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歌声》教学设计

《歌声》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3 03:13:29

《歌声》教学设计(通用1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歌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歌声》教学设计(通用19篇)

  《歌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学会欣赏乐曲,感受乐曲的意境。

  2、从乐曲声中听辨各种鸟鸣叫声,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3、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

  2、能将乐曲进行分段,清楚分辨出乐曲中的各种演奏乐器。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歌曲的.意境,感受歌曲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

  图片,录音机,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并结识了许多的动物小朋友,同学们还记得吗?请同学们说说,每一个动物都用西洋乐器不同的乐器音色来演绎,不仅形象还很生动,同学们还记得哪种乐器代表了哪只可爱的动物?聆听一次。

  二、欣赏《森林的歌声》

  导入:《彼得与狼》中的小动物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它们的声音融合成了一段美妙的旋律。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去聆听一个特殊的音乐会,在同学们听的过程中好好想想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

  1、森林中的歌声来自哪里?是孩子们的歌声吗?还是什么歌声?

  2、有多少动物在唱歌,你们见过吗?

  3、听完乐曲给同学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听完讨论回答。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大家在听的时候要注意乐曲在重复演奏每个主题时,有一些小的变化,大家想想是什么样的变化?这三段主旋律分别用了哪几样乐器来演奏?同学们能分辨它们的音色特点来吗?这三样乐器的合理搭配给同学们一种怎么样的感受呢?

  生听完讨论回答。

  师:听完这首乐曲,你们觉得乐曲的高潮部分在哪一段呢?

  生讨论回答。

  4、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前面提出的问题最后在欣赏这首乐曲,并想想学习了《森林的歌声》对大自然有一种怎么样的想法或是情感?

  小结:

  今天,我们聆听了来自森林的歌声,一起演奏了奇妙的森林之歌。森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妙的音乐,还带给我们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在我们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不要忘了森林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森林,那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是个什么样呢?我们现在要做的,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爱护树木,保护森林资源”。

  《歌声》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

  2、通过学文,体会小姑娘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念。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易错字,培养识字能力。

  2、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

  2、多媒体课件或有关课文插图的挂图。

  一、导入

  播放课件。(画外音)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救生船。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没有来。此时的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马金纳最终脱离危险了吗?其他遇难的人获救了吗?《歌声》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再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小组的其他的同学请教。

  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字音。

  3、小组分段练读。注意纠正生字读音的错误,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分段读,全班正音。

  (二)识字、写字

  1、小老师领读词语。

  2、抢答读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书写。

  (三)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读第一小节,想象:夜时在,海上,落难在茫茫大海中的情景。

  2、理解“挣扎”“筋疲力尽”的意思,感受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连马金纳这样的大男人也“绝望”了,而这种困境,对于10岁的小姑娘更加困难。

  3、朗读。学习第四小节。齐读。读出人们遇难被救的欣喜及对小姑娘深深的谢意。

  小结:航船遇险不是偶发事件,不是人人能遇到的,对于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一个仅10岁的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鼓舞着人们,她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姑娘的歌声人人们以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让我们再读课文,看看在困境中小姑娘是怎么样做的。

  (一)交流(学习课文二、三小节。)

  1、读文。

  2、小组学习。加入自己的体会,复述或朗读有关的句子。

  3、相机引导。

  从马金纳的亲身体体验中想象:人们在听到歌后的感受,从而理解词语“激昂”“聚拢”的含义。

  (二)诵读

  从表示小姑娘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到她的乐观、镇定和勇气。

  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是冒出头来,用手抹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三)交流

  如果你就是马金纳,你从这次历险中感受到什么呢?

  (四)讲故事

  记住这个故事吧,在困境中乐观的态度、镇定的行为,不屈不挠的勇气也是令我们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再交流你们的体会。

  (五)练习

  1、画出课文中带有下面词语的句子,再抄下来。

  挣扎 筋疲力尽 隐隐约约 激昂 聚拢 增添

  2、照样子写词语。

  断断续续 抹一抹

  3、填空。

  ( )歌声 ( )海面

  4、用“激昂”造句。

  (六)实践

  班级举行歌咏比赛,在歌声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歌声》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 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 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 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够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凝神”“寂静”“垂头丧气”的意思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课文首尾照应的写法。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体会课文首尾照应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课前准备】

  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 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二、学情调查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三、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读音“模”是多音字,“岔”是翘舌音

  (2) “毁”的写法

  (3)说说对“凝神”“寂静”“垂头丧气”等词的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分几部分?

  3、汇报交流:

  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 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

  五、浏览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歌声》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饿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二教时。

  五、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品质及爱国的精神

  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了麻痹德国兵,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是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为了麻痹德国兵,让他们觉得夜莺还是个孩子,顽皮又贪玩)

  (3)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3、小结。

  二、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国军情况的。从中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智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

  3、小结。

  三、习第四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迅速隐蔽)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迅速隐蔽。)

  5、小结。

  四、总结全文。

  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

  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一是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互相呼应)

  五、作业。

  《歌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课文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课文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段。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读了课文第一段你了解了什么?(聪明、机智的小夜莺骗取德国兵的信任。)

  2、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有意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表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因而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他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爱国精神。

  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第二段,弄清被称为“夜莺”的那个小孩用什么方法把德国兵引进游击队的埋伏圈,又用什么方法把敌人的人数和装备通知游击队。重点思考以下问题: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3)从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中,你感悟到什么?(夜莺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二、学习第三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能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

  三、总结全文。

  1、请画出文中首尾照应的句子。

  2、理解“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一是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有关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这篇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记叙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的经过,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歌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课后的10个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抹”“播”。

  2、正确理解“隐隐约约”“挣扎”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歌曲导入,引出歌声。

  1、歌曲引入: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

  2、不同的歌声带给人们的感受也不同,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

  3、歌声不仅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还会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正是以歌声为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出示课题:19、歌声

  二、创设情景,走进课文。

  1、笛声引入,闭眼想象:(放笛声)故事就在这汽笛声中开始了。1920年的一个夜晚,海风啸啸,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大轮船。船上灯火通明,马金纳和其他乘客一样在船舱里兴奋地唱啊、跳啊,快乐极了!

  2.创设情景,体验失望:忽然,他们感觉到船身猛烈地晃动了一下,接着就听见有人大声地喊叫:“不好了,轮船触礁了,要沉船了,快跑啊!”“扑通,扑通……”人群一个一个地跳入了海里。不久,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可是救生船还是没有来。请你们设想一下,此时的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指名)

  3、小结:是的,海水冰冷刺骨,人们的力气也已经耗尽,大家都认为自己已经毫无生还的希望,此时的人们可以说是绝望了。

  马金纳也不例外,你们瞧,(出示: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多人,在指导朗读中理解“筋疲力尽”,并体会马金纳的绝望。)

  4、这群遇难的人们命运如何?你们想知道吗?

  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5、逐段指名读。适当正音

  三、品词品句,认识歌声。

  1、过渡:读了课文后你们知道故事的结果了吗?(指名)是谁救了他们?(板:歌声)你怎么知道的?

  出示: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这是怎样的歌声啊?挽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请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的2、3小节,读完后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并圈出能够体现歌声特点的词语。

  3、(指名)出示句子:

  (1)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2)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4、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歌声的特点,那是怎样的歌声?(指名)板: 隐隐约约

  (贴) 断断续续 的歌声

  清脆、激昂

  5、随机学习生字:隐、脆 昂 播。

  6、为什么歌声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你读懂了吗?读懂哪个就说哪个?(指名)

  随机:

  (1)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

  (2)断断续续: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因。

  ①出示句子: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歌声》教学设计 篇7

  课标解读: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材分析:

  《夜莺的歌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伴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打击敌人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这篇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四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钩,接着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再写在“小夜莺”的帮助下游击队员成功歼灭敌人,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教学中一是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接受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含义。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处于向高年级过渡的阶段,应该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同时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易形成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这些对学习本课都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烧毁、蘑菇、呻吟、宛转、垂头丧气、以防万一、兴致勃勃”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评价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齐读课题,通过本组课文的导读语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2、交流对“夜莺”和“夜莺的歌声”的理解。

  【设计意图:导入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二、检查预习

  1、交流预习中的发现,提出不懂的问题。

  2、用简练的词语概括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3、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设计意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如此。有效的课前预习可让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更高效。而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查,教师进一步了解学情,及时调整学案和教案,做到以学定教。】

  三、精读品悟

  过渡语: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处处都能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划出表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句子,在旁边写写体会。

  学生依次交流表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句子和读书体会。

  1、通过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1)通过理解“沉寂”,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总结读书方法——联系上下文。

  (2)通过“寂静”、“宁静”、“沉寂”的互换,感悟三个词语在表达“静”的意境上各有不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总结读书方法——换词。

  【设计意图:把“宁静、寂静、沉寂”三个意思相近 ,但程度和侧重点不同的词语放在同一个句子中朗读感悟,深化了学生对沉寂的理解。】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检查学生对三个词语的把握。

  2、通过神态描写体会“小夜莺”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1)学生交流读书体会。

  (2)学生朗读,全体齐读。

  3、通过双关语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1)朗读带有双关语的句子,交流读书体会。

  (2)了解修辞手法——双关语。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其他带有双关语的句子。

  (4)男女生分读三个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对敌人的憎恨之情。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主体行为,教师无法替代。此处设计在于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文章语言,加深对句子的体会、理解,为下节课的深入交流作铺垫。】

  4、通过连续地动作描写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1)学生交流体会。

  (2)通过这些动作,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通过朗读再现“小夜莺”的活泼和机智勇敢。

  5、读写结合训练:通过动作描写,扩写小夜莺发现敌人的过程。

  【设计意图:学会对连续的动作进行描写,可以使文章更清晰、更有条理。而且“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借助课文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连贯的动词进行描写,从一定程度上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6、通过“好像”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总结读书方法——抓关键词。

  7、思考:是什么让一个和同学们年纪相仿的小男孩有如此的智慧和胆量? 体会“小夜莺”的爱国主义精神。

  8、总结课文的写作手法——首尾呼应。

  【设计意图:紧扣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抓重点段落,品味重点语句,使小夜莺机智勇敢形象更加丰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看板书,再读课题,升华主题。

  【设计意图:回环式深究课题,层层推进、层层深入,学生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实现心灵的震撼,达到高潮!】

  五、拓展延伸

  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还有许多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敌人斗智斗勇,还有更多的小夜莺为保护自己的祖国勇敢战斗着。让我们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少年英雄的故事!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把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环节,除了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外,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达大语文观的理念,并产生大语文学习的意识。】

  《歌声》教学设计 篇8

  执教者:

  教学目标:

  ⒈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勇敢机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⒉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夜莺”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德国兵的。

  难点: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制作课件、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⒈学生汇报搜集有关夜莺和杜鹃的资料。(出示幻灯片)

  ⒉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讲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小故事。(板书课题)“夜莺”指谁?夜莺为什么要唱歌?唱的是什么样的歌?读了课文大家就会清楚了。

  ⒊简介背景。(出示幻灯片)

  二、自学理解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⒈、出示自学步骤方法:

  ⑴初读,学字词;

  ⑵再读,知结构;

  ⑶细读,明中心;

  ⑷精读,表情感。

  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幻灯片)

  ⑴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分几部分写的?你是怎么分的?课文的重点部分写什么?

  ⑵找出小孩回答德国兵的话,想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⑶在给敌人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⑷游击队员是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了什么?

  ⑸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夜莺的歌声,说说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⒊、各小组讨论。(逐题出示)

  ⑴这篇课文写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消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事。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分为三部分。课文的重点部分写小男孩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德国兵的。

  ⑵小孩对德国兵说:“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用这些话来戏弄敌人,说明他是个沉着机智的孩子。

  另外还有,“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指的是什么?(德国兵)他这样痛骂敌人,说明了小孩什么?(很憎恨德国强盗)

  小结:这部分写了夜莺引诱德国兵,并主动和敌人接近,巧妙地回答德国军官的盘问,让敌人取得对他的信任,让他带路。(板书:引诱敌人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⑶在带路时,他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是为了让德国兵知道,这是自己的习惯爱好,用来麻痹敌人,以后他用鸟声和游击队联系时就不会引起怀疑了。(请一位同学表演)表演出孩子天真活泼的.样子。

  小孩边走边打路旁树枝,拾球果踢,回答问话时就打岔说别的,也都是为了让德国兵认为他贪玩而不加警惕,从而顺利地跟着自己走进游击队的埋伏圈里。(板书:引敌进埋伏圈)从这里可表现了小夜莺的什么品质?(板书:机智、勇敢)(请一位同学表演)

  ⑷游击队员听到了小夜莺的叫声,知道小孩已把敌人带来,通过有节奏的夜莺歌声知道了鬼子人数是32个,用两声杜鹃叫是报告有两挺机关枪。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关枪,由此可以想到,孩子同游击队用这种方式联系,已经不止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板书:巧妙报告敌情)表现了小夜莺的什么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最后怎么样?(板书: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⑸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相互照应,首尾连贯的。(即首尾呼应的写法)都是说小孩在发出夜莺的歌声,以便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这样更加突出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总结课文

  ⒈课题为什么叫“夜莺的歌声”?

  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孩子用夜莺的歌声向游击队报告情况,帮助游击队歼灭了德国兵;二是孩子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小夜莺”,夜莺的歌声是动听的,美好的。

  ⒉读了这篇课文后,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你喜欢、佩服小男孩什么?(机智、勇敢、热爱祖国。是个小英雄。)

  ⒊讲述有关小英雄的故事。

  四、质疑问难

  读了这篇课文后,谁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不清楚、不明白?

  五、课外延伸练习(出示幻灯片)

  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资料】

  夜莺 指红鸲一类叫声清脆宛转的鸟。一般体态玲珑、鸣声清脆,且多鸣于月夜。所以叫夜莺。

  杜鹃 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是一种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吃毛虫,是益鸟。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 引诱敌人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机智勇敢

  经过: 引敌进埋伏圈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 全歼敌人,夜莺又叫

  《歌声》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乘着歌声的翅膀》是青岛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音乐文件、视频文件、幻灯片调整等使幻灯片不仅图文并茂,而且还有动听的音乐。本课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幻灯片中插入音频文件;第二部分是幻灯片中插入视频文件;第三部分是幻灯片调整。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插入音频、视频文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通过欣赏积极向上的作品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务驱动法、示范操作法、创设情境法、合作交流法等。

  【学法】

  在学习方法上,主要采用学习指导法,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对于出现的问题,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交流,互相启发,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

  【课时分配】1课时

  【素材准备】

  音乐:《我的家乡沂蒙山》

  视频:《蒙山风光》

  课件 《美丽的家乡》 《家乡特产》 《平邑风景》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创设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今天很荣幸和大家一起来上课,在上课之前我们互相认识一下好吗? 我叫***,来自****小学,我的家乡位于平邑县最南端的白彦镇,我们镇有许多的小景点,比如毓秀山、太皇崮、青山、山阴寺等等,其中太皇崮海拔505米,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太皇崮战斗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同学们能按老师介绍自己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吗?

  学生介绍自己,介绍家乡

  师:老师通过同学们的介绍听出了孩子们都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和自豪。

  是啊,我们都是平邑人,我们都受蒙山沂水的滋养,我们应该了解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来领略我们家乡的秀美风光。

  板书课题: 乘着歌声的翅膀

  二、新授

  师: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家乡的风景物产图。

  学生欣赏并思考:这张幻灯片和我们以前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生:幻灯片中加入了音乐、视频

  师:是啊,幻灯片加入了音乐、视频,给人美好的感受,这节课我就来学习如何在幻灯

  片中插入音乐、视频。

  1、在幻灯片中插入音频文件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了解插入音频的方法和步骤

  请大家试着在“蒙山风景”演示文稿中插入音乐

  操作步骤:

  (1)执行“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命令 在弹出的“插入声音”对话框中选择声音文件并插入到幻灯片中

  (2)插入声音后,马上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若希望放映幻灯片时就听到声音,则单击“是”。 声音*插入幻灯片中,以“小喇叭”的形式出现。

  (3)这样就把声音插入到幻灯片中了。

  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总结方法、步骤

  2、在幻灯片中插入视频视频

  插入视频和插入音频的方法步骤一样,请大家打开幻灯片“蒙山风景”,插入视频“蒙山风光”

  思考:插入到幻灯片中的视频,能否将其大小扩大到与幻灯片大小一致?

  学生上台演示插入视频方法

  3、录制声音:

  师:刚才我们掌握了插入音频、视频的方法,想不想把自己的声音也放进幻灯片里呢?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操作

  学生上台演示录音操作步骤

  (录音要求:普通话好,声音要洪亮,富有感情 )

  三、合作学习 释疑解难

  4、幻灯片的调整

  情景创设:

  下面请大家仔细观看这个演示文稿,有两张幻灯片的顺序颠倒

  了,让我们一起来调整一下好不好?

  除了可以调整幻灯片顺序以外,还可以删除幻灯片,大家一起来做一下吧!

  小结:我们学习了在幻灯片中插入音频、视频、录音,给我们的幻灯片插入了一双音乐的翅膀,下面我们就用刚刚学到的本领来做一个介绍我们家乡的幻灯片。

  四、实践创作 展示评价

  1、出示要求,分组练习

  选用“我的家乡平邑”为资料,取“风景名胜”、 “家乡特产”任一方面做一个介绍平邑的演示文稿。

  2、展示学生作品,生生互评,师生共评

  五、梳理总结 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拥有“一山、一馆、一园”的美景,享有“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石材之乡”的美誉,希望同学们用我们所学的信息技术技能,把我们家乡的风景名胜、物产特产做成精美的幻灯片,发给你的亲朋好友!热爱家乡、宣传家乡是我们的义务!课下完成这一任务好吗?

  下课!

  《歌声》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读13个生字,学写9个生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读本课生字13个,学写9个生字。

  2、能正确读文,了解大致内容。

  三、教学准备:字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景:出示有关大海的图片,感受大海的波浪壮阔。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大海无边无际,海水波浪壮阔,气势雄伟,礁石多。想象:黑暗中海风呼啸,船遇险了。)

  2、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吧!听着歌声你的心情怎么样?在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用嘹亮的歌声挽救了大家的'生命。板书:歌声,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二)出示课件“听读”:《歌声》

  (三)问: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问题想问?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方式读书,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标出自然段。

  2、说一说:读后你知道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五)组内合作学习生字新词(运用自制卡片,相互学习、记忆生字。读文质疑、相互解答)。

  (六)组内的问题在全班交流(师生相互答疑)。

  (七)看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挑出难记易错的字,大家探讨识记方法共同解决。

  (八)测读生字词:

  1、你学到了哪些词语?(先让学生说,让后出示课件读词,并选择词语造句。如:筋疲力尽、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等)

  2、看卡片开火车读字:(遇到不认识的字,请小老师帮助解决)

  3、分组抢读比赛。

  (九)多音字:

  zhá(挣扎)

  zhā(扎根)扎花扎实扎针

  (十)指4名学生分别读4段课文

  (十一)指导写字:出示写字课件。

  1、生观察指出易错字

  2、重点指导:幸:下面是“羊”字少一横

  聚:第十笔是“丨”注意下面部分的写法

  拢:与“扰”区别

  添:注意右下的写法

  3、学生练习写字(要求:1、先描后写,每字写1至2个。2、老师在黑板上写,鼓励学生和老师比赛。)

  (十二)巩固识字:出示课件游戏,指名上台做。

  (十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读课文

  (十四)板书设计:

  歌声zhā(扎实)

  幸量妇聚拢增添多音字zhá(挣扎)

  《歌声》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认字10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小姑娘的镇定、乐观和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

  3、积累“筋疲力尽”、“隐隐约约”等成语。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喜欢唱歌吗?老师也喜欢唱歌,因为歌声可以给我们带来欢乐。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歌声”为题的课文,(板书课题),不知道这篇课文中的“歌声”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二、初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识字。

  2、出示生词考查字词掌握情况。

  3、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4、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问:你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后播放视频短片。

  4、引导体会“挣扎”。

  5、创设情境:如果你是落水者,你此时最想看到什么?

  6、马金纳在水中挣扎着,可是十分钟过去了,救生船没有来;二十分钟过去了,穿依然没有来;半小时过去了,仍然看不到救生船的影子。这时候的马金娜已经耗尽了全身的力气,他此时的心情只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生答)。

  7、是啊!马金纳马金纳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他绝望了。谁能读出她的绝望?(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评读)

  8、齐读。

  (二)学习第二段。

  1、第二组齐读。

  2、绝望中的马金娜突然听到了断断续续的歌声,他会想些什么呢?

  3、男女生分别读最后一句。

  (三)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指名读自己画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3、相机出示小姑娘唱歌的'句子,让学生用心品读。

  4、师:当一般人绝望的时候,小姑娘仍然充满信心;当一般人筋疲力尽的时候,她仍奋力抗争。他在高声唱歌,歌声清脆而激昂。她好像要用歌声告诉人们——(指名说)。

  5、小结:在歌声的鼓舞下,落水的人都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

  (四)学习最后一段。

  1、第四组读课文。

  2、落水的人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们?

  3、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说是歌声救了大家?

  4、如果这个小姑娘来到了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什么?

  5、齐读这一段。

  三、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说说文中的歌声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2、希望“歌声”也能带给同学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歌声》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材分析

  《歌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上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记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1920 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眼看大海就要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一个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给大家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救了大家。

  这篇课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通过“歌声”这条主线,以及马金纳和其他落水者在听到歌声前后的心理变化这条副线,小姑娘坚强乐观的精神跃然纸上,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

  这也是一篇渗透着生命教育的文章,小姑娘坚强乐观的品质给我们增添了无形的精神力量,鼓励我们要乐观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两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基本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运用偏旁部首、汉字结构及笔画笔顺独立分析字形。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以学生独立识字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在阅读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借助拼音朗读课文,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逐步养成静心圈划的阅读习惯。通过抓住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对于从未亲身体会过“沉船灾难”的他们来说,怎么引导他们领会在茫茫大海中,小姑娘的歌声对于遇难者的重要意义呢?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拼、扎、隐、抹、脆、昂”等生字;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抹”。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筋疲力尽”、“绝望”、“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歌声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找出描写歌声的词语,感受小姑娘的坚强乐观的精神。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是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是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感受小姑娘坚强乐观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是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感受小姑娘坚强乐观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配乐介绍,出示课题

  1、师介绍:一个漆黑的夜晚,一艘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沉没了,人们顿时落入冰冷的海水之中。海面上,人们的呼喊声和海水的咆哮声响成了一片,眼看着大海就要无情地吞噬着大家的生命。遇难者的命运到底会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歌声的故事。(配乐)

  2、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

  (说明:通过教师的叙述和音乐的渲染,为学生创设了文本中的情境。教师在介绍中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探究落水者命运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试着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船沉了,正当落水的人在海里 时,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 的'歌声。一个小女孩用自己 、 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力量,救了大家。

  2、学生交流完成填空

  3、生齐读填空

  (说明:从整体入手,以填空的形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三、创设情境,体会歌声

  (一)学习第1节,体会落水者的绝望

  1、师过渡: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

  2、师引读: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地挣扎,等待着救生船。) 出示: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地挣扎,等待着救生船。

  (1)齐读这句句子。

  (2)播放录像(感受人们拼命挣扎的画面。)

  学习生字“拼”、“扎”。

  (“扎”:多音字)

  理解“拼命”、“挣扎”

  (3)指导朗读,感受人们落水后的不幸。

  (指名读,齐读)

  (说明: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了“拼命”和“挣扎”这两个词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会落水者的不幸。)

  3、师生对话,理解马金纳的绝望

  (师:马金纳也和大家一样,对生命充满了渴望。此时,他最希望看到的是——救生船。10分钟过去了,救生船——没有来,20分钟过去了,救生船还是——没有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救生船始终没有出现。此时的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他的内心感到非常——绝望。)

  (1)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筋疲力尽”。

  (2)理解“绝望”。

  4、指导朗读,感受马金纳的绝望。

  (指名读,赛读,齐读)

  5、师:此时,马金纳心里会怎么想呢?

  想象说话:马金纳绝望了,他心想:。

  (生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二)学习第2、3小节,感悟歌声的力量

  1、师过渡:就在马金纳感到绝望的时候,他听到了什么?

  出示:突然,远处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1)这是怎样的歌声,自己读读句子,找出描写歌声的词语。

  (2)生交流(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学习生字“隐”

  (4)理解“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2、师: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这是谁在唱歌?为什么歌声是断断续续的???)

  3、自读第3小节,找出相关语句。

  交流出示: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1)自己高声读读这句话,圈出描写小姑娘动作的词。

  (冒、抹、唱)

  (2)体会动词的含义,学习生字“抹”(指导书写:注意“抹”字右半部分第一横比第二横长。)

  (3)通过朗读强化两个“又”字的学习,理解歌声断断续续的原因,感受小姑娘的坚强。

  (说明:抓住句中的两个“又”字,通过三次层层递进的情境创设朗读,理解歌声断断续续的原因,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在大风大浪中仍然高声歌唱,感悟她坚强勇敢的品质。)

  4、师:马金纳听到小姑娘的歌声后,他想些什么?

  想象说话:听到断断续续的歌声,马金纳心想

  5、师:听到歌声后的马金纳是如何表现的?

  出示: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出示马金纳听到歌声前后的句子,对比朗读,感受歌声的力量。

  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

  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男女生对比读,体会听到歌声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

  6、师:为什么马金纳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生交流:歌声的力量)

  (说明: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马金纳听到歌声前后迥然不同的心理变化,感悟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带来的无形的力量。)

  7、师:其他遇难者听到歌声后,也有了希望,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四人小组交流,注意提示语)

  (说明:加强说话练习,增加练笔机会,是二年级教学中应当加以重视的。通过这道说话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歌声的力量。并且抓住这三个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情境说话,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8、师引读: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

  9、师:对呀,小姑娘好像就是在用她的歌声告诉人们不要放弃,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生交流:勇敢、坚强、乐观)

  10、师引读最后一节,理解“歌声救人”的原因。

  四、拓展训练,总结全文

  1、人们终于获救了,假如你就是船上的一个人,回到家后会对你的亲人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根据老师的板书来说一说这个故事。

  (说明: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独立整合课文内容。借助教师的板书提示,对课文进行复述,不仅再次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也为学生创设了语言实践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师总结:歌声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心情,还可以给我们带来安慰、勇气和力量。小朋友们,希望你们永远记得这样的歌声,像小姑娘一样乐观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歌声》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内容:

  这是人教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四组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一篇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体会文章所表现的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3、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4、感悟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2、难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钩,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在教学时,适宜以“夜莺的歌声”作切入点,引导学生作自主性研究阅读,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在反复阅读中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直观教具引导法。

  教学设计理念:

  进入高年级,语文课堂提倡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也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找专题做小课题研读,指导学生用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课文,从而获取和运用知识。这是改变一问一答式课堂教学现状的教学设计。教学中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另外,还把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注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技

  巧,让学生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式、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渲染感情,导入课文。

  1、观看图片,渲染感情。

  2、这场战争是多么的残酷。德国强盗突然入侵苏联。硝烟弥漫,战火连天,民不聊生,战争使许多苏联人民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流离失所。这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引读:街道两旁,烧焦的树木。孩子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从文中的“黑色的瓦砾”、“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可以看出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残酷和敌人的野蛮。)连房屋、树木也不放过。要和这样的敌人作斗争是多么的危险.然而,苏联人民没有屈服!他们奋起抗击,连小孩、妇女也参与其中。小夜莺就是其中一位。

  3、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老师有个温馨提示:要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并对文中出现的人物有个大体的了解。为精读课文作铺垫。)

  二、找出线索,理解课题。

  过渡:这个精彩的故事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呢?(夜莺的歌声)对。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夜莺用歌声(引诱敌人),给敌人(带路),又借歌声(传递信息),最后(歼灭了敌人)。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一下小夜莺优美的歌声。请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自读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夜莺的“歌声”?

  (2)歌声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就又响起来,越来越有劲。”(引诱敌人)

  2、“孩子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麻痹敌人)

  3、“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夜莺的叫声停止了,接着传来了两声杜鹃叫。”“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但是那歌声的意思游击队早已知道。”(传递信息)

  4、“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歌声,即使是听

  惯夜莺叫的人也分不出跟真的叫声有什么两样。”(再次诱敌)

  (3)“夜莺之歌”与“夜莺的歌声”相比,哪个题目更好?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从让学生明白歌声的意义入手的。但本着阅读与写作结合的原则,我有另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以后再自己的习作中也必须有一个新颖的文题和一条鲜明的线索。)

  三、分析人物,感悟写法

  1、在上一节课,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把“机智勇敢”这个词语送给了小夜莺。(板书:机智勇敢)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2——20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夜莺的?用波浪线勾画出相关的句子。(个体自主学习)

  2、刚才,老师看到你们都在认真地自学,而且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真让老师高兴。现在请大家把自己刚才学习的体会在组内交流交流。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你找到的句子,再说这是人物的什么描写,最后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小组合作学习)

  3、学生汇报,视学生的汇报而定先后顺序。

  外貌描写:

  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输液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师:通过对小夜莺的外貌描写,小夜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可爱的、机灵的,灵巧的、顽皮的、勇敢的??

  师:你喜欢这个可爱的、机灵的、顽皮有勇敢的小夜莺吗?请你带着喜爱之情读一读。

  (提问:下文哪里还写了绿上衣?看来,绿色衣服也为引敌人入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伏笔。)

  语言、神态描写:

  生1:“谁教你吹哨子的?”“我自己学的,还会学杜鹃叫呢”理解:这句对话,小夜莺既避开了敌人的盘问,又为下文鸟叫声报信而不引起敌人怀疑埋下伏笔。

  生2:“林子里就剩你一个人吗?”“怎么会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理解:故意曲解,也是在麻痹敌人,让敌人真的认为他只是一个顽皮的孩子而已。

  生3:“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

  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的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理解:一语双关的回答了敌人的问话,是在借别人的嘴骂敌人,体现小夜莺对敌人的憎恨之情。生4:“怎么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那里有个磨房,我常到磨房附近的坝上去钓鱼。那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理解:让德军认为他只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幼稚可笑,打消的国军的怀疑。

  小结:在这里,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传神的神态描写,活灵活现的把一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小男孩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动作描写:

  课件出示: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提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

  提问:他这又是什么描写?(动作)想象小夜莺为什么这样做?当时有什么想法?

  师:对,他是在麻痹敌人。同样可以体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和勇敢。课文还有哪个动作描写的句子可以看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此句语言可以简洁一些)

  生:“孩子突然转了个身,钻进树林深处,不见了。

  师:小夜莺的灵巧,让敌人进入游击队包围圈之后及时脱身,再一次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

  小结:

  师:我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是怎样为我们展现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的?

  生:课文通过语言、动作、外貌来写出他的机智勇敢。

  师:其实我们写一个人,除了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还可以从哪方面来写?

  生:心理。

  师:好,那我们也来通过这些方面,说一说“当敌人进入游击队的包围圈是,小夜莺的想法和做法”。

  心理描写:

  生:小组交流。师生互评。

  总结内容,感悟写法:

  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

  性格特征。我们通过阅读者生动有趣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描写,看到了一个机制、勇敢、爱国的小英雄形象。其实,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以后,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学会运用哦!

  (设计意图:本环节侧重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多种描写语句中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爱国。并进一步把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四、总结收获,想象拓展。

  (一)问题:学过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说:

  1、人物描写的手法。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首尾呼应的写法。

  (二)想象拓展:故事还没有结束,你能想象后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吗?

  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寄托了对小夜莺的喜爱,对小夜莺的祝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夜莺的歌声,是战斗响起的号声;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打击敌人的枪炮声;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夜莺的歌声,是一曲爱国抗敌的颂歌!带着我们对小夜莺的尊敬和喜爱再读课题。

  (三)推荐阅读:

  战争带给人们无尽的痛苦,小夜莺是为和平而战,他们的形象弱小而高大。老师向大家推荐几部名著(课件:《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从另一边来的人》、《铁丝网上的小花》)。我们在浩瀚的书海中会认识更多的小夜莺,能领略到更多的激情与感动。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所学,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五、学以致用,巧生妙笔。

  作文: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文题自拟。

  注意事项:

  1、题目一定要新颖;

  《歌声》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生字,并掌握“淙淙”、“龇牙咧嘴”、“鼻涕”、“剃头”、“小辫儿”、“拽住”、“吆喝”等词语。

  引导学生趣味读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过程与方法:

  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观看歌曲视频,揭示课题。

  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层,体会孩子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1、默读2——5自然段,找出与老师有关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有趣讨论:

  语句:

  (1)“我们的老师是个从城里来的女学生……又漂亮。”

  (2)“她用好听的嗓音教我们唱……小歌剧。”

  (3)“我还和姐姐争论过……还是我们老师唱的好听。”

  (4)“我说,……天下第一好。”

  感受:“我们”这些山乡的孩子对老师非常热爱。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第二层,进一步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1、自由读6、7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感悟:

  (1)明知进山有危险,还要进山为老师采药,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爱。

  (2)老师嗓子哑了,学生很着急,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师治病,感受到学生爱老师。

  3、练习有感情朗读。

  同桌分角色对读第7自然段,读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第三层,感受师生情。

  1、指名读8——10自然段,交流感悟。

  2、全班交流,趣味分析:

  (1)“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把它们一条一条的穿起来。”

  “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学生的心多细呀!

  “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为老师抓鱼不顾一切。

  “摸、捉、追、堵、甩、穿”——想尽一切办法抓小鱼

  教师小结:从学生的`一连串抓鱼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浓浓的爱。

  自由读——指名读

  (2)第9自然段。

  教师:孩子们为老师抓鱼忘记了一切,全然没有发现自己身边隐藏的危险,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3)当孩子们委屈地献上自己为老师采的草药、抓的小鱼时,老师为什么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

  有趣的变换角色体会:

  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

  学生自由汇报。

  教师小结:是啊,学生们的童真感动了老师,感动了家长,也同样感动了他们自己,以至于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的美好。

  四、学习开头和结尾,体会写法。

  1、阅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2、文章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作为题目呢?

  小组讨论——全体交流

  (要点:歌声是老师留给我们的,但那遥远的歌声已化为美好的记忆,那诚挚的师生情感留在了同学们的心里,永生难忘。)

  五、联系实际,寻找感动。

  回顾教过你的老师中,哪一位老师让你最难忘,说说你们之间感人的故事,或者你为老师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

  六、布置作业。

  趣味练笔:你在生活中和老师发生过什么感人的事,请写一写,试着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

  《歌声》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训练要点。

  3、了解课题与中心、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请问: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

  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四、理解课文

  1、初读:

  ⑴ 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⑵ 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读第2、3自然段。

  ⑶ 指名分角色读军官和孩子的对话,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到的?

  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⑷ 再分角色齐读对话。

  2、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⑴ 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⑵ 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小组读第二部分。(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⑶ 齐读第二部分。

  3、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⑴ 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⑵ 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⑶ 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⑷ 分角色齐读课文,体会歌声的作用。

  ⑸ 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憎恨 临危不惧 热爱 应变自如 祖国 敌人 毫无惧色 坦然自若

  4、再读:

  ⑴ 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⑵ 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执行新的任务)

  ⑶ 齐读“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读。

  五、巩固,总结

  1、找出文中其他相照应的地方。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歌声》教学设计 篇16

  【教材简析】

  《夜莺的歌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战争年代发生的事了解甚少,对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更是不曾体会。因此对学生进行珍爱和平的教育很有必要。况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本节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心灵受到一次震撼,经受一次洗礼。从而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珍爱和平、追求和平。

  【设计理念】

  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进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的学习,学生将采取读、思、析、悟相结合,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中主人公的人物品质,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人物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资料,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3、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学习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描述一下。

  2、夜莺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只勇敢的小夜莺的歌声。

  3、出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⑴ 文章是不是在写夜莺这种鸟的叫声?为什么要说是“歌声”呢?

  ⑵ “夜莺的歌声”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文:

  ⑴ 请大家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读顺句子。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多读几遍,遇到自己读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在书上做上记号。

  ⑵ 指名分部分朗读,注意正音。重点朗读难懂的句子。

  2、读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问题?交流读后收获:

  ⑴ 本文讲了一个叫夜莺的小男孩的故事。

  ⑵ 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⑶ 小男孩学夜莺叫,叫的太像了,像唱歌一样,所以叫夜莺的歌声。

  ⑷ 小男孩用夜莺的叫声向游击队员传递信息,游击队员消灭了这批德国鬼子。这是一曲胜利的赞歌,所以课题叫夜莺的歌声。

  ⑸ 我觉得文中的小夜莺很机智、很勇敢、很爱国。……

  3、对于学生初步感知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比如:苏联的卫国战争。也可由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

  三、析读领悟,体会品质

  1、过渡:

  同学们读得很仔细,而且还能弄明白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现在你们面前一定浮现出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那么,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具体的语句中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

  2、学生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

  3、研读重点句子:

  ⑴ 要求: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官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

  ⑵ 形式:

  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交流。

  4、出示以下句子,重点交流、讨论:

  ⑴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种新的劲头唱起来。

  ⑵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⑶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⑷ 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⑸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⑹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5、交流时,先由一名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重点是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其他同学听后补充。

  6、交流第⑹句时,引导学生认识这句话和文章开头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首尾呼应,同时还告诉我们文中叙述的故事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巧遇。小夜莺在村口放哨是他的职责,以夜莺的歌声传递信息是他和敌人进行斗争的特殊方式。

  7、指导朗读: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这些句子,通过读来反映自己的理解,朗读时可将前后对话连起来读,也可边读边做动作。

  四、角色朗读,情感升华

  1、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几个句子,通过讨论,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2、过渡:

  同学们越来越觉得小夜莺机智、勇敢,而敌人是那么的狡猾、阴险。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分成小组,分角色读读全文。

  3、组织全班性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断,情感进一步升华。

  【板书设计】

  吸引敌人

  夜莺的歌声 迷惑敌人 (机智、勇敢、爱国)

  《歌声》教学设计 篇17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分为五 个部分。以“夜莺的歌声”为一条主线贯穿全文,首尾连贯,前后照应。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照应的写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男孩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课文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课时:2课时

  教师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放斯大林格勒录像。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一.引课,板书课题,了解背景

  教师引入新课,生简介搜集到的背景资料。

  二.感知整体,理清顺序

  (一)1读,矫音①自由读文,注意字词读音,有叫不准的'查字典或问同桌解决了。②出示词卡,检查字词读音掌握情况。

  (二)2读,正确、流利:指名读文,师生共同纠正错误读音。

  (三)3读,理解内容,理清顺序。

  轻声读文,思考:①夜莺的歌声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②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四)4读,质疑问难:①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②小组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重点问题师记在黑板上。

  第二课时

  一、引题:

  ①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②扫读课文,思考:画出课文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想想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可以同桌交流。

  二、读文品文,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要求细读课文,细品词、句、段(幻灯出示)

  读文品文:

  课文中哪些地方最吸引你?(词、句、段……)找出来用笔画一画,并反复地读一读,然后选择你喜欢的学习方式细细地体会体会。

  三、汇报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细品文章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并指导朗读。

  (一)人物对话:

  1、“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引出第一自然段:①指名读,引导学生想象这段所描绘的景象。(出示图)②想象村庄原来是什么样的。(出示图)③通过对比想象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侵略者的罪恶,战争的残酷。

  3、指导分角色朗读小男孩和德国军官说的话,进一步体会小男孩憎恨侵略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继续品文。

  进一步体会“夜莺的歌声”的作用和文章首尾照应的写作特点,从而深刻认识到小男孩的那种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师生共同探讨:

  课文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五、学生畅谈学后体会

  板书设计

  机智 吸引 前

  勇敢 夜莺的歌声 麻痹 后

  爱国 (小男孩) 报信 照

  《歌声》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和时代背景刘杰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2、能抓住描写小夜莺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夜莺的歌声》。回想一下,文中的夜莺是之谁?(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小男孩)

  课文写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作者用“隔行分段”,把文章分成了几几部分?(分成了四段。)

  (二)默读全文,把握大意。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板书:歌声诱敌 歌声传情 歌声歼敌 歌声再起)

  谁能把四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男孩用夜莺的歌声引诱敌人并向游击队传递情报,帮助游击队歼灭了德国兵。第二天他再次去河岸边诱敌。)

  (三)品词析句,感悟品质。

  1、故事中的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勇敢、机智、爱国)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爱国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你的理解。

  3、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一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蘑菇。这里只有……”

  军官怎么问?他是在什么情况下问的?此时此刻,军官心里会想些什么?于是他问小夜莺,想刺探这里究竟有没有游击队。可小夜莺回答的却是____________。

  是小夜莺听不懂军官的话吗?那是为什么呢?

  指导朗读(板书:语言)

  文中还有很多小夜莺与军官的精彩对话,体现了夜莺的聪明勇敢,你能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吗?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小男孩东拉西扯,说东道西,为了什么?

  指导朗读。

  “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野兽指的是什么?你怎么知道他是骂德国兵的呢?小夜为什么不直接骂德军呢?

  指导朗读。

  预设二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

  从小男孩一路上的动作,你看出了什么?(小男孩的天真顽皮)小夜莺真的只是个贪玩的'小男孩吗?他为什么这样做?

  指导朗读。

  预设三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小夜莺真的很快活吗?

  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学习写法

  我们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到了机智勇敢的小夜莺。我们今后习作写人的文章时,塑造人物形象也要从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入手,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13

  夜 歌声诱敌

  《歌声》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体会夜莺的勇敢和机智。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大家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了解历史背景。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夜莺的叫声。

  2、你们听到了什么?(是鸟在叫,声音很动听,像唱歌一样)

  3、这就是夜莺的歌声。(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就是《夜莺的歌声》,你们想知道课文写了一些什么吗?

  播放夜莺的叫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步感知,自学字词

  1、自学本课生字词:

  ⑴ 划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 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以前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对课文进行整体感受知,运用所学过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三、自学情况反馈

  1、检查生字:

  音:翘舌音 甩 后鼻音 挺

  形:“挺”不要写成“扌延” “喂”不要多加一撇

  2、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以前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⑴ 自然段很多。

  ⑵ 对话很多。

  ⑶ 课文中出现了空行。

  3、作者已经给课文分好了段,我们来看看每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

  ⑴ 诱敌上钩。

  ⑵ 巧妙传信。

  ⑶ 歼灭敌人。

  ⑷ 接受任务。

  4、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把段意连起来试试看。(小男孩子用夜莺的歌声诱敌上钩,巧妙传信,帮助游击队歼灭德国鬼子)

  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学期语文学习的一个训练重点,此处先让学生概括段意,然后串起来,这也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四、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夜莺的歌声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⑴ 自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

  ⑵ 交流,打出字幕:

  ①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唱起来。

  ② 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叫,有时候……拾球果。

  ③ 他伸直了腰,好像有什么鸟叫声……传来。

  ④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⑤ 夜莺还是兴致勃勃……意思了。

  ⑥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歌声。

  ⑶ 读一读上述句子。

  每篇课文都有一条主线,教学时紧扣课题,抓住主线展开教学,使教学条理清晰。

  2、联系上下文看看夜莺的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从每一次的歌声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⑴ 默读课文,写出自己的感受。

  ⑵ 小组交流、讨论。

  ⑶ 全班交流:

  第一次:

  ① 战斗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弯着腰。

  板书:诱敌上钩(战斗刚打完,会有少量德国兵跟部队失去了联系,所以小男孩在此等候,用歌声引诱敌人上前,以达到给他们带路,消灭他们的目的)

  ② 战斗给人们带来的是什么?(灾难:房屋被烧,花园被毁……)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③ 你从哪个词知道的?(从“新的劲头”可以看出唱的人十分有劲,他这么带劲地唱,就是要诱敌上钩)理解:沉寂。

  ④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

  第二次:

  ① 在带路的路上,麻痹敌人。

  ② 你是从哪些词语知道的?(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

  ③ 从小男孩一路上的动作,你看出了什么?

  (小男孩很天真烂漫)(他很聪明,故意装出天真的样子让敌人以前他是只是一个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就放松警惕)(他很勇敢,在敌人面前表现自如)

  板书:机智 勇敢

  ④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自读自悟,抓住重点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小男的机智和勇敢,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在第一段中,有很多地方表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和勇敢,你们也可以采用分角色的形式朗读这一段,体会小男孩的机智和勇敢。

  3、同座位分角色朗读。

  4、评议:

  分角色朗读应注意文中的提示语,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当时的感情,相机理解:盘问、轻蔑等词语。

  5、交流:

  ⑴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倒是只有我一个!”(故意把人和动物混淆)

  ⑵ “刚刚一开火……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骂德国兵是野兽)

  ⑶ “你说的是一种洋蘑菇吗?”

  故意把游机队说成蘑菇,装成什么也不懂的样子,以打消敌人的戒备心理。

  6、分角色练读,你喜欢读哪个角色,就练习哪个角色。

  7、指名分角色朗读。

  利用分角色朗读这一形式,引导学再次深入仔细地品读课文,体会小男孩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小男孩的机智、勇敢。

  小结:小男孩机智地和敌人周旋,利用夜莺的歌声诱敌上钩,他是怎样巧妙利用夜莺的歌声来报告敌情,帮助游击队员消灭敌人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交流

  第三次、四、五、六次夜莺的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从每一次歌声中你知道了什么?

  第三次:

  1、从远处传来。

  2、引起游击队员的注意。

  3、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次:

  1、越来越响。

  2、报告敌情之后。

  3、有感情地朗读。

  4、质疑:

  为什么游击队员能听明白歌声的意思?(小男孩经常用这种方法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默契)

  第五次:

  报告完敌情之后,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因为已经完成了任务很高兴。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第六次:

  1、第二天,接受新任务。

  2、诱敌上钩。

  3、这一段和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首尾呼应)

  三、总结全文

  小男孩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巧妙地利用夜莺的歌声一次又一次地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保卫了自己的祖国。

  四、写生字(略)

  【板书设计】

  诱敌上钩

  13、夜莺的歌声 保卫祖国 小男孩(机智、勇敢)

  报告敌情

《《歌声》教学设计(通用1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歌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03-20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03-14

旋转的教学设计02-16

《茶经》教学设计02-18

《国殇》教学设计12-11

《赛马》的教学设计05-21

国庆的教学设计03-19

《 It was there 》教学设计与说明03-19

映山红的教学设计03-19

颐和园精选教学设计03-20

用户协议

《歌声》教学设计(通用1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歌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歌声》教学设计(通用19篇)

  《歌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学会欣赏乐曲,感受乐曲的意境。

  2、从乐曲声中听辨各种鸟鸣叫声,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3、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

  2、能将乐曲进行分段,清楚分辨出乐曲中的各种演奏乐器。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歌曲的.意境,感受歌曲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

  图片,录音机,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并结识了许多的动物小朋友,同学们还记得吗?请同学们说说,每一个动物都用西洋乐器不同的乐器音色来演绎,不仅形象还很生动,同学们还记得哪种乐器代表了哪只可爱的动物?聆听一次。

  二、欣赏《森林的歌声》

  导入:《彼得与狼》中的小动物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它们的声音融合成了一段美妙的旋律。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去聆听一个特殊的音乐会,在同学们听的过程中好好想想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

  1、森林中的歌声来自哪里?是孩子们的歌声吗?还是什么歌声?

  2、有多少动物在唱歌,你们见过吗?

  3、听完乐曲给同学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听完讨论回答。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大家在听的时候要注意乐曲在重复演奏每个主题时,有一些小的变化,大家想想是什么样的变化?这三段主旋律分别用了哪几样乐器来演奏?同学们能分辨它们的音色特点来吗?这三样乐器的合理搭配给同学们一种怎么样的感受呢?

  生听完讨论回答。

  师:听完这首乐曲,你们觉得乐曲的高潮部分在哪一段呢?

  生讨论回答。

  4、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前面提出的问题最后在欣赏这首乐曲,并想想学习了《森林的歌声》对大自然有一种怎么样的想法或是情感?

  小结:

  今天,我们聆听了来自森林的歌声,一起演奏了奇妙的森林之歌。森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妙的音乐,还带给我们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在我们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不要忘了森林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森林,那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是个什么样呢?我们现在要做的,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爱护树木,保护森林资源”。

  《歌声》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

  2、通过学文,体会小姑娘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念。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易错字,培养识字能力。

  2、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

  2、多媒体课件或有关课文插图的挂图。

  一、导入

  播放课件。(画外音)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救生船。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没有来。此时的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马金纳最终脱离危险了吗?其他遇难的人获救了吗?《歌声》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再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小组的其他的同学请教。

  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字音。

  3、小组分段练读。注意纠正生字读音的错误,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分段读,全班正音。

  (二)识字、写字

  1、小老师领读词语。

  2、抢答读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书写。

  (三)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读第一小节,想象:夜时在,海上,落难在茫茫大海中的情景。

  2、理解“挣扎”“筋疲力尽”的意思,感受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连马金纳这样的大男人也“绝望”了,而这种困境,对于10岁的小姑娘更加困难。

  3、朗读。学习第四小节。齐读。读出人们遇难被救的欣喜及对小姑娘深深的谢意。

  小结:航船遇险不是偶发事件,不是人人能遇到的,对于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一个仅10岁的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鼓舞着人们,她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姑娘的歌声人人们以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让我们再读课文,看看在困境中小姑娘是怎么样做的。

  (一)交流(学习课文二、三小节。)

  1、读文。

  2、小组学习。加入自己的体会,复述或朗读有关的句子。

  3、相机引导。

  从马金纳的亲身体体验中想象:人们在听到歌后的感受,从而理解词语“激昂”“聚拢”的含义。

  (二)诵读

  从表示小姑娘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到她的乐观、镇定和勇气。

  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是冒出头来,用手抹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三)交流

  如果你就是马金纳,你从这次历险中感受到什么呢?

  (四)讲故事

  记住这个故事吧,在困境中乐观的态度、镇定的行为,不屈不挠的勇气也是令我们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再交流你们的体会。

  (五)练习

  1、画出课文中带有下面词语的句子,再抄下来。

  挣扎 筋疲力尽 隐隐约约 激昂 聚拢 增添

  2、照样子写词语。

  断断续续 抹一抹

  3、填空。

  ( )歌声 ( )海面

  4、用“激昂”造句。

  (六)实践

  班级举行歌咏比赛,在歌声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歌声》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 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 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 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够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凝神”“寂静”“垂头丧气”的意思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课文首尾照应的写法。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体会课文首尾照应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课前准备】

  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 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二、学情调查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三、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读音“模”是多音字,“岔”是翘舌音

  (2) “毁”的写法

  (3)说说对“凝神”“寂静”“垂头丧气”等词的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分几部分?

  3、汇报交流:

  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 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

  五、浏览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歌声》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饿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二教时。

  五、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品质及爱国的精神

  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了麻痹德国兵,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是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为了麻痹德国兵,让他们觉得夜莺还是个孩子,顽皮又贪玩)

  (3)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3、小结。

  二、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国军情况的。从中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智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

  3、小结。

  三、习第四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迅速隐蔽)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迅速隐蔽。)

  5、小结。

  四、总结全文。

  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

  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一是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互相呼应)

  五、作业。

  《歌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课文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课文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段。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读了课文第一段你了解了什么?(聪明、机智的小夜莺骗取德国兵的信任。)

  2、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有意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表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因而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他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爱国精神。

  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第二段,弄清被称为“夜莺”的那个小孩用什么方法把德国兵引进游击队的埋伏圈,又用什么方法把敌人的人数和装备通知游击队。重点思考以下问题: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3)从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中,你感悟到什么?(夜莺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二、学习第三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能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

  三、总结全文。

  1、请画出文中首尾照应的句子。

  2、理解“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一是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有关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这篇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记叙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的经过,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歌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课后的10个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抹”“播”。

  2、正确理解“隐隐约约”“挣扎”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歌曲导入,引出歌声。

  1、歌曲引入: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

  2、不同的歌声带给人们的感受也不同,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

  3、歌声不仅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还会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正是以歌声为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出示课题:19、歌声

  二、创设情景,走进课文。

  1、笛声引入,闭眼想象:(放笛声)故事就在这汽笛声中开始了。1920年的一个夜晚,海风啸啸,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大轮船。船上灯火通明,马金纳和其他乘客一样在船舱里兴奋地唱啊、跳啊,快乐极了!

  2.创设情景,体验失望:忽然,他们感觉到船身猛烈地晃动了一下,接着就听见有人大声地喊叫:“不好了,轮船触礁了,要沉船了,快跑啊!”“扑通,扑通……”人群一个一个地跳入了海里。不久,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可是救生船还是没有来。请你们设想一下,此时的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指名)

  3、小结:是的,海水冰冷刺骨,人们的力气也已经耗尽,大家都认为自己已经毫无生还的希望,此时的人们可以说是绝望了。

  马金纳也不例外,你们瞧,(出示: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多人,在指导朗读中理解“筋疲力尽”,并体会马金纳的绝望。)

  4、这群遇难的人们命运如何?你们想知道吗?

  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5、逐段指名读。适当正音

  三、品词品句,认识歌声。

  1、过渡:读了课文后你们知道故事的结果了吗?(指名)是谁救了他们?(板:歌声)你怎么知道的?

  出示: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这是怎样的歌声啊?挽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请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的2、3小节,读完后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并圈出能够体现歌声特点的词语。

  3、(指名)出示句子:

  (1)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2)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4、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歌声的特点,那是怎样的歌声?(指名)板: 隐隐约约

  (贴) 断断续续 的歌声

  清脆、激昂

  5、随机学习生字:隐、脆 昂 播。

  6、为什么歌声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你读懂了吗?读懂哪个就说哪个?(指名)

  随机:

  (1)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

  (2)断断续续: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因。

  ①出示句子: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歌声》教学设计 篇7

  课标解读: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材分析:

  《夜莺的歌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伴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打击敌人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这篇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四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钩,接着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再写在“小夜莺”的帮助下游击队员成功歼灭敌人,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教学中一是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接受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含义。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处于向高年级过渡的阶段,应该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同时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易形成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这些对学习本课都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烧毁、蘑菇、呻吟、宛转、垂头丧气、以防万一、兴致勃勃”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评价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齐读课题,通过本组课文的导读语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2、交流对“夜莺”和“夜莺的歌声”的理解。

  【设计意图:导入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二、检查预习

  1、交流预习中的发现,提出不懂的问题。

  2、用简练的词语概括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3、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设计意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如此。有效的课前预习可让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更高效。而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查,教师进一步了解学情,及时调整学案和教案,做到以学定教。】

  三、精读品悟

  过渡语: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处处都能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划出表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句子,在旁边写写体会。

  学生依次交流表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句子和读书体会。

  1、通过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1)通过理解“沉寂”,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总结读书方法——联系上下文。

  (2)通过“寂静”、“宁静”、“沉寂”的互换,感悟三个词语在表达“静”的意境上各有不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总结读书方法——换词。

  【设计意图:把“宁静、寂静、沉寂”三个意思相近 ,但程度和侧重点不同的词语放在同一个句子中朗读感悟,深化了学生对沉寂的理解。】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检查学生对三个词语的把握。

  2、通过神态描写体会“小夜莺”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1)学生交流读书体会。

  (2)学生朗读,全体齐读。

  3、通过双关语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1)朗读带有双关语的句子,交流读书体会。

  (2)了解修辞手法——双关语。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其他带有双关语的句子。

  (4)男女生分读三个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对敌人的憎恨之情。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主体行为,教师无法替代。此处设计在于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文章语言,加深对句子的体会、理解,为下节课的深入交流作铺垫。】

  4、通过连续地动作描写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1)学生交流体会。

  (2)通过这些动作,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通过朗读再现“小夜莺”的活泼和机智勇敢。

  5、读写结合训练:通过动作描写,扩写小夜莺发现敌人的过程。

  【设计意图:学会对连续的动作进行描写,可以使文章更清晰、更有条理。而且“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借助课文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连贯的动词进行描写,从一定程度上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6、通过“好像”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总结读书方法——抓关键词。

  7、思考:是什么让一个和同学们年纪相仿的小男孩有如此的智慧和胆量? 体会“小夜莺”的爱国主义精神。

  8、总结课文的写作手法——首尾呼应。

  【设计意图:紧扣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抓重点段落,品味重点语句,使小夜莺机智勇敢形象更加丰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看板书,再读课题,升华主题。

  【设计意图:回环式深究课题,层层推进、层层深入,学生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实现心灵的震撼,达到高潮!】

  五、拓展延伸

  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还有许多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敌人斗智斗勇,还有更多的小夜莺为保护自己的祖国勇敢战斗着。让我们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少年英雄的故事!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把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环节,除了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外,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达大语文观的理念,并产生大语文学习的意识。】

  《歌声》教学设计 篇8

  执教者:

  教学目标:

  ⒈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勇敢机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⒉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夜莺”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德国兵的。

  难点: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制作课件、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⒈学生汇报搜集有关夜莺和杜鹃的资料。(出示幻灯片)

  ⒉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讲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小故事。(板书课题)“夜莺”指谁?夜莺为什么要唱歌?唱的是什么样的歌?读了课文大家就会清楚了。

  ⒊简介背景。(出示幻灯片)

  二、自学理解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⒈、出示自学步骤方法:

  ⑴初读,学字词;

  ⑵再读,知结构;

  ⑶细读,明中心;

  ⑷精读,表情感。

  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幻灯片)

  ⑴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分几部分写的?你是怎么分的?课文的重点部分写什么?

  ⑵找出小孩回答德国兵的话,想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⑶在给敌人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⑷游击队员是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了什么?

  ⑸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夜莺的歌声,说说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⒊、各小组讨论。(逐题出示)

  ⑴这篇课文写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消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事。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分为三部分。课文的重点部分写小男孩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德国兵的。

  ⑵小孩对德国兵说:“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用这些话来戏弄敌人,说明他是个沉着机智的孩子。

  另外还有,“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指的是什么?(德国兵)他这样痛骂敌人,说明了小孩什么?(很憎恨德国强盗)

  小结:这部分写了夜莺引诱德国兵,并主动和敌人接近,巧妙地回答德国军官的盘问,让敌人取得对他的信任,让他带路。(板书:引诱敌人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⑶在带路时,他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是为了让德国兵知道,这是自己的习惯爱好,用来麻痹敌人,以后他用鸟声和游击队联系时就不会引起怀疑了。(请一位同学表演)表演出孩子天真活泼的.样子。

  小孩边走边打路旁树枝,拾球果踢,回答问话时就打岔说别的,也都是为了让德国兵认为他贪玩而不加警惕,从而顺利地跟着自己走进游击队的埋伏圈里。(板书:引敌进埋伏圈)从这里可表现了小夜莺的什么品质?(板书:机智、勇敢)(请一位同学表演)

  ⑷游击队员听到了小夜莺的叫声,知道小孩已把敌人带来,通过有节奏的夜莺歌声知道了鬼子人数是32个,用两声杜鹃叫是报告有两挺机关枪。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关枪,由此可以想到,孩子同游击队用这种方式联系,已经不止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板书:巧妙报告敌情)表现了小夜莺的什么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最后怎么样?(板书: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⑸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相互照应,首尾连贯的。(即首尾呼应的写法)都是说小孩在发出夜莺的歌声,以便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这样更加突出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总结课文

  ⒈课题为什么叫“夜莺的歌声”?

  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孩子用夜莺的歌声向游击队报告情况,帮助游击队歼灭了德国兵;二是孩子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小夜莺”,夜莺的歌声是动听的,美好的。

  ⒉读了这篇课文后,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你喜欢、佩服小男孩什么?(机智、勇敢、热爱祖国。是个小英雄。)

  ⒊讲述有关小英雄的故事。

  四、质疑问难

  读了这篇课文后,谁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不清楚、不明白?

  五、课外延伸练习(出示幻灯片)

  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资料】

  夜莺 指红鸲一类叫声清脆宛转的鸟。一般体态玲珑、鸣声清脆,且多鸣于月夜。所以叫夜莺。

  杜鹃 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是一种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吃毛虫,是益鸟。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 引诱敌人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机智勇敢

  经过: 引敌进埋伏圈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 全歼敌人,夜莺又叫

  《歌声》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乘着歌声的翅膀》是青岛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音乐文件、视频文件、幻灯片调整等使幻灯片不仅图文并茂,而且还有动听的音乐。本课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幻灯片中插入音频文件;第二部分是幻灯片中插入视频文件;第三部分是幻灯片调整。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插入音频、视频文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通过欣赏积极向上的作品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务驱动法、示范操作法、创设情境法、合作交流法等。

  【学法】

  在学习方法上,主要采用学习指导法,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对于出现的问题,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交流,互相启发,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

  【课时分配】1课时

  【素材准备】

  音乐:《我的家乡沂蒙山》

  视频:《蒙山风光》

  课件 《美丽的家乡》 《家乡特产》 《平邑风景》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创设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今天很荣幸和大家一起来上课,在上课之前我们互相认识一下好吗? 我叫***,来自****小学,我的家乡位于平邑县最南端的白彦镇,我们镇有许多的小景点,比如毓秀山、太皇崮、青山、山阴寺等等,其中太皇崮海拔505米,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太皇崮战斗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同学们能按老师介绍自己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吗?

  学生介绍自己,介绍家乡

  师:老师通过同学们的介绍听出了孩子们都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和自豪。

  是啊,我们都是平邑人,我们都受蒙山沂水的滋养,我们应该了解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来领略我们家乡的秀美风光。

  板书课题: 乘着歌声的翅膀

  二、新授

  师: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家乡的风景物产图。

  学生欣赏并思考:这张幻灯片和我们以前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生:幻灯片中加入了音乐、视频

  师:是啊,幻灯片加入了音乐、视频,给人美好的感受,这节课我就来学习如何在幻灯

  片中插入音乐、视频。

  1、在幻灯片中插入音频文件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了解插入音频的方法和步骤

  请大家试着在“蒙山风景”演示文稿中插入音乐

  操作步骤:

  (1)执行“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命令 在弹出的“插入声音”对话框中选择声音文件并插入到幻灯片中

  (2)插入声音后,马上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若希望放映幻灯片时就听到声音,则单击“是”。 声音*插入幻灯片中,以“小喇叭”的形式出现。

  (3)这样就把声音插入到幻灯片中了。

  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总结方法、步骤

  2、在幻灯片中插入视频视频

  插入视频和插入音频的方法步骤一样,请大家打开幻灯片“蒙山风景”,插入视频“蒙山风光”

  思考:插入到幻灯片中的视频,能否将其大小扩大到与幻灯片大小一致?

  学生上台演示插入视频方法

  3、录制声音:

  师:刚才我们掌握了插入音频、视频的方法,想不想把自己的声音也放进幻灯片里呢?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操作

  学生上台演示录音操作步骤

  (录音要求:普通话好,声音要洪亮,富有感情 )

  三、合作学习 释疑解难

  4、幻灯片的调整

  情景创设:

  下面请大家仔细观看这个演示文稿,有两张幻灯片的顺序颠倒

  了,让我们一起来调整一下好不好?

  除了可以调整幻灯片顺序以外,还可以删除幻灯片,大家一起来做一下吧!

  小结:我们学习了在幻灯片中插入音频、视频、录音,给我们的幻灯片插入了一双音乐的翅膀,下面我们就用刚刚学到的本领来做一个介绍我们家乡的幻灯片。

  四、实践创作 展示评价

  1、出示要求,分组练习

  选用“我的家乡平邑”为资料,取“风景名胜”、 “家乡特产”任一方面做一个介绍平邑的演示文稿。

  2、展示学生作品,生生互评,师生共评

  五、梳理总结 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拥有“一山、一馆、一园”的美景,享有“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石材之乡”的美誉,希望同学们用我们所学的信息技术技能,把我们家乡的风景名胜、物产特产做成精美的幻灯片,发给你的亲朋好友!热爱家乡、宣传家乡是我们的义务!课下完成这一任务好吗?

  下课!

  《歌声》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读13个生字,学写9个生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读本课生字13个,学写9个生字。

  2、能正确读文,了解大致内容。

  三、教学准备:字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景:出示有关大海的图片,感受大海的波浪壮阔。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大海无边无际,海水波浪壮阔,气势雄伟,礁石多。想象:黑暗中海风呼啸,船遇险了。)

  2、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吧!听着歌声你的心情怎么样?在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用嘹亮的歌声挽救了大家的'生命。板书:歌声,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二)出示课件“听读”:《歌声》

  (三)问: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问题想问?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方式读书,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标出自然段。

  2、说一说:读后你知道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五)组内合作学习生字新词(运用自制卡片,相互学习、记忆生字。读文质疑、相互解答)。

  (六)组内的问题在全班交流(师生相互答疑)。

  (七)看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挑出难记易错的字,大家探讨识记方法共同解决。

  (八)测读生字词:

  1、你学到了哪些词语?(先让学生说,让后出示课件读词,并选择词语造句。如:筋疲力尽、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等)

  2、看卡片开火车读字:(遇到不认识的字,请小老师帮助解决)

  3、分组抢读比赛。

  (九)多音字:

  zhá(挣扎)

  zhā(扎根)扎花扎实扎针

  (十)指4名学生分别读4段课文

  (十一)指导写字:出示写字课件。

  1、生观察指出易错字

  2、重点指导:幸:下面是“羊”字少一横

  聚:第十笔是“丨”注意下面部分的写法

  拢:与“扰”区别

  添:注意右下的写法

  3、学生练习写字(要求:1、先描后写,每字写1至2个。2、老师在黑板上写,鼓励学生和老师比赛。)

  (十二)巩固识字:出示课件游戏,指名上台做。

  (十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读课文

  (十四)板书设计:

  歌声zhā(扎实)

  幸量妇聚拢增添多音字zhá(挣扎)

  《歌声》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认字10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小姑娘的镇定、乐观和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

  3、积累“筋疲力尽”、“隐隐约约”等成语。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喜欢唱歌吗?老师也喜欢唱歌,因为歌声可以给我们带来欢乐。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歌声”为题的课文,(板书课题),不知道这篇课文中的“歌声”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二、初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识字。

  2、出示生词考查字词掌握情况。

  3、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4、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问:你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后播放视频短片。

  4、引导体会“挣扎”。

  5、创设情境:如果你是落水者,你此时最想看到什么?

  6、马金纳在水中挣扎着,可是十分钟过去了,救生船没有来;二十分钟过去了,穿依然没有来;半小时过去了,仍然看不到救生船的影子。这时候的马金娜已经耗尽了全身的力气,他此时的心情只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生答)。

  7、是啊!马金纳马金纳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他绝望了。谁能读出她的绝望?(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评读)

  8、齐读。

  (二)学习第二段。

  1、第二组齐读。

  2、绝望中的马金娜突然听到了断断续续的歌声,他会想些什么呢?

  3、男女生分别读最后一句。

  (三)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指名读自己画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3、相机出示小姑娘唱歌的'句子,让学生用心品读。

  4、师:当一般人绝望的时候,小姑娘仍然充满信心;当一般人筋疲力尽的时候,她仍奋力抗争。他在高声唱歌,歌声清脆而激昂。她好像要用歌声告诉人们——(指名说)。

  5、小结:在歌声的鼓舞下,落水的人都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

  (四)学习最后一段。

  1、第四组读课文。

  2、落水的人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们?

  3、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说是歌声救了大家?

  4、如果这个小姑娘来到了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什么?

  5、齐读这一段。

  三、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说说文中的歌声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2、希望“歌声”也能带给同学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歌声》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材分析

  《歌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上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记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1920 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眼看大海就要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一个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给大家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救了大家。

  这篇课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通过“歌声”这条主线,以及马金纳和其他落水者在听到歌声前后的心理变化这条副线,小姑娘坚强乐观的精神跃然纸上,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

  这也是一篇渗透着生命教育的文章,小姑娘坚强乐观的品质给我们增添了无形的精神力量,鼓励我们要乐观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两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基本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运用偏旁部首、汉字结构及笔画笔顺独立分析字形。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以学生独立识字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在阅读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借助拼音朗读课文,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逐步养成静心圈划的阅读习惯。通过抓住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对于从未亲身体会过“沉船灾难”的他们来说,怎么引导他们领会在茫茫大海中,小姑娘的歌声对于遇难者的重要意义呢?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拼、扎、隐、抹、脆、昂”等生字;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抹”。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筋疲力尽”、“绝望”、“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歌声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找出描写歌声的词语,感受小姑娘的坚强乐观的精神。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是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是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感受小姑娘坚强乐观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是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感受小姑娘坚强乐观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配乐介绍,出示课题

  1、师介绍:一个漆黑的夜晚,一艘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沉没了,人们顿时落入冰冷的海水之中。海面上,人们的呼喊声和海水的咆哮声响成了一片,眼看着大海就要无情地吞噬着大家的生命。遇难者的命运到底会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歌声的故事。(配乐)

  2、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

  (说明:通过教师的叙述和音乐的渲染,为学生创设了文本中的情境。教师在介绍中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探究落水者命运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试着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船沉了,正当落水的人在海里 时,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 的'歌声。一个小女孩用自己 、 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力量,救了大家。

  2、学生交流完成填空

  3、生齐读填空

  (说明:从整体入手,以填空的形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三、创设情境,体会歌声

  (一)学习第1节,体会落水者的绝望

  1、师过渡: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

  2、师引读: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地挣扎,等待着救生船。) 出示: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地挣扎,等待着救生船。

  (1)齐读这句句子。

  (2)播放录像(感受人们拼命挣扎的画面。)

  学习生字“拼”、“扎”。

  (“扎”:多音字)

  理解“拼命”、“挣扎”

  (3)指导朗读,感受人们落水后的不幸。

  (指名读,齐读)

  (说明: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了“拼命”和“挣扎”这两个词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会落水者的不幸。)

  3、师生对话,理解马金纳的绝望

  (师:马金纳也和大家一样,对生命充满了渴望。此时,他最希望看到的是——救生船。10分钟过去了,救生船——没有来,20分钟过去了,救生船还是——没有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救生船始终没有出现。此时的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他的内心感到非常——绝望。)

  (1)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筋疲力尽”。

  (2)理解“绝望”。

  4、指导朗读,感受马金纳的绝望。

  (指名读,赛读,齐读)

  5、师:此时,马金纳心里会怎么想呢?

  想象说话:马金纳绝望了,他心想:。

  (生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二)学习第2、3小节,感悟歌声的力量

  1、师过渡:就在马金纳感到绝望的时候,他听到了什么?

  出示:突然,远处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1)这是怎样的歌声,自己读读句子,找出描写歌声的词语。

  (2)生交流(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学习生字“隐”

  (4)理解“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2、师: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这是谁在唱歌?为什么歌声是断断续续的???)

  3、自读第3小节,找出相关语句。

  交流出示: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1)自己高声读读这句话,圈出描写小姑娘动作的词。

  (冒、抹、唱)

  (2)体会动词的含义,学习生字“抹”(指导书写:注意“抹”字右半部分第一横比第二横长。)

  (3)通过朗读强化两个“又”字的学习,理解歌声断断续续的原因,感受小姑娘的坚强。

  (说明:抓住句中的两个“又”字,通过三次层层递进的情境创设朗读,理解歌声断断续续的原因,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在大风大浪中仍然高声歌唱,感悟她坚强勇敢的品质。)

  4、师:马金纳听到小姑娘的歌声后,他想些什么?

  想象说话:听到断断续续的歌声,马金纳心想

  5、师:听到歌声后的马金纳是如何表现的?

  出示: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出示马金纳听到歌声前后的句子,对比朗读,感受歌声的力量。

  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

  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男女生对比读,体会听到歌声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

  6、师:为什么马金纳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生交流:歌声的力量)

  (说明: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马金纳听到歌声前后迥然不同的心理变化,感悟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带来的无形的力量。)

  7、师:其他遇难者听到歌声后,也有了希望,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四人小组交流,注意提示语)

  (说明:加强说话练习,增加练笔机会,是二年级教学中应当加以重视的。通过这道说话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歌声的力量。并且抓住这三个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情境说话,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8、师引读: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

  9、师:对呀,小姑娘好像就是在用她的歌声告诉人们不要放弃,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生交流:勇敢、坚强、乐观)

  10、师引读最后一节,理解“歌声救人”的原因。

  四、拓展训练,总结全文

  1、人们终于获救了,假如你就是船上的一个人,回到家后会对你的亲人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根据老师的板书来说一说这个故事。

  (说明: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独立整合课文内容。借助教师的板书提示,对课文进行复述,不仅再次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也为学生创设了语言实践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师总结:歌声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心情,还可以给我们带来安慰、勇气和力量。小朋友们,希望你们永远记得这样的歌声,像小姑娘一样乐观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歌声》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内容:

  这是人教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四组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一篇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体会文章所表现的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3、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4、感悟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2、难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钩,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在教学时,适宜以“夜莺的歌声”作切入点,引导学生作自主性研究阅读,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在反复阅读中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直观教具引导法。

  教学设计理念:

  进入高年级,语文课堂提倡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也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找专题做小课题研读,指导学生用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课文,从而获取和运用知识。这是改变一问一答式课堂教学现状的教学设计。教学中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另外,还把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注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技

  巧,让学生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式、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渲染感情,导入课文。

  1、观看图片,渲染感情。

  2、这场战争是多么的残酷。德国强盗突然入侵苏联。硝烟弥漫,战火连天,民不聊生,战争使许多苏联人民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流离失所。这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引读:街道两旁,烧焦的树木。孩子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从文中的“黑色的瓦砾”、“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可以看出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残酷和敌人的野蛮。)连房屋、树木也不放过。要和这样的敌人作斗争是多么的危险.然而,苏联人民没有屈服!他们奋起抗击,连小孩、妇女也参与其中。小夜莺就是其中一位。

  3、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老师有个温馨提示:要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并对文中出现的人物有个大体的了解。为精读课文作铺垫。)

  二、找出线索,理解课题。

  过渡:这个精彩的故事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呢?(夜莺的歌声)对。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夜莺用歌声(引诱敌人),给敌人(带路),又借歌声(传递信息),最后(歼灭了敌人)。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一下小夜莺优美的歌声。请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自读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夜莺的“歌声”?

  (2)歌声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就又响起来,越来越有劲。”(引诱敌人)

  2、“孩子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麻痹敌人)

  3、“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夜莺的叫声停止了,接着传来了两声杜鹃叫。”“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但是那歌声的意思游击队早已知道。”(传递信息)

  4、“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歌声,即使是听

  惯夜莺叫的人也分不出跟真的叫声有什么两样。”(再次诱敌)

  (3)“夜莺之歌”与“夜莺的歌声”相比,哪个题目更好?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从让学生明白歌声的意义入手的。但本着阅读与写作结合的原则,我有另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以后再自己的习作中也必须有一个新颖的文题和一条鲜明的线索。)

  三、分析人物,感悟写法

  1、在上一节课,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把“机智勇敢”这个词语送给了小夜莺。(板书:机智勇敢)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2——20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夜莺的?用波浪线勾画出相关的句子。(个体自主学习)

  2、刚才,老师看到你们都在认真地自学,而且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真让老师高兴。现在请大家把自己刚才学习的体会在组内交流交流。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你找到的句子,再说这是人物的什么描写,最后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小组合作学习)

  3、学生汇报,视学生的汇报而定先后顺序。

  外貌描写:

  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输液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师:通过对小夜莺的外貌描写,小夜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可爱的、机灵的,灵巧的、顽皮的、勇敢的??

  师:你喜欢这个可爱的、机灵的、顽皮有勇敢的小夜莺吗?请你带着喜爱之情读一读。

  (提问:下文哪里还写了绿上衣?看来,绿色衣服也为引敌人入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伏笔。)

  语言、神态描写:

  生1:“谁教你吹哨子的?”“我自己学的,还会学杜鹃叫呢”理解:这句对话,小夜莺既避开了敌人的盘问,又为下文鸟叫声报信而不引起敌人怀疑埋下伏笔。

  生2:“林子里就剩你一个人吗?”“怎么会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理解:故意曲解,也是在麻痹敌人,让敌人真的认为他只是一个顽皮的孩子而已。

  生3:“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

  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的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理解:一语双关的回答了敌人的问话,是在借别人的嘴骂敌人,体现小夜莺对敌人的憎恨之情。生4:“怎么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那里有个磨房,我常到磨房附近的坝上去钓鱼。那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理解:让德军认为他只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幼稚可笑,打消的国军的怀疑。

  小结:在这里,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传神的神态描写,活灵活现的把一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小男孩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动作描写:

  课件出示: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提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

  提问:他这又是什么描写?(动作)想象小夜莺为什么这样做?当时有什么想法?

  师:对,他是在麻痹敌人。同样可以体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和勇敢。课文还有哪个动作描写的句子可以看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此句语言可以简洁一些)

  生:“孩子突然转了个身,钻进树林深处,不见了。

  师:小夜莺的灵巧,让敌人进入游击队包围圈之后及时脱身,再一次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

  小结:

  师:我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是怎样为我们展现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的?

  生:课文通过语言、动作、外貌来写出他的机智勇敢。

  师:其实我们写一个人,除了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还可以从哪方面来写?

  生:心理。

  师:好,那我们也来通过这些方面,说一说“当敌人进入游击队的包围圈是,小夜莺的想法和做法”。

  心理描写:

  生:小组交流。师生互评。

  总结内容,感悟写法:

  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

  性格特征。我们通过阅读者生动有趣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描写,看到了一个机制、勇敢、爱国的小英雄形象。其实,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以后,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学会运用哦!

  (设计意图:本环节侧重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多种描写语句中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爱国。并进一步把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四、总结收获,想象拓展。

  (一)问题:学过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说:

  1、人物描写的手法。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首尾呼应的写法。

  (二)想象拓展:故事还没有结束,你能想象后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吗?

  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寄托了对小夜莺的喜爱,对小夜莺的祝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夜莺的歌声,是战斗响起的号声;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打击敌人的枪炮声;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夜莺的歌声,是一曲爱国抗敌的颂歌!带着我们对小夜莺的尊敬和喜爱再读课题。

  (三)推荐阅读:

  战争带给人们无尽的痛苦,小夜莺是为和平而战,他们的形象弱小而高大。老师向大家推荐几部名著(课件:《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从另一边来的人》、《铁丝网上的小花》)。我们在浩瀚的书海中会认识更多的小夜莺,能领略到更多的激情与感动。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所学,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五、学以致用,巧生妙笔。

  作文: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文题自拟。

  注意事项:

  1、题目一定要新颖;

  《歌声》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生字,并掌握“淙淙”、“龇牙咧嘴”、“鼻涕”、“剃头”、“小辫儿”、“拽住”、“吆喝”等词语。

  引导学生趣味读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过程与方法:

  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观看歌曲视频,揭示课题。

  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层,体会孩子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1、默读2——5自然段,找出与老师有关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有趣讨论:

  语句:

  (1)“我们的老师是个从城里来的女学生……又漂亮。”

  (2)“她用好听的嗓音教我们唱……小歌剧。”

  (3)“我还和姐姐争论过……还是我们老师唱的好听。”

  (4)“我说,……天下第一好。”

  感受:“我们”这些山乡的孩子对老师非常热爱。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第二层,进一步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1、自由读6、7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感悟:

  (1)明知进山有危险,还要进山为老师采药,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爱。

  (2)老师嗓子哑了,学生很着急,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师治病,感受到学生爱老师。

  3、练习有感情朗读。

  同桌分角色对读第7自然段,读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第三层,感受师生情。

  1、指名读8——10自然段,交流感悟。

  2、全班交流,趣味分析:

  (1)“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把它们一条一条的穿起来。”

  “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学生的心多细呀!

  “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为老师抓鱼不顾一切。

  “摸、捉、追、堵、甩、穿”——想尽一切办法抓小鱼

  教师小结:从学生的`一连串抓鱼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浓浓的爱。

  自由读——指名读

  (2)第9自然段。

  教师:孩子们为老师抓鱼忘记了一切,全然没有发现自己身边隐藏的危险,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3)当孩子们委屈地献上自己为老师采的草药、抓的小鱼时,老师为什么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

  有趣的变换角色体会:

  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

  学生自由汇报。

  教师小结:是啊,学生们的童真感动了老师,感动了家长,也同样感动了他们自己,以至于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的美好。

  四、学习开头和结尾,体会写法。

  1、阅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2、文章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作为题目呢?

  小组讨论——全体交流

  (要点:歌声是老师留给我们的,但那遥远的歌声已化为美好的记忆,那诚挚的师生情感留在了同学们的心里,永生难忘。)

  五、联系实际,寻找感动。

  回顾教过你的老师中,哪一位老师让你最难忘,说说你们之间感人的故事,或者你为老师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

  六、布置作业。

  趣味练笔:你在生活中和老师发生过什么感人的事,请写一写,试着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

  《歌声》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训练要点。

  3、了解课题与中心、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请问: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

  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四、理解课文

  1、初读:

  ⑴ 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⑵ 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读第2、3自然段。

  ⑶ 指名分角色读军官和孩子的对话,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到的?

  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⑷ 再分角色齐读对话。

  2、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⑴ 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⑵ 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小组读第二部分。(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⑶ 齐读第二部分。

  3、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⑴ 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⑵ 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⑶ 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⑷ 分角色齐读课文,体会歌声的作用。

  ⑸ 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憎恨 临危不惧 热爱 应变自如 祖国 敌人 毫无惧色 坦然自若

  4、再读:

  ⑴ 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⑵ 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执行新的任务)

  ⑶ 齐读“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读。

  五、巩固,总结

  1、找出文中其他相照应的地方。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歌声》教学设计 篇16

  【教材简析】

  《夜莺的歌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战争年代发生的事了解甚少,对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更是不曾体会。因此对学生进行珍爱和平的教育很有必要。况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本节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心灵受到一次震撼,经受一次洗礼。从而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珍爱和平、追求和平。

  【设计理念】

  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进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的学习,学生将采取读、思、析、悟相结合,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中主人公的人物品质,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人物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资料,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3、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学习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描述一下。

  2、夜莺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只勇敢的小夜莺的歌声。

  3、出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⑴ 文章是不是在写夜莺这种鸟的叫声?为什么要说是“歌声”呢?

  ⑵ “夜莺的歌声”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文:

  ⑴ 请大家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读顺句子。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多读几遍,遇到自己读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在书上做上记号。

  ⑵ 指名分部分朗读,注意正音。重点朗读难懂的句子。

  2、读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问题?交流读后收获:

  ⑴ 本文讲了一个叫夜莺的小男孩的故事。

  ⑵ 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⑶ 小男孩学夜莺叫,叫的太像了,像唱歌一样,所以叫夜莺的歌声。

  ⑷ 小男孩用夜莺的叫声向游击队员传递信息,游击队员消灭了这批德国鬼子。这是一曲胜利的赞歌,所以课题叫夜莺的歌声。

  ⑸ 我觉得文中的小夜莺很机智、很勇敢、很爱国。……

  3、对于学生初步感知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比如:苏联的卫国战争。也可由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

  三、析读领悟,体会品质

  1、过渡:

  同学们读得很仔细,而且还能弄明白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现在你们面前一定浮现出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那么,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具体的语句中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

  2、学生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

  3、研读重点句子:

  ⑴ 要求: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官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

  ⑵ 形式:

  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交流。

  4、出示以下句子,重点交流、讨论:

  ⑴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种新的劲头唱起来。

  ⑵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⑶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⑷ 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⑸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⑹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5、交流时,先由一名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重点是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其他同学听后补充。

  6、交流第⑹句时,引导学生认识这句话和文章开头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首尾呼应,同时还告诉我们文中叙述的故事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巧遇。小夜莺在村口放哨是他的职责,以夜莺的歌声传递信息是他和敌人进行斗争的特殊方式。

  7、指导朗读: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这些句子,通过读来反映自己的理解,朗读时可将前后对话连起来读,也可边读边做动作。

  四、角色朗读,情感升华

  1、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几个句子,通过讨论,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2、过渡:

  同学们越来越觉得小夜莺机智、勇敢,而敌人是那么的狡猾、阴险。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分成小组,分角色读读全文。

  3、组织全班性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断,情感进一步升华。

  【板书设计】

  吸引敌人

  夜莺的歌声 迷惑敌人 (机智、勇敢、爱国)

  《歌声》教学设计 篇17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分为五 个部分。以“夜莺的歌声”为一条主线贯穿全文,首尾连贯,前后照应。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照应的写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男孩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课文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课时:2课时

  教师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放斯大林格勒录像。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一.引课,板书课题,了解背景

  教师引入新课,生简介搜集到的背景资料。

  二.感知整体,理清顺序

  (一)1读,矫音①自由读文,注意字词读音,有叫不准的'查字典或问同桌解决了。②出示词卡,检查字词读音掌握情况。

  (二)2读,正确、流利:指名读文,师生共同纠正错误读音。

  (三)3读,理解内容,理清顺序。

  轻声读文,思考:①夜莺的歌声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②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四)4读,质疑问难:①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②小组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重点问题师记在黑板上。

  第二课时

  一、引题:

  ①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②扫读课文,思考:画出课文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想想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可以同桌交流。

  二、读文品文,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要求细读课文,细品词、句、段(幻灯出示)

  读文品文:

  课文中哪些地方最吸引你?(词、句、段……)找出来用笔画一画,并反复地读一读,然后选择你喜欢的学习方式细细地体会体会。

  三、汇报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细品文章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并指导朗读。

  (一)人物对话:

  1、“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引出第一自然段:①指名读,引导学生想象这段所描绘的景象。(出示图)②想象村庄原来是什么样的。(出示图)③通过对比想象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侵略者的罪恶,战争的残酷。

  3、指导分角色朗读小男孩和德国军官说的话,进一步体会小男孩憎恨侵略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继续品文。

  进一步体会“夜莺的歌声”的作用和文章首尾照应的写作特点,从而深刻认识到小男孩的那种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师生共同探讨:

  课文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五、学生畅谈学后体会

  板书设计

  机智 吸引 前

  勇敢 夜莺的歌声 麻痹 后

  爱国 (小男孩) 报信 照

  《歌声》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和时代背景刘杰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2、能抓住描写小夜莺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夜莺的歌声》。回想一下,文中的夜莺是之谁?(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小男孩)

  课文写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作者用“隔行分段”,把文章分成了几几部分?(分成了四段。)

  (二)默读全文,把握大意。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板书:歌声诱敌 歌声传情 歌声歼敌 歌声再起)

  谁能把四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男孩用夜莺的歌声引诱敌人并向游击队传递情报,帮助游击队歼灭了德国兵。第二天他再次去河岸边诱敌。)

  (三)品词析句,感悟品质。

  1、故事中的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勇敢、机智、爱国)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爱国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你的理解。

  3、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一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蘑菇。这里只有……”

  军官怎么问?他是在什么情况下问的?此时此刻,军官心里会想些什么?于是他问小夜莺,想刺探这里究竟有没有游击队。可小夜莺回答的却是____________。

  是小夜莺听不懂军官的话吗?那是为什么呢?

  指导朗读(板书:语言)

  文中还有很多小夜莺与军官的精彩对话,体现了夜莺的聪明勇敢,你能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吗?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小男孩东拉西扯,说东道西,为了什么?

  指导朗读。

  “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野兽指的是什么?你怎么知道他是骂德国兵的呢?小夜为什么不直接骂德军呢?

  指导朗读。

  预设二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

  从小男孩一路上的动作,你看出了什么?(小男孩的天真顽皮)小夜莺真的只是个贪玩的'小男孩吗?他为什么这样做?

  指导朗读。

  预设三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小夜莺真的很快活吗?

  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学习写法

  我们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到了机智勇敢的小夜莺。我们今后习作写人的文章时,塑造人物形象也要从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入手,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13

  夜 歌声诱敌

  《歌声》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体会夜莺的勇敢和机智。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大家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了解历史背景。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夜莺的叫声。

  2、你们听到了什么?(是鸟在叫,声音很动听,像唱歌一样)

  3、这就是夜莺的歌声。(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就是《夜莺的歌声》,你们想知道课文写了一些什么吗?

  播放夜莺的叫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步感知,自学字词

  1、自学本课生字词:

  ⑴ 划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 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以前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对课文进行整体感受知,运用所学过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三、自学情况反馈

  1、检查生字:

  音:翘舌音 甩 后鼻音 挺

  形:“挺”不要写成“扌延” “喂”不要多加一撇

  2、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以前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⑴ 自然段很多。

  ⑵ 对话很多。

  ⑶ 课文中出现了空行。

  3、作者已经给课文分好了段,我们来看看每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

  ⑴ 诱敌上钩。

  ⑵ 巧妙传信。

  ⑶ 歼灭敌人。

  ⑷ 接受任务。

  4、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把段意连起来试试看。(小男孩子用夜莺的歌声诱敌上钩,巧妙传信,帮助游击队歼灭德国鬼子)

  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学期语文学习的一个训练重点,此处先让学生概括段意,然后串起来,这也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四、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夜莺的歌声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⑴ 自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

  ⑵ 交流,打出字幕:

  ①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唱起来。

  ② 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叫,有时候……拾球果。

  ③ 他伸直了腰,好像有什么鸟叫声……传来。

  ④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⑤ 夜莺还是兴致勃勃……意思了。

  ⑥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歌声。

  ⑶ 读一读上述句子。

  每篇课文都有一条主线,教学时紧扣课题,抓住主线展开教学,使教学条理清晰。

  2、联系上下文看看夜莺的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从每一次的歌声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⑴ 默读课文,写出自己的感受。

  ⑵ 小组交流、讨论。

  ⑶ 全班交流:

  第一次:

  ① 战斗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弯着腰。

  板书:诱敌上钩(战斗刚打完,会有少量德国兵跟部队失去了联系,所以小男孩在此等候,用歌声引诱敌人上前,以达到给他们带路,消灭他们的目的)

  ② 战斗给人们带来的是什么?(灾难:房屋被烧,花园被毁……)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③ 你从哪个词知道的?(从“新的劲头”可以看出唱的人十分有劲,他这么带劲地唱,就是要诱敌上钩)理解:沉寂。

  ④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

  第二次:

  ① 在带路的路上,麻痹敌人。

  ② 你是从哪些词语知道的?(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

  ③ 从小男孩一路上的动作,你看出了什么?

  (小男孩很天真烂漫)(他很聪明,故意装出天真的样子让敌人以前他是只是一个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就放松警惕)(他很勇敢,在敌人面前表现自如)

  板书:机智 勇敢

  ④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自读自悟,抓住重点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小男的机智和勇敢,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在第一段中,有很多地方表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和勇敢,你们也可以采用分角色的形式朗读这一段,体会小男孩的机智和勇敢。

  3、同座位分角色朗读。

  4、评议:

  分角色朗读应注意文中的提示语,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当时的感情,相机理解:盘问、轻蔑等词语。

  5、交流:

  ⑴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倒是只有我一个!”(故意把人和动物混淆)

  ⑵ “刚刚一开火……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骂德国兵是野兽)

  ⑶ “你说的是一种洋蘑菇吗?”

  故意把游机队说成蘑菇,装成什么也不懂的样子,以打消敌人的戒备心理。

  6、分角色练读,你喜欢读哪个角色,就练习哪个角色。

  7、指名分角色朗读。

  利用分角色朗读这一形式,引导学再次深入仔细地品读课文,体会小男孩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小男孩的机智、勇敢。

  小结:小男孩机智地和敌人周旋,利用夜莺的歌声诱敌上钩,他是怎样巧妙利用夜莺的歌声来报告敌情,帮助游击队员消灭敌人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交流

  第三次、四、五、六次夜莺的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从每一次歌声中你知道了什么?

  第三次:

  1、从远处传来。

  2、引起游击队员的注意。

  3、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次:

  1、越来越响。

  2、报告敌情之后。

  3、有感情地朗读。

  4、质疑:

  为什么游击队员能听明白歌声的意思?(小男孩经常用这种方法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默契)

  第五次:

  报告完敌情之后,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因为已经完成了任务很高兴。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第六次:

  1、第二天,接受新任务。

  2、诱敌上钩。

  3、这一段和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首尾呼应)

  三、总结全文

  小男孩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巧妙地利用夜莺的歌声一次又一次地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保卫了自己的祖国。

  四、写生字(略)

  【板书设计】

  诱敌上钩

  13、夜莺的歌声 保卫祖国 小男孩(机智、勇敢)

  报告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