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时间:2024-09-29 12:34:47 思颖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通用10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金陵十三钗》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1

  “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与月。”世界二次大战,1937年的南京,因日本的入侵很快沦陷。生者像无头苍蝇一般乱窜,只求找到一栖之地保全生命,唯一拼死抵抗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中国军官。

  在这期间,十三个风情万种的风尘女子、一群涉世未深的女学生、几个伤兵都将城内的天主教堂当作他们的避难所。然而,教堂并不能阻挡日军的铁蹄,避难的人们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那些天真纯洁的女学生,那些泼辣轻佻的笑声,那些深入骨髓的恐惧,在教堂狭小的空间内提供了关于爱与恨、善与恶、高贵与卑贱的答案。当仅存的洁净被污染,暂时的宁静被打破,谁承想,正是这些风尘女子散发出的人性之光保护了孩子们的纯洁。她们清楚日本军队的邀请绝没有那么简单,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许当初的一句“姐姐替你们去”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别做傻事所找的借口。可是回到地窖,谁也没有多少片刻的轻松。玉墨的提议,有人犹豫,有人反驳,但最终这些女人的善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便是她们临行前,身着学生服,其一钗怀抱琵琶,齐声唱着送给妹妹们的最后一首《秦淮景》,那戏腔之后,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和悲壮,或许被送上车回首的那一刹那,正是她们人生中最美的时刻。

  这本书被张艺谋导演拍成了电影,从十三个金陵风尘女子传奇性的角度切入,运用艺术技巧来表现思想内涵。影片选择了战争乱世的背景,来塑造表现人物在邪恶和暴行面前的人性美丽和光辉。电影的.结局讲述了约翰含泪开着载着学生的卡车出了南京,却并未交代那些女人的下场,但谁都明白包括她们自己也心知肚明,前方等待她们的是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严歌苓,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为一个女人,她经历了太多的东西,因而她的作品广阔,有一种悲悯的情怀。严歌苓笔下的人物有一个共性,那便是她们都有一点点迟钝,是边缘的、弱势的,但她们的身上折射出了复杂的现实与人性。

  鲁迅曾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和歌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她们当之无愧。或许这十二钗化作一缕凄惨的魂魄,永远无法摆脱那令人唾弃的卑贱身份。可我想她们不会在意那些渴望的身份和可笑的名誉,她们只是想做便做了。由此,才让我们真正地看到污秽的外表下,原来藏着的是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2

  我,一个90后,从小便是听着父母“好好读书,光耀门楣”的经,10岁前从未深刻的去想一些国家大事、伦理纲常,一心去学那些课本。

  如今大了些,倒是会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道理,也拜读了孔夫子、孟子的著作,对于世事也有几分了解。偶尔看着那些新闻,也会义愤填膺得评论几句,嘲讽几句,虽是客观独到,却仍不够深远,堪堪称得上一个雏儿罢了!

  精彩一:思想

  从不喜看抗战片,不是对于国家不上心,只是觉得片子很虚伪。演员的演技固然精卓,却也不过是吊线木偶为了弥补没有灵魂的缺陷而刻意为之罢了!我不懂,为何几乎每一部抗战片子全是以男人的功绩为首,而女人的功绩却轻描淡写,虚无的更本难以发现?即使是《刘三姐》,剧本作者也不忘凸显的去写写男人们的光辉,试问,为何男女待遇差别如此之大?

  呵,当我看到《金陵十三钗》并且拜读了一些时才终于为一部抗战片笑了,不仅仅因为她是属于女同胞的书,更因为她总算把历史的魂写出来了。

  世人皆以为“娼妓无情,戏子无义”,即使是被上帝满面慈悲所熏染的.教徒们、神甫们也仍是如此,视其生命如蝼蚁、草芥。而他们呢?却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云端,自以为纯洁正义,最后呢,不也还是要靠这些他们眼中花街柳巷、见不得人的风尘女子女人换来苟存的机会?

  不管是颇有傲骨、八面玲珑的赵玉墨,还是表面刻薄无情的豆蔻她们不过都是可怜之人罢了!要知一个毫无背景又无文化的女人在乱世中能够苟延残喘实在不易啊,她们的无情不过是一张面具,遮挡悲伤的面具罢了!而这些又怎会是那些娇养深闺的牡丹能知的?又怎会是那些或衣食无忧或有自保能力而不会受人侵犯的男人所能明白的?苓的字字句句都昭示了“十三钗”外柔内刚的巾帼形象,矫正了那些“特殊女人”的真实内心思想,这便是此书吸引人或者说灵魂所在。

  精彩二:揭示

  文中那个英格曼神父天真的以为日本这个在世界上被誉为最守秩序的国家会快速的解决这场混战,可令他想不到的是日军在这场战役中全然失去了属于人的理智,而是如同野兽一般厮杀、掠夺、淫乐,血洗了整个南京城,此处是对日军嗜血、恋战品性的一个揭示。

  文的一开头还写了军阀自相残杀的片段,这更是令人心灰意冷。古语有云:治国齐家,方能平天下,此处便是犯了“未齐家”一大忌。我们的国家相当于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家庭中的一员,同管理家庭的道理一般,倘若连自己的家都无法治理的井然有序又何谈治理一个泱泱大国?何谈去抵御外敌?如此说来,南京沦丧怕是情理之中,也莫怪敌人凶狠了!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3

  在图书馆里读完《金陵十三钗》,心内感到沉重,悲怆难耐!耳边是南京一座城市的哀嚎,尸魂遍野,血流成河。

  这本书的内容,归结起来就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日本人占领南京,在南京城实行大屠杀,一群妓女和几个受伤的中国士兵逃到一座美国天主教堂寻求庇护,最后为了保护教堂里的一群女学生,五个中国士兵挺身而出在教堂里被来搜查的日本兵决,平安夜十三个妓女为了解救这些学生冒充她们去为日本兵唱诗。

  这一群十三四岁的女学生,不谙世事,一座城市的屈辱和悲剧使她们成长。代价却太过惨烈。

  而那群为她们不耻的妓女却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用自己来换取了她们的苟且偷生-请原谅我的用词,潜意识里我一直感到在那样的境地里存活下来总有着苟且偷生的意味-即使活下来了,也一辈子抹不去那些残烈灰败的记忆留下的阴影。

  女主角书娟便是这群学生之一,对妓女赵墨玉充满仇恨。而所有的恨在这些妓女代她们去日军司令部时烟消云散,在生死存亡,在人性善良面前,是没有仇恨的,只有悲悯,悲悯自己,悲悯他人。或许,书娟从来没有真正地恨过,她的恨来源于父母独留她在南京的行径,但她的仇恨没有出口,墨玉的出现让她找到了出口。所以,她后来向英格曼神父忏悔,忏悔她对父母的怨恨诅咒,以及她对墨玉未遂的`毁容。

  这只是一部小说,但凡小说都有杜撰有夸张有虚假。

  这又不只是一部小说,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是沉重惨烈的史实再现。

  香港女作家黄碧云说:我以为好的文学作品有一种人文情怀;那是对人类命运的拷问与同情,既是理性亦是动人的。严歌苓的作品一向立意深远,思想厚重,发人深省,小说大都涉及对人性的拷问,对战争的反思,对东西方文化冲撞的深层次探讨。《金陵十三钗》也自是不朽之作。

  少女时代,曾见过那场大屠杀的影像资料,见过那些惨死的无辜百姓,以及日军侵华时给那些慰安妇拍下的照片,可谓触目惊心。我活在清如水明如镜的当下,那些照片昭示的是泯灭人性的屈辱和侵略,远离当下,却与时代并存。

  本身不是那种满怀爱国热情对日本恨得咬牙切齿的热血青年,平素也不谈政治,不述革命,只讲风月。可是,当一种情结上升为情怀时,意识终是不受控制。我知道,我爱这个国家,我因她的屈辱疼痛而感同身受。

  张爱玲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无论是升华还是浮华,终要成为过去。

  南京的那场浩劫已经过去84年,很多痕迹已难再寻,渐渐被忘却,只是需要一场纪念。一场为了忘却的纪念。

  活在当下的我们,要继续好好的活着,同时,记得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同胞曾遭受到的伤害。不为冤冤相报,也并非以德报怨。只是要记得我们曾受到的屈辱,居安思危。

  《金陵十三衩》,由一群秦淮河边青楼女子引发的,对人性的自省,对传统价值观的拷问,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考量。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4

  与这些老成和世故的风尘女子相比,女学生们的稚嫩和孩子气证明了她们的确是十六个地地道道的女学生,不容怀疑。甚至她们的身上还有着,大城市中小地主子女的骄傲气息。她们拒绝,交出女人们的两颗麻将,是最初的表明她们下定决心要划定界限。后来她们她们醒悟的太晚了,在豆蔻死后,她们才想起曾经与她争执的一碗汤,可是这已经来不及了,这一切已经随着豆蔻和那四根握着的琴弦一同消失在南京城的上空了。书娟厌恶喝了泡阿顾的水,厌恶那些女人在李全有、戴涛和王蒲生面前搔首弄姿,厌恶徐小愚的善变和莫名的骄傲,甚至在小愚几乎要带她和父亲离开南京城的最后的眼光里,书娟仍用冷冷眼睛对视不肯透出丝毫的妥协,表现出小女孩之间最顽强的倔强,不顾生命的倔强,她甚至厌恶自己的父母对妹妹的偏爱把自己独自一人留在南京城里,每天呼吸着这里毫无生气的味道。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她记录了从1937年12月13日开始发生的所有事,记录了南京的灾难。

  如果说女人们的柔情使教堂一直弥漫着脂粉的香气,那么军人们的铁血和坚强就是这里最后的围墙,掩盖着所有的娇惯和小脾气。李全有和王蒲生是两个大难不死的战俘,被埋尸队的成员搭救了下来,和秦淮河的`女人们一起躲在狭小的地窖里。他们也曾经期盼着重生,地窖里歌舞升平的那天晚上,书娟的目光里看见了豆蔻和浦生私定终生,可怕的是厄运并没有因为这样而逃离,因为有人秘密将他们的情况泄露给日本军官,浦生和李全有大难不死的生命又一次不出意外的经历了死亡,浦生和豆蔻就这样一前一后的离开了人世间。戴涛,曾经让书娟崇拜过,那是在他和赵玉墨跳舞之前。可是现在的戴涛早就成了赵玉墨的囊中之物,于是书娟不再期望反而开始唾弃。一天月光很清冷的晚上他和赵玉墨登上了房梁顶,坚定的说为了玉墨的邀请一定会活下去,也许是同阿顾和红菱说的赖活着很相似,可是玉墨并不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她失望了,也许她并没有失望,她一直一直的活了下去。

  历史是一种拥有时间的厚重感的东西,岁月使它和当代产生不同。中国人的历史大概只有中国人能懂,而威尔逊福音堂的历史大概也只有真正在教堂里生活过的人才能懂,或是玉墨,或是书娟,而我这个局外人只是观望而已。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5

  看到《金陵十三钗》这个题目时,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那十二位不平凡,命运多舛的大家闺秀,隐隐中觉得金陵十三钗大抵也是如此,可我只猜中了一半。请原谅我得知十三钗只是十三位青楼女子时的不齿与诧异,在我的印象里千百年在乱世中兴风作浪、被人瞧不起的总是青楼女子。但唯独你和你的姐妹们,你们是乱世中的佳人,而你更是这其中不一样的存在。

  赵玉墨,是你让我明白了迷人的莫过于人的骨气。“那个二十六七岁的窑姐突然朝英格曼神甫跪了下来,头垂得很低,说我们的命是不贵重,不值得你搭救,不过我们只求好死,再贱的命,譬如猪狗,也该死个干净利落。”1937.12.12,当来到这座美国教堂避难时,你的十二个姐妹浑身解数,使尽花言巧语,并想用美色说服神甫.只有你选择了静静地跪下……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你震撼,一个弱女子在危难前竟能有这般胸怀,谁能不为之动容!我也深深地记住了你,这一幕的迷人更甚于你的外貌,仿佛刻在了心里一般挥之不去。玉墨,外表上的美只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我震撼,而精神上的美却最能打动人,让人记忆永远。就像说起王昭君,人们想起的是她为了国家免受战乱而出塞的美丽,说起唐朝的文成公主,人们想起的是她为了祖国太平远嫁西藏的美丽。

  赵玉墨,是你让我明白了有一种勇敢叫弱者为弱者的挺身而出。“好,有种你们就在这里藏到底,占人家地盘,吃人家口粮,看着日本人把那些小丫头祸害!你们藏着是要留给谁啊?留着有人疼有人爱吗?”玉墨,说这段话的时候,你仿佛变成了一位能够保护小丫头的强者,可是你自己知道那只是坚强的伪装。被人抛弃的童年,被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卖笑时光,还有即将到来的耻辱蹂躏摧残。你和小丫头们都是弱者,又或者你比她们更加不幸。历史上无数的弱者,苦难者,一辈子哀叹自己的不幸,一辈子为所作为却渴望他人来改变自己的不幸,又或者一辈子以自己的不幸为借口报复社会,而勇敢的你,却选择了挺身而出。就算注定是这个时代的弱者,你也要当一名对这个时代有一点儿用处的弱者。但你不知道,当你说出了那番话时,在我眼中,你便是金陵最强大的女子,你的勇敢值得百年后的每一个强者弱者铭记。你带着自己的姐妹们穿上教堂里数十三个小丫头唱诗的服装,走向教堂外那批垂涎欲滴的日本人,谁都知道,这一走或许再也回不来了,多半也被摧残地不成人样,可你勇敢如你,无怨无悔如你。

  赵玉墨,是你让我明白了生命的高贵蜕变自卑微。“我的书娟姨妈远远看见了她的背影。还是很好的一个背影,没给糟蹋得不成形状。”玉墨,但在我眼里这就是最美的背影,尽管它变得得丑陋苍老,可就是这个背影,它挽救了十三条少女的生命,它夜以继日地被沉重的耻辱挤压着,这耻辱足以折磨一个女人致死,但它为了能在胜利之日的审判庭上像一道血淋淋的`证据一般立着,为了能够洗雪万千女性的耻辱,苦苦支撑着。玉墨,这一刻有谁还敢说“她只不过是一个青楼女子”“她天生命贱”!玉墨,就算卑贱,那也只是过去,此刻的你背负了太多,经历了太多了,是一个高贵而又沉痛的存在!有多少人安于卑贱 ,自轻自贱,殊不知没有人的生命生来高贵,你为他人、集体、社会奉献着想的过程,就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时代使然,它不一定会和百年之前的抗日战争时期一样撕心裂肺,但它一定是“痛”的,当忍受住了这种剧痛,也许生命里才会有一丝高贵。

  不一样的乱世佳人,不一样的你!

  古往今来,很少有作家把青楼女子塑造成文学作品的正面形象,更不用说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之下了。当别的作家以残酷、激烈的实地作战警醒读者时,严歌苓奶奶却选择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选择了在世人看来无比弱小的群体,选择为受尽了蹂躏的你们说话!玉墨,我不愿意像其他人一样用那三个字来称呼你,尽管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将近百年,但你们依旧是中国社会不怎么愿意提起的痛,人们对你们依旧只有无尽的惋惜、同情!但真的只是这样吗?你和你的姐妹们的一言一行让我所感受、体会、懂得的,是一种持续的、刻骨铭心的震撼、精神洗礼,是一种高贵,是一种勇敢。

  你是乱世里不一样的佳人,你也是一名值得每个人铭记的战士!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6

  钗,顾名思义指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但在那个年代有着不同的含义——妇女。但这第十三钗却是一名男子在危机关头假扮成女子踏上了没有归途的路,这便是最感人泪下的情节。

  故事还要从南京大屠杀爆发的时候说起,日军大肆扫荡,甚至将战火烧到了教堂,将一名女学生当场击毙,他们的罪行不仅仅只是这些,南京的和平区也好不到哪去,日军肆无忌惮的多次闯入和平区,将强壮的男子带走击毙,更残忍的是,他们遇到好看的女子便强行带回逼迫她们成为慰安妇,这些当然满足不了他们残暴的.欲望,再次将魔爪伸向了教堂,他们相中了那群女学生,美名其曰是要邀请她们去军营唱歌,实际上日军想干什么大家心知肚明。但因为一群钓鱼巷逃来的妓女们的到来,改变了女学生们的命运,因为妓女的身份使女学生都不喜欢这些风尘女子,但是后来这些女人不忍看到女学生们被日军凌辱,于是代替女学生们去唱歌。“啪嗒”一声,一把掰了一半的剪子从一位名叫玉墨的女子胸前掉了出来,原来她打算拼尽全力也要和小鬼子同归于尽,其他女子看到后纷纷效仿,这一举动,不仅打破了女学生们对妓女的刻板印象,也让我们知道了,“商女也知亡国恨”!但是因为共有十三名女学生,而玉墨她们却只有12个人,正当所有人为之发愁时,一名平凡的厨师站出来,他自愿假扮成女学生,当他做出这个决定时,我想,他一定做好了与日本人拼死一搏的准备,因为当他被发现时,面对他的只有死亡。随后他们便驾车驶向了日本军营。那些英雄们会经历些什么,他们会被日本人怎样对待,都成了令人细思极恐的迷。

  看完这本书,我收获颇多,也唤起了我脑海里那些战士们浴血奋战,团结一致抵抗侵略的身影,然后我暗下决心一定一定会努力学习,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7

  《金陵十三钗》这本书的作者是严歌苓。在《金陵十三钗》被拍成了电影之后,这么一本反映南京大屠杀的这个严肃的历史性问题的书籍又吸引人们重新用另一种视角来审视一次屠杀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的伤害。相对于电影版的《金陵十三钗》,我更喜欢原版书籍《金陵十三钗》。

  诚然《金陵十三衩》的电影并没有完全按照《金陵十三钗》这本书原有的倒叙模式表达,也对书中的出现的神父和士兵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编和衍生。当然对于电影这么一个感官的传播媒介,它的导演肯定要让自己拍的电影更符合自己的设计思路。但是对于书籍《金陵十三钗》,我真是想说赞赞赞赞赞。

  书籍版《金陵十三钗》第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在最开头叙述的是小说中“我”的孟书娟姨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法庭里遇到了已经毁容的玉墨。这么一个开头就让我在想孟书娟和玉墨之间发生了什么。尤其是在一开头就提到了玉墨那独特的江淮嗓音。一种你侬我侬那种掩藏不住的只属于秦淮河花魁的独特魅力让人在第一秒中就被震慑住,不敢多看那魅惑的眼睛超过两秒。玉墨为什么要毁容,玉墨的那些女同伴们的`命运又怎么样,玉墨为什么能在日本的慰安妇营中逃出来?

  接下来书籍版《金陵十三钗》进入了以孟书娟这么一个十岁刚出头的教堂寄居客的第一视野正叙。孟书娟的父母和妹妹在国外,在教堂里一起的年龄相仿的女孩连上她一共有13个。她们在南京应该算是中上收入阶层家的孩子。在她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虔诚的唱诗祷告,那就是保持一种高贵的生活状态。可是打破这宁静的是日本侵略军无情的战火。孩子们突然发现自己处于死亡的恐惧里。

  如果说第一次真正给这些循规蹈矩的女孩子们心灵冲击的当然还要算硬从伙夫和乔治的棍棒下香艳艳地闯进来的那代表了秦淮河最高水准的13名艳妓。她们即使藏在教堂的地下室时,仍然不忘抽烟喝酒打牌搽脂抹粉。当然教堂里原来的女孩子肯定不喜欢这种另类。小女孩们甚至也不让秦淮河花魁们进入教堂的卫生间如厕。所以呀,教堂的地下室除了有烟味、香粉味还有屎尿味。曾经有一次孟书娟误会秦淮河花魁们中的一个姐姐偷东西。身为秦淮河花魁们当之无愧的魁首的玉墨说了下面这段话“就凭人家赏你个老鼠洞待着。就凭人家要忍受我们这样的人,就凭我们不识相、不知趣、给脸不要脸。就凭我们生不如人,死不如鬼.打了白打,糟蹋了白槽蹋。”玉墨在用贬低自己的方法在拐着弯地训斥这些书生气息的小妹妹,当然还有教堂里教父的副手、伙夫以及世人。

  书籍版《金陵十三钗》中确实出现了三个中国军人出现在教堂里。不过书中并没有他们三人战斗的描写。唯一让我记忆深刻地是豆蔻动情地对已经奄奄一息的腹部中弹的小兵说:“你快好起来吧。好起来以后,我们一起去乡下种田去。”只可惜小兵还是离开人世。

  当然故事的转折在花魁们甘愿代替这些小妹妹去参加日本军人庆祝胜利进入南京的晚宴。当然这是鸿门宴。其实故事中这些小妹妹到底怎样从战争中活了下来,故事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是一笔带过。故事也在花魁们勇敢赴宴时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有孟书娟的意味深长的话“法比哪里会晓得,那对我们是一次大解放,我们从这些被卖为奴的低贱女人身上,学到了解放自己。”孟书娟的意思是说原先懦弱的循规蹈矩的唱诗班姑娘在跟这群窑姐接触以后才真正懂得了要寻找本真,寻找快乐。孟书娟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玉墨和她的同伴们。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至少在孟书娟眼里,玉墨和她的同伴们拯救了13个姑娘年轻的生命,无比伟大。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8

  读完《金陵十三钗》,心中涌动的情感复杂而深沉。这部小说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通过一群秦淮河畔的妓女和一群女学生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生命的尊严。

  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日军残暴,城市满目疮痍。一群中国士兵和13个风尘女子在教堂寻求庇护,与女学生们共同面对这场浩劫。在生死存亡之际,这些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妓女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赴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女学生的安全。

  读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在那样一个绝望的环境中,人性的.善良与勇敢被无限放大。玉墨等妓女们的行为,不仅是对生命的捍卫,更是对人性尊严的坚守。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中的光辉也不会熄灭。

  此外,书中还通过书娟等女学生的视角,展现了她们的成长与蜕变。从最初的憎恶与排斥,到最后的感激与敬仰,女学生们对妓女们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对妓女们行为的认可,更是对人性深刻理解的体现。

  《金陵十三钗》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在战争中,无论是士兵、神父还是妓女,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捍卫着生命的尊严。这种尊严,不仅体现在对生命的保护上,更体现在对人性善良与勇敢的坚守上。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9

  《金陵十三钗》不仅是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展现女性力量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女性形象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

  玉墨等妓女们,虽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她们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决心。她们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女学生的安全,成为了真正的英雄。这种英雄主义精神,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女性力量的肯定。

  女学生们在战争中也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她们虽然年幼无知,但在面对死亡和屈辱时,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坚韧和勇气。她们的成长与蜕变,不仅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女性力量的颂扬。

  除了妓女和女学生外,小说中的其他女性形象也各具特色。她们或勇敢、或智慧、或坚韧,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着这场战争。这些女性形象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更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力量。

  《金陵十三钗》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战争中的坚韧与勇敢。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成为英雄,同样可以守护生命和尊严。这种女性力量,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忽视的。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10

  《金陵十三钗》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历史作品。它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再现,让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思考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在小说中,日本军官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有的'残暴无情,有的狡猾虚伪,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掩盖他们犯下的罪行。这些形象的出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更让我们对战争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人性的拷问,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种种表现。在生死存亡之际,有人选择挺身而出,有人选择苟且偷生;有人选择坚守尊严,有人选择放弃底线。这些不同的选择,不仅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更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金陵十三钗》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善良与勇敢都是永恒的主题。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同守护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安宁。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通用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相关文章:

《金陵十三钗》读书笔记11-07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经典台词(精选90句)06-08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05-09

金陵十二钗诗歌06-20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汇总04-10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心得06-19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通用18篇)04-23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精选12篇)08-01

《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范文(通用13篇)08-29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简介01-21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通用10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金陵十三钗》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1

  “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与月。”世界二次大战,1937年的南京,因日本的入侵很快沦陷。生者像无头苍蝇一般乱窜,只求找到一栖之地保全生命,唯一拼死抵抗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中国军官。

  在这期间,十三个风情万种的风尘女子、一群涉世未深的女学生、几个伤兵都将城内的天主教堂当作他们的避难所。然而,教堂并不能阻挡日军的铁蹄,避难的人们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那些天真纯洁的女学生,那些泼辣轻佻的笑声,那些深入骨髓的恐惧,在教堂狭小的空间内提供了关于爱与恨、善与恶、高贵与卑贱的答案。当仅存的洁净被污染,暂时的宁静被打破,谁承想,正是这些风尘女子散发出的人性之光保护了孩子们的纯洁。她们清楚日本军队的邀请绝没有那么简单,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许当初的一句“姐姐替你们去”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别做傻事所找的借口。可是回到地窖,谁也没有多少片刻的轻松。玉墨的提议,有人犹豫,有人反驳,但最终这些女人的善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便是她们临行前,身着学生服,其一钗怀抱琵琶,齐声唱着送给妹妹们的最后一首《秦淮景》,那戏腔之后,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和悲壮,或许被送上车回首的那一刹那,正是她们人生中最美的时刻。

  这本书被张艺谋导演拍成了电影,从十三个金陵风尘女子传奇性的角度切入,运用艺术技巧来表现思想内涵。影片选择了战争乱世的背景,来塑造表现人物在邪恶和暴行面前的人性美丽和光辉。电影的.结局讲述了约翰含泪开着载着学生的卡车出了南京,却并未交代那些女人的下场,但谁都明白包括她们自己也心知肚明,前方等待她们的是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严歌苓,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为一个女人,她经历了太多的东西,因而她的作品广阔,有一种悲悯的情怀。严歌苓笔下的人物有一个共性,那便是她们都有一点点迟钝,是边缘的、弱势的,但她们的身上折射出了复杂的现实与人性。

  鲁迅曾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和歌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她们当之无愧。或许这十二钗化作一缕凄惨的魂魄,永远无法摆脱那令人唾弃的卑贱身份。可我想她们不会在意那些渴望的身份和可笑的名誉,她们只是想做便做了。由此,才让我们真正地看到污秽的外表下,原来藏着的是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2

  我,一个90后,从小便是听着父母“好好读书,光耀门楣”的经,10岁前从未深刻的去想一些国家大事、伦理纲常,一心去学那些课本。

  如今大了些,倒是会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道理,也拜读了孔夫子、孟子的著作,对于世事也有几分了解。偶尔看着那些新闻,也会义愤填膺得评论几句,嘲讽几句,虽是客观独到,却仍不够深远,堪堪称得上一个雏儿罢了!

  精彩一:思想

  从不喜看抗战片,不是对于国家不上心,只是觉得片子很虚伪。演员的演技固然精卓,却也不过是吊线木偶为了弥补没有灵魂的缺陷而刻意为之罢了!我不懂,为何几乎每一部抗战片子全是以男人的功绩为首,而女人的功绩却轻描淡写,虚无的更本难以发现?即使是《刘三姐》,剧本作者也不忘凸显的去写写男人们的光辉,试问,为何男女待遇差别如此之大?

  呵,当我看到《金陵十三钗》并且拜读了一些时才终于为一部抗战片笑了,不仅仅因为她是属于女同胞的书,更因为她总算把历史的魂写出来了。

  世人皆以为“娼妓无情,戏子无义”,即使是被上帝满面慈悲所熏染的.教徒们、神甫们也仍是如此,视其生命如蝼蚁、草芥。而他们呢?却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云端,自以为纯洁正义,最后呢,不也还是要靠这些他们眼中花街柳巷、见不得人的风尘女子女人换来苟存的机会?

  不管是颇有傲骨、八面玲珑的赵玉墨,还是表面刻薄无情的豆蔻她们不过都是可怜之人罢了!要知一个毫无背景又无文化的女人在乱世中能够苟延残喘实在不易啊,她们的无情不过是一张面具,遮挡悲伤的面具罢了!而这些又怎会是那些娇养深闺的牡丹能知的?又怎会是那些或衣食无忧或有自保能力而不会受人侵犯的男人所能明白的?苓的字字句句都昭示了“十三钗”外柔内刚的巾帼形象,矫正了那些“特殊女人”的真实内心思想,这便是此书吸引人或者说灵魂所在。

  精彩二:揭示

  文中那个英格曼神父天真的以为日本这个在世界上被誉为最守秩序的国家会快速的解决这场混战,可令他想不到的是日军在这场战役中全然失去了属于人的理智,而是如同野兽一般厮杀、掠夺、淫乐,血洗了整个南京城,此处是对日军嗜血、恋战品性的一个揭示。

  文的一开头还写了军阀自相残杀的片段,这更是令人心灰意冷。古语有云:治国齐家,方能平天下,此处便是犯了“未齐家”一大忌。我们的国家相当于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家庭中的一员,同管理家庭的道理一般,倘若连自己的家都无法治理的井然有序又何谈治理一个泱泱大国?何谈去抵御外敌?如此说来,南京沦丧怕是情理之中,也莫怪敌人凶狠了!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3

  在图书馆里读完《金陵十三钗》,心内感到沉重,悲怆难耐!耳边是南京一座城市的哀嚎,尸魂遍野,血流成河。

  这本书的内容,归结起来就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日本人占领南京,在南京城实行大屠杀,一群妓女和几个受伤的中国士兵逃到一座美国天主教堂寻求庇护,最后为了保护教堂里的一群女学生,五个中国士兵挺身而出在教堂里被来搜查的日本兵决,平安夜十三个妓女为了解救这些学生冒充她们去为日本兵唱诗。

  这一群十三四岁的女学生,不谙世事,一座城市的屈辱和悲剧使她们成长。代价却太过惨烈。

  而那群为她们不耻的妓女却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用自己来换取了她们的苟且偷生-请原谅我的用词,潜意识里我一直感到在那样的境地里存活下来总有着苟且偷生的意味-即使活下来了,也一辈子抹不去那些残烈灰败的记忆留下的阴影。

  女主角书娟便是这群学生之一,对妓女赵墨玉充满仇恨。而所有的恨在这些妓女代她们去日军司令部时烟消云散,在生死存亡,在人性善良面前,是没有仇恨的,只有悲悯,悲悯自己,悲悯他人。或许,书娟从来没有真正地恨过,她的恨来源于父母独留她在南京的行径,但她的仇恨没有出口,墨玉的出现让她找到了出口。所以,她后来向英格曼神父忏悔,忏悔她对父母的怨恨诅咒,以及她对墨玉未遂的`毁容。

  这只是一部小说,但凡小说都有杜撰有夸张有虚假。

  这又不只是一部小说,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是沉重惨烈的史实再现。

  香港女作家黄碧云说:我以为好的文学作品有一种人文情怀;那是对人类命运的拷问与同情,既是理性亦是动人的。严歌苓的作品一向立意深远,思想厚重,发人深省,小说大都涉及对人性的拷问,对战争的反思,对东西方文化冲撞的深层次探讨。《金陵十三钗》也自是不朽之作。

  少女时代,曾见过那场大屠杀的影像资料,见过那些惨死的无辜百姓,以及日军侵华时给那些慰安妇拍下的照片,可谓触目惊心。我活在清如水明如镜的当下,那些照片昭示的是泯灭人性的屈辱和侵略,远离当下,却与时代并存。

  本身不是那种满怀爱国热情对日本恨得咬牙切齿的热血青年,平素也不谈政治,不述革命,只讲风月。可是,当一种情结上升为情怀时,意识终是不受控制。我知道,我爱这个国家,我因她的屈辱疼痛而感同身受。

  张爱玲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无论是升华还是浮华,终要成为过去。

  南京的那场浩劫已经过去84年,很多痕迹已难再寻,渐渐被忘却,只是需要一场纪念。一场为了忘却的纪念。

  活在当下的我们,要继续好好的活着,同时,记得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同胞曾遭受到的伤害。不为冤冤相报,也并非以德报怨。只是要记得我们曾受到的屈辱,居安思危。

  《金陵十三衩》,由一群秦淮河边青楼女子引发的,对人性的自省,对传统价值观的拷问,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考量。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4

  与这些老成和世故的风尘女子相比,女学生们的稚嫩和孩子气证明了她们的确是十六个地地道道的女学生,不容怀疑。甚至她们的身上还有着,大城市中小地主子女的骄傲气息。她们拒绝,交出女人们的两颗麻将,是最初的表明她们下定决心要划定界限。后来她们她们醒悟的太晚了,在豆蔻死后,她们才想起曾经与她争执的一碗汤,可是这已经来不及了,这一切已经随着豆蔻和那四根握着的琴弦一同消失在南京城的上空了。书娟厌恶喝了泡阿顾的水,厌恶那些女人在李全有、戴涛和王蒲生面前搔首弄姿,厌恶徐小愚的善变和莫名的骄傲,甚至在小愚几乎要带她和父亲离开南京城的最后的眼光里,书娟仍用冷冷眼睛对视不肯透出丝毫的妥协,表现出小女孩之间最顽强的倔强,不顾生命的倔强,她甚至厌恶自己的父母对妹妹的偏爱把自己独自一人留在南京城里,每天呼吸着这里毫无生气的味道。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她记录了从1937年12月13日开始发生的所有事,记录了南京的灾难。

  如果说女人们的柔情使教堂一直弥漫着脂粉的香气,那么军人们的铁血和坚强就是这里最后的围墙,掩盖着所有的娇惯和小脾气。李全有和王蒲生是两个大难不死的战俘,被埋尸队的成员搭救了下来,和秦淮河的`女人们一起躲在狭小的地窖里。他们也曾经期盼着重生,地窖里歌舞升平的那天晚上,书娟的目光里看见了豆蔻和浦生私定终生,可怕的是厄运并没有因为这样而逃离,因为有人秘密将他们的情况泄露给日本军官,浦生和李全有大难不死的生命又一次不出意外的经历了死亡,浦生和豆蔻就这样一前一后的离开了人世间。戴涛,曾经让书娟崇拜过,那是在他和赵玉墨跳舞之前。可是现在的戴涛早就成了赵玉墨的囊中之物,于是书娟不再期望反而开始唾弃。一天月光很清冷的晚上他和赵玉墨登上了房梁顶,坚定的说为了玉墨的邀请一定会活下去,也许是同阿顾和红菱说的赖活着很相似,可是玉墨并不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她失望了,也许她并没有失望,她一直一直的活了下去。

  历史是一种拥有时间的厚重感的东西,岁月使它和当代产生不同。中国人的历史大概只有中国人能懂,而威尔逊福音堂的历史大概也只有真正在教堂里生活过的人才能懂,或是玉墨,或是书娟,而我这个局外人只是观望而已。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5

  看到《金陵十三钗》这个题目时,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那十二位不平凡,命运多舛的大家闺秀,隐隐中觉得金陵十三钗大抵也是如此,可我只猜中了一半。请原谅我得知十三钗只是十三位青楼女子时的不齿与诧异,在我的印象里千百年在乱世中兴风作浪、被人瞧不起的总是青楼女子。但唯独你和你的姐妹们,你们是乱世中的佳人,而你更是这其中不一样的存在。

  赵玉墨,是你让我明白了迷人的莫过于人的骨气。“那个二十六七岁的窑姐突然朝英格曼神甫跪了下来,头垂得很低,说我们的命是不贵重,不值得你搭救,不过我们只求好死,再贱的命,譬如猪狗,也该死个干净利落。”1937.12.12,当来到这座美国教堂避难时,你的十二个姐妹浑身解数,使尽花言巧语,并想用美色说服神甫.只有你选择了静静地跪下……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你震撼,一个弱女子在危难前竟能有这般胸怀,谁能不为之动容!我也深深地记住了你,这一幕的迷人更甚于你的外貌,仿佛刻在了心里一般挥之不去。玉墨,外表上的美只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我震撼,而精神上的美却最能打动人,让人记忆永远。就像说起王昭君,人们想起的是她为了国家免受战乱而出塞的美丽,说起唐朝的文成公主,人们想起的是她为了祖国太平远嫁西藏的美丽。

  赵玉墨,是你让我明白了有一种勇敢叫弱者为弱者的挺身而出。“好,有种你们就在这里藏到底,占人家地盘,吃人家口粮,看着日本人把那些小丫头祸害!你们藏着是要留给谁啊?留着有人疼有人爱吗?”玉墨,说这段话的时候,你仿佛变成了一位能够保护小丫头的强者,可是你自己知道那只是坚强的伪装。被人抛弃的童年,被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卖笑时光,还有即将到来的耻辱蹂躏摧残。你和小丫头们都是弱者,又或者你比她们更加不幸。历史上无数的弱者,苦难者,一辈子哀叹自己的不幸,一辈子为所作为却渴望他人来改变自己的不幸,又或者一辈子以自己的不幸为借口报复社会,而勇敢的你,却选择了挺身而出。就算注定是这个时代的弱者,你也要当一名对这个时代有一点儿用处的弱者。但你不知道,当你说出了那番话时,在我眼中,你便是金陵最强大的女子,你的勇敢值得百年后的每一个强者弱者铭记。你带着自己的姐妹们穿上教堂里数十三个小丫头唱诗的服装,走向教堂外那批垂涎欲滴的日本人,谁都知道,这一走或许再也回不来了,多半也被摧残地不成人样,可你勇敢如你,无怨无悔如你。

  赵玉墨,是你让我明白了生命的高贵蜕变自卑微。“我的书娟姨妈远远看见了她的背影。还是很好的一个背影,没给糟蹋得不成形状。”玉墨,但在我眼里这就是最美的背影,尽管它变得得丑陋苍老,可就是这个背影,它挽救了十三条少女的生命,它夜以继日地被沉重的耻辱挤压着,这耻辱足以折磨一个女人致死,但它为了能在胜利之日的审判庭上像一道血淋淋的`证据一般立着,为了能够洗雪万千女性的耻辱,苦苦支撑着。玉墨,这一刻有谁还敢说“她只不过是一个青楼女子”“她天生命贱”!玉墨,就算卑贱,那也只是过去,此刻的你背负了太多,经历了太多了,是一个高贵而又沉痛的存在!有多少人安于卑贱 ,自轻自贱,殊不知没有人的生命生来高贵,你为他人、集体、社会奉献着想的过程,就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时代使然,它不一定会和百年之前的抗日战争时期一样撕心裂肺,但它一定是“痛”的,当忍受住了这种剧痛,也许生命里才会有一丝高贵。

  不一样的乱世佳人,不一样的你!

  古往今来,很少有作家把青楼女子塑造成文学作品的正面形象,更不用说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之下了。当别的作家以残酷、激烈的实地作战警醒读者时,严歌苓奶奶却选择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选择了在世人看来无比弱小的群体,选择为受尽了蹂躏的你们说话!玉墨,我不愿意像其他人一样用那三个字来称呼你,尽管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将近百年,但你们依旧是中国社会不怎么愿意提起的痛,人们对你们依旧只有无尽的惋惜、同情!但真的只是这样吗?你和你的姐妹们的一言一行让我所感受、体会、懂得的,是一种持续的、刻骨铭心的震撼、精神洗礼,是一种高贵,是一种勇敢。

  你是乱世里不一样的佳人,你也是一名值得每个人铭记的战士!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6

  钗,顾名思义指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但在那个年代有着不同的含义——妇女。但这第十三钗却是一名男子在危机关头假扮成女子踏上了没有归途的路,这便是最感人泪下的情节。

  故事还要从南京大屠杀爆发的时候说起,日军大肆扫荡,甚至将战火烧到了教堂,将一名女学生当场击毙,他们的罪行不仅仅只是这些,南京的和平区也好不到哪去,日军肆无忌惮的多次闯入和平区,将强壮的男子带走击毙,更残忍的是,他们遇到好看的女子便强行带回逼迫她们成为慰安妇,这些当然满足不了他们残暴的.欲望,再次将魔爪伸向了教堂,他们相中了那群女学生,美名其曰是要邀请她们去军营唱歌,实际上日军想干什么大家心知肚明。但因为一群钓鱼巷逃来的妓女们的到来,改变了女学生们的命运,因为妓女的身份使女学生都不喜欢这些风尘女子,但是后来这些女人不忍看到女学生们被日军凌辱,于是代替女学生们去唱歌。“啪嗒”一声,一把掰了一半的剪子从一位名叫玉墨的女子胸前掉了出来,原来她打算拼尽全力也要和小鬼子同归于尽,其他女子看到后纷纷效仿,这一举动,不仅打破了女学生们对妓女的刻板印象,也让我们知道了,“商女也知亡国恨”!但是因为共有十三名女学生,而玉墨她们却只有12个人,正当所有人为之发愁时,一名平凡的厨师站出来,他自愿假扮成女学生,当他做出这个决定时,我想,他一定做好了与日本人拼死一搏的准备,因为当他被发现时,面对他的只有死亡。随后他们便驾车驶向了日本军营。那些英雄们会经历些什么,他们会被日本人怎样对待,都成了令人细思极恐的迷。

  看完这本书,我收获颇多,也唤起了我脑海里那些战士们浴血奋战,团结一致抵抗侵略的身影,然后我暗下决心一定一定会努力学习,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7

  《金陵十三钗》这本书的作者是严歌苓。在《金陵十三钗》被拍成了电影之后,这么一本反映南京大屠杀的这个严肃的历史性问题的书籍又吸引人们重新用另一种视角来审视一次屠杀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的伤害。相对于电影版的《金陵十三钗》,我更喜欢原版书籍《金陵十三钗》。

  诚然《金陵十三衩》的电影并没有完全按照《金陵十三钗》这本书原有的倒叙模式表达,也对书中的出现的神父和士兵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编和衍生。当然对于电影这么一个感官的传播媒介,它的导演肯定要让自己拍的电影更符合自己的设计思路。但是对于书籍《金陵十三钗》,我真是想说赞赞赞赞赞。

  书籍版《金陵十三钗》第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在最开头叙述的是小说中“我”的孟书娟姨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法庭里遇到了已经毁容的玉墨。这么一个开头就让我在想孟书娟和玉墨之间发生了什么。尤其是在一开头就提到了玉墨那独特的江淮嗓音。一种你侬我侬那种掩藏不住的只属于秦淮河花魁的独特魅力让人在第一秒中就被震慑住,不敢多看那魅惑的眼睛超过两秒。玉墨为什么要毁容,玉墨的那些女同伴们的`命运又怎么样,玉墨为什么能在日本的慰安妇营中逃出来?

  接下来书籍版《金陵十三钗》进入了以孟书娟这么一个十岁刚出头的教堂寄居客的第一视野正叙。孟书娟的父母和妹妹在国外,在教堂里一起的年龄相仿的女孩连上她一共有13个。她们在南京应该算是中上收入阶层家的孩子。在她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虔诚的唱诗祷告,那就是保持一种高贵的生活状态。可是打破这宁静的是日本侵略军无情的战火。孩子们突然发现自己处于死亡的恐惧里。

  如果说第一次真正给这些循规蹈矩的女孩子们心灵冲击的当然还要算硬从伙夫和乔治的棍棒下香艳艳地闯进来的那代表了秦淮河最高水准的13名艳妓。她们即使藏在教堂的地下室时,仍然不忘抽烟喝酒打牌搽脂抹粉。当然教堂里原来的女孩子肯定不喜欢这种另类。小女孩们甚至也不让秦淮河花魁们进入教堂的卫生间如厕。所以呀,教堂的地下室除了有烟味、香粉味还有屎尿味。曾经有一次孟书娟误会秦淮河花魁们中的一个姐姐偷东西。身为秦淮河花魁们当之无愧的魁首的玉墨说了下面这段话“就凭人家赏你个老鼠洞待着。就凭人家要忍受我们这样的人,就凭我们不识相、不知趣、给脸不要脸。就凭我们生不如人,死不如鬼.打了白打,糟蹋了白槽蹋。”玉墨在用贬低自己的方法在拐着弯地训斥这些书生气息的小妹妹,当然还有教堂里教父的副手、伙夫以及世人。

  书籍版《金陵十三钗》中确实出现了三个中国军人出现在教堂里。不过书中并没有他们三人战斗的描写。唯一让我记忆深刻地是豆蔻动情地对已经奄奄一息的腹部中弹的小兵说:“你快好起来吧。好起来以后,我们一起去乡下种田去。”只可惜小兵还是离开人世。

  当然故事的转折在花魁们甘愿代替这些小妹妹去参加日本军人庆祝胜利进入南京的晚宴。当然这是鸿门宴。其实故事中这些小妹妹到底怎样从战争中活了下来,故事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是一笔带过。故事也在花魁们勇敢赴宴时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有孟书娟的意味深长的话“法比哪里会晓得,那对我们是一次大解放,我们从这些被卖为奴的低贱女人身上,学到了解放自己。”孟书娟的意思是说原先懦弱的循规蹈矩的唱诗班姑娘在跟这群窑姐接触以后才真正懂得了要寻找本真,寻找快乐。孟书娟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玉墨和她的同伴们。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至少在孟书娟眼里,玉墨和她的同伴们拯救了13个姑娘年轻的生命,无比伟大。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8

  读完《金陵十三钗》,心中涌动的情感复杂而深沉。这部小说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通过一群秦淮河畔的妓女和一群女学生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生命的尊严。

  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日军残暴,城市满目疮痍。一群中国士兵和13个风尘女子在教堂寻求庇护,与女学生们共同面对这场浩劫。在生死存亡之际,这些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妓女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赴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女学生的安全。

  读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在那样一个绝望的环境中,人性的.善良与勇敢被无限放大。玉墨等妓女们的行为,不仅是对生命的捍卫,更是对人性尊严的坚守。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中的光辉也不会熄灭。

  此外,书中还通过书娟等女学生的视角,展现了她们的成长与蜕变。从最初的憎恶与排斥,到最后的感激与敬仰,女学生们对妓女们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对妓女们行为的认可,更是对人性深刻理解的体现。

  《金陵十三钗》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在战争中,无论是士兵、神父还是妓女,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捍卫着生命的尊严。这种尊严,不仅体现在对生命的保护上,更体现在对人性善良与勇敢的坚守上。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9

  《金陵十三钗》不仅是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展现女性力量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女性形象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

  玉墨等妓女们,虽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她们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决心。她们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女学生的安全,成为了真正的英雄。这种英雄主义精神,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女性力量的肯定。

  女学生们在战争中也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她们虽然年幼无知,但在面对死亡和屈辱时,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坚韧和勇气。她们的成长与蜕变,不仅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女性力量的颂扬。

  除了妓女和女学生外,小说中的其他女性形象也各具特色。她们或勇敢、或智慧、或坚韧,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着这场战争。这些女性形象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更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力量。

  《金陵十三钗》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战争中的坚韧与勇敢。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成为英雄,同样可以守护生命和尊严。这种女性力量,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忽视的。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10

  《金陵十三钗》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历史作品。它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再现,让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思考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在小说中,日本军官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有的'残暴无情,有的狡猾虚伪,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掩盖他们犯下的罪行。这些形象的出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更让我们对战争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人性的拷问,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种种表现。在生死存亡之际,有人选择挺身而出,有人选择苟且偷生;有人选择坚守尊严,有人选择放弃底线。这些不同的选择,不仅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更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金陵十三钗》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善良与勇敢都是永恒的主题。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同守护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