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时间:2021-07-30 12:00: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学的天空读后感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篇1

  我们有幸读到了台湾的国学大师傅佩荣先生的《国学的天空》,读后的第一感受,正所谓:人人皆知国学好,到底为何却渺渺,此书简练又清晰,中立多层析微妙。傅佩荣先生在50岁以后潜心研究传统经典,撇开成见和定论,求真务实,追本溯源,多有建树。他还在台大开设"哲学与人生"课程,十几年来座无虚席;自1990年以来,每年在校外开展200来场哲学讲座。中国传统经典的诠释已经有太多版本,但是傅佩荣先生的阐释却浅显易懂、让人爱不释手,因为他是看了所有注释和典籍之后,再做出诠释,每一句话都有出处。因为傅佩荣认为孔子、孟子都是很真诚的人,他们讲的话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基础,要尽量从孔孟是人、具有人性来看,而不把他们看作神。他抛开成见,以真诚的态度、严格的思辨,审阅古今中西之异同,以深刻的洞见,从身、心、灵三位一体诠释传统经典,既引用了古代圣贤著作中的原文,又加以现代生活的解释,让人一看就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既了解了圣贤著作中的内涵,同时也与自身相结合,从中受益。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书中的分类非常清晰,把傅先生如何看待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哲学的心得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仔细读来真的觉得很有道理。我认为,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多学习一下先贤的孔孟之学,这些东西永远都不会过时。因为我们所作的离先贤所要求的还有很远很远。当然了,象我们七十年代的人,不是像古人那样从小就接触国学,要想看原文是很费劲,也很枯燥的,这就要求先有傅佩荣、南怀谨之类的大师能以通俗的语言带我们入门,我想入门之后再看原文,应该会更好一些。

  "树无根不能自立",这是人皆竟知的道理,对应在人身上,我想是同理,比如学外语。80年代的出国热引带的外语?一直延至当代,还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出国并不一定都是镀金,但是学"外语从娃娃抓起"的想法还是根基不浅。时代远了,新时代似乎不需要满嘴之乎者也的孔老夫子,但国学修养和内敛的气质不可缺,忽视本族语而大学他国语言,不是和"拔了树根,还要这种树长出那种树模样"的做法一般可笑可悲吗?所以我认为我们小学的教育应该可以给孩子打好国学基础,如:《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等这些简单的国学启蒙书在内的孔孟老庄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好精神财富,是我们的国粹,研读它们,对于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非常有必要。从小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引导孩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养成知书达理的秉性,更能从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知荣明耻。张店区教育局网络中心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篇2

  国学的天空是一部国人都应该看并且能看懂的书。

  提到国学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

  对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谓必修;出世者则与老庄相伴。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儒道两家亦颇有渊源,孔子多次问礼于老聃。而在百家争鸣后,唯有儒道两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缘,大有说头。

  两者既有对立,也有互补。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历史起过很大的作用。在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实施正是对道家之学的借鉴。而武帝时期,重用儒生也是国家要强盛的一种思想需要,正所谓不立不破。

  对于中国的士人来说,儒家之学可立伟业,道家之学养天年。两家之学为中国读书之人提供了两条可以选择的路,此路不通还有一条,众人又何乐不为呢?

  当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总是很宏伟的。在现实的打击下,理想破灭了,心灵需要慰藉。这就找到道家之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仍可存在发展。当然也和起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有关。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完了傅佩荣先生写的《国学的天空》,感觉非要写几句不可,否则难言我收获的感受。

  通俗易懂、博古论今、中西合璧是这本书的特点,而且还告诉我们看一件事情、一个人、一个地方,要了解他的背景,来龙去脉,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

  可以说,我们社会上的道德和约定俗成很多是受孔孟的观念影响。但我感觉我个人的`思想、行为有时候受老庄的影响更多一点。里面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40岁之前,我们要学习孔孟,40岁以后要懂得老庄。

  孔子说,要真诚。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绘事后素,一个漂亮的女子不需要化妆,只要穿上白衣服就可衬托得非常漂亮;礼也是白色的,它不是给人性加上什么色彩,而是把人向善的本质表现出来。学习东西要一以贯之,要有一种中心思想来贯穿所有的知识,任何技能、知识都是触类旁通的,孔子认为这个东西是“仁”,儒家说“仁”是人生的目的,人活在世界上,从真诚开始,主动走向正路,一步一步把自己的生命更大众的福祉结合在一起,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说不惜。孔子欣赏曾点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着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兮,风乎舞兮,咏而归。”你不能选择别人对你怎么样,但你可以自己选择怎么样。所谓无志于外,有志于内,无志于用,有志于体。

  孟子认为人性是向善的,而不是本善。人性有一种善的趋势,只要环境合适,就会体现出来。要与古人做朋友,把孔孟老庄,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这样的大哲学家做朋友,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了解他们怎样面对和处理问题,并设想如果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会不会跟他们一样选择,或是有不同的想法,这就是阅读的好处。读书要做圣人,而不是为了考状元。王明这样说的。状元只有一个,但人人都可以做圣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背后都一个“道”,这个道不能说出来,一说出来,就不是道了,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做小鱼不能随意翻动,否则要碎掉的。所以一个统治者如果要治理国家,频繁施政,肯定是难以周全,不是顾此失彼,就是难以久安。“夫物或行或随”,世间一切万物,各具特色,在参差不齐中保持了整体的均衡。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只是想回复到自然如此的状态,否则会留有后遗症。老子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为慈爱,要想母性一样包容、低位。不能为了追求“名”“货”而牺牲自己身体,人说要维持生命的很少,所以要俭朴。做人要低调,这样别人不会嫉妒你,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众人的积极性,即使你无为,也可以办成事情。

  庄子认为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人生不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在,与道同游。世间是一个统一体,不要计较得失,只要与道同在,就是人生的目的。人在宇宙中式沧海一粟,一个人在世的时间是一只鸟从漆黑的窗外飞进屋子转了一圈又飞回到窗外的过程。人最放不下的有两个东西:一是空间,我家的地方越大越好,地盘越多越好;二是时间,人往往希望自己获得越久越好。但最终是要结束的。所以时间和空间,包括这个世界上的名利得失,都不要太过计较,最后连生死都不能计较了。我们要计较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让我们的智慧得到觉悟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的眼光提升到一个高度,然后再看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有的痛苦和烦恼大概很容易化解了,就不会局限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了。

《关于国学的天空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关于国学的天空读后感】相关文章:

国学读后感01-20

关于我永远的天空作文-天空12-22

关于天空的歌词06-29

《穿越天空的心灵》读后感01-20

【热】关于天空的作文12-23

关于天空的作文【精】12-23

【热门】关于天空的作文12-23

关于天空的作文【热门】12-23

关于天空的作文【推荐】12-23

【荐】关于天空的作文12-19

关于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学的天空读后感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篇1

  我们有幸读到了台湾的国学大师傅佩荣先生的《国学的天空》,读后的第一感受,正所谓:人人皆知国学好,到底为何却渺渺,此书简练又清晰,中立多层析微妙。傅佩荣先生在50岁以后潜心研究传统经典,撇开成见和定论,求真务实,追本溯源,多有建树。他还在台大开设"哲学与人生"课程,十几年来座无虚席;自1990年以来,每年在校外开展200来场哲学讲座。中国传统经典的诠释已经有太多版本,但是傅佩荣先生的阐释却浅显易懂、让人爱不释手,因为他是看了所有注释和典籍之后,再做出诠释,每一句话都有出处。因为傅佩荣认为孔子、孟子都是很真诚的人,他们讲的话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基础,要尽量从孔孟是人、具有人性来看,而不把他们看作神。他抛开成见,以真诚的态度、严格的思辨,审阅古今中西之异同,以深刻的洞见,从身、心、灵三位一体诠释传统经典,既引用了古代圣贤著作中的原文,又加以现代生活的解释,让人一看就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既了解了圣贤著作中的内涵,同时也与自身相结合,从中受益。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书中的分类非常清晰,把傅先生如何看待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哲学的心得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仔细读来真的觉得很有道理。我认为,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多学习一下先贤的孔孟之学,这些东西永远都不会过时。因为我们所作的离先贤所要求的还有很远很远。当然了,象我们七十年代的人,不是像古人那样从小就接触国学,要想看原文是很费劲,也很枯燥的,这就要求先有傅佩荣、南怀谨之类的大师能以通俗的语言带我们入门,我想入门之后再看原文,应该会更好一些。

  "树无根不能自立",这是人皆竟知的道理,对应在人身上,我想是同理,比如学外语。80年代的出国热引带的外语?一直延至当代,还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出国并不一定都是镀金,但是学"外语从娃娃抓起"的想法还是根基不浅。时代远了,新时代似乎不需要满嘴之乎者也的孔老夫子,但国学修养和内敛的气质不可缺,忽视本族语而大学他国语言,不是和"拔了树根,还要这种树长出那种树模样"的做法一般可笑可悲吗?所以我认为我们小学的教育应该可以给孩子打好国学基础,如:《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等这些简单的国学启蒙书在内的孔孟老庄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好精神财富,是我们的国粹,研读它们,对于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非常有必要。从小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引导孩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养成知书达理的秉性,更能从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知荣明耻。张店区教育局网络中心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篇2

  国学的天空是一部国人都应该看并且能看懂的书。

  提到国学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

  对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谓必修;出世者则与老庄相伴。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儒道两家亦颇有渊源,孔子多次问礼于老聃。而在百家争鸣后,唯有儒道两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缘,大有说头。

  两者既有对立,也有互补。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历史起过很大的作用。在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实施正是对道家之学的借鉴。而武帝时期,重用儒生也是国家要强盛的一种思想需要,正所谓不立不破。

  对于中国的士人来说,儒家之学可立伟业,道家之学养天年。两家之学为中国读书之人提供了两条可以选择的路,此路不通还有一条,众人又何乐不为呢?

  当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总是很宏伟的。在现实的打击下,理想破灭了,心灵需要慰藉。这就找到道家之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仍可存在发展。当然也和起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有关。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完了傅佩荣先生写的《国学的天空》,感觉非要写几句不可,否则难言我收获的感受。

  通俗易懂、博古论今、中西合璧是这本书的特点,而且还告诉我们看一件事情、一个人、一个地方,要了解他的背景,来龙去脉,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

  可以说,我们社会上的道德和约定俗成很多是受孔孟的观念影响。但我感觉我个人的`思想、行为有时候受老庄的影响更多一点。里面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40岁之前,我们要学习孔孟,40岁以后要懂得老庄。

  孔子说,要真诚。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绘事后素,一个漂亮的女子不需要化妆,只要穿上白衣服就可衬托得非常漂亮;礼也是白色的,它不是给人性加上什么色彩,而是把人向善的本质表现出来。学习东西要一以贯之,要有一种中心思想来贯穿所有的知识,任何技能、知识都是触类旁通的,孔子认为这个东西是“仁”,儒家说“仁”是人生的目的,人活在世界上,从真诚开始,主动走向正路,一步一步把自己的生命更大众的福祉结合在一起,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说不惜。孔子欣赏曾点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着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兮,风乎舞兮,咏而归。”你不能选择别人对你怎么样,但你可以自己选择怎么样。所谓无志于外,有志于内,无志于用,有志于体。

  孟子认为人性是向善的,而不是本善。人性有一种善的趋势,只要环境合适,就会体现出来。要与古人做朋友,把孔孟老庄,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这样的大哲学家做朋友,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了解他们怎样面对和处理问题,并设想如果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会不会跟他们一样选择,或是有不同的想法,这就是阅读的好处。读书要做圣人,而不是为了考状元。王明这样说的。状元只有一个,但人人都可以做圣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背后都一个“道”,这个道不能说出来,一说出来,就不是道了,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做小鱼不能随意翻动,否则要碎掉的。所以一个统治者如果要治理国家,频繁施政,肯定是难以周全,不是顾此失彼,就是难以久安。“夫物或行或随”,世间一切万物,各具特色,在参差不齐中保持了整体的均衡。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只是想回复到自然如此的状态,否则会留有后遗症。老子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为慈爱,要想母性一样包容、低位。不能为了追求“名”“货”而牺牲自己身体,人说要维持生命的很少,所以要俭朴。做人要低调,这样别人不会嫉妒你,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众人的积极性,即使你无为,也可以办成事情。

  庄子认为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人生不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在,与道同游。世间是一个统一体,不要计较得失,只要与道同在,就是人生的目的。人在宇宙中式沧海一粟,一个人在世的时间是一只鸟从漆黑的窗外飞进屋子转了一圈又飞回到窗外的过程。人最放不下的有两个东西:一是空间,我家的地方越大越好,地盘越多越好;二是时间,人往往希望自己获得越久越好。但最终是要结束的。所以时间和空间,包括这个世界上的名利得失,都不要太过计较,最后连生死都不能计较了。我们要计较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让我们的智慧得到觉悟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的眼光提升到一个高度,然后再看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有的痛苦和烦恼大概很容易化解了,就不会局限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