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荒原狼》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荒原狼》读后感 篇1
人性究竟有几个侧面?如何应对内在的矛盾体之间激烈的冲突?理智与情感,冷漠与热情,抽离旁观与全身心投入这种种灵魂的极端究竟要怎样调和才能坦然的自处而不必忍受心灵的煎熬呢?
赫尔曼·黑塞正是在《荒原狼》这部自传体小说中,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写照来向我们逐层剖析问题的内核。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虽然远去了战争的阴影,生活在一个包容、丰富的社会环境下,但随着经济、科学的高速发展伴之以精神文化硕果的缓慢稳进,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仍愈发激化。
我们想保持本真赤诚,却不得不在职场上圆滑世故;我们渴望静下来享受心灵的交流,却不得不面对网络时代海量袭来的庞杂信息;我们想秉持精神、信仰、理想的追求,却不得不接受以金钱、名誉、地位作为衡量标准的普世价值观。
小说主人公最后在魔剧院的畅游中,顿悟到了一条出路——反复去体会生存的痛苦,将这场人生游戏玩得更好些,“总有一天会学会笑”!
《荒原狼》读后感 篇2
自称“老男人”,是一大批中年男人乐此不疲的事,这个称谓,是中年男人躲避依然身强力壮的事实,通过承认自己衰老来享受一些年轻时所无法得到东西,比如一些和闲情逸致有关的事物。承认自己老,和王朔“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思路一致,是对现实压力的本能反抗。人老了,尽可以说“我历经沧桑”以示通透,而实际上,这仍不过是中年男人的自欺欺人罢了。
我们身边的“老男人”其实一点儿也不老,相反,“男人四十一枝花”在这个时代得到了最好的验证。你搞不清楚这些“老男人”倚老卖老的目的在哪儿,是吸引女性的一种语言撒娇呢,还是自恋的别样呈现?每次“老男人”之间的相聚,都充斥着烟雾缭绕、酒气熏天,席间遍布欢声笑语,或许,自诩为老,不过是正话反说,想表明自己依然年轻仍然可以纵情声色而已。
真正的老男人,应有一颗旧灵魂,就像黑塞在他那部著名的《荒原狼》中描述的哈勒尔一样。他严肃、拘谨、常常心不在焉,他胆怯孤独、急躁不安、脸庞冷静又忧虑,他把自己关在狭窄的小房间里,拒绝与外界交往,他的审美与价值观已经固化,排斥一切新鲜事物。他以“荒原狼”自居,和现在的男人以“老男人”自称,有异曲同工之处。
“谁尝过另外一种充满险恶的日子的滋味,尝过痛风病的苦痛,尝过激烈的头疼,这种疼痛的部位在眼球后面,它把眼睛和耳朵的每一个活动都从快乐变成痛苦;谁经历过灵魂死亡的日子,内心空虚和绝望的凶险日子。”在哈勒尔的自述里,他叙述了这颗旧灵魂的累累伤痕,拥有这样的灵魂,才有资格说自己是一位老男人吧。
老男人对爱情通常是嗤之以鼻的,如同毛姆曾说过的那样,一个男人允许自己在爱情方面恣意妄为的年龄应该控制在35岁之前。按照毛姆的说法,男人35岁之后再为爱情神魂颠倒,完全是不成熟的表现。谁会想到像哈勒尔这样的老男人,还会被爱情击中呢?当哈勒尔遇到赫尔米娜,他那封闭的内心城堡被迅速攻陷,固有的观念土崩瓦解。赫尔米娜是漂亮不假,男人都喜欢漂亮的姑娘不假,但让哈勒尔爱上赫尔米娜的真正原因,却是因为她懂得他那颗旧灵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抚慰。
她懂得他内心的秘密,她一眼就能看穿他的心灵动向,而他深深为此折服与沉迷。对于来自她的命令,他感到自己只能去执行,内心不但不进行反抗反而欢呼雀跃着服从。这不是受虐型人格的体现,而是黑塞与张爱玲一样,拥有了对人性的高层次认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荒原狼》是黑塞第二次婚姻失败后的作品,哈勒尔的灵魂之伤,很大程度上也是黑塞的灵魂之伤。愈合这个故事内外两个灵魂伤口的,严格说来,不是年轻貌美的异性,也不是因为爱情,而是懂得。
赫尔米娜以及她介绍给哈勒尔的情人玛丽亚,在一段时间内改变了哈勒尔,她俩在哈勒尔的灵魂废墟上建造着美丽的花园,这座花园生长着各种奇异的花朵,这些花朵散发着由欲望、爱、依赖等复杂情感构成的馨香。哈勒尔惊奇地观察着自己情感世界的裂变,他难以相信却无力拒绝,旧有的拘谨性格让他排斥情感新世界中冒出的新芽,但春风打开心门所带来的掺杂着困惑的'快感又让他沉溺其中。老男人恋爱如老房子失火,哈勒尔没救了,后来他因为嫉妒而“狼性”大发将赫尔米娜杀死的结局,也验证了一条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规则:不要轻易触碰那些受伤的灵魂,除非能够真正给它以天堂般永恒的安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恋爱禁忌:不要轻易爱上老男人,因为他们的爱多数用完了,因为无爱可用变成了爱无能。但现在的女孩子选择老男人,也不是全部为了找爱而去的,所以,也无所谓他的灵魂是新是旧。只是,这样的情感双向选择到最后都会变成一种游戏,而且是那种清汤寡水的无聊游戏。
成为老男人没关系,以老男人自嘲就没什么值得大说特说的了,这篇文字想告诉读者的是,年龄可以变老,别让你的灵魂变老,尽量保持它年轻且不被伤痕布满,这样它才能帮助你感受和体会这世界上无法用物质衡量但却奇妙无比的爱情、亲情以及其他。
《荒原狼》读后感 篇3
人本就是多面的。普通意义上的正常人是多面之间维持了一个平衡,精神分裂者是多面的失控。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为了某几个小时的虚度光阴和与社会上成功学所讲的勤奋、正能量、热情、坚持等鸡汤背道而驰而自责、懊悔,产生更大的沉没成本。
生活中,我们可能常常会在心里说,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我不喜欢我刚才那样的表现,我不喜欢我的缺陷,我的不完美。
生活中,我们也常会幻想,如果我怎么怎么样该多好,要是那样是不是就会好一点?
可我们似乎很少去选择接纳,也许你会说,放过自己不就是一种接纳吗?不不,放过是不再纠缠在犯过的错误和问题上,但这些错和问题、本性中负能量的、懒惰的、贪心的、焦躁的等用所有社会上公认的不好的词来形容的那些面对你来说依旧是痛苦的存在。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承认你身体里住着很多的你,好的不好的,善良的,可恶的,敏感的,决断的,多愁伤感的,所有的这些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你。你以为的缺陷其实是你的缺一不可。
虽然有这么多的面,但这些面都只是你手里的棋子,这些棋子,想怎么下,下在哪个位置,怎么安排,完全取决于你,诺,你看,变成了一场策略游戏。
不要排斥小看任何一枚棋子,就像你讨厌的那些不如意的自己,不如想想怎么合理安排,在什么时刻发挥哪枚棋子比较适合。首先要承认那些不一样的你的存在,然后选择接纳,尔后合理安排你的棋局,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这才是每个我应该做的。
哪有完美的自己,只有更完善的棋局。
《荒原狼》读后感 篇4
《荒原狼》是二十世纪著名瑞士籍德裔作家赫尔曼。黑塞(1877—1962)的名著之一,发表于1927年六月。小说问世后,先后被译成二十种文字,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黑塞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是在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和东方精神的环境中长大的。他的小说大多以青年为描写对象,反映他们的生活、苦闷、彷徨与探索。而《荒原狼》描写的是中年艺术家的精神危机。小说主人公哈里。哈勒尔自称荒原狼,一只“迷了路来到我们城里,来到家畜群中的荒原狼。”下面就让我介绍一下这匹荒原狼吧。
哈尔勒年轻时曾想有所作为,做一番高尚而有永恒价值的事业,他富有正义感,具有人道主义思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的理想破灭了;他反对互相残杀的战争,反对狭隘的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却招来一片诋毁与谩骂他到处看到庸俗鄙陋之辈,追名逐利之徒,各党各派为私利而倾轧。社会上道德沦丧,文化堕落,什么东西都发出一股腐朽的臭味。荒原狼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在他看来,周围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猴戏。他感到非常烦躁痛苦,他烦躁不安,无家可归,“啊,在我们的世界……要找到神灵的痕迹是多么困难啊!在这个世界,我没有一丝快乐,在这样的世界,我怎能不做一只荒原狼,一个潦倒的隐士者。”
他很悲观,但他的悲观主义的基础不是鄙视人世,而是鄙视自己,他把自己所能做到的尖刻、批判、厌恶和憎恨,全部发泄在自己身上,而对其他人,对周围世界,他始终勇敢而严肃地尝试着去热爱,因为“爱他人”就像恨自己一样深深地印在他的心灵上。可是他十分清楚,人活着,不爱自己就不可能爱别人。而憎恨自己,最终会导致可怕的孤立和绝望。
从来没有一个人想荒原狼那样深切而强烈地需要独立。他越来越独立了,没有人能命令他,他自由而独立地确定自己的言行和取舍。但是在已经到手的自由中,哈里突然觉察到,他的自由就是死亡。周围的一切使他陷入寂寞,世人都和他没有任何关系,连他自己也与自己无关了。他在变得越来越稀薄的没有交往、孤苦伶仃的空气中慢慢窒息而亡。但是,死亡之路无时不通,死亡之门永远敞开着这种想法,反而给他以力量,使他有兴趣,甚至是好奇地饱尝痛苦和逆境。
赫尔米娜是一个形象棋子,也是荒原狼的理解者。她是哈里心中的女性性格,是创造力与智慧之源,在这里是他调和矛盾之旅的向导。
“面对充满暴力与谎言的世界,我要向人的灵魂发出我作为诗人的呼吁,只能以我自己为例,描写我自己的存在与痛苦,从而希望得到志同道合者的理解,而被其他人蔑视。”这是黑塞说的话。而荒原狼恰是他本人第二次婚姻触礁后的写照。
《荒原狼》读后感 篇5
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了黑塞的《荒原狼》,一开始,共鸣灼烧着理智,几乎让我在安静的房间里叫出来。后来终于渐渐平静下来,这才是阅读应该有的状态。前半部分多次提到尼采,这个一再地毁灭自己以重建自己、反抗世俗也反抗自身的悲剧英雄,和主人公哈里内心的矛盾有着相似之处。对于哈里而言,向外则世界一片腐朽之状,就连科学、艺术也装模作样。向内则心灵一片荒芜之景,孤独和痛苦占据着它的全部。他时时进行自毁式的自我审视,人性和狼性的时而冲撞时而融合让他感到困惑和迷茫。这两种情绪轮流奴役着他,他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厌世感也不断加强。
在书中穿插的《论荒原狼》这篇文章中提到一个概念——自杀者(并非只包括真正自尽的人,而是那些以自杀为本性的人),其中的一些描述我觉得很恰当,摘录如下:
这类人有一个特征:即对他们来说,命中注定自杀是他们最为可能的死亡方式,至少他们是这样想象的。这种情绪总是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来,而且伴随他们整整一生……另一方面,所有自杀者都熟悉如何抵制自杀的诱惑。他们每个人在灵魂的某个角落清楚地知道,自杀虽然是一条出路,然而却是一条不太体面、不太合法的紧急出路,从根本上说,让生命来战胜自己、摆布自己,比用自己的手结束生命高尚得多,美好得多。这种认识、这种亏心感促进大部分自杀者持久地和各种诱惑作斗争。他们苦斗着,如同惯窃和他的恶习做斗争一样。
哈里也是自杀者之一,他自从与前妻离婚之后就整日靠喝酒、读书度日,缺乏与人的交流,后来又在一个小城里认识了赫尔米娜(她是他某种程度上的同类),在她的指引下感受食物、跳舞、性爱这些感官之乐,最后在魔剧院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冒险活动中又一次切实地感受了生活的荒谬无稽。
其中,作者还安排了歌德、莫扎特这两位象征着永恒信仰的大人物和哈里进行对话,他们褪去了伟人的光芒,以一种戏谑的口吻回答哈里的疑问。“幽默总是绞刑架下的幽默”,作者借莫扎特之口说道,其实也就是种苦中作乐的黑色幽默。
经历了这一系列事情后,哈里醒悟了:“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于是他留下了记录心路过程的自传,离开了租处,继续把心中邪恶的苦难忍受到生命终结。整本书在淡淡的苦涩中结束了。
顺便说句,序言里译者把荒原狼的精神危机归因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利益的驱使,精神道德不受重视,人道思想受到摧残云云,间接地为社会主义唱了一曲赞歌。(好官方的感觉)然而在哪里不是这样?不管社会形态怎样,高度物化的现代社会的阴影里,荒原狼们总是无处不在。
《荒原狼》读后感 篇6
读完荒原狼有几天的时间了,当时读完特别无语,什么呀,这结局昏慌的快赶上《1984》了,好歹人《1984》还算有个能够理解的结局,这什么呀!去网上找评论,看了这本书的背景和别人对于这本书的分析,将将有些明白,这几天再看了看荣格的心理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之前看到赫尔米娜出现之后,二人之间的交往和情感变化,就觉得赫尔米娜这人根本不存在,只是哈里自己的幻想而已。其实现在看来,整本书中的人物大部分都不存在,整本书是黑塞的独白,则全书的角色都是黑塞人格中的一部分,是其完整人格的分解。以分析心理学的原型来看,荒原狼、哈里本身代表阴影,玛利亚是阿尼姆,莫扎特和歌德则是智者的形象。
而赫尔米娜则是哈里的对立面,两个人同时都深感自己的缺陷,都深感对方是自己的补充。当对立面出现的时候,如果能够和谐共处,则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但又谈何容易,所以玉石俱焚,哈里从一开始、一直、到最后,注定会杀死赫尔米娜,作为其最终结局。
这几个人分别代表着人格中相互冲突、相互补充的成分,但其不是独立的,其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黑塞本人内心的冲突与矛盾,内心巨大的不稳定。其原因也在小说中反映出来。哈里作为一战后的反战知识分子,其对于战争的反对与周围的人的思想格格不入,这对其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其不为社会所接受的理念使其丧失了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感官对于其心理造成的扰乱超过了他的承受能力,哈里一度精神崩溃的边缘。
我们回来说哈里杀死赫尔米娜而后在莫扎特的引导下思想得到重生,开始决定重新投入生活,我确总不这么想。从出版人序中看出,哈里离开了那座城市,若是去到新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是否会像刚来这座城市时一样。历史总是在绕圈,我又回到了那个很悲观的路径选择理论。就像《改变》里面说的那样,如果没有第二序改变,单在本系统内是无法发生质的改变的,就像贵族士族阶级无法拯救东汉命运一样。哈里的命运不过是总在不断的循环。
赫尔米娜的死似乎从她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成为这个故事的结局,扯远一点,这似乎也是美学上固定的模式。“美人之死”似乎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崇高、最为凄美的画面。所以莎士比亚、所以各个狗血电视剧都会以美人之死为结局。死亡作为一个生理上的消亡也伴随着其精神的消亡。
最大的收获还是发现了荣格心理学,我这孤陋寡闻的,又有研究的兴趣了。
《荒原狼》读后感 篇7
当年读书之时,有一友人对黑塞莫名的崇拜,勾引得我们同学都对黑塞好奇。如今终于拿起他的成名自传《荒原狼》,算是圆了一个慕名已久的心愿。
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1927)是20世纪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曾经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多次引发讨论热潮,比如20年代初面世时,在40年代二战结束时,以及60年代青年反叛运动时。至今,研究黑塞依然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国际现象,各种讨论层出不穷,从各个角度不断挖掘黑塞在小说赋予的意义。
当然也有许多人说,黑塞的小说不太容易读,也非常不好理解。认同这种观点,但我也愿意从黑塞的出生生平经历的角度来分享一点自己的感想。黑塞出生于一个笃信宗教的家庭,父亲是宗教史学家,母亲是传教士的女儿,而他本人少年时也在修道院的神学院读书,虽然后来逃出了神学院,但是家庭与宗教的影响始终如影随行,伴随一生。他终生不可摆脱地受着宗教的深刻影响与束缚,另一方面又极力挣扎逃开这种宿命的牵引,再加那时社会意识思潮的冲击与婚姻生活的危机,黑塞陷入精神危机之中。在这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中,作者借主人公的故事表达的也是这种陷入精神危机的情绪,以及努力探寻出路,自疗并以启发陷入同样危机的人们。
阅读《荒原狼》的过程非常纠结,我不敢说读懂了《荒原狼》,其实只想就精神危机聊一点浅薄的想法。在社会压力与规则的束缚下,主人公自身自称是荒原狼,是人性与狼性的混合体。这样的人物内心冲突而痛苦,用现在的话来形容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个臆想的疯子。在社会约定俗成的秩序中间,他像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坠入悬崖————他痛恨却又无法摆脱,和小时候在神学院里学习并逃走情形一样。
黑塞对这种人类精神悖论的探讨,对残酷现实的分析,常让人联系到现实中那些为利益、为物欲的自私和道德的无底线,人类的未来将走向何方,人还是兽?返回内心,返回灵魂的故乡,或许《荒原狼》给出了一个鲜明而深刻的答案,这个世界并非人类唯我独尊的世界,或者还存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再向前走一步,人类痛苦的永恒存在,主人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反思背后,当心中有头恶狼时,人性的觉醒是自我拯救的唯一药方。这部作品几十年魅力不消,时间也证明了这种探索与讨论的存在价值。
【《荒原狼》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相关文章:
《摆渡人2重返荒原》读后感1000字02-10
荒原上的香水百合_800字02-22
狼王梦读后感800字精选范文02-10
《白狼》读后感400字02-09
狼国女王读后感(15篇)02-11
优秀作文《狼王梦》读后感02-08
狼妻读书随笔范文01-10
狐狸和狼作文(通用15篇)02-08
小羊和狼作文通用15篇02-14
狐狸和狼作文通用15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