光伏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扶贫和移民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扶贫和移民局长兼任,负责光伏产业扶贫工作的综合协调、数据收集、日常事务等工作。制定出台了光伏扶贫支持政策,即县政府在产业扶贫资金中补贴每户贫困户1万元,其余资金需向银行贷款,贷款利息前5年由政府全额贴息,第6年开始由合作社从电站收益中按月等额还本付息;县供电公司无偿提供接入电网和免费提供接入主网计量表等优惠政策。

  (二)完善制度,注重监管

  出台了《县光伏电站暂行管理细则》,建立了第三方质量检测评估体系,确定了成都产品质量检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德认证检测(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作为第三方质量检测评估体系单位;建立了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管理制度。通过竞争比选确定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欣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我县光伏扶贫工程建设和运行主体,签订了具有长期法律效力的合同文书。

  (三)广泛宣传,快速推进

  一是大力宣传光伏扶贫知识政策,139个行政村多次召开村民座谈会,广泛吸纳群众意见。同时,在政府官网、县爱心扶贫公众号、光伏扶贫微信群及时发布相关政策及新闻动态,并发放电站运维手册。二是积极主动对接,指导乡(镇、场)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如:项目的申报、备案,项目的选址、光伏合作社的成立等。严格把好审核关,简化程序,开辟绿色通道,以县委办、县政府办印发了《县光伏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三是加强光伏扶贫项目建设的调度和服务工作,对光伏扶贫项目实施过程遇到的资金、用地、合作社注册等问题及时加以解决,确保光伏电站如期并网。

  (四)部门配合,协调有力

  县扶贫和移民局、县发改委、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供电公司、农商银行及14个乡镇(场)等相关部门,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积极配合,安排专人负责,对光伏扶贫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指导,落实责任、强力推进。

  (五)严格质量监督

  明确了分管副县长为行政责任领导;督促合作社与参建企业签订了具有长期法律效力的合同文书,明确了企业的质量保证法律责任;工程全面竣工后,组织了由县扶贫移民局牵头,发改委、财政局、各乡镇分管领导、供电所参与的验收小组对148个光伏电站从场地情况、光伏组件数量、并网电路、护栏质量等多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并聘请了有资质的第三方质量检测评估单位对光伏电站进行了检测。

  根据省政府光伏扶贫扩面工程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光伏扶贫扩面工程的意见》(府厅发【20xx】85号)等文件精神要求,我县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全面组织实施我县光伏扶贫扩面工程。

  一是全面开展调查摸底。20xx年8月份以来,组织县发改、扶贫、供电、乡镇等多个单位对全县“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贫困村进行了全面排查摸底,对照工程用地、电网接入等建设条件,选出符合建设条件的贫困村24个。

  二是及时制定实施方案。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拟在选出的建档立卡贫困村中逐步实施光伏扶贫扩面工程,按每个村的装机容量不超过100千瓦来建设,总规模为1.2兆瓦;同时对照省发改委、省扶贫移民办《关于开展光伏扶贫扩面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能源【20xx】1158号)文件要求,由县扶贫、发改、财政、供电、国土、林业、环保、农商行等部门共同编制县光伏扶贫扩面工程实施方案,现已上报省、市发改、扶贫移民办待审。

  三是积极开展项目选址。对照先期选出的符合建设条件的贫困村,我县计划今年第一批光伏扶贫扩面工程建设村级电站3个,目前白槎村、丰产村已完成选址和光伏板的安装,里阴村已完成支架安装,预计12月底完成。

  我县在光伏扶贫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20xx年度光伏扶贫项目国家补贴不能及时到位,影响贫困户受益。目前,我县20xx年度光伏扶贫项目建成并网规模19.76兆瓦,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832户,目前县供电公司只能按照0.4143元/度进行电费结算,其余国家补贴部分迟迟不能发放到位。

  二是各乡镇征地、整地投入较大,资金缺口难以解决。由于光伏电站选址都是山地,各光伏电站都租用大型挖机开挖土方、平整土地及维修便道,加上租金,合计达260多万元,投入较多的乡镇达几十万元,少的也有十多万元,现在都由村集体或村干部赊欠。

  三是光伏扶贫税收政策有待完善落实。合作社与供电公司进行电费结算时需要提供增值税发票,但由于合作社条件有限,不能自行出具票据,造成无法结算。目前,结算开票都由供电公司代办,但由于合作社较多,报账工作量大,且电量统计出来各合作社法人不能签字盖章确认,增加了结算难度;另外根据规定,各电站每月收益超过3万元的还需缴纳企业所得税,大大降低了光伏扶贫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的扶贫效益。

  下一步,我县将以此次督查为契机,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工作调度,确保20xx年度光伏扶贫项目持续稳定运行,确保贫困户受益;加快推进光伏扶贫扩面工程,确保在年底前第一批光伏扩面工程开工率达50%以上,明年所有24个拟建贫困村光伏电站全面完成并网发电。

扶贫的调研报告4

  1、调查了解所在县、乡镇的基本情况,重点了解该县和贫困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发展思路、主导产业、贫困人口的有关情况;

  2、摸清所在乡镇经济薄弱村基本情况,重点了解本单位所挂钩帮扶的经济薄弱村的贫困原因及脱贫攻坚的基本思路;

  3、根据乡镇扶贫办建档立卡的档案,按照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标准,对所挂钩帮扶的重点村逐户调查了解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人口、劳动力、耕地、收入来源等;了解贫困户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逐户分析贫困原因,本着因户制宜的'原则,初步提出脱贫攻坚的项目。

  4、了解上届扶贫队员帮扶情况,实地考察扶贫项目,学习吸收和借鉴上届扶贫工作队的经验和做法。

  5、围绕减少贫困人口,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要求,结合所在乡、村实际,就20xx-2009年度扶贫项目征求乡、村组织和贫困农户意见,初步筛选出20xx-2009年度扶贫项目。

  6、比照本单位去年帮扶资金数额,根据扶贫到户,每年确保一定数量贫困户脱贫的要求,按照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扶贫的思路,初步提出20xx年本单位帮扶项目。

  7、为了不误农时,逐户调研时,要注意了解贫困户今年春季种植优质西瓜、优质林果、春放春养方面的要求,以便在3-4月份先行启动实施西瓜产业、林果产业、养殖业方面的扶贫项目。

扶贫的调研报告5

  按照区委《关于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同办公室的两名同志组成调研专班,到联系村樟村坪镇黄马河村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与保康县接壤,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20xx年农民人平纯收入996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村共硬化村级主干道28公里,新修村组晴雨通车公路16公里;新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8处;新建沼气池150口;培育牲猪规模养殖户4户、山羊规模养殖户3户、特种养殖户3户(其中,大鲵养殖户1户、山鸡养殖户1户、鸽子养殖户1户);发展核桃700亩、高山无公害蔬菜200亩。

  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该村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该村有村级债务43万元,现有贫困户171户333人,其中低保户65户,五保户14户。饮水困难207户,土坯房412户,危房382户,一个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486户未通宽带网,是全区26个特困村之一。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面上致贫原因

  一是村域经济基础薄弱。村内无集体企业,20xx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交通条件差。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全村80%农户居住土坯房,很大部分已成危房。

  (二)贫困户致贫原因

  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集中表现在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智力、供养子女读书、老龄化、儿孙不供养等。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因病致贫是主因。在调查中了解到,黄马河村贫困户171户,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142户,占贫困户的83%;缺劳力12户,占贫困户的7%。比如,黄马河村五组的常昌贵,患有癫痫病,妻子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病,夫妻都是残疾人,儿子读初一,家中无任何经济来源,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二是观念落后是根源。调查发现,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又无技术,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三是保障不足是诱因。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

  三、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要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代表会,武装骨干,统一思想,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克服项目争取难、资金筹措难、群众组织难、短期脱贫难等思想障碍,主动适应新常态,提高扶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充分发动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入到扶贫攻坚的热潮中来。

  二是要完善发展思路。根据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发展规划。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养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减少浪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班子建设,村民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软环境建设。

  三是要充分体现精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家一户的脱贫上。根据对黄马河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四是要精心谋划项目。中央发出精准扶贫的号召后,各级将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要能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就要认真谋划项目,并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有较多的项目落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

  五是要保护生态环境。黄马河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夷陵区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四、对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在黄马河村了解到的有关情况,现对我区即将展开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进一步弄清情况。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要在进一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贫困状况,扶贫才能有的放矢。现有的贫困村是根据每年年报上人平纯收入的多少确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是根据历年减少的脱贫户、人口的基础上确定的,与实际不完全相符。建议对全区的贫困户统一设定标准,各驻村工作组进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据统一标准,对贫困户、人口和致贫原因进行调查摸底,准确识别,把这些基础数据汇总后,根据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确定重点贫困村,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规划。

  (二)进一步完善规划。根据全区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结合上级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和政策,进一步完善“1十n”的精准扶贫规划,即一个总体规划,外加扶贫搬迁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基础设施(水电路网)建设规划、无能力脱贫人口的基本保障规划等,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使全区精准扶贫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均衡发展。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本次精准扶贫的重点是贫困人群的脱贫,要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一家一户贫困人口的脱贫上。为此,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通过扶持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增加收入,这是治本之策。

  二是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调查发现,现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因病因残致贫。因此要增加医疗救助的投入,放宽大病救助的条件,提高新农合报销的`标准,加强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同时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解决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三是大力改善基础条件。贫困地区面上的贫困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畅、信息不灵。要下决心集中一定资金,进一步改善边远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为面上的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四是适度发展养老产业。由于客观因素,边远贫困地区光棍家庭呈增长趋势,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五保户将大幅增加,乡镇福利院要适当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现在,子女在外打工挣钱或在城镇落户,老人不愿离开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也将有一定市场,另外,现在城市居民也有季节性到农村居住的愿望,这将给农村的养老产业带来机遇,应统筹规划,逐步发展。

  五是统筹考虑扶贫搬迁。扶贫搬迁无疑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行搬迁扶贫难度很大,多种原因不愿搬迁,囊中羞涩无力搬迁,有求于人难以搬迁。要做好搬迁扶贫工作,必须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核心是三点:①科学合理规划居民点。②加大对居民点基础设施的投入。③结合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做到这三点,然后逐步引导,必有所成。

  (四)进一步创新方式。总结以往扶贫的经验,这次精准扶贫在方式上要有所创新,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实效。具体就是搞好五个结合。

  1、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政府在做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建专班、强力推进的同时,要充分动员,武装骨干,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脱贫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才有不竭的动力。

  2、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如在扶持产业发展时,先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利用扶贫资金让贫困户在合作经济组织中占有股份,既让贫困户受益,又促成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后,又反过来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此外在资本下乡、社会救助、志愿服务等方面,动员和组织好了,潜力巨大。

  3、扶贫开发与城乡统筹相结合。要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夷陵区全域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去谋划部署,在产业布局、项目安排、城镇化建设上丰富完善、同步推进,不搞成“两张皮”。

  4、帮助发展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重点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这无疑是正确的。有些贫困家庭,因年老体弱、长期生病、智障残疾等原因,通过帮助发展不可能脱贫,需要通过提高保障水平、实施社会救助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

  5、经济脱贫与精神脱贫相结合。在开展精准扶贫的同时,高度关注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新型农民教育、农户评选、宣传正反典型等方式,提升思想素质,学习创业技能,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文明新风,有效解决在部分贫困人群中存在的不团结、不勤奋、不养老的问题,提振精神,树立信心。

  (五)进一步注重实效。新的历史时期的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重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转变作风,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方能取得实效。切忌情况不清,有失精准;切忌一哄而上,龙头蛇尾;切忌好大喜功,不办实事。总之,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关于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

扶贫的调研报告6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化,创新发展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必然要求,而乡村旅游扶贫就是扶贫开发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20xx年x月x日至x日,xxxx县政协第十三界委员会农经界别组赴兴隆考察调研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通过对三桥滨州移民新村、兴隆玫瑰农庄和卡麂坪传统古村落民居保护的考察调研,对我县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旨在探讨乡村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扶贫已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理清扶贫攻坚思路,增添扶贫攻坚措施,实施新一轮精准扶贫,已成为各级政府使命崇高的艰巨任务。

  贫困地区是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域,更是扶贫重点投入的地区。乡村旅游扶贫丰富了扶贫开发的形式内容,提升了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是调整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手段,自然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是资源优势的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其本质都是为了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是促进贫困地区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助力。

  一、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xxxx县通过实施特色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扶贫支柱产业。一是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目前新建龙桥、长安、太和、云雾民族风情街,板壁房,保存浓郁川东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观,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基地的形象和档次。新建三桥、龙桥、蜀鄂、杉木等扶贫移民旅游新村,与绿树花草相映衬,与景区景观相辉映。农户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商贸和后勤服务,实现安居乐业、经济增收。二是建设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培育餐馆、宾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业。制定出台《xxxx县乡村旅游农家乐补助标准及验收办法》,搭建贫困地区创业协会和小额信贷金融服务平台,采取政策扶持、信贷、借款贴息等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鼓励引导发展。已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农家乐1000家,总床位12000个,餐位15680个,接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贫困群众2000余人。致力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旅游景区知识、乡村旅游扶贫营销、农家乐服务规范、农家乐基本厨艺等专项培训30余期,培训从业人员1.2万人次,大大提高了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电子商务村,增强景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发展。三是壮大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围绕“示范带全域、旅游促产业、产业辅旅游”的思路,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发展“养生休闲”农业特色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园、规模化生态养殖。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本土企业,围绕乡村旅游要素,扶持、引导农业产业企业发展。鑫桥特色种植、云龙牧业生态养殖等龙头企业逐步成长,与之相应的就业群体、服务团体正在形成,走上致富之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立足资源、市场和乡村旅游发展,谋划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布局,支持、引导实施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红豆杉生态原料林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4.1万亩,繁育红豆杉种苗7000多万株。带动5000余户农户种植红豆杉,近200农户实现年收入超万元;发展脐橙30万亩,油橄榄6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大力发展四季特色小水果15万亩,满饱游客眼福和口福,带动成片农户致富。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建成兴隆扶贫观光园、鹤峰油桃基地、江南脐橙观光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新增产值1亿元,户平增收2万元。四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发掘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凸显三国文化、诗城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积极培育壮大巩义美术产业群,开发名优特产品、绿色食品、传统工艺品,以及民风民俗手工制品和民族饰品等旅游产品。五是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了聚龙观光园等2个3a景区、铭阳等3个2a景区、回龙和杉木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乡村旅游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发展缺乏共识联动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相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两种完全不同的产业的结合,有一个探索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发展共识,主要表现为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作用、乡村旅游与巩固农村经济地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乡村旅游扶贫思路不明确,理念不清楚,引导不给力;乡村旅游扶贫很大程度处于扶贫部门自说自唱的阶段,宣传推荐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得到凸显;公安特种行业管理,文化、工商、税务、旅游、卫生、防疫等部门管理服务还没有跟进,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还没形成。

  (二)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受扶贫项目资金投资周期的'约束和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形成的多是“几间房,几张床,天热歇个凉”的低端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深沉,已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产品缺乏市场分析,同质化现象突出。季节性强、效益不佳;开发方式粗放,急功近利、模式单一,文化内涵单薄,无法形成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三)发展环境急需改善提升

  贫困村多处边远高寒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往往是对外交通条件是最差的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必须改善和提升道路等级、用电保障、饮水安全、环境整治等环境条件。

  (四)服务管理缺乏规章规范

  一是制度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由于跨多种行业,缺乏法律法规支撑,管理服务职责模糊不清,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二是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有经营行为,就有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在经营过程中,主顾摩擦、食物中毒等大小纠纷都有可能发生。由于条件限制,乡、村、户处理纠纷的能力已很不适应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需要。三是人员素质低。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扶贫操作中,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或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本土农民,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五)乡村旅游扶贫“扶强不扶弱”

  由于贫困户多数是经济、能力、条件多种致贫原因叠加的结果,住房条件、个人能力、经济收入大多不符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所必备的要素,所以乡村旅游扶贫的扶贫性也在一定程度饱受社会争议和质疑。由于乡村旅游投入大,点多面广,贫困户大多和旅游扶贫政策沾不上边。

  三、乡村旅游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形成乡村旅游扶贫共识

  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形成乡村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战略的共同意识。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是推进扶贫开发、创新扶贫模式及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这一重大意义。

  (二)科学规划,强化规划操作性严肃性

  一是科学规划。把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项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来策划规划。要站在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县人大通过的《关于加快xxxx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为指针,与白帝城—瞿塘峡和天坑地缝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xx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纲要等相衔接,突出扶贫特色和可持续性、可操作性,高起点、高规格制定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明确主题。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应该坚持丰富文化内涵、突出区域特色、培育品牌精品的基本方略,全力打造城市人群最关注的以文化、生态和健康为主题的扶贫品牌。三是注重规划的严肃性。乡村旅游扶贫总体规划,必须对全县的乡村旅游扶贫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在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规划执行的刚性原则,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延续性。

  (三)突出主题,打造乡村旅游扶贫品牌

  立足生态涵养发展,重点突出“生态休闲、健康人生”主题,提升乡村旅游扶贫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按照不同区位优势和客源市场,利用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等优势资源,开发避暑、健身、漂流、农事体验等旅游产品,形成比较全面的产业布局。要以“保护资源环境、荫泽子孙后代”主题。加强对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有选择地保留、有重点地保护、有计划地修缮古村寨、古民居和文物古迹。乡村旅游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拓乡村旅游扶贫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在重点旅游线路和景区(点),设立乡村旅游扶贫宣传推介窗口。利用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节庆媒介,宣传推介乡村旅游扶贫目的地。加快乡村旅游扶贫管理系统建设,积极开展网络营销,网络预定等旅游在线服务,指导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扶贫示范户建立网上预订系统,提高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四)整合资源,夯实乡村旅游扶贫基础

  一是加大财政扶贫的引导性投入力度。设置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重点向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倾斜;按照渠道顺畅、方向不变、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农民新村建设、民族发展、道路通畅、饮水安全、用电保障、环境整治等行业部门资金。二是拓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融资渠道。鼓励县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购买、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三是鼓励和支持项目区农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资金、技术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富有活力的旅游服务经济实体,创新“公司+农户”、“公司+协会”等扶贫开发方式,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五)规范管理,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管理体系。把乡村旅游扶贫纳入农村扶贫开发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粗放式管理”向“依法扶贫”规范管理转变升级。二是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申报审批、管理使用、检查验收等制度,明确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支持的对象和范围,建立扶贫、旅游、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管理服务联席制度。三是走专业合作化道路。以村为单位成立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发挥其在市场开拓、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价格管理、投诉处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合作社+示范户”的模式,实行标识标牌、星级评定、收费标准、客源分配等“四统一”规范运行管理。四是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整合旅游、人力资源、教育、文化等培训资源,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人才的整体素质。

  (六)创新机制,实现扶贫效益最大化

  一是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方式。对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在享受乡村旅游普惠政策的同时,可以享受d级危房改造、宅基地复垦、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地灾救助、三峡库区移民等政策的叠加扶持。还可以享受扶贫的信贷贴息、低息和无息借款等特殊政策;由企业开发的旅游景区,政府给予相关扶持政策时,将扶贫责任捆绑给企业。企业必须履行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收购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门票收入提成用于贫困户扶危济困、社保扶贫补助、经济发展扶持等扶贫义务。建立乡村旅游扶贫互助组织,探索无偿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机制,实现循环使用、滚动发展。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乡村旅游扶贫资源集体所有、村民共享。通过制定村规民约、乡村旅游扶贫互助组织等方式明确并公示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利润分配、项目受益农户等重大事项,使乡村旅游扶贫成果真正惠及贫困农户。三是建立扶贫项目成果巩固机制。加强扶贫项目后续管护指导工作,建立“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管护机制,发挥扶贫项目效益。

  总之,xxxx乡村旅游扶贫要立足生态涵养区发展“三步走”战略,以“建设长江三峡国际休闲度假中心”总体目标,以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和天坑地缝景区为依托,以产业化拓展为平台,以发挥乡村自然生态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走特色化、规范化、品牌化和可持续一体化的道路。

扶贫的调研报告7

  根据省委、州委、县委的指示精神和统一部署的要求,我们牵头会同畜牧局、超强公司等相关单位,组织力量,集中时间,深入到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的乡村农户,走访座谈了部分农户和基层干部,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一、实施企农合作精准扶贫的情况

  某县20xx年学习借鉴船山区的经验,开始在规划和实施肉牛基地产业扶贫项目上,引入了企农股份合作机制;20xx年在该县获准立项实施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时,对核心区主导产业建设项目,坚持并改进了企农股份合作的模式,基本实现了企农合作、精准扶贫的预期目标。

  超强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属于省级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也是某县20xx-20xx年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依托的龙头企业。该公司主营产业涉及无公害生猪养殖、肉牛养殖、绿色蔬菜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正在建设的40万头无公害生猪、10万头肉牛、1000万只鹅鸭屠宰加工厂和城北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集屠宰加工、冷藏冷冻、农产品批发、物流配送于一体,将进一步完善企业+基地 (专合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有效集聚财政资金、部门资金、业主资金和群众筹资投劳,提升扶贫开发整体效果,从而达到整县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的示范作用。

  20xx年肉牛基地产业扶贫项目,是依托龙头企业超强公司,联结白店等3个村826个农户,建立养牛专业合作社,按章程规范运作,负责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和收益分配等事宜。项目总股本设置(含圈舍、引种、沼气池建设)为506万元,农户投资230万元(折合到户补助和农户自筹)占45.5%,超强公司投资276万元占54.5%。将财政扶贫资金全额直接补助到入社农户,并作为入社农户股本金投入圈舍建设和引种,同时以直补给农户补助资金的90%为全体入社农户共享,10%用于对入社重点贫困户的倾斜。项目盈余约定按股本比例实施分配,当分配给农户社员不足10万元时,企业社员不参与分配,并由企业社员补足10万元分配给农户社员。

  20xx年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核心区主导产业,继续依托龙头企业超强公司,联结才子等5个村1364个农户,建立鹅鸭专业合作社,按章程规范运作,负责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和收益分配等事宜。项目总股本设置(含种鸭场、孵化场、养殖示范场的圈舍建设)为564万元,农户投资340万元(折合到户补助)占60.3%,超强公司投资224万元占39.7%。项目盈余分配进一步完善,即从竣工达产年起,按项目股本比例分配到村,再由村按7:3的比例,按贫困户扶持、一般户引导的原则,在公推民选的基础上,分别扶持本村的重点贫困户和集体经济或公益事业;当分配到村的总额不足17万元时,企业社员不参加分配,并由企业社员补足17万元分配到村。

  二、推进企农合作精准扶贫的措施

  该县各级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产业扶贫企农合作,精准扶贫新模式,县扶贫办、财政局、畜牧食品局和乡村、企业齐抓共管,以专业合作社为项目实施主体,从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到项目管理、资金监督、收益分配,形成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有效运作的工作体系和互动机制。

  一是严格规范专业合作社。通过宣传发动,民主选举,完善管理、监督机构和规章制度,筹措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建设圈舍及配套设施,引进育肥营销优质品种。

  二是严格项目实施方案。坚持向重点贫困户倾斜的原则,落实股权,保底分配,合规运作。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项目的内容、地点和规模;对确需调整的,必须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三是严格县级财政报账。坚持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政策性规定,规范拨付程序,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分阶段安排财政补助资金。对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则终止拨付;对拒不纠正的',即终止项目执行并追究相关责任。

  四是严格执行公告、公示制。在项目实施村社,对项目资金来源、建设内容和规模、补助环节、补助标准和受益农户等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对股本收益应到户的现金或物资,采取一折通或受益农户的花名册及签章的方式兑现,杜绝虚报冒领。

  五是严格监督和检查验收。扶贫、财政和实施部门积极配合,相互协调,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搞好全程监督和检查验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发挥产业扶贫推进新农村和全面小康建设的作用,为全县扶贫开发探索了新的路子、积累了新的经验、做出了新的示范。

  这次调研表明,该县实行产业扶贫企农合作,精准扶贫,关键在依托龙头、股份合作、联建共享、保底分配、长期受益、精准扶贫,即以专业合作社为实施主体,发挥与农户的联接作用、组织作用和载体作用,着力构建看得见、摸得着、迅速见效、长期受益的产业扶贫新机制,有利于贫困农户作为产业扶贫的参与主体,进而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方式。推行企农合作,精准扶贫模式,从投资环节把农民变为股民,加大村集体公共服务职能,既锁定扶持了重点贫困户,又使一般户能够更好的发展,特别是养牛合作社公推民选的200个贫困农户,首次户均分红500元,把扶持贫困户、引导一般户的精神落到实处,使政府、企业和农户都感到满意,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发展企农合作精准扶贫的建议

  xx县在近两年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的过程中,县乡村突出统筹城乡发展,集中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企业、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企农合作,精准扶贫的新机制,有力推进了新农村和全面小康建设。对于这次调研覆盖的区域来说,项目实施前后带来的变化十分显著。

  一是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展示和培训、帮助农民接触新的理念,学会利用新的思维和技能,使大园区、小庄园生态示范扩展到1500余亩,呈现出产村相融的新格局。

  二是在项目区新建整治水泥路15公里,架设跨河水泥大桥2座,安装路灯及杀虫灯34盏,修建垃圾池、公厕22个,资助修建活动场地,添置安装健身器材,让村民开始有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感受。

  三是项目盈余除了按股份比例分配之外,还吸纳重点当地贫困农户进场务工100多名,每月发工资、包伙食,增加现金收入每年达150余万元,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建议有关部门按国家新十年扶贫纲要的总体精神,从政策层面上,加大企农合作,精准扶贫模式的推行力度,重点依托龙头企业,建好专业合作社,把农民变为股民,强化农民能力建设,引导村集体经济发展,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同时在产业扶贫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

  下一步,xx县将继续巩固企农合作,产村相融,精准扶贫的成果,着力整合各种资源,组装项目资金、组装主导产业、组装基础设施、组装公共服务,扩大超强项目规模,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庄园经济,建设农民新村,探索助农增收的长效机制,把现有的项目园区,打造成全省前茅、全市领先、全县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成为民富村美、文明和谐、全面小康的新农村。

扶贫的调研报告8

  根据市政协安排,就我市农村扶贫开开发资金投入使用监管等情况进行专题协商。为配合市政协做好此项工作,县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对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使用监管的情况进行一次调研活动。我做为一名乡镇政协联络组组长、县政协委员也参加了此次调研。在此次调研活动中,深入到扶贫开发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了农户,分别召开了村民座谈会和村干部座谈会和并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现状

  浮山县地处山西南部,临汾盆地东缘,既是全省57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还是全省59个“两区”开发重点县之一。全县辖2镇7乡,185个行政村,总人口为1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国土面积为9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8.5万亩,人均耕地2.6亩;20xx年全县财政收入为4.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20元;全县共有69个贫困村,贫困户5886个,贫困人口为23561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2%,20xx年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20xx年、20xx年两次百人以下自然村调查摸底结果,全县9个乡镇拟移民搬迁人数为17000余人。

  二、我县近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近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人大、县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下,全县的扶贫开发及“两区”开发工作取得了好的成绩。

  (一)两区开发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近年以来,全县12个两区项目除年产20万吨还原铁建设项目退出两区产业规划,铁炉容积换及120万吨特种钢项目进入两区产业项目储备库外,剩余的10个两区项目手续全部办结的有8个项目,9个项目完成立项手续,9个项目环评已办结,7个项目土地手续已办结。目前,除煤电化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手续正在办理外,其余9个项目均已开工,其中三通一平项目4个,基建项目1个,安装设备项目1个,竣工投产项目3个。

  (二)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稳步推进。20xx年省扶贫办下达给我县扶贫移民搬迁指标1500口人,涉及天坛、响水河、东张、槐埝、寨圪塔5个乡镇,15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332户。该项目共需投资1992万元,其中群众自筹1542万元,省财政扶贫资金补助450万元。目前已全部完工,入住312户1409口人。20xx年省扶贫办下达给我县扶贫移民搬迁指标800口人,涉及米家垣、响水河、槐埝、寨圪塔4个乡镇,10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167户。该项目共需投资92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648万元,省财政扶贫资金补助272

  万元。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的9户45口人,完成二期工的42户,157口人。全部完工的116户598口人,其中入住的7户32口人。20xx年扶贫移民项目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0%以上,完成总投资的70%以上。

  (三)群众参与、整村推进项目运行平稳。20xx年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规划了张庄乡葛村1个村,共扶持702人,投资9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千头猪场1个,猪舍面积20xx,吸收100余户450余人入股开发,预计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另有70户250余人利用互助资金采取自建自养的办法分户开发,预计年人均增收250元以上。截止目前,该村已到位资金60余万元,建圈舍20xx,购买仔猪及种猪800余头,种草100余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三类户的确定,项目内容的确定,资金分配办法的确定,项目实施方案的确定都分别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并进行了张榜公示。县、乡、村三级都分别成立了项目实施监督小组,切实做到了严格政策,规划操作,跟踪监督,民主管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进展也比较顺利,到目前试点村已成立了机构,确定了人员,完善了制度,摸清了底子,进行了公示,待支持金融机构市里统一确定后进入正常实施程序。

  (四)劳动力培训转移及科技培训工作势头强劲。今年省下达我县劳动力培训转移任务572人,截止目前,已实际

  培训2个专业572人,完成任务的100%。从省争取劳动力培训转移专项资金20万元。08年省下达我县科技培训任务1328人,截止目前,已实际完成1500余人,完成任务的113%。

  三、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存在问题

  (一)移民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我县的移民式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一是移民式扶贫开发这一新模式的持续性问题。我县自20xx年开始启动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到目前为止能够迁移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分别占总数的9%、10%,距达到贫困地区资源合理承载能力需要迁移贫困人口的.4050%,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二是贫困户迁移资金的承担能力问题。需要搬迁的贫困户绝大多数经济困难,尽管政府已经补贴了房价,但是仍有部分贫困户还是难以支付入迁购房资金,给移民项目的持续实施以及各级政府对移民搬迁的投入增加了压力。三是实现搬迁贫困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要使已实现移民搬迁的贫困户真正稳下来,富起来,真正融入城镇社会环境,实现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效解决他们面临的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社会保险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政府做出大量的努力。

  (二)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缓慢,返贫现象严重。近年出现的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缓慢,返贫问题严重是一个普遍现象,以北韩乡为例,11个行政村20xx年人均纯收入为963元,

  20xx年为922.9元,20xx年为824.9元,三年来人均纯收入呈绝对负增长,分别下降了4.15%、10.61%,北韩乡目前返贫人口增加了854人,占当年脱贫人口的54%。造成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缓慢,甚至出现返贫现象,既有各级政府扶贫工作自身的问题,也有这些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原因,同时也有这些地区的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原因。

  四、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扶贫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此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建议在今后的扶贫开工作当中,应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于已实现移民搬迁的贫困户,政府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努力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使他们能有稳定的收入保障,真正能够稳下来,富起来。

  (二)对于愿意移民搬迁,但由于经济条件差不能实现搬迁的贫困户,政府能根据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条件,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和帮助力度。

  (三)移民扶贫开发工作要和其他模式的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继续搞好非移民扶贫地区农民的扶贫开发工作,要解决这些地区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和农民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和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相结合,真正做到封山育林,再造秀美山川,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快速增加收入。发挥扶贫开发的政策优势,围绕农民增收,加快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实现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的转换。把劳务输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强贫困户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和组织农牧民外出务工,落实以工代赈项目关于“劳务报酬”管理的规定,拓宽贫困农牧民增收渠道。

  (五)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实用技术和家庭手工业技能培训,推行培训合格享受扶贫项目制度,保证贫困户户均有l名熟练掌握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劳动力。

  (六)整合社会扶贫资源,确保社会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坚持“联系到县,定点到乡,帮扶到村,受益到户”的原则,一要加强社会扶贫力量的整合配,使各种社会扶贫力量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形成共同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合力。

扶贫的调研报告9

  20xx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的要求,我社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积极动员全社干部职工深入开展包村联户工作,努力为镇村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

  一、结对帮扶基本情况

  20xx年,预计脱贫时间:20xx年,主要致贫原因:因病(本人精神有点问题)、因学(两子女读书);主要帮助措施:产业就业发展2人、医疗救助扶持1人;住房情况:原住房面积100平方米,于1985年10月修建,需异地搬迁至聚居地;土地情况:共有耕地面积1.9亩,有效灌溉面积1亩;七有情况:有吃穿保障,有安全住房,有安全用水,有基本医疗保障,有基本教育保障,有生活用电保障,有广播电视;一超情况:年入均纯收入高于3300元;种植业补贴1000元,养殖业补贴20xx元,适用技术培训1人次,农民技术员培训1人次,已参加新型养老保险,长期在外务工。

  二、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为切实强化驻村联户包扶工作的领导,县供销社将包扶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同时成立了县供销社驻村联户包扶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理事会副主任担任;成员为各股室负责人;驻村联户包扶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安排筹划、组织协调全社包村联户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会办,负责处理小组日常工作。

  三、细致认真、做好工作

  1、调度协调,做好包扶工作。建立健全包村联户工作调度协调机制,领导小组领导定期对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召开调度协调会议、听取汇报、深入走访群众等形式,认真研究、及时解决问题。

  2、深入群众,做好联户工作。坚持把包村联户工作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及时了解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千方百计进行帮助解决;本着办一件事实,暖一片人心,结合工作实际,主动帮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驻村蹲点,做好帮扶工作。为响应上级号召。积极驻村蹲点,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真帮实做,努力做好村民的贴心人;按照精准扶贫工作要求,认真摸清帮扶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找准帮扶办法,制定帮扶脱贫计划。按照“不脱贫不收兵”的工作要求进行帮扶;通过实地调研、进村人户走访、分析致贫原因并找准帮扶要点,结合实际制定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

  4、真抓实干,完善各项帮扶工作。严格按照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公示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计划、填写手册、数据录入、联网运行、数据更新等步骤,按照相应的时间节点,完成建档立卡任务。

  四、今后工作打算

  将立足本职,加大力度,真抓实干地开展好包村联户包扶精准扶贫工作,让包扶村和挂联户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坚持促农增收、富民优先,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先进技术扶持,跟踪帮扶贫困户的生产生活,以实际行动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加强督查,落实考核制度,将督查考评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逐步建立“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督促、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精准扶贫精神,总结经验教训、集中精力、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回头看、抓巩固”和下一轮精准扶贫工作,为实现精准扶贫带动村民奔小康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而努力奋斗。

扶贫的调研报告10

  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是当前扶贫开发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不仅是扶贫开发部门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民生问题,也是涉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近期,我们就此进行了调查研究,作出了一些思考。

  一、主要举措及成效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就业工作得到了各乡镇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大力实施再就业援助行动,有力促进了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20xx年元至11月,我县城镇新增就业513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165人,帮助城镇困难就业对象上岗就业320人,农村贫困家庭就业援助835人,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强化了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每年,以政府发文的方式将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和相关单位,纳入政府年终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政府督查室定期组织检查,下发督查通报,对工作开展不力、完成任务进度缓慢的,予以通报批评。扶贫开发部门实行了月报表制度,一月一调度,确保了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2、开展了调查摸底。依托乡镇、社区扶贫开发部门,对辖区内所有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对象和零就业家庭进行了摸底调查和入户家访。建立了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对象和零就业家庭台帐,做到了情况明、底子清、人员实。集

  中进行了就一轮就业政策的宣传,使辖区内每个失业人员都清楚就业援助的对象、范围、认定标准和可享受的扶持政策,做到就业援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组织了专项行动。组织开展了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四送活动为主题的专项援助行动,针对就业困难对象的实际需求,开展“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活动,免费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县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了月招聘制度。20xx年,在楚江、蒙泉、三圣等乡镇举办现场招聘会11场,为广大求职者提供就业岗位万余个,让数千名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实现了与岗位的顺利对接。

  4、落实了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重点是“雨露计划”培训、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补贴资金。20xx年,共兑现各项补贴资金1060万元,6000余名下岗再就业人员从中受益。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企业,积极协调税务等部门实行税费减免,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就业容量,稳定就业岗位。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目前在我县,就业的总量性矛盾已不明显。但困难群体就业难,“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结构性矛盾比较尖锐。经过调研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与现实需要的`矛盾。目前,全县累计发放的《再就业优惠证》和《就业失业登记证》15000余个,这其中,还有极少数就业困难对象和就业愿望不强烈的对象没有再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就业不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从相关部门来看,少数单位对就业工作还存在认识不高、

  重视不够的现象,经费投入不足,没有真正把促进就业摆在民生之本的高度来看待;从就业困难群体来看,大部分就业观念陈旧,存在依靠政府、依恋铁饭碗,重国有、轻民营,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宁可失业也不愿从事脏、苦、累工作的陈旧观念和惰性心理;从用人单位来看,一些企业招用人员时,没有根据自身岗位需求合理确定招聘条件,要求高学历、设置年龄限制,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2、主观期望与就业待遇的矛盾。据调查,我县在超市、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工作的工资水平一般在600-800元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等因素,这样的工资水平与下岗再就业人员的期望值相差过大,缺乏吸引力。同时,一些用人单位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某些条款存在误读甚至有意规避,用工不规范,拖欠、克扣工资,不按规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也是造成职工流动性过大,下岗再就业人员难以稳定就业的原因之一。

  3、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的矛盾。大部分就业困难对象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时间短,专业性不强,技能单一,就业能力较弱,难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而一些企业岗位要求较高,要求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要求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使得就业困难人员望而却步,导致出现了有剩余人员缺就业岗位、有就业岗位缺适用人才的“两缺”结构性矛盾。

  三、工作对策及建议

  解决好群众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局,事关和谐石门的建设。一定要始终坚持“就业优先”的战略,全面贯彻“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方针,严格落实《就业促进法》等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促进我县就业困难群体稳定就业、平等就业。

  1、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工作。促进就业是当前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任务,对于维护我县发展稳定的大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意义重大。要充分认识就业是民生之本,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政治任务来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规划,纳入政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各乡镇政府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领导责任,从经费上加大投入,从人员上重点考虑,夯实工作平台,打牢工作基础。各相关部门领导要把促进就业工作放在心上,拿在手上,体现在行动上,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

  2、切实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相关职能部门、新闻媒体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促进就业政策的宣传,引导企业适度转变用人观念,适当放宽招工条件;引导就业困难人员正确转变择业观念,自觉调整就业期望,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积极的就业观,摆正心态,自立自强;要大力宣传一批再就业典型,挖掘一些鲜活事例,树立一些可学可追的榜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就业、支持就业的氛围。

  3、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要按照“市场所需、培训对路”的要求,将下岗失业人员、城镇零就业和农村零转移家庭人员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都纳入培训范畴,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培训计划实施,扩大扶贫培训范围,实现城乡各类就业困难人员技能培训的全覆盖。着眼于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着眼于企业用人要求,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充实培训项目,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用足就业扶持优惠政策。全面落实税费减免、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技能鉴定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就业援助等再就业扶持政策,真正把各项优惠政策转化为促进困难群体就业的内在动力。通过落实税费减免、岗位补贴政策,激发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等困难就业

  人员的积极性;通过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融资问题;通过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减轻就业困难群体的经济负担,实现稳定就业;通过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技能鉴定补贴政策,让就业困难对象真正学得一技之长,提升就业能力。

  5、着重开展就业援助行动。要进一步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措施,坚持以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人员、“4050”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以及城乡退伍士兵为就业援助重点,实行台帐式“动态消零”管理。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五个一批”的办法来解决,即:稳定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向机关事业单位下达任务,帮扶一批;动员企业捐助岗位,吸纳一批;发挥职业介绍机构和社区服务平台的作用,市场就业一批;加大信货扶持力度,自谋职业一批。通过多种途径,切实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

  6、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工作设施,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县、乡镇、社区(村)三级就业服务工作平台,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提供就(失)业登记、职业指导、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援助、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一站式”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优先实施免费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帮助其确定适合自身实际的职业定位,尽快实现就业。通过定期分析和发布就业岗位,努力疏通就业岗位供求信息传播渠道,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扶贫的调研报告11

  南城县位于赣东中部,县域面积1698平方公里,辖10镇2乡150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全县有耕地面积30万亩,先后被评为全省第一个“吨粮田”县和粮食高产创建县,林地面积170万亩,水域面积14万亩,自古为鱼米之乡。生态环境优美,生产资源丰富,属于一方山水能养好一方人的好地方。全县现有农业人口26.4万人,经精准识别贫困后,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03户7319人,约占农业人口的2.8%。为了确保我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小康,县委、县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一号民生工程”来抓,着眼“三年决战同步小康”的战略布署,瞄准贫困群众共奔小康不掉队的工作目标,切实担当起让贫困群众共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的历史责任,现就我县如何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情况报告如下:

  一、政府兜底,保障扶贫到村到户

  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五保补助标准,扩大低保覆盖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每个成员,民政部门都要纳入低保范畴。根据我省规定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70元/月(国家规定的贫困标准是262元/月)的农业人口都可列入低保对象,我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03户7319人,全部符合列入低保对象的条件。目前我县低保人口是898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约有2300人,也就是说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还有5000多人未纳入低保。如何解决这5000人纳入低保对象。建议:一是对现有的低保户进行核查,对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进行清理,从中空出低保指标3000人,二是省里再追加我县低保指标20xx人。按照现有政策低保金的资金来源由三级财政负担,中央负担60%,省财政负担20%,县财政负担20%,补助标准是平均195元/人/月,即县财政负担39元/人/月。这样全县增加20xx人纳入低保补助对象,那么中央和省里每年要追加374万元,县财政追加93.6万元。

  二、产业扶贫到村到户

  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结合我县贫困户发生率低和绝大多数贫困户家庭无正常劳动能力的特点,在产业扶贫上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我县尚未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自然村,有计划地分年分批实施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实施贫困村饮水工程建设,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加快推进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确保贫困户用电的安全、可靠、稳定;加大村组公路建设,改造中小危桥,提高贫困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解决好贫困户的行路难问题;帮助贫困户改善农田水利设施,解决农业生产灌溉难题;2、结合各乡镇产业发展的特点,重点扶持产业基地的.做大做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努力打造以万坊、洪门、徐家、建昌为中心的蛋鸡养殖基地,对符合条件的蛋鸡养殖贫困户,利用项目资金为他们交蛋鸡养殖保险费和筹建鸡舍;打造以株良、沙洲、天井源为中心的畜禽养殖基地,对符合条件的养猪、养牛、养羊等特种养殖贫困户利用项目资金筹建养殖场;打造以上唐、新丰街、龙湖、里塔为中心的果业种植基地,对符合条件的种植贫困户利用项目资金解决灌溉设施和储藏库建设。3、针对性地扶持有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的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对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引导他们以土地流转、山林权租赁或入股的形式出让给专业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业主,利用项目资金扶持合作社和企业主做大做强,让贫困户获得不低于项目资金的10%的受益率,从而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搬迁扶贫到村到户

  按照“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梯度安置”的原则,对生态条件差,不宜居住在原地的贫困自然村进行有序地引导贫困村整体向集镇、中心村进行搬迁转移。对于生态条件好不愿离开本土又居住在危旧土坯房中的贫困户进行就地搬迁安置,帮助贫困户改善居住条件,确保全县贫困户居住安全。20xx年我县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申请,全县扶贫搬迁293户100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7户642人,同步搬迁非贫困户76户360人。具体措施如下:①整体搬迁的两个组共计85户3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26人,按照每个补助2万元(省级0.8万元/人,信贷资金补助1.2万元)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对象76户360人,按照每个补助0.8万元/人,安置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所需资金由信贷资金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万/人进行实施。②对于不愿离乡离土,仍居住在危旧土坯房中的,又不符合入敬老院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在村组建设保障性安置住房,实施交钥匙工程,全县共208户616人。各村根据贫困户的意愿,采取集中建安置房或在原址拆旧建新的两种办法进行安置。建房资金按2万元/人(省级补助0.8万元/人,信贷1.2万元/人),对于集中安置点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利用信贷资金补助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所需经费。

  四、教育、就业扶贫到村到户

  根据精准识别后,全县贫困户有在校学生1046人,对此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政策,逐步提高贫困生资助标准,酌情减免学杂费。每所学校要对贫困学生进行摸底、造册登记,把贫困学生全部纳入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重点救助范畴,同时对贫困学生寄宿生要适度提高生活补助标准,对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贫困生优先给予政府资助金。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积极推行社会力量开展“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减少因学返贫现象发生。在帮助贫困户就业方面,积极整合“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资源,实施能人带动工程,大力培养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农业合作社领军人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职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在当年资金计划内,对凡自主自愿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并获得技能证书(技能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上,实行凭证直接补助。力争使每户有发展潜能的扶贫对象至少掌握一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或开发公益性岗位,用于扶持贫困人口就业。

  五、社会保障扶贫到村到户

  在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对全县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683户,占总贫困户的62%,卫生行政部门要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制订落实医疗卫生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县、乡、村有达标规范化管理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方便贫困户就近就医。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贫困群众的参保率。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和重大疾病救助制度,减轻贫困群众医疗经济负担,使贫困群众病有所医。强化民政、残联、红十字会组织慈善救助的职能,搭建政府部门救助资源、社会救助项目与贫困农户救助需求相对接的信息平台,鼓励、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开展慈善救助。充分利用“四进四联四帮”工作平台,发挥“连心小分队”作用,积极开展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在开学前夕,国家扶贫日、春节前夕,开展捐赠助学、结对帮扶、走访慰问等活动。

  六、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是精准识别难以精准。由于贫困户存在收入多样性、隐蔽性,加上受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总数控制要求,我县贫困人口基数低,贫困对象统计工作难度大,情况复杂,而我县的实际情况是因病因灾返贫现象较多,贫困面较大,贫困原因较为复杂,出现“僧多粥少”现象,最终只能采取收入倒排模式进行评选。二是产业扶贫难以精准。由于我县是低保户倒挂县,而识别出来的精准扶贫对象又多为老弱病残,有能力通过产业扶贫的少,所以产业扶贫难以精准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只能采取由专业合作社及实体企业带动贫困户务工就业,从而达到贫困户脱贫目标。三是扶贫长效机制未健全,扶贫开发工作与其他单位和部门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部分行业和单位以及乡镇、村领导对精准扶贫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够,存在不平衡状况,总认为扶贫工作是某个部门的工作。因病因教致贫返贫现象较为突出;重病、慢性病的报销比例偏低;“雨露计划”培训资金扶持范围不广等。四是乡(镇)专门负责扶贫工作的人员偏少,兼职的多,造成对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产业扶贫项目立项不精准,特别是县、乡两级缺乏项目验收的专业技术人员,项目验收工作滞后。

扶贫的调研报告12

  残疾人扶贫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应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按对残疾人帮扶形式的不同,目前我县基地还处于“零”状态,严重制约了农村残疾人的就业,为促进农村残疾人就业,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县残联组织开展了基地建设的调研。

  一、我县残疾人扶贫基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在残疾人。我县有各类残疾人3.84万,占全县人口的6.4%。持证残疾人1.2万,其中农业户口的残疾人1万人,占83.33%;非农业户口的残疾人0.2万人,占16.67%。

  现状:残疾人扶贫基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应农村残疾人扶贫解困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目前,我县基地建设还处于“零”状态,按照省、市残联的安排部署,我县拟计划在今年建成3个县级残疾人扶贫基地,这3个基地分别是:XX县XX养殖专业合作社、XX县XX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和XX乡XX养殖场。

  XX县XX养殖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XX县XX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XX县龙安镇后山村塘房村民小组,计划建设规模6000㎡,计划养殖规模五年达到养肉牛500头,年收入达500万元,纯利润达150万元,现有设施设备占地面积800㎡,其中畜圈12间,养殖肉牛12头,青贮窖6个,办公室1间,配有割草机、粉碎机、铡草机、地磅秤等必备的专业养殖工具,还备有断电时备用的柴油机一台,有合作社社员8人,其中残疾人3人,现已投资40万元,年底前投资达80万元;办理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制定了防疫、管理等相关制度以及每头牛每天情况记录簿,对每头牛的情况进行记录。

  XX县XX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XX县XX兴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XX县龙安镇XX乐村阴山村民小组,该专业合作社现有建设规模2019㎡左右,设圈舍50间,办公室1间;有工作人员10人,其中残疾人4人;生猪存栏300余头,其中:仔猪存栏200头左右;圈舍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也投入资金45万元;办理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制定了防疫、管理等相关制度。

  XX乡XX养殖场基本情况:XX乡XX养殖场位于XX乡水果村烂田村民小组,该养殖场为股份制企业,始建于20xx年8月,现有股东及员工5人,其中残疾人1人,总投资70万,养殖场地1000㎡左右,分为1区和2区,1区现养殖蛋鸡4000余只,日产蛋3600多枚,产蛋率占90%以上。2区现在没有喂养。办理了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制定了防疫、管理等相关制度。

  存在问题:从拟计划建设的XX个基地看,我县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基地以农业养殖业为主,规模小、基础差、覆盖面窄、带动残疾人就业能力弱。且均未纳入本地区扶贫工作的大局中,缺乏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二是缺乏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及政策导向。XX是合作框架松散,服务内容单一,整体实力不强,扶贫机制有待规范。四是产业化运作渠道单一,基地资金匮乏,发展缓慢。以上种种原因给我们基地的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严重制约了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方向、基本目标和主要原则

  农村残疾人的扶贫工作关系到残疾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基地建设作为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基地建设的方向

  基地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是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的重要依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才能持续推进。

  我县的基地建设,一是要着力建设一产基地,以一产基地为主向第XX产业领域拓展。这应该成为我县今后基地的建设方向,也是解决基地一条腿走路问题的要求。我县拟建的XX个基地是以养殖业为主,而且现在规模较小,这方面需要各级政府、残联及社会各方面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二是我县的第XX产业现在的发展正稳步推进,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应探索XX产业领域拓展的途径。根据我县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组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从事XX产的服务配送等工作,进一步带动残疾人就业和创业。要开拓残疾人服务业,结合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实施,依托现有的社区服务、社区康复等平台和资源,逐步推行社会化服务。开展了居家养残服务,力争在“十XX五”期间实现残疾人居家托养。

  在一产的基地建设中,着力打造“辐射型”基地,推动其发挥优势,培育和发展这一类基地是今后建设的一个方向。首先是经营优势。残疾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在经营上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辐射型”基地,不仅解决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帮助残疾人解决了生产环节上难以克服的经营、管理、销售和技术等问题,扩大了残疾人的生产范围。其次是市场优势。“辐射型”基地的特点在于残疾人依托基地,基地依托市场,基地处于残疾人与市场之间,既可以为远离市场的残疾人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又可以有效地组织残疾人生产市场需求的产品;既为市场运作提供保证,又能克服小农经济的盲目性,为残疾人的生产提供稳定的生产环境和收入。第XX是规模优势。基地的发展需要规模来支撑,规模越大,越能高效地占领市场。基地的规模效应可有效克服残疾人经营小而散的弱点,通过产品有效地将分散的残疾人组织起来,形成市场的.供求规模。第四是素质拉动优势。就整体而言,残疾人素质普遍偏低,由此形成生产障碍。而残疾人素质的提高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基地迫使残疾人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残疾人在这种被动的生产过程中自身素质能够逐步提高。第五是风险共担优势。辐射型基地的发展,不仅使残疾人从基地得到准确的市场信息,还可能与基地建立风险共同体,这样大家有利共享,风险共担,极大地减轻了残疾人的风险压力。

  (二)基地建设的基本目标

  基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受到环境、市场、人才和政策等多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基地建设的近期目标是获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和建设,提高向残疾人辐射的能力。远期目标则是通过基地的发展,提升自身的实力,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由此带动一批残疾人的自我发展,从而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并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三)基地建设的主要原则

  基地建设和发展应当遵循五个原则。一是效益统一原则。基地建设必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力度的加大有赖于基地经济效益的增强,基地如果没有经济效益,扶持就没有物质基础。二是市场需求原则。基地的经营毕竟是市场行为,必须符合经济规律才能生存和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引导、支持、协调、服务帮助基地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XX是资源优势原则。由于各地的“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不同,在经过市场的选择后,各乡镇都会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产业群,这种产业群实质是本地的资源优势利用的产物。基地应当利用当地产业群,使基地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四是有序发展原则。基地建设既是一项新事物,又受到资金、人才、组织性质和市场、自然等风险的制约,需要积累经验,逐步完善。而残疾人是一个十分脆弱的群体,在经济上经受不起大的波动。五是选择性原则。基地建设要选择好投资方向,选准依托。选定的项目要适合残疾人的特点,符合市场的要求,这样才能有强劲的生命力。

  三、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把基地建设列入农村扶贫工作的议事日程

  基地作为农村残疾人脱贫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建设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就目前的体制而言,基地要发挥作用,政府行为的存在尤为必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基地建设纳入本地区大扶贫的范畴之内,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和各部门支持等形式,给予基地特别的关照。政府可以通过“非市场制度”的安排,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应用、土地的流转、税费的减免以及市场服务等措施予以有倾向性的扶持。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在发挥残疾人、企业投资主体作用的同时,各级政府、财政、民政、农业、扶贫办和残联等部门要增加对基地的投入,探索政府、企业共同出资,企业负责承建和经营的投入机制和运行方法。其中基础性、公益性的投入,如基础设施建设、种仔种苗发放、技术培训指导、自然灾害保险、市场推广服务等,主要可由政府或有关部门解决,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向基地加大投入力度。生产经营性流动资金则主要由基地通过自筹、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有关部门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助引导。同时,建立担保基金,确定担保机构,为基地的建设投入及残疾人从事更大规模的生产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对积极创业的残疾人优先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和提供一定的风险基金。

  (三)建立风险规避机制

  基地的建设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而基地又维系着众多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家庭。从我县的企业和农村一些养殖大户的发展看,过去一些企业和养殖户大在市场价格诱导下,盲目投入,盲目生产,结果是初具规模,市场价格却大幅度下跌,残疾人非但不能受益,反而因此而致贫。而有些农村种植大户经不住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打击,频临倒闭的边缘,同样给残疾人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要资助基地参加政策性的农业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开辟新险种、优惠保费,从而增强基地和残疾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规范基地的运作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基地作为经济实体进入市场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第一,基地应该是法人。当然,是企业法人为妥,还是福利社团法人为妥,要视各地的情况而定。第二,要理顺与基地的关系。对基地的扶持基点是基地必须扶持残疾人脱贫。有关部门应根据自身对基地的扶持力度而确定基地的扶贫工作要求和目标,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基地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在政府同意的前提下,残联可采取基地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无偿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现在拟建的XX个基地均缺建设资金和周转资金,可每个基地补助XXXX元,以解决其当前资金困难的问题,多渠道对残疾人扶贫基地进行扶持。第XX,要实行签约式扶贫。基地对残疾人的扶持必须有契约。用合同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使基地有责任、有信心,残疾人有实惠、有恒心。

  (五)着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农民企业家

  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发展特别需要专业突出、甘于奉献的经营领头人。这些经营带头人在不断发展自身事业的同时,也为残疾人的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积极发现和培养农民企业家,满腔热情地保护他们扶残助残的积极性,在经济上不让或少让他们吃亏,在政治上要给予其一定的关心,在经营上则要多为他们提供优惠优质的服务,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协调、和谐的外部环境。

  (六)加强和改进对基地的服务

  总之,要搞好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和残联组织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对基地建设的服务工作,努力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建好XX个拟建的基地,推动更多的基地建设,同时,把基地建设向二、XX产业拓展,从更高更广的层面上,促进残疾人的就业。

扶贫的调研报告13

  根据县精准办8月6日召开的精准扶贫工作调度会精神,对提升精准扶贫工作群众满意度调研,我镇党委书记高度重视,对调研工作亲自安排部署,亲自抓好落实,通过召集分管领导、驻村领导召开座谈会,到村召集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会,上户走访贫困户和一般群众代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查找不足,思考对策。现在将精准扶贫工作群众反映情况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进行总结如下:

  一、影响满意度的问题

  1、群众对于精准扶贫政策了解不够。大部分农户受到的教育不够高和许多老人对于政策的改变不太了解,对于农户讲解政策不够通俗。还有精准扶贫工作和扶贫惠民政策向贫困户宣传多,向一般群众宣传少。有的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了解不多,对我们出台的扶贫政策、采取的工作举措及取得的工作成效,知之甚少,导致接受调查时群众满意度不高。

  2、帮扶干部工作责任感不强。有的帮扶干部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帮扶工作不认真,走访过程中走马观花,与贫困户交流聊天少,与贫困户交朋友少,无法了解贫困户真正的困难,对扶贫惠民政策宣传讲解少,没有与群众拉近距离、融洽关系,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得到实惠做得不够,贫困户对帮扶干部的帮扶工作不满意,影响群众的满意度。

  3、扶贫项目安排非贫困村受益少。当前,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主要集中在“十三五”贫困村,其他村的项目资金很少,一些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没有项目资金,导致非贫困村的群众意见比较大,影响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4、医疗惠民政策没有具体情况具体落实。贫困户全部纳入了大病商业补充保险和医疗救助,提高了慢性病的报账比例,贫困户住院治病的费用控制在了10%以内,有效减轻了贫困户的医疗费用负担。但是患病具有不可预见性和突发性,特别是患癌症等恶病、重病的一般群众代表,医疗费用负担重,又不可能临时纳入贫困户,导致有的群众认为不公平,影响了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满意度。

  5、部分群众对贫困户“等靠要”的表现不满。少数贫困户“等靠要”思想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意识差,不愿主动发展生产,也不愿打工增加收入,满足于依靠低保、五保收入过日子,依赖政府的'救助救济。部分群众对这种“好吃懒做”的懒汉有意见,认为政府扶贫不应养懒汉,影响了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满意度。

  二、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的有关建议

  1、抓实干部结对帮扶工作。认真抓好帮扶干部的管理培训工作,建立一支懂政策、会帮扶、愿帮扶的帮扶干部队伍,帮扶干部不仅要保证帮扶次数和时间,更要注重帮扶质量和成效,特别是要通过实实在在为贫困户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与贫困户“三同”,真正把贫困户当亲人、当朋友,增进感情,与贫困户交朋友,用实际行动赢得贫困户的理解和认可,让群众参与和知晓,以便提升贫困户对精准扶贫工作和干部帮扶工作的满意度。

  2、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宣传力度。要大力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和开展的扶贫工作、取得的工作成效,通过帮扶干部面对面向贫困户开展宣传,将各类惠民、扶贫政策详细分类,认真制作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彩页发放到户,面向社会广泛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精准扶贫工作、认可精准扶贫工作、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营造精准扶贫工作浓厚氛围,扩大精准扶贫工作的参与面,对于当地无法理解相关政策的农户与老人,可以请村委会的人员配合工作,将政策通俗化进行讲解以便提升精准扶贫工作的群众知晓度和群众满意度。

  3、扶贫项目安排、扶贫政策制定过程中统筹兼顾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在扶贫项目的安排过程中,在突出贫困村这个重点的同时,兼顾好非贫困村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和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所需项目资金,项目的安排要坚持群众需求为导向。在扶贫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中,要兼顾好一般群众代表的诉求和合理意见,要加强改善路、水等基础条件,实现村“七有”,让精准扶贫政策惠及广大非贫困群众,来弥合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矛盾。

  4、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针对部分群众对“好吃懒做”、依赖政府救助救济的贫困户存在意见,认为政府扶贫养懒汉的问题,引导这些懒汉要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己努力增加收入。加大贫困群众培训力度和转移输出力度,帮助贫困群众成为具有增收致富技能的新型农民。还要大力开展智志双扶、道德教育活动,建立问题台账、明确帮扶责任人,开展针对性强的批评教育、宣传引导工作,成立道德促进会,共同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努力实现扶贫先扶志,塑造贫困户良好精神风貌,汇聚脱贫攻坚正能量。

  5、处理好政府推进与群众参与的关系。扶贫攻坚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知晓,对扶贫资金的使用、项目资金的管理等要公开上栏公示,做到公开透明,特别是规划制定、质量监督、工程验收要群众参与,才能提升群众满意度。

扶贫的调研报告14

  根据省扶贫办关于开展扶贫到户机制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县扶贫办组织专人围绕我县扶贫到户情况进村入户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扶贫到户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市扶移办的统一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政策,围绕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移民搬迁、社会扶贫、雨露计划等工作重点,着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致力于全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壮大贫困重点村集体经济,为实现全县区域经济跨跃式发展奠定了基础,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xx年我县在165个扶贫重点村中就新修和改造村内公路143条,完成水利项目45个,兴建桥梁12座,新(维)修水陂7座,排灌站3座,水渠水圳6600米,河堤780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500亩,村内垃圾及污水处理项目1个,村级组织活动中心项目2个及校园建设项目1个。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重点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二是产业发展为贫困户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20xx年我县围绕主导产业拓宽发展新路子,安排扶贫资金49万元(含到户贴息),用于“脐(甜)橙、烤烟、油茶、生猪、灰鹅”等产业发展。新植甜橙7660亩,新植油茶8600亩,扶持种植烤烟4800亩,生猪、灰鹅等产业蓬勃发展。全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开发格局逐步形成,大大促进了贫困群众增产增收,让贫困户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进一步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

  三是搬迁扶贫带来了贫困户的新发展和新变化。20xx年上级下达我县移民扶贫任务2137名(其中:避灾移民1009人,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移民662人,深山区移民400人,生态移民66人)。根据集中安置为主的原则,在全县22个乡镇设立了14个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移民288户1393人,占移民任务的65.2%;分散安置移民134户744人,占移民任务的34.8%。目前已入住的移民户有402户20xx人,占95%;完工未入住的移民户20户107人,占5%。上级下拔移民建房资金742.35万元,我办已下拔移民建房资金742.35万元。集中解决了部分山区、库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生存难问题。同时为帮助搬迁农户解决长远发展的问题,我们一方面扶持搬迁农户大力发展产业,一方面开展培训转移,组织劳务输出,使搬迁农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来”的目标。

  四是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务工收入水平。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广大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十一五”以来,全县共投入培训经费833.6万元,超计划的78.1%,培训人数达11332人,超计划的7.3%,扶持了1032名中专生和中高技工,共转移就业11129人,就业率达98.2%,其中在本县就业的达86.7%。为全县增加贫困农民收入、提高贫困农民素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基本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方”的'目标。

  五是村级互助资金加快了试点村支柱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发展大户。全县有18个村开展村级互助资金试点项目,每个村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目前,全县入会农户526户,资本金总额达到309万元,共培育形成27个农业支柱产业项目,为贫困农户增收致富产生了较好的促进、示范、辐射作用。解决了部分农户有种养项目没启动资金的难题,催生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发展大户。这批中小规模的农户家庭养殖模式,既适应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趋势,让部分“出门打工无技”的劳动力“在家致富有门”,又因船小好调头,让种养户能有效规避因市场波动产生的风险,对贫困农户发家致富产生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为实施扶贫到户提供了范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农村贫困面还较大。我县共人口有79.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有65.0418万人,而贫困人口达到42049户、204947人(其中乡村低保对象有13251户30596人),占乡村总人口数的31.51%。全县还有省级扶持贫困村165个(其中含80个国定贫困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4.2%,贫困人口遍布全县广大乡村。贫困人口存量大、对象多、贫困程度深、基础薄弱,这些都会导致到户项目难规划难落实。

  二是扶贫到户认识存在问题。少数地方对扶贫到户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只要把地方经济发展起来了,贫困户的温饱问题也就顺利解决了,把主要精力放在建设项目上,忽视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贫困农户认为扶贫到户就是把钱直接分配到户,等、靠、要的思想更加严重,以至于有的贫困户坐享其成,自己不努力、不奋斗。

  三是扶持对象确立存在问题。从调查的贫困户来看,他们除了自然条件、生产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外,由于各方面原因,他们处于弱势地位,没有从社会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无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无法享受项目、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等资源扶持。而有些扶持项目、示范项目为追求效益最大化和效益快速化,基本都给经济实力比较强、素质比较高的非贫困户来实施,这就出现了没有真扶贫、扶真贫的现象,造成了部分非贫困户也在分享国家的扶贫政策,无形中弱化了扶贫资金和资源的扶贫功能。一些符合扶贫的农户由于得不到扶贫资金的扶持,而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却得到了扶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收入差距的扩大。

  四是贫困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贫困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不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气候和优势。如何提高组织化程度并引导他们进入市场,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获得应有的社会平均利润,这是我们扶贫开发今后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也是扶贫攻坚需要实现的目标。

  三、对扶贫到户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一)创新扶贫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扶贫到户的跟踪管理机制。扶贫资金应重点扶持贫困户,对不属于贫困户的对象不能享受扶持,其中包括扶贫搬迁资金,贴息资金,产业扶持资金;对到户的扶持资金一律实行财政拨款、银行直达农户"一本通"的做法;二是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帮扶机制。建立党员干部帮扶到户制度,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帮扶效果与评先表模、提拔晋升挂钩。三是建立健全考评机制。科学制定考核评估机制,每个村成立一个扶贫考核评估小组,对照考评细则对扶贫到户情况进行评估。

  (二)重点扶持产业发展。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是解决贫困户稳固脱贫并逐步致富的根本途径。贫困户只有生产发展了,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从根本上脱贫。在扶持方式上:一是大力推进互助资金覆盖面。试点实践证明,互助资金是支持贫困户生产发展非常好的平台。二是大力培植龙头企业。要树立培植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的意识,通过采取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扶贫贴息力度等方式,促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农户广泛参与产业化建设中遇到的产、销、技等方面的问题。使村企共赢、贫困户受益。

  (三)完善雨露计划培训方式。一是科学设置专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员的兴趣志向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实行订单培训,定向转移。建立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保证专业培训质量,确保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真正让他们怀揣多证闯天下,"雨露计划"可以为在校期间获得各种技能等级证书的优秀学生给予补贴。培训一人富裕一家。二是对在家务农的贫困户劳动力加强实用技术培训,聘请不同类型的专家和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按照不同季节,不同需求,不同技术的贫困户需求开展培训。

  (四)扩大互助资金和贴息到户覆盖面。互助资金和贴息到户是扶贫到户的好政策,贫困户非常欢迎,效果也很明显。一是扩大互助资金试点村数量,增加贴息资金总量。二是完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扶贫、财政部门各自职责,避免职责交叉。金融机构建立贫困户"零门槛"机制,对扶贫部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凭相关证明,可无担保申请。

  (五)加大行业扶贫力度。一是相关行业在安排当年的建设项目时,必须优先规划到贫困村,把贫困户作为重点安排对象,凡需要贫困户自筹配套部分予以免去,由政府包揽,使他们能够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果。二是扶贫部门加强同教育、卫生等部门协调与配合,将贫困户作为重点补贴对象,使贫困人口最大限度地享受惠农制度改革的成果。三是做好扶贫与农村低保有效衔接工作,对于重点贫困户,实行应保尽保;对临时性贫困户实行应急救济,帮助他们解决眼前困难。

扶贫的调研报告15

  一、村基本概况

  村位于县城东南面,距县城约20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800亩,其中田地面积1400亩,土地面积400亩,山地500亩,水面200亩。村有9个村小组,总户数738户,总人口2456人,总劳力1300人,人均耕地面积0.73亩,农业生产主要以从事水稻种植为主,年村人均纯收入3000左右。

  二、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均耕地面积较少是导致村民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村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0.73亩,制约农业产生化和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二)产业单一,规模不大,带动致富能力不强。特色产业只有大棚蔬菜100亩,花卉苗木200亩,养殖业只有1户养牛、8户养鸡,属于小规模养殖,所占的比例小,规模不大,其中大棚蔬菜和花卉苗木承包给了专业合作社经营,无法形成稳固的后劲带动群众致富。

  (三)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发展经济步伐缓慢。受自然环境制约,全村仅有耕地面积1800亩,且大部分为旱地。目前,只能种植水水稻等农作物,传统农作物车前子本来算一大特色,但因无法解决病虫灾害难以发展,而特色产业又难以规模和产业化,因此,除了靠种粮食收入外,村民主要是以外出打工收入来维持日常生活运转,而且外出务工基本上是以打零工为主,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四)村民思想观念滞后,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导致村民贫困的根本原因。全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特别是文盲和半文盲占了相当的比例,村民思想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传统思想还没有根除,思变图新、敢闯敢干的新风尚还没有全面形成。全村1300人劳动力中,外出务工人员有近700人,占53%,他们没有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就外出务工,技能水平低,且缺乏组织性,就业途径少,门路窄,适应工作环境不快,收入水平不高。

  三、村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及措施

  村的发展面临着自然条件、社会历史和村民落后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要把落后的村发展成为富裕和谐文明新农村,必须紧紧依靠村两委班子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引导,必须从村的地理环境、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新农村各项建设。作为扶贫帮扶单位,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将着重引导村两委和村民围绕村民增收奔小康目标,协助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环境卫生建设。村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但在垃圾处理这一块却明显滞后,村前层后能看到大片垃圾,给群众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作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主管部门,下一步,我局将着重在环卫基础设施上对村进行帮扶。

  (二)强化科技培训,培养科技能人。配合有关专业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群众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对科技致富能人给予政策扶持;对村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年内不少于2次,并着重呼吁有关部门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通过科技普及培训提高农民种植和养殖水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提高劳务质量,不断壮大劳务输出队伍。村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每年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但输出质量不高。如何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帮助贫困农民增加收入,显得十分迫切。为此,一是要重点抓好对该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利用远程教育和人事部门、扶贫部门的年度培训特点,定期派出务工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班,把好劳务输出前的质量关。二是加强与外界信息的交流,鼓励群众走出去就业创业,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扶贫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扶贫调研报告01-18

教育扶贫的调研报告03-09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12-20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01-03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01-09

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01-11

乡镇扶贫调研报告03-23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09-02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