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时间:2023-02-02 19:25: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4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45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是我们作教师必须坚持的一种信念。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为这种判断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非常敬仰。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现在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

  漫长的暑假,有肖川先生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陪伴,我想说,日子过得真的还算充实,还算诗意。并且,在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充足的享受和滋润之余,也更加钦佩肖川先生对教育的殷殷执着和切切关注。在他如歌如吟般的文字叙述里,细细体会他那份对教育事业的坚韧信念和绵绵真情。

  他在书中写道:“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通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这让我无由的在头脑中激荡起对教育的新思考,对自身的反省与评判。肖川教授用自由的文体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言说着人性化教育所应有的理性智慧与率性真情。他从“教育的方向”、“教育的意义”、“教学的智慧”、“教师的解放”、“文明的星空”、“语言的世界”、“心灵的阳光”、“自由的言说”、“书的芳香”等九个主题述说着一种对教育,对教师,对教育中生命个体的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你一旦走进他的文字领域,你就难以抗拒那种源于内心的文字力量,你拒绝不了肖川先生的儒雅的睿智、你很乐意去追随他行云流水般真挚的教育情怀和真实的教学趣味。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处不折射出作者对于教育、对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真的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真情呼唤真情。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无不在表达着这样一个内容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

  现今社会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父母忙于工作,平时无暇照管孩子,孩子大多数都是交给祖辈看护,和孩子之间沟通少之又少。而到了节假日,虎爸虎妈们又忧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带孩子奔波于各种培训班,只看重孩子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长此以往,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互动变得公式化,父母越来越难听到孩子的心里话,彼此之间距离越来越远。

  一棵小树苗最终能成长为参天大树,离不开土壤,水分和阳光。须知家庭教育就是孕育孩子这棵树苗的土壤,学校教育则是树苗需要吸收的水分,而阳光是孩子必备的优良品德。只有家庭教育给予孩子幸福安全的成长环境,结合学校教育灌溉的知识,两者紧密联系,培育孩子优良的'品德,这棵小树苗才会茁壮成长,傲向天际。

  可如今的很多家长,忽视了这一点。以为供给孩子丰富的物质生活,即为爱;给他们报了众多的培训班,即为好。更是以为教育皆是学校事,一旦孩子出现问题,都是学校教育不当。而忽视了家庭教育才是第一现场,家长才是孩子永远的老师和榜样,多少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是从自己的父母祖辈身上沿袭,多少孩子的情绪不稳定都来自于家庭的不和谐。

  “不怕饥寒,怕无家教,惟有教儿,最关紧要。”家长们要承担起自己的教育责任,重视家庭氛围的营造,关注孩子的人格养成,多参与孩子的各种活动,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密切关注孩子在校的各种表现,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优良品德的培养。家校合一,相辅相成,用心养育,用爱灌溉,一起护“苗”成才。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4

  一本好书即使随便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请同志们斧正!

  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

  看《教育的智慧》又进一步理解了一个词,理解了一个更深层的.道理。

  我们学校可能很多老师都骂孙奇峰(也包括我)。春节期间巧遇孙奇峰,当时他竟然很阳光地对我说:老师好!我当时惊讶地没敢相信,真的没想到他能对我说这样的话。原来我认为他是畜生,不是学生,不会说人话,不会办人事,但事就是这么个事,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 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观。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

  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5

  自从收到《又一种教育智慧: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教程(义务教育版)》这份礼物,让我感到十分欣喜。能让我在工作闲暇之余,可以接受好多专家给予的家庭教育指导。

  通过阅读“前言”,了解到我们区教育局领导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学校管理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二大观点,即“提高教师家教指导力素养是推动新时代学校教育内含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提高教师家教指导能力需要区域教育学院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近年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号召重新的唤起了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家庭、社会强有力的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终身发展,在许多方面达成了很多共识。

  一方面,区领导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学校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让我们的教师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能够科学有效的完成区域性家庭教育指导。

  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在家庭教育中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区教育学院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引领专业建设、组织指导服务和评估监测这五个方面,希望能够在家校共同育人中起到枢纽作用。

  字里行间中,显现出区领导对于下一代的关心和爱护,为了能够让我们下一代健康发展,付出了诸多的艰辛和努力;我要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通过阅读《又一种教育智慧: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教程(义务教育版)》,学到更多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能,并发挥自己的作用,希望能够影响诸多父母,配合好学校科学有效的培养我们的孩子成才。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6

  在寒假里的一天,去逛书店偶然看到了这本《中外教育智慧故事集锦》,刚开始只是抱着寻找幼儿用书的心态去看,没有明确的目的,但是当读过《中外教育智慧故事集锦》一书,一定会为其中的教育机智而折服:书中叙述了一个个将各种方法运用于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的成功事例,虽然汇集了诸多国家的案例,但是在每一个故事中你都能感受到:教育智慧没有国度之分——“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爱”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的,老师要擅用谋略,机变的教育智慧和胆略。书中生动曲折的故事,起伏跌宕的情节以及那些不落窠臼,机智灵活地处理问题的方法,让我不禁会像孟老夫子一样,发出“教亦多术矣”的`感慨!

  纵观这一百个智慧故事,我觉得每个故事中的亮点,也就是每个教育者成功的基点在于:爱每一个孩子,赏识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

  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善爱。爱要一视同仁:孩子有一样的智慧和热情,有一样被爱护的权利,我们应该用一样的心去关爱他们。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平等,民主,理解,尊重,信任会使我们更容易走进孩子们的心,爱的付出就有爱的回报。

  赏识孩子是我们教育成功的有力武器。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要让孩子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之后,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阻力的强大动力。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将之不断扩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7

  暑假里我读了《教育故事中的智慧》,为其中的教育机智而折服:书中叙述了一个个将各种方法运用于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的成功事例,在每一个故事中你都能感受到:教育智慧没有国度之分——“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爱”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的,老师要擅用谋略,机变的教育智慧和胆略。

  纵观这一百个智慧故事,我觉得每个故事中都有亮点,但是都有共同点,那就是每个教育者成功的基点都在于:教师要爱每一个孩子,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孩子,教师要让每一个孩子有成功的体验。

  读完全书心襟豁然开朗:原来一个好老师,不是苦口婆心也不是循规蹈矩就能定义的,要获得教育的成功,还必须拥有教育的智慧!要善于在教育过程中抓住智慧的灵感,运用适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智慧地教育学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显示出教育的魅力、智慧的力量!

  教育的一大功能就是教人以智慧,教育者当然更需要智慧。作为一名老师,经常听到同事以及家长的议论:怎样教育孩子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呢?的确,每个人都很清楚,孩子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更承载了一个个家庭的希望!于是有的人认为,只要尽力尽职就能教育好孩子;有的人认为,只要按章办事效果就不会差;更有的人认为,只要模仿优秀教师和成功案例学生就能成才!他们都忽略了一点:成功的教育方法都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

  纵观这一百个智慧故事,感悟每个故事中的亮点,即为每个教育者成功的基点就在于:爱每一个孩子,赏识每一个孩子,懂得所有的事物都会因爱而生长的道理;相信每个孩子在平凡中都孕育着奇迹,明白教师淡淡的称许能让孩子享受成为天使的快乐,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8

  最近在读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看到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愤懑就少了许多,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教师之间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等,有时候想一口气读完它,有时候想反复地读某一个案例,觉得老师的无奈,老师的智慧,老师的爱心,都在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认识。

  这是一本轻松愉快的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场景是我们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王老师寓严谨于轻松幽默的文风。王老师治学的严谨周密,在教育在线是公认的,但他写出来的文字却从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浅出,从容不迫,透彻明白,同时又幽默风趣,读来仿佛与王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如坐春风之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教益。

  班主任工作经常让人感到头痛,但王老师却一直强调要做一个“阳光的班主任”,而做一个阳光的班主任的前提,则是不断地研究教育现象,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抱着研究的眼光,才能够从伤人伤己的情绪化的反应中解脱出来,气定神闲地做好班主任。而且王老师特别强调班主任要学会做减法,要考虑在班务工作中哪些工作可以不做,而不像通常所考虑的哪些工作要去做。仅仅是思维方式的这么一个转变,就可以让真正有悟性的班主任从永无止息的劳役中解放出来,大大增强班主任工作的科学含量,从而真正地享受教育。

  读着这本书,沉浸在老师的喜与忧,老师的爱心和关心中,发现里面有许多案例和我们平日遇到的都有些相似,自己再遇到什么困难时,应该多想想这本书所给我的启发,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9

  我读了徐建平先生编著的《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其实,这本书里所写的案例都是我们身边的事,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更是我们工作中的困惑。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真诚地热爱学生,用爱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种爱是发自教师内心的真爱,是一种大爱,不是溺爱,更不是一种因职业要求而被迫装出来的给予和施舍。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有差异的。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们鼓励冒尖,更要容忍落后。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把差异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来开发。社会需要的也是各种各样、各有所长的人才,因此,学校不能以同一标准、要求来衡量学生。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注重因材施教。

  成功需要付出,人生需要磨练。我们时常会在教学中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以及困惑,作为教师,我们要潜心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等,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细节,研究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讲究技巧与方法,学会“望闻问切”,用“心”去研究解决问题,真正让思考与实践同行。

  我们教师因为读过书,才拥有了当教师的基本条件,但在社会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当下,如果不重视自己知识的更新、知识的积累、知识的拓展,我们也会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偏离方向,逐渐被边缘化。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就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质量负责。这就要求每一个老师必须认真思考,认真研究,不断提升职业生命质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让读书、学习与思考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状态。读书不仅要读专业的书,还要尽可能地拓展知识面,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0

  最近看了赵宪宇先生的《教育智慧》,文章简短,引用了2个故事来表达赵老师的观点,“教育智慧是朴素的”。

  其中一个故事是格林童话中的一则故事:森林里猫遇见了狐狸,谦虚的猫说自己只有一个本领,如果被狗追赶的话,会跳到树上自我解救。狐狸听后嗤之以鼻,骄傲地告诉猫,自己会一百种本领,而且还有满满一口袋的计谋。正当狐狸想要教猫如何逃避狗追逐的方法时,猎人带着猎狗出来打猎。猫一下子跳到树上救了自己,而狐狸却丢了性命。

  以前曾经多次给班里的孩子读过这个故事,但读后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只是讲一下自以为是的狐狸而已。如今,经过很多思考之后,再读这个故事,便不再是笑而过之了。猫虽然只会一个本领,但那却是最实用的本领,能让自己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保护生命。狐狸,森林里最智慧的动物,能跟在老虎后面逞威风,能花言巧语骗走乌鸦到嘴的肉,百种本领护身,却毫无挣扎的死在猎狗嘴下。

  这说明了什么?知识---不能是空洞的,教育智慧,应该是朴素的。我们作为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应该教会孩子最简单、最实用的知识。教孩子写一个字,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一遍一遍的示范,借助生字卡片、投影的讲解,也许不会比弯下腰来手握手教他写一遍效果来得更明显。课堂中,浮华的表演成分,精巧的技术手段,成就了教育家的特色亮点,但是,孩子是否真的学到了最简单、最实用的'知识了呢?也许,最后孩子也只是成为了舞台上的一个演员而已。

  所以,赵老师的观点,“教育智慧是朴素的”,告诉我们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本质,扎扎实实的教孩子,让孩子踏踏实实的学知识。

  不管任教多少年,仍需牢牢记住赵宪宇先生的话:“朴素的教育智慧是什么?就是不要矫饰,不要浮躁。教育智慧是和学生一起产生的,不是教育自我的展示。一个教师智慧无限,那么学生可能就更加缺少智慧。真的教育智慧,是让学生产生智慧,是师生的共同智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1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说实话,我并没有太大的心思去翻阅,理所当然的认为是千篇一律的介绍一些所谓的教育理念而已。最后为了完成这篇读后感,不得不硬着头皮开始看起来的时候,被书里这些父亲的耐心和爱心感染了,每个故事满满的都是每位父亲和他们儿子、女儿之间真实而真挚的趣事。我觉得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我的.感受的话:陪伴应该最准确。

  现在的家长大多由于工作忙碌、生活压力较大,白天出门,晚生回家,没有太多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很多家长认为,每天辛苦工作,就是为了孩子能有个良好的经济生活基础,往往忽视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以及生活中真正陪伴孩子的时间。比如我自己就是如此,因为工作关系,常常出差在外,本来在家的时间就少的可怜,回家了就想舒舒服服的睡一觉。有的时候宁可拿着手机刷个不停,也懒得抽出哪怕十分钟的时间陪儿子玩。

  有一天晚上回家不久,儿子兴高采烈地跑来让我陪他搭积木,我不耐烦得随口回了一句:“哎呀,爸爸累了,找妈妈去。”儿子也很不高兴地说:“你明明在玩手机,都不陪我玩。(然后很大声的表示抗议说了一句)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当时,我一下没反应过来,还是孩子妈妈把他的话重复了一遍。于是耐着性子,勉强得陪儿子玩了一会,那天晚上,儿子可高兴了,第二天早上起来,还跟他妈妈津津乐道地说着,昨晚我和爸爸搭积木了,爸爸搭了个大城堡……

  是啊,其实想想孩子的快乐真的很简单。也许他们可以没有好衣服穿、没有好玩具玩,但却不能没有父母的陪伴。正如书的最后一页所写的那样:“好父亲最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因为父亲容易成为家庭教育的缺席者,因为父亲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远不及母亲。父亲更注重引领孩子做一个有大爱之心、勇于进取、诚实守信、自强自律的人。”

  所以我想从现在起,学会陪伴孩子还不晚,成为孩子的朋友,而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父亲。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2

  智慧解决问题,真情打动学生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严谨学风、睿智思考和优美文笔的创作特点,读来有如沐春风般的温暖感受。教育的意蕴、文学的韵味及文字的优美,让我激动而生反复再读的冲动,身心沉浸于教育智慧的滋养中。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激发我对教育智慧和真情的思考。

  首先,做学生的朋友,细心关注学生的情绪和行为。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宣泄的通道,就会对人产生损害,对于成长期的孩子伤害更大。孩子的心事如果长期得不到倾诉,内心世界往往容易变得封闭,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多鼓励,用赏识教育培养孩子的信心和个性。美国著名作家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自信心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一种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它是一个人人格的核心。

  最后,做好学生的榜样,用智慧和真情感化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撒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散播一种榜样,我们就能够时时看到奋斗的目标和参照物。因此,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班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教师的一次模范行动的作用胜过千百次说教。

  在肖川博士的书的陶冶下,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像书中所阐述的那样,将爱、将智慧、将真情倾注教育的每个细节。更加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努力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3

  黄老师面对着一年级的孩子,每天感受着他们的可爱与“可恨”,这不,上课铃响起来了,却仍有几个仍在若无其事地吵闹着。她静静地站在门口等了一会儿,希望他们能知道老师的出现。结果失败的是黄老师,等了几分钟,吵闹依旧。哪几个不知好歹的小家伙,他们好像根本没有感到老师的存在。老师表扬和批评对于那些调皮的孩子根本是不痛不痒。

  这是“怎样集中学生注意力”的问题。作者的经验是:先分析情况和原因,孩子的注意力有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收敛的;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散漫的。

  上述学生的现象属有意注意达不到一定程度,无法进入学习状态,他们虽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习者”。这是心理发育滞留的表现,一般都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处理对策是如果这种孩子在全班同学中比例不超过四分之一,只要这些孩子还没有闹到讲不下课去的程度,就先不管他们,给多数人讲课。这样由于儿童的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过一段 时间,这些“不知好歹的小家伙”,可能会有所进步,慢慢的多数就跟上来了。如果这种孩子的比例太大,教室宛如“猴山”没办法得到安静,老师只好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来吸引学生。

  无意注意的.规律是:哪里声音大,哪里色彩鲜,哪个人动作怪,什么事情好玩有“冲击力”他就会往哪里看,老师可利用这个规律,发动学生做个游戏,说句吸引人的笑话,唱个歌,做个怪异的动作,把学生的注意力先吸引过来,然后抓紧时间讲课,一旦多数学生注意力松懈,要赶快停止讲课,搞点课上游戏,让学生放松,等待下一次机会。切莫大发脾气、厉声呵斥等高压手段,这对学生心灵有伤害,对老师自己的心理健康也不利,而且会越来越不管事,陷入恶性循环。只要基本上能稳住大局就讲课,慢慢磨,可能这是比较明智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4

  这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节选了100个发生在小学的典型教育案例,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些教育案例进行了点评和剖析,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是多么不易,

  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丰盈一个人的智慧,开阔一个人的眼界。 王老师做教育确实是有心人,正是由于他对教育的那份全身心的投入与激情,从而让他对案例研究情有独钟,书中的一个个教学故事他似乎是信手拈来,而细细读来,每一个案例是那么真实、科学、经典而又富有典型性。以前我也和很多老师一样,认为一个好老师只要有爱心,有耐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后来我发现在那些问题学生面前,即使一个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没有对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靠老师的爱心和耐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开始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尝试着去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家庭,然后采取一些相应的办法,反而取得了好的效果。像我们班的随班就读生,王琼瑶同学是班中一位女同学,这个孩子智商不足,有时候自己都无法照顾自己,身上总有很重的臭味,大家经过她时,都要捂着鼻子走,还有人骂这个女孩子了,王老师常常见她低着头坐到了教室最后面。经了解,这个孩子根本没人管她,王老师找出自己孩子的鞋子衣服给她穿,现在这个女孩爱干净也变得漂亮了,不再自卑,能快快乐乐地跟大家一起玩。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100个案例,无一不是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碰到的真真切切的事情,实实在在的问题。王老师在对多篇的教学案例的剖析中,用他切身的体验给我们做教师的一忠告:教师应形成研究与反思的习惯,要学会思考,学会理性思考。王老师注重于深沉的思考和理性的诊断,想办法把原因和结果分析得深入浅出,让人心服口服,应该说书中的每一个案例经得起质疑和推敲。我会好好的思索,细细的去品味感悟学习教育的智慧,把它应用的教学当中。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5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 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6

  假期里,读了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尤其是第一部分,教师问题。文中的一篇篇案例就好像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是我们每天工作的写照。读过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和收获就是,教师除了要有“爱的能力”之外,还要有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呼吁我们教育群体要爱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一出现,对学生造成伤害以后,媒体的报道更是让社会质疑教育者的爱心。我们每一位做教师的,扪心自问,没有谁会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我们都是真心真意地爱着我们的学生。但是为什么还会对教育者有质疑的声音呢?在读了这本书之后,似乎找到了答案。我们的教育中并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爱的方法”。所以,我们爱的很累。总觉得对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什么回报,却不见学生有明显的进步。因此,我们的爱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细细反思我们的教育,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已经掌握了很好的教学方法,对教材把握的也比较准确,能较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还能全心全意地爱学生,以为这样就能做一名好老师了。其实不然。怎样才能让智慧与爱并存,让我们的教育生动而有意义呢?我想,我们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其实还有很多。因为我们面对的儿童,他们每天都在身体上、心理上和思想上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我们只靠自己积累的那些“经验”,现在看来,已经远远不够了。那么,我们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学会智慧的爱。那么教育智慧来自于哪里呢?我想这种智慧应该来自于渊博的学识,来自于对教育和课程的理解,来自于娴熟的教学技能,来自于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等多个方面。当下的教育,所谓的“经验”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要从多方面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是最为重要的。那样我们才能成长为一名名符其实,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7

  没错,这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吕爸爸就是作者吕红兵,是怎样的一位优秀的爸爸呢?既然是以爸爸的身份写的书,那么,一定要了解一下这位爸爸。

  看了介绍,才知道原来吕爸爸不简单呢,头衔还真不少,他一位心灵导师,“爱自然生命力”体系亲子导师,青少年潜能激励专家,中国教育学会杰出校长。那么,接下来就看看吕爸爸培养孩子们的家教智慧吧!

  培养孩子的核心就是培养孩子的心灵,因为培养孩子,就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既要身心健康。而心灵的培养主要是培养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责任心。“四心”的培养,是精神人伟大、卓越、幸福最核心的四方面,这四方面贯穿一生,和学习、做事、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不能分割的。吕爸爸在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如何培养四心,以及在家庭中出现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对四心培养的影响。

  懂得孩子的心理营养需求,就像我们的身体需要营养一样,孩子们的心理,也是需要足够的营养才能健康成长的。在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对心理营养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但同时,如果孩子缺失了心理营养,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难养”状况。我也上过心理营养的`课程,对这个内容特别的认可!特别是孩子到了上小学和青春期的时候,如果心理营养不足,孩子会呈现出各种学习和生活上的不良习惯比如,拖拉,撒谎,胆小,叛逆等等。

  传递孩子成功七心态,良好的心态能使孩子充满信心,良好的心态,也能使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对孩子而言,拥有这七个好心态,就会处于一个有安全感,内心充满力量,自信,阳光,有价值的状态。这样,做事也会很轻松,其实,大人也一样。

  掌握父母九大基本功,做父母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个职业薪酬不高,返利不确定,风险又大,不可预测性太多!如果掌握这九大基本功的话,或许在父母的从业过程中会少很多坎。这些基本功虽说基本,却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作为父母的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修炼中,才能让自己更为坚强,坚定的成为孩子的后盾。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8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一件漫长的事情,它既会让你在每天上课批改作业的单调枯燥中消磨激情,也会时时刻刻发生各种“突发状况”,充满挑战。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也正因如此,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优先于“成才”,因材等。道不远人,大道理就不难悟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然。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缘于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古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其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的实践。

  《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中提到,参加教育工作需要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带着这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用心去体会课堂,将学生真正的放在心上。你每天所要面对的.不单单是几十个学生,他们是几十个家庭。农村家庭,本就经济较为拮据,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他们的孩子是他们整个家族“翻身”的希望,他们将一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他们的下一代!而这份寄托,往往需要我们教师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我们要把学生让在心上,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用心灵去赢得心灵。

  智慧和智慧教育并不神秘,虚空和复杂,但也并不简单。我们不能使智慧教育简单化,不能为智慧而智慧,刻意去追求智慧教育,重要的是寻求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支撑,让其水到渠成,应运而生,在不经意中让智慧进入心灵,进入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

  “教育是一种诗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让我们慢慢地行走其间,且行且修炼,让柔软从心间滋生,进而蔓延至整个鲜活的个体,用心去陪伴和守护孩子的成长!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9

  暑假里拜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虽然平时我并不喜欢这一类书籍,至今也还没有看完,但是书中真挚的性情和精心锤炼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有一种对教育生活、对教师的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肖川教授一门心思为教师写作,能从具体的事件中抽象出普通的道理,将为人处世的道理渗透在日常的生活中,将习以为常的生活点缀出诗意的灿烂。

  肖川教授认为,做教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是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学习的途径很多,每天挤时间学习,可以获得知识的增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总会发现一些问题,一些现象,可以有意识地去做一些探索,自觉实践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并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做个有思想的教师,会使得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积极地捕捉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会使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味,尤其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一个人思想丰富,你就能看到思想贫乏的人看不到的东西,处理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就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更精细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样,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我们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

  做个有思想的教师,会自觉而自然的地引领学生,使其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挥教材这一重要教育资源,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要创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就需要有一种文化的眼光,对作品有一种较高的鉴赏力,教师就需要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对于我们新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有的.会去网上搜罗教案,有的会用共享的好教案,然后在课堂上照搬。我个人认为要辨证地去模仿,要学习名师教学中的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及精湛的教育艺术,不可全部模仿、不加思索地去运用,要做一位善于思考、有思想的教师。

  思想是理论的灵魂。当今我们要做个有思想的教师,就是对教师职业内在尊严的诠释与追求。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温暖的思想之中,希望在我们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的思想还会在足迹中闪光,并照亮前行的路。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0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读书活动,我可能很难这样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这样一本教育书籍。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在封面反面的折叠处,写着作者李镇西的简介,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爱”这个字,是教师教育里经常出现的,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我有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教育吗?我真正地爱学生?读了《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章后,我觉得自己对教育里的爱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大学里,曾经听教育学的老师说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现在,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是绝对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结论,教育出来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当老师需要爱心,作者李老师认为,所谓“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爱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体罚都离开是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谈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应该根绝的,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离不开惩罚。教育惩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身边,如果我做到了这些,我相信我也能够让我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对于这句话,李老师也给了我新的理解:“把心灵献给孩子”而不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应该允许我们老师留点心灵给父母、给孩子、给爱人、给自己。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捧着一颗心来,带走半根草也没有什么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爱,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地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因其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爱与冷落。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智慧》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的同时也是纸上谈兵,希望能启发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来教育的方向,以后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如何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1

  暑假中,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智慧》,这本书就如同一盏明灯,让我豁然开朗。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在该书中,就教育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及个体的发展功能,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的认识素质教育。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教育与惩罚的关系。

  应该说,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强制性”与我们现在反对的思想专制不是一回事。作为社会人,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暂时“剥夺”个别人的学习权利——也就是说,必须予以必要的惩罚。

  什么是惩罚?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甚至可以请出教室让学生反思其过(对所谓“请出教室”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好简单肯定或否定);或者是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比如做卫生不认真而罚其重做等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

  但不管怎样的教育惩罚,都不能是体罚。有的朋友不理解我的这个观点,他们认为,既然是惩罚,怎么又不包括体罚呢?体罚不是惩罚的一种吗?

  总之,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而且我们提倡的“教育惩罚”应该充满现代民主精神。这样的.“教育惩罚”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学生与班主任享有一样的权利,班主任与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在这样的机制中,学生开始尝试着自我教育与民主管理的实践,切身体验着集体与个人、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的对立统一关系,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尊严与人格的平等。这样的教育惩罚,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注意,不仅仅是“法制”)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而这正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所应该包含的基本要义。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2

  暑期期间,利用空余时间读了学校推荐的肖川所著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我深有所感。在一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越来越体会到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交往。如果交往双方都愉快,那么教学工作便是水到渠成。反之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常常会有学生因为不喜欢老师而不喜欢那门课程。所以让学生爱上那门课之前,得先让他们爱上教那门课的人。因此教师在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学即是一种交往,那么作为交往对象的学生就不可以仅仅看作是一个知识灌输的容器。教师不可以机械地思考如何将知识灌进学生的脑子。而是要将他们作为一种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他们有想法,有情感,会哭会笑,会犯错会进步。遇到问题,不是简单地批评指责,要沟通了解,等了解过后再提出建议,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教师。

  在交往中,也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会交往形形色色不同的朋友,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也会越来越发现他们每个人的与众不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作为教师,不应该按模具来打磨学生,要充分尊重理解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发现他们有别于他人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也要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理解那些缺点,并且采取适当办法帮助他们改正。

  既然是一种交往,那么师生双方就应该是平等的,并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自身也要恪守,否则在学生中就不会有威信,那么学生就不会按照你的要求来执行。对于学生与学生,教师也要注重平等。不要因为学生成绩优异就给予过多偏爱。将爱多分些给教师没有注意到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教师的追随者。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并非只是在课上。课上的交往只能是广泛的,大幅度的。而想要和学生“交心”,教师更应该注重课下与学生的交往。真诚地关心学生,在学校里有没有什么事不顺心,有没有与小伙伴闹矛盾,晚上有没有早点睡觉,周末有没有去哪里游玩。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师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教师、学校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苦闷的学习地方。

  教学是门艺术,而交往则是将它变成艺术的途径之一。不将教学仅仅当成是工作内容,而是生活中必要的交往,是认识了解并且陪同一批批鲜活可爱的孩子一起成长的美好旅程。这样的话,教学就是一种美了。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3

  我的教学生涯已经有八年了,还谈不上老教师,但已不再是新教师了。只教了四年半英语,由于身体原因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英语教学中,校领导为了照顾我,减轻了我的教学任务,现在只教三个班的地理。从教地理开始我发现自己逐渐变得懒惰了,没有了上进心,也不像教英语那会儿那么有激情、有干劲了,当然也懒得动脑筋。再加上地理是门副课,学生都不像语、数、外那么重视,很难教出成绩。所以,我渐渐地有了倦怠的心态。

  直到这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发放了《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这本书,校长语重心长地寄予希望: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这部教育专著,能够从中受益。

  以前我也读过一些教育著作,比如《陶行知文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爱心与教育》等等,这些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境界甚高,由于自己的理解、感悟能力有限,读起来有点吃力,因此都没有认真地读完。徐建平校长的这本书就不一样了,在我看他的'自序时,就感觉写得很真诚、很朴实、很亲切,让我产生了喜爱之情,就静下心来读了,在每天课后的业余时间里,我都要翻开认真得读上几页,还把他的真知灼见做了笔记,时刻提醒自己反思、应用,实践在自己的教学当中。读着读着,竟有些爱不释手。在他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先进的、成熟的教育理念,真切的能让人活学活用的教学案例,还有穿插的流行歌曲、热门影视、幽默漫画等时尚元素,都让我倍感亲切,觉得徐校长不仅仅是一位教育管理者,更是一位师者、思者,我对徐先生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这本书我很快就读完了,有写得精彩的篇目甚至读了好几遍。徐校长的这部著作,真正搅动了我的内心,让我又一次有了“爱”的冲动。我要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这份平凡的职业。徐校长说,每个人最初都是混沌、蒙昧的,而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觉悟,醒来也就是“觉醒”,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是如此,甚至更是如此!所以也就更加需要不断搅动自己的内心。

  通过读这本书,我的灵魂和徐校长进行了一次长谈,我觉醒了,我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这样倦怠下去了,我要展现全新的自我,变得自信,充满活力,用我的行动,去感染、带动我的学生。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刚走上讲台那会儿,充满激情、积极向上、喜欢思考。我要释放出正能量,在不断的思考、反思中释放出我的教育智慧。

  在这里,我把自己这学期在教学上的一些反思写出来,作为对徐校长这部著作的感恩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4

  合上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国26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的一个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林崇德在第八章也谈到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方法。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

  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5

  当我读了这本书,我想说,这真是一本好书。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懂,也没有完全弄清作者所阐述的观点之间的联系,但是,它吸引着我去读它。它促使我思考,进一步理解教师、教育、教育智慧到底是什么。

  在教师身上我们寻找什么?也就是,一个真正的教师身上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马克斯·范梅南先生列举了很多: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里,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探求世界奥秘的激情,坚定的道德观,对世界的某种洞察力,面对危机时刻乐观向上,最后,幽默和朝气也很重要。

  教育学存在于情境当中。在我的眼里,教育学一直是个相当枯燥的理论性词语,但是范梅南先生生动的论述改变了我的看法。事实上,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每天与孩子说话的情境当中,教育就存在于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方式之中。我们与孩子的整个教育生存都是一种对他们说话的形式。即使是我们静静地聆听、扬眉、鼓励地点头、拥抱、转身或面带深情地吸引孩子短暂的注意里,我们都可能是出于教育学意义上的关心才这么做的。

  的确,教育学不仅仅是个词。教育学不是在可观察得到的那类事物中找得到的,就像爱和友谊一样,存在于这种情感的亲身体验中——也就说存在与极其具体、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是一个成人对孩子个人发展做了正确的事。不管我们父母或老师如何精确地做事,教育学总是深深地凝结在大人和孩子的关系的本质当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学不仅可以定义为某种关系或某种行为方式,教育学使得一个际遇、一个关系、一个情境或活动变得有教育学意义。

  教育学使我们的心向着孩子。究竟是什么激发了我们对儿童的教育学兴趣呢?教育学的满足感并不主要在于我们内在的科学性的好奇心,而在于为了儿童的缘故二队儿童发生的`兴趣。也就是说,我们对儿童的兴趣不是由于对“客观”科学的没有感情的态度所激发的。相反是因为对孩子的热爱和关心所产生的。教育学做关心的是孩子的自身积极发展。这些阐述都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教育学的本质更加清晰。

  这本书引导我们更善于反思,并为我们提供许多源于生活的经验,这些经验使得对教育学的反思首先是有意义的,并且是可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明白教育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孩子们的幸福,让我们教育者始终能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6

  在没有阅读《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这本书前,我本来以为,只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上起课来轻松的就是有智慧,可为什么在实际教学中却不是这样呢?我想,这本书也许能够帮我解开心中的疑惑。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智慧型教师的真谛。

  《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一书,从教育的智识、智能、智谋、慧眼、慧心、慧情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教育智慧的内涵,告诉我们教育智慧是教师在知识、经验、情感、理性等学习或习得的基础上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注重案例的开发和利用,用典型的案例阐明深刻的道理,注重用清新流畅活泼的语言简明地论说事理,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也唤起我们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诠释与实践案例。细细地看完了这本书,我真的是受益匪浅。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才会是优秀教师。文中运用典型的案例阐明深刻的道理,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让我在阅读中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有所成长。

  我明白到教师要修炼自己的知识和见识,要做知识的富豪和”杂家”。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既要读”有字书”,又要读”无字书”,增长自己的见识。其次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很重要,教师的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升综合能力的修炼。只有拥有了灵动的课堂教学能力、因材施教能力、实践反思能力,将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共同运用于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再者,教师要拥有一颗慧心。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教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条件。但是爱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宽容,教师爱学生要学会严慈并济,正视学生的小毛病、小错误,及时纠正,严格要求,促其改正。责任心是教师教育事业成功的基石,只有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才会热爱自己的事业,牢记自己的职责,并为之全力以赴,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通过阅读《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我深刻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所欠缺的“智”、“慧”还有很多。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教育智慧,修炼成一名有智慧的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7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教育家的智慧不仅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幸福,更会带来孩子的幸福,教育的春天。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一书汇集了国内优秀教育专家的访谈录。这些访谈围绕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等展开,展现了教育专家的智慧和研究途径。书本保持了访谈的现场感,读来轻松愉快。

  在教育家李振西异想天开的教育生涯中,彰显了教育家的魅力;在教育家李吉林身上让我感受到积极工作的无限动力,40岁才是她教育科研开始的年龄;在教育家顾泠沅的教育专著中,我又一次深刻学习了教育科研的组织原则和实施管理的过程;在教育家张思明身上,看到一位教育者勤学、求索的精神;在教育家张化万"将玩进行到底"的教育理念中,明确了小学教育的真谛;在教育家刘彭芝身上,让我感受到管理的力量和无穷的魅力;在教育家康由岩身上,我们不得不感受到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忘我精神。

  在这些教育家中,杨一清校长可能是距离自己比较近的一位。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大学的.讲堂上,他专程来学校给我们作一场报告。报告的内容虽已模糊,唯一记得的是他亲和的神情。而后,几位好同学进入学军小学,对他更是称赞有佳。第二次见他,是在两位同学的婚礼上,杨校长每次都热情洋溢地发表贺词。就像是她们的家的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据说他现在退休后,还喜欢到学校修剪花草。

  45年风雨历程,45年教书育人。这位将一辈子献给学校的教育家,在学军小学发展的路上贡献了智慧和一生。他的生命和学校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书中"校长是这样炼成的"的标题印证了杨一清校长的一生。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将智慧家的思想和经验传承给教育岗位上的每一位老师,当我们阅读智慧,用智慧武装自己时,我们也在智慧自己的人生。

  "教育需要智慧,智慧需要理智、阅读、实践和思考。只有智慧地化解各种教育问题,创造性地投入工作才能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和欢乐。教师职业不应该仅仅是'奉献',或者说,这个'奉献'本身也是收获,收获成长!教师的成功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学生的成功之上,也应该有自己的成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8

  本书汇集了16位教育家的教育智慧。这些教育家是中国基础教育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典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教学智慧和成长历程。

  "在中美两国教育之间,可能存在一个中间地带,双方可以基于各自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用以改进本国的教育教学。寻找中间地带是一种智慧,一种不走极端而达到集大成的智慧。"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教学主要存在几种弊端:一是单一讲授的上课方式,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二是班级规模大,一般超过40人,多的是50人以上;三是低认知水平的频繁考试和高度竞争,造成教师、学生负担沉重。有的学者甚至把中国的教学特点描述为"一个受尊敬的.长者传输知识给处于服从地位的年少者。"

  失去了爱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离开了生命之源的研究,哪怕能比较出四方形的凝重,或者圆形的包容,甚至更为华丽而实则平庸的表述,终究还会陷入空洞。在当今社会,涌动着一股人称"浮躁、浮夸、浮华"的潜流。其间,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也渐趋多元,有的为谋生,有的为应付,有的为名誉,、利益或地位,在滚滚红尘中,只要求之有道,那都是正当的。但如果加进一点爱,教育研究所必需的奉献才能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而教师所做研究中的创造才能成为一种职业的欢乐和内在需求。爱意能滋生奉献,爱意能萌发创造。爱的力量是神奇的。

  爱与回归:其实,哲学上的"回归本原"原本是一个梦,人类有了梦才有进步。本原的含义太深邃,古希腊柏拉图指的是"理念",赫拉克利特指的是万物元素的"火"。至于对教师的教育研究来说,原应回归到它的本意或本身,从以往的割裂、偏颇或扭曲中走出来,那当然也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明白的事。当代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我们已经走了了一个光滑的冰面,冰面是理想的、没有摩擦力的。但是,没有摩擦力就不能往前行走。要前进,还是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我很赞同把教师的研究指向自己的工作实践--他们所熟悉和钟爱的学校、课堂和学生。

  课堂教学应该"立足现实、开发传统、借鉴国外、面向未来",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只有能让学生聪明起来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9

  素质教育早已是大家熟悉的名词了,但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我想很多老师也和我一样对于这些问题还存在着困惑与不解。在林崇德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林老师就教育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及个体的发展功能,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的认识素质教育。也使我眼前豁然开朗,对素质教育有了新的正确的认识,使我对教师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具有怎样的素质呢?读了林老师的书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具备德与爱两方面。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中的“业”字,师德的体现就是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我们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文化、经济、政治人才的职责,这副担子不轻,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很高的积极性,要有事业心及强烈的责任感,做学生的楷模,公平对待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师爱是师德之魂,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然而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更加困难。林老师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

  让我们努力把我们的爱化为神圣的爱,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吧!在工作中不岐视每个孩子,公平地对待他们,从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爱护关心他们,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老师的爱,用爱去改变学生,老师也能收获人生的快乐!其次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这就象盖房子要打好地基一样,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抓住备课的要领,讲课的艺术,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关系,只有这些地基打牢了,教学才能更有效的进行,才能收获预期的目标。做为教师我们要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多参加科研活动,多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再次要了解学生,林老师在书中以详实的内容向我们介绍了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可以更好地打造出适合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我们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

  现在的学生,从走进校门的一刻起,就背起了沉重的担子,而这本不该属于年幼的孩子们,因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应学会尊重与理解孩子们,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与成长,多和孩子交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他们成长路上的大朋友。让孩子们真正成长为阳光下的灿烂少年。

  慢慢回味林老师的字字句句,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精进才能领会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体会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阔达的人生境界。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0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事业,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是造福于他人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幸福的伟大事业。我希望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看一看这本书,学学李希贵老师的一些宝贵经验,肯定能够看到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标杆,通过教育家的今天看到自己的明天。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1

  《中国人的教育智慧》是为全面挖掘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并正确地汲取和借鉴我们祖先的家教财富所编写的。

  《中国人的教育智慧》选篇纵贯古今,篇目多系名人名作,内容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言、立功、读书作文、婚姻家庭、待人接物等社会人生的许多方面。它们体现着中国历代一百余位有成就的出色的家长与历史名人智慧的灵光和丰富的教子经验。该书对于传授知识和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是呀,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看了这么多的家训,让我真的感受到这些长辈对他们晚辈的爱,而且言传身教,感情真挚,让我深深感到了他们对晚辈那份深深的期待。 读了这么多家训,其中颜之推的家训让我感受最为深刻。颜之推说,人们看到邻居或亲戚当中有出人头地的人才,都要子弟钦慕崇尚而学习他,却不知道学习古人的'人生智慧,多么短视啊!世人只看见骑马披甲,长枪强弓,就说我能成为将军;不知道当将军也要有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判断形势,明鉴兴亡的智慧才能。

  只知道上传下达,收税敛财,就说我能成为宰相;不知道当宰相也要有敬重奉事鬼神,移风易俗,调节天地阴阳,推荐举用贤才等学识气度。只知道不贪腐,办事讲求效率,就说我能治理百姓;不知道诚心待人,为人楷模,御民有术,止风灭火,消灾兔难,化鸱为凤,变恶为善的种种道理与办法。只知道捧着法典,早晨判的刑罚到晚上就赦免了,就说我能够执法;不知道“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必追问而案情能够明朗这样的聪明才智。推广到农民、商人、工人、小贩,杂役、奴隶,钓鱼的、杀猪卖肉的,喂牛、养羊的,他们中都有杰出明达之人,可以作为老师和榜样,广泛地向他们学习,没有不利于事业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我们应该学习前人的经验,旁人的经验。处事虽然需要个体经验,但更需要知识;这知识就是前人的人生经验与生活智慧。现代人过分重视机变技巧,乐于重复建设式的亲自“发现”与个体的体验,忽略了前人的经验与智慧的学习,因此常常是孤陋寡闻。作为我们应该看到身边的榜样,更应该踏下心来多读读经典,他们的思想一点也不落伍,反而比我们看的更透彻一些。所以读经典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智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2

  合上张平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日记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

  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作为一名教师,把“工作就是服务”落到实处,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务内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把认真为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左右铭,用自己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工作就是服务”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推进到自己的每项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3

  自收到工作室赠予的吕兵文老师《体育教育的智慧行走》这本书的这段时间,便开始细细的品读这本书。吕兵文老师自大学毕业就扎根农村教育,一干就是27年,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教育新兵,成长为首批市级名师、首期市教育名家工作室主持人、省级课程专家、教育部重点课题主持人、正高级教师,真正成为一位扎根农村从“草根”崛起的名师,无不让千千万万的体育人为之感到骄傲与敬佩。

  吕兵文老师用它的坚持与智慧以一名普普通通的体育老师发表了各种体育文章,做成好几个省级课题项目,甚至出版专著,这出乎了许多人的想象。也让我更加迫切的想要通过本书去了解这个“草根英雄,正巧此书也正是吕老师介绍自己从工作开始到如今取得成绩的心路历程,以及吕老师是如何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一点一滴的成长起来的。每一章节都彰显了吕老师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每一篇文章里都透露出吕老师刻苦钻研的那股冲劲。反观自己,自愧不如。

  困扰着教师成长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写作,有太多人“望笔却步”。而纵观吕老师的成长历程,就是从写作开始,写作改变了他的命运,升华了他的思想。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从豆腐块、小报道撰写起到出书立著,自古“写作伴孤独”,谁能看到他背后是用“流着眼泪在微笑”呢?每一种幸福的甜蜜往往都是残酷的,这个背景作者已多次强调是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结果换来的,它再次诠释你能走到哪里取决于你全部的注意力朝向哪里。

  正是对研究的情有独钟才使他保有使不完的激情。书中主要述说了他关于体育教研与科研所做的从乡村到国家级课题的一系列研究。研究使其成名,也使他从一位教学一线士兵成长为一方学科“诸侯”的华丽转身。更难能可贵是吕老师一路成长过程中始终不忘推动地区学科及全国同行一起科研成长,并一直饯行着“地位越高责任越大”的`体育人担当。他一直在努力通过推广《中国学校体育》“草根争鸣”论坛让更多的人梦想成真,他愿意成为别人梦想的支撑。让我们看到了当一个人对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对自己的专业非常执着的时候,不但可以照顾自己,也可以造福别人。

  这本书让后来人无比坚信“你也可以”,因为活生生的看着吕兵文老师做到了,且是可以被模仿的。模仿不是一种低级的智能,而恰恰是非常重要,十分高级的智能,天才总是从对前辈天才的模仿开始的。吕兵文老师的这种体育精神就像是指引体育人探索未来的一道亮光,这一道亮光将汇集成体育人成长路上的领航灯塔。灯塔它虽然有点遥远,但终究会到达。这个世间有些人会因为看到而相信,有些人会因为相信而看到。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4

  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所撰写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从实际情境与现象中探讨教育学的问题,提出了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教授法”,为理性的教育学注入了丰富的情感。

  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平等相待的心。只有当教师用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才会消除“火暴”脾气、减少“急躁”情绪、避免对学生疾风暴雨般的“训斥”,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学生。

  (2)要有敏捷的思维。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善于因势利导,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特别是遇到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如何在不伤害学生情感的前提下保持教师的威信,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并转化其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发散性的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同学,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4)教师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是实施课堂教学机智的前提和基础。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有效创设教学情景;熟悉学生,教师就能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做到这 “三熟”,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判断,妥善处理;还可以尽快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总之,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

  课堂是动态的、不可预知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很多棘手的突发状况,如果不能灵活的处理好这些事情,就可能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是终身的影响。我们都是从学生成长到今天,很多学生的做法、想法,其实我们都可以进行一定的换位思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决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学习,不断地积累与反思,让自己继续成长!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5

  很喜欢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

  肖川教授在《感悟人生》中所言:“心比天高的人,往往命比纸薄。‘不欲其所无,穷尽其所有’,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努力发现其价值,这大概就是人生的高贵之所在。”很认同他的人生感言,珍爱学生,珍爱家人,珍爱自己,尽自己的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问心无愧,我想,即使自己做的不够理想,也无需自责了。教师要学会解放自己,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魏老师说,一个人的乐观取决于内心深处的达观,不去关注失去的,只关注自己内心坚守的部分,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进行盲目的.攀比,于是心中就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全心全意地爱自己所拥有的,全身心地和它绑在一起时,每时每刻每处都能生活在快乐之中。

  肖川教授也在书中诠释幸福,真正的幸福,是我们对于自己充实、丰富、纯洁、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体验。当我们用真诚的言论和行动去振奋别人的同时,也振奋了自己;当我们用广博的爱心去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自己。是啊,三尺讲台是我们播洒理想的舞台,每当我们看到学生在自己营造的一个又一个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自由地畅谈,激烈地争辩,大声地欢笑。这种幸福又怎能用言语来表达呢?

  感叹之余,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育,自身的修养,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因为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会让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是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作为教师,在你的教学中,你把什么样的内容带进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你的文化底蕴,你的文化眼光,取决于你的价值追求。

  肖川教授对书的嗜爱也让我怦然心动,静静地阅读,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回顾自己有时因种种原因疏于阅读,无心体味读书的乐趣,悲哉!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智,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一脉书香呢?

  走进书里的世界,享受精神的丰润,平凡而幸福的生活,绽放自己的美丽。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平淡真好!平平地,不令我们颠踬;:淡淡地,不让我们昏醉,使我们坦坦荡荡地处世,明明确确地看人。所以平淡也是最美的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6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xx少年”、“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7

  本学年,我读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此书是肖川博士的一部力作,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

  本书虽为随笔,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着的思想火花。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念肖川的话: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以后我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8

  暑假期间,我在家认真地拜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籍。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把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感受到豁然开朗,读书中使我深深地领悟到读书不但能学到无穷无尽的知识,还能使我心中的烦恼消失,真是一种金钱买不到的无价之宝。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能增长知识,读书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学生。人们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句话说的真是有道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教学中鲜活的.案例,让我受到无穷的启发。

  从这本书中的每个案例都让我深切感觉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用一颗真心、全身心地去爱每个学生。《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教师对学生的爱就如池塘和水,教师心中没有真心的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只有去爱学生,了解学生,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只要教师心中有了爱,爱能产生无穷大的力量。不过教育的智慧也是不可缺少的,既有爱心的教育,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在教育的生涯中教师们都能深深感受到“智慧与爱心都重要”不能够倾注了爱或智慧。

  点评案例1的标题中说道,老师们都倾注了爱,太宠孩子了,而把教育智慧看做其次,学生光得到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也比较多,我们班有个女孩子一直特别娇气,有一天星期二的下午学完特长回到教室和同学玩得十分的开心。快要上夕会课时,她就安安静静得走到办公室,低声细语地对班主任说老师我不舒服头晕,我要打电话给妈妈来看我。打了电话后走出教室,十五分钟过去,爸爸来到办公室和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然后带她到医务室看医生,结果没什么问题,就是喉咙有点发炎吃点感冒药就好了,孩子就说我特别不舒服。想爸爸带回家休息,一休息就是两天,每天老师打电话探望,学习那下了,利用课余时间补,像这样的事情不知在她的身上出现了多次。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家长感动,令身边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家庭的教育。还是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孩子本身的原因,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对一个个活波聪明可爱的孩子,要用心的教育每一个孩子,用心关注“优秀生”更要关注“潜能生”,使童年的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多给他们创造表现的学习机会,能使每个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9

  教师只有读书,才能拥有不竭的水源,不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寒假读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读后感。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智慧和师德修养,学校组织教师阅读教育名著,我选择的是《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该书为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王晓春所著,本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老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短小,可读性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思路独特,发人深省,读后令人深受启发。本书既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的范本,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课堂上,作为教师最讨厌那些坐不住或者不时做小动作说话的学生。虽然对他们多次提醒,反复教育但仍不见起色,真是恨铁不成钢。《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案例30讲的是黄老师向王晓春老师求教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看了王晓春老师的支招,我觉得受益匪浅。其实,原来是我们没有把握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王老师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有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收敛的,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散漫的。现在有不少学生有意注意水平很低,东张西望,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自己想干什么,不知自己该干什么。他们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习者"。这是教师最头疼的。而无意注意的规律是:哪里声音大,哪里色彩鲜艳,哪个人动作怪异,什么事情新鲜好玩,他就会往哪里看,这种情况小学生中表现很突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他们生理、心理所处阶段出发,灵活多样的采取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一种方法集中连续实施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使学生感觉厌恶、疲劳,分散注意,从而出现讲话、做小动作的现象。以一种方式为主,伴以其他方式交替进行,降低学生的紧张度。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多以身边熟悉和感兴趣的例子介绍,甚至穿插一个故事,一个笑话,绝对不能单一化,从而有效的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交替,穿插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松紧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我还没有全部读完,但读到这儿,我已经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40

  通过对《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这本书的学习,我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到:教学思考内容宽泛,可记成功之举、可记教学机智、可记学生见解、可记再教设计,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一、要用心爱护: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真诚地热爱学生,用我们的爱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要用心学习:

  现在的学生的兴趣广泛,好胜心强,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要学习就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多关注那些研究教育教学过程的书,多从简明的教育案例、教育叙事中寻求启示,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和教育的智慧。除了向书本学习,还要虚心向同事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经验,“千个师傅,千个法”,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成就自我。我们要善于虚心向他人请教,学习他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

  除此以外,还要虚心向学生学习。教师不要以为自己是万能的上帝,班内几十个学生的智慧之和,是没有哪位教师能够比拟的,放下我们的架子,才能真正体现师生平等的内涵。在工作中,真正形成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意识,有利于达到师生双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呢?

  三、要用心研究:

  成功需要付出,人生需要磨练。我们教师时常会在教学中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以及困惑,作为教师,我们要潜心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等,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细节,学习借鉴杜郎口、洋思中学的'经验,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研究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讲究技巧与方法,学会“望闻问切”,用“心”去研究解决问题,真正让思考与实践同行。

  四、要用心思考:

  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我们要善于总结课堂的事,对教师自身教学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对课堂整体状况等等进行思考,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策略,使教育教学趋于最优化。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教学中的细节入手,以爱作为教学的支点,用兴趣作为教学的原动力,思考作为教学进步的源泉,用心做教师,让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成就孩子们的人生,收获人生最美丽的稻穗,也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谱写精彩的教育教学篇章!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41

  在暑假,阅读了《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这本书。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是为了打发时间。随手翻开书本,便是第二篇章“教师要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页,仅仅第一段,便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知识本身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它的力量是潜在的,只有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知识才具备现实的力量。在一口气看完第二篇章后,再重新认认真真地从第一页看起,仔仔细细地品味书中的哲理。

  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子的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的水”,作为现在的教师,仅仅有“一桶的水”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而单凭有知识这一点是完全不行的,正如书中所说那样,学历并不等于能力,有知识也不代表有能力,因为教师的能力的强弱,不仅只看知识量的多少,而且要看知识运用率的高低。一个只会积累知识而不会整合和灵活应用知识的.教师,即使皓首穷经,学富五车,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两脚书橱,是难以有大作为的。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之中,自身也在不断被地变化。这些变化就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不能照本宣科,必须要有相应的变化及创造性。不仅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还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有很多偶然事件的发生,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即应变、将错就错、突破常规、巧借时机等教育手段和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假装糊涂的引导、反弹琵琶的批评、催人奋进的激励、换位思考的共情等教育谋略,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教师要独具慧眼,不戴“有色眼镜”去看待犯过错误的学生。“犯错误”只是一个人全方面中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全部,更不能代表他们的未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有其本身内在的闪光点。对学生给予肯定和欣赏其优点,就能使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智能和特长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沉睡的智慧喷薄而出。一味的指责,只能让其失去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作为教师要有一颗呵护学生的心。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基础,离开爱,教育就失去了灵魂。爱,可能体现在教师的一个动作中,一句话语中,甚至一个眼神中。爱学生,就要呵护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茁壮成长;爱学生,就要以和平的心态,有耐心的教育他们,等待进步;爱学生,就要有对这份事业的高度责任心;爱学生,就要严慈相济,“严”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慈”在学生的标新立异、个性发展的鼓励;爱学生,就要有对这份事业充满热情,用自己的心态去感染学生;爱学生,就要用宽阔的心胸对待每一个孩子;爱学生,更需要让孩子体会成长的快乐。

  教育呼唤智慧。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能都拥有的,需要勤于思考,不断摸索,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不断超越自我。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已成为自己不断前进和追求目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42

  非常好读的一本书,取材于易中天教授的六场演讲,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将中国智慧的精华走马观花浏览一番,尤其适合“观其大略”读者的阅读。摘录一些比较有体会的内容。

  一、周易中的忧患意识。八八六十四卦,63卦是既济,64卦是未济,“已经成功”了,最后还是“没成功”,重新开始,从头再来,而不是圆圆满满大团圆,像童话故事的结尾“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了古老的中国智慧,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二、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不是没原则,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有经有权”,才是中庸,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君臣之道的“唱反调”―“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唱反调是“和”,拍马屁是“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样的“唱反调”已经很稀有了,现在强调的是“高度统一”。

  三、兵家的思考。春秋时代的战争真是“费厄泼赖”,很讲究游戏规则,包括不斩来使、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逐北(追逃兵不能超过50步),而到了战国时代就开始杀人灭国,不那么温良恭俭让了。“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败不败在自己,胜不胜在别人,所有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善战者就要“为自己做准备,让敌人犯错误”。

  四、老子的方法。老子的价值取向就是求下、贵柔、崇阴、尚无、喜欢原生态。易教授以古代房中术做比喻,“女人比男人好,下面比上面好,不动比乱动好”。“善用人者为之下”。

  五、魏晋的风度。魏晋人物的传奇故事体现了一种价值观-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真性情而有雅量,美仪容而有风采,则是因为智慧。“魏晋风度是逼出来的”,它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里程碑,从有用到无用,从人格到性情,从社会到自然。道家求真,儒家求善,魏晋求美。

  六、禅宗的境界。禅宗抓住了佛教的根本,佛就是“觉悟者”,觉悟是成佛的关键,觉悟的关键是自我。佛与众生,只有一念之差,迷还是悟?为什么迷,因为执,这就是“执迷不悟”的正解。禅宗所谓开悟就是找回自己。否定的是执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条,肯定的是自我

  如果一个人乐意去做某件事,而不是强迫去做,相信什么事情也难不倒他。事在人为嘛,只有不去做的事没有做不成的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如果我们每个人把自己每天做的事看作是一种乐趣,那请问世间还会有苦恼吗?想到自己如果把上班换位思考一下而不是把它仅仅定位于收入多少的问题上相信自己获得的快乐绝非仅此而已。

  在工作中,换位思考甚为重要,领导要体谅下属,下属更应该理解领导。把工作环境变成自己的家,把领导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来对待,而不是用那种鄙视、仇恨的目光来看领导。相信每个员工会是最棒的员工,领导也会是最优秀的领导。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43

  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着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有主观能动性。因而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去看他们,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教育他们。因此,我至今还没有摸索出教育的规律,说不上有什么经验。但有一点是坚信不疑的,就是每一个儿童都是可以教育的。如果说有的学生表现很差,那么先不要去责怪学生,先想想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什么不当之处。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 就是 “反思”。我就常常在反思,可以发现许多教育行为不当。由反思而学习,不断地探索教育的规律。经过多年的探索,也悟出一点道理。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能每个老师都知道这一点。但要做到这一点恐怕并不容易。首先要能爱每一个学生。有的老师只爱好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不大能爱学习不太好、不听话的.,或者有点毛病的学生。这就不能叫真正爱学生。其次是要懂得如何爱学生。最近看到一些学校和家庭的暴力,我在想,那个被孩子杀害的父母难道是因为他们不爱孩子吗?又看到报上报道,有的孩子因为愧对父母深深的“爱”而自杀。为什么对这样的“爱”孩子接受不了呢?我们许多好心的老师不也是因为“爱”学生把重重的学习负担压在学生身上吗?时时用分数这柄剑悬在学生的头上吗?这能有好结果吗?这能叫真正的爱吗?爱应该有一个重要的基础,这就是信赖和理解。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能力也有愿望进步的,只要教育得法,他们人人都能成才;同时我们要理解他们,他们和成人一样有各种需要,除了学习以外,他们有休息的需要、娱乐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特别是有保持人格尊严的权利。如果父母或老师不能理解他们,不能满足他们最迫切的需要,教育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可以说是每个人的经验之谈。强迫学习可以奏效于一时,但却不能坚持到长久。许多科学家说,他们的科学发明大多出于他们的兴趣,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老师的教学首先要启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你教的学科发生了兴趣,你就不用担心他这门学科学不好。兴趣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培养的方式很多,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所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基础。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智慧和艺术从哪里来?从学习得来。有的老师一提学习,总是迫不及待地和提高教学质量挂钩,希望立竿见影。这是不可能的。学习是在于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从而就可以悟出智慧来。因此我总是反对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局限在教材教法上。数学老师不妨学学音乐,语文老师不妨学学生物,学习的知识越广泛,生活越丰富,越能悟出点道理来,教育的智慧和艺术自然会形成。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44

  记得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书上的教育家们成功各有各的原因。它引领着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良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也很清晰,就是人性、人格、人品的教育。良好的教育要给人尊严和个性、给人智慧和惊喜、给人快乐和幸福。

  在教育的这个事业上,孔子就有自己教育学生的两条学习途径:一是认真学习书本知识,二是注重社会实践。从中就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上要求的就是要学生能活学活用。如今,在现实的教育中,很多家长和一些学校,在“身心健康”与“学习能力”之间,倾向于选择“学习能力”;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倾向于“智力因素”;在“考试知识”与“非考试知识”之间,倾向于“考试知识”;最后,现实的教育就只注重“考试知识”的`教学,其余一切,如:德育、艺术等活动则围绕“考试知识”转。

  就如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中外家庭教育观念不同。原因在于美国的父母注重让孩子独立自主、独立思考;而中国父母全权一手包办,溺爱孩子。如贝克汉姆,他的15岁大儿子现在就是在一家咖啡厅打工,而中国15岁孩子应该很少有出来打工的,一方面会违反法律规定,雇佣童工,另一方面中国也很少有父母愿意让15岁的孩子出来打工。一个典型的例子———财富观。有个美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所以美国小孩从小就会自己努力,等继承了父辈祖业,也会如此传承,几代过去,就成就百年企业;而中国孩子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们家有很多钱,等我死了,这些将来都是你的了”,所以中国富人小孩,从小就被娇惯坏了,等到他们接手了父辈产业,很快挥霍殆尽。因此,中国也就有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

  很多人说“儿童的潜力是无限的”,因此,我们和幼儿的家庭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潜力,与家长们共同重新认识教育的实际意义,这无异于竭泽而渔!教师不是自然的主人,也不是学习的主人,就算孩子自己愿意,也不要让学生“收到不适合他们年龄、理解力与现状的材料过分的压迫”。有节制的学习、生活,有节制地利用环境。教师在自己的席位上就如阳光照耀全体学生,而学生应用自己的眼、耳、思想集中于教师,并且注意教师的语言、手势、图文并茂说明……。利用各种有趣的教育手段及教学道具吸引孩子,这是幼教的统一教学,让孩子玩中学,学中玩。

  张康桥先生在书上引领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本义,提出多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虽然教育家们的理想和精神各不同,但如果灵活的把教育实践和作品作为一个巨大的“演出剧场”,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教育家的理想和精神集中于一体,那就将擦出一个巨大无比且灿烂的火花,愿我能在书中把领悟的的一切,以尽可能好的形式展现在这个教育的舞台上,从而引领出新一批的莘莘学子。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45

  我很庆幸读了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著作《教育的智慧》。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原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出了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说实话在这本书中理论性较强有许多地方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所以体会不是很深刻。现在将我在这本书中点滴体会与老师们交流。

  欣然的翻开这本书一首赵老师的《理想之歌》映入眼帘。也产生我极大的阅读欲望。国家建设离不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把“师爱”视“师魂”……这首诗包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面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就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那么教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启示,可以让我们回味。

  1.师德与师魂。对师德,师魂,几乎哪一篇文章都要提到的,可见它的重要性。我们教师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教学工作中长作为我们讨论的重要论题。师德主要表现在“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16个字上。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的爱。真是“真情兮,煦煦春风胜母爱;师魂兮浩荡日月齐放彩。”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2.丰富的知识。我们的身份决定了我们一生都要以学习为伴,以书香所染。在教育孩子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是一个孜孜以求的学习者。面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面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习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即要有学科的“本体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又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条件性知识”。让孩子们有一个知识丰富的.领路人,来照亮他们的童年,点亮他们生命的起点。

  3.更新教育理念。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能进步,会成才。这是教师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学生获取学习的自信,争取学习的成功。”

  4.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是其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也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要做到不备课不进教室,备课不仅是上好课的关键和前提,也反映了教师劳动的艰辛正如一位诗人在歌颂教师所写的:“深夜人们在梦中露出笑脸,惟有你的窗口灯光闪熠,映出你伏案备课的身影…….”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简单。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无愿无悔,不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饱满的精神,较强的文化底蕴溶入教改的洪流中。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4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文智慧智慧教育智慧文化03-30

教育的智慧散文04-25

唤醒智慧的教育经典美文04-20

唤醒智慧的教育美文06-27

孩子的智慧教育随笔06-12

小学美术智慧教育论文04-10

智慧育人,让“教育无痕”08-23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03-10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01-06

《教育的智慧》的读后感06-11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4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45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是我们作教师必须坚持的一种信念。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为这种判断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非常敬仰。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现在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

  漫长的暑假,有肖川先生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陪伴,我想说,日子过得真的还算充实,还算诗意。并且,在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充足的享受和滋润之余,也更加钦佩肖川先生对教育的殷殷执着和切切关注。在他如歌如吟般的文字叙述里,细细体会他那份对教育事业的坚韧信念和绵绵真情。

  他在书中写道:“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通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这让我无由的在头脑中激荡起对教育的新思考,对自身的反省与评判。肖川教授用自由的文体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言说着人性化教育所应有的理性智慧与率性真情。他从“教育的方向”、“教育的意义”、“教学的智慧”、“教师的解放”、“文明的星空”、“语言的世界”、“心灵的阳光”、“自由的言说”、“书的芳香”等九个主题述说着一种对教育,对教师,对教育中生命个体的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你一旦走进他的文字领域,你就难以抗拒那种源于内心的文字力量,你拒绝不了肖川先生的儒雅的睿智、你很乐意去追随他行云流水般真挚的教育情怀和真实的教学趣味。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处不折射出作者对于教育、对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真的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真情呼唤真情。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无不在表达着这样一个内容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

  现今社会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父母忙于工作,平时无暇照管孩子,孩子大多数都是交给祖辈看护,和孩子之间沟通少之又少。而到了节假日,虎爸虎妈们又忧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带孩子奔波于各种培训班,只看重孩子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长此以往,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互动变得公式化,父母越来越难听到孩子的心里话,彼此之间距离越来越远。

  一棵小树苗最终能成长为参天大树,离不开土壤,水分和阳光。须知家庭教育就是孕育孩子这棵树苗的土壤,学校教育则是树苗需要吸收的水分,而阳光是孩子必备的优良品德。只有家庭教育给予孩子幸福安全的成长环境,结合学校教育灌溉的知识,两者紧密联系,培育孩子优良的'品德,这棵小树苗才会茁壮成长,傲向天际。

  可如今的很多家长,忽视了这一点。以为供给孩子丰富的物质生活,即为爱;给他们报了众多的培训班,即为好。更是以为教育皆是学校事,一旦孩子出现问题,都是学校教育不当。而忽视了家庭教育才是第一现场,家长才是孩子永远的老师和榜样,多少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是从自己的父母祖辈身上沿袭,多少孩子的情绪不稳定都来自于家庭的不和谐。

  “不怕饥寒,怕无家教,惟有教儿,最关紧要。”家长们要承担起自己的教育责任,重视家庭氛围的营造,关注孩子的人格养成,多参与孩子的各种活动,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密切关注孩子在校的各种表现,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优良品德的培养。家校合一,相辅相成,用心养育,用爱灌溉,一起护“苗”成才。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4

  一本好书即使随便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请同志们斧正!

  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

  看《教育的智慧》又进一步理解了一个词,理解了一个更深层的.道理。

  我们学校可能很多老师都骂孙奇峰(也包括我)。春节期间巧遇孙奇峰,当时他竟然很阳光地对我说:老师好!我当时惊讶地没敢相信,真的没想到他能对我说这样的话。原来我认为他是畜生,不是学生,不会说人话,不会办人事,但事就是这么个事,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 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观。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

  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5

  自从收到《又一种教育智慧: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教程(义务教育版)》这份礼物,让我感到十分欣喜。能让我在工作闲暇之余,可以接受好多专家给予的家庭教育指导。

  通过阅读“前言”,了解到我们区教育局领导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学校管理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二大观点,即“提高教师家教指导力素养是推动新时代学校教育内含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提高教师家教指导能力需要区域教育学院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近年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号召重新的唤起了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家庭、社会强有力的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终身发展,在许多方面达成了很多共识。

  一方面,区领导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学校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让我们的教师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能够科学有效的完成区域性家庭教育指导。

  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在家庭教育中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区教育学院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引领专业建设、组织指导服务和评估监测这五个方面,希望能够在家校共同育人中起到枢纽作用。

  字里行间中,显现出区领导对于下一代的关心和爱护,为了能够让我们下一代健康发展,付出了诸多的艰辛和努力;我要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通过阅读《又一种教育智慧: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教程(义务教育版)》,学到更多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能,并发挥自己的作用,希望能够影响诸多父母,配合好学校科学有效的培养我们的孩子成才。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6

  在寒假里的一天,去逛书店偶然看到了这本《中外教育智慧故事集锦》,刚开始只是抱着寻找幼儿用书的心态去看,没有明确的目的,但是当读过《中外教育智慧故事集锦》一书,一定会为其中的教育机智而折服:书中叙述了一个个将各种方法运用于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的成功事例,虽然汇集了诸多国家的案例,但是在每一个故事中你都能感受到:教育智慧没有国度之分——“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爱”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的,老师要擅用谋略,机变的教育智慧和胆略。书中生动曲折的故事,起伏跌宕的情节以及那些不落窠臼,机智灵活地处理问题的方法,让我不禁会像孟老夫子一样,发出“教亦多术矣”的`感慨!

  纵观这一百个智慧故事,我觉得每个故事中的亮点,也就是每个教育者成功的基点在于:爱每一个孩子,赏识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

  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善爱。爱要一视同仁:孩子有一样的智慧和热情,有一样被爱护的权利,我们应该用一样的心去关爱他们。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平等,民主,理解,尊重,信任会使我们更容易走进孩子们的心,爱的付出就有爱的回报。

  赏识孩子是我们教育成功的有力武器。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要让孩子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之后,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阻力的强大动力。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将之不断扩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7

  暑假里我读了《教育故事中的智慧》,为其中的教育机智而折服:书中叙述了一个个将各种方法运用于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的成功事例,在每一个故事中你都能感受到:教育智慧没有国度之分——“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爱”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的,老师要擅用谋略,机变的教育智慧和胆略。

  纵观这一百个智慧故事,我觉得每个故事中都有亮点,但是都有共同点,那就是每个教育者成功的基点都在于:教师要爱每一个孩子,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孩子,教师要让每一个孩子有成功的体验。

  读完全书心襟豁然开朗:原来一个好老师,不是苦口婆心也不是循规蹈矩就能定义的,要获得教育的成功,还必须拥有教育的智慧!要善于在教育过程中抓住智慧的灵感,运用适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智慧地教育学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显示出教育的魅力、智慧的力量!

  教育的一大功能就是教人以智慧,教育者当然更需要智慧。作为一名老师,经常听到同事以及家长的议论:怎样教育孩子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呢?的确,每个人都很清楚,孩子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更承载了一个个家庭的希望!于是有的人认为,只要尽力尽职就能教育好孩子;有的人认为,只要按章办事效果就不会差;更有的人认为,只要模仿优秀教师和成功案例学生就能成才!他们都忽略了一点:成功的教育方法都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

  纵观这一百个智慧故事,感悟每个故事中的亮点,即为每个教育者成功的基点就在于:爱每一个孩子,赏识每一个孩子,懂得所有的事物都会因爱而生长的道理;相信每个孩子在平凡中都孕育着奇迹,明白教师淡淡的称许能让孩子享受成为天使的快乐,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8

  最近在读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看到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愤懑就少了许多,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教师之间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等,有时候想一口气读完它,有时候想反复地读某一个案例,觉得老师的无奈,老师的智慧,老师的爱心,都在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认识。

  这是一本轻松愉快的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场景是我们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王老师寓严谨于轻松幽默的文风。王老师治学的严谨周密,在教育在线是公认的,但他写出来的文字却从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浅出,从容不迫,透彻明白,同时又幽默风趣,读来仿佛与王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如坐春风之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教益。

  班主任工作经常让人感到头痛,但王老师却一直强调要做一个“阳光的班主任”,而做一个阳光的班主任的前提,则是不断地研究教育现象,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抱着研究的眼光,才能够从伤人伤己的情绪化的反应中解脱出来,气定神闲地做好班主任。而且王老师特别强调班主任要学会做减法,要考虑在班务工作中哪些工作可以不做,而不像通常所考虑的哪些工作要去做。仅仅是思维方式的这么一个转变,就可以让真正有悟性的班主任从永无止息的劳役中解放出来,大大增强班主任工作的科学含量,从而真正地享受教育。

  读着这本书,沉浸在老师的喜与忧,老师的爱心和关心中,发现里面有许多案例和我们平日遇到的都有些相似,自己再遇到什么困难时,应该多想想这本书所给我的启发,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9

  我读了徐建平先生编著的《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其实,这本书里所写的案例都是我们身边的事,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更是我们工作中的困惑。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真诚地热爱学生,用爱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种爱是发自教师内心的真爱,是一种大爱,不是溺爱,更不是一种因职业要求而被迫装出来的给予和施舍。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有差异的。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们鼓励冒尖,更要容忍落后。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把差异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来开发。社会需要的也是各种各样、各有所长的人才,因此,学校不能以同一标准、要求来衡量学生。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注重因材施教。

  成功需要付出,人生需要磨练。我们时常会在教学中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以及困惑,作为教师,我们要潜心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等,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细节,研究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讲究技巧与方法,学会“望闻问切”,用“心”去研究解决问题,真正让思考与实践同行。

  我们教师因为读过书,才拥有了当教师的基本条件,但在社会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当下,如果不重视自己知识的更新、知识的积累、知识的拓展,我们也会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偏离方向,逐渐被边缘化。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就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质量负责。这就要求每一个老师必须认真思考,认真研究,不断提升职业生命质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让读书、学习与思考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状态。读书不仅要读专业的书,还要尽可能地拓展知识面,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0

  最近看了赵宪宇先生的《教育智慧》,文章简短,引用了2个故事来表达赵老师的观点,“教育智慧是朴素的”。

  其中一个故事是格林童话中的一则故事:森林里猫遇见了狐狸,谦虚的猫说自己只有一个本领,如果被狗追赶的话,会跳到树上自我解救。狐狸听后嗤之以鼻,骄傲地告诉猫,自己会一百种本领,而且还有满满一口袋的计谋。正当狐狸想要教猫如何逃避狗追逐的方法时,猎人带着猎狗出来打猎。猫一下子跳到树上救了自己,而狐狸却丢了性命。

  以前曾经多次给班里的孩子读过这个故事,但读后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只是讲一下自以为是的狐狸而已。如今,经过很多思考之后,再读这个故事,便不再是笑而过之了。猫虽然只会一个本领,但那却是最实用的本领,能让自己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保护生命。狐狸,森林里最智慧的动物,能跟在老虎后面逞威风,能花言巧语骗走乌鸦到嘴的肉,百种本领护身,却毫无挣扎的死在猎狗嘴下。

  这说明了什么?知识---不能是空洞的,教育智慧,应该是朴素的。我们作为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应该教会孩子最简单、最实用的知识。教孩子写一个字,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一遍一遍的示范,借助生字卡片、投影的讲解,也许不会比弯下腰来手握手教他写一遍效果来得更明显。课堂中,浮华的表演成分,精巧的技术手段,成就了教育家的特色亮点,但是,孩子是否真的学到了最简单、最实用的'知识了呢?也许,最后孩子也只是成为了舞台上的一个演员而已。

  所以,赵老师的观点,“教育智慧是朴素的”,告诉我们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本质,扎扎实实的教孩子,让孩子踏踏实实的学知识。

  不管任教多少年,仍需牢牢记住赵宪宇先生的话:“朴素的教育智慧是什么?就是不要矫饰,不要浮躁。教育智慧是和学生一起产生的,不是教育自我的展示。一个教师智慧无限,那么学生可能就更加缺少智慧。真的教育智慧,是让学生产生智慧,是师生的共同智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1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说实话,我并没有太大的心思去翻阅,理所当然的认为是千篇一律的介绍一些所谓的教育理念而已。最后为了完成这篇读后感,不得不硬着头皮开始看起来的时候,被书里这些父亲的耐心和爱心感染了,每个故事满满的都是每位父亲和他们儿子、女儿之间真实而真挚的趣事。我觉得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我的.感受的话:陪伴应该最准确。

  现在的家长大多由于工作忙碌、生活压力较大,白天出门,晚生回家,没有太多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很多家长认为,每天辛苦工作,就是为了孩子能有个良好的经济生活基础,往往忽视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以及生活中真正陪伴孩子的时间。比如我自己就是如此,因为工作关系,常常出差在外,本来在家的时间就少的可怜,回家了就想舒舒服服的睡一觉。有的时候宁可拿着手机刷个不停,也懒得抽出哪怕十分钟的时间陪儿子玩。

  有一天晚上回家不久,儿子兴高采烈地跑来让我陪他搭积木,我不耐烦得随口回了一句:“哎呀,爸爸累了,找妈妈去。”儿子也很不高兴地说:“你明明在玩手机,都不陪我玩。(然后很大声的表示抗议说了一句)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当时,我一下没反应过来,还是孩子妈妈把他的话重复了一遍。于是耐着性子,勉强得陪儿子玩了一会,那天晚上,儿子可高兴了,第二天早上起来,还跟他妈妈津津乐道地说着,昨晚我和爸爸搭积木了,爸爸搭了个大城堡……

  是啊,其实想想孩子的快乐真的很简单。也许他们可以没有好衣服穿、没有好玩具玩,但却不能没有父母的陪伴。正如书的最后一页所写的那样:“好父亲最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因为父亲容易成为家庭教育的缺席者,因为父亲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远不及母亲。父亲更注重引领孩子做一个有大爱之心、勇于进取、诚实守信、自强自律的人。”

  所以我想从现在起,学会陪伴孩子还不晚,成为孩子的朋友,而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父亲。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2

  智慧解决问题,真情打动学生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严谨学风、睿智思考和优美文笔的创作特点,读来有如沐春风般的温暖感受。教育的意蕴、文学的韵味及文字的优美,让我激动而生反复再读的冲动,身心沉浸于教育智慧的滋养中。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激发我对教育智慧和真情的思考。

  首先,做学生的朋友,细心关注学生的情绪和行为。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宣泄的通道,就会对人产生损害,对于成长期的孩子伤害更大。孩子的心事如果长期得不到倾诉,内心世界往往容易变得封闭,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多鼓励,用赏识教育培养孩子的信心和个性。美国著名作家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自信心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一种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它是一个人人格的核心。

  最后,做好学生的榜样,用智慧和真情感化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撒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散播一种榜样,我们就能够时时看到奋斗的目标和参照物。因此,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班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教师的一次模范行动的作用胜过千百次说教。

  在肖川博士的书的陶冶下,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像书中所阐述的那样,将爱、将智慧、将真情倾注教育的每个细节。更加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努力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3

  黄老师面对着一年级的孩子,每天感受着他们的可爱与“可恨”,这不,上课铃响起来了,却仍有几个仍在若无其事地吵闹着。她静静地站在门口等了一会儿,希望他们能知道老师的出现。结果失败的是黄老师,等了几分钟,吵闹依旧。哪几个不知好歹的小家伙,他们好像根本没有感到老师的存在。老师表扬和批评对于那些调皮的孩子根本是不痛不痒。

  这是“怎样集中学生注意力”的问题。作者的经验是:先分析情况和原因,孩子的注意力有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收敛的;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散漫的。

  上述学生的现象属有意注意达不到一定程度,无法进入学习状态,他们虽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习者”。这是心理发育滞留的表现,一般都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处理对策是如果这种孩子在全班同学中比例不超过四分之一,只要这些孩子还没有闹到讲不下课去的程度,就先不管他们,给多数人讲课。这样由于儿童的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过一段 时间,这些“不知好歹的小家伙”,可能会有所进步,慢慢的多数就跟上来了。如果这种孩子的比例太大,教室宛如“猴山”没办法得到安静,老师只好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来吸引学生。

  无意注意的.规律是:哪里声音大,哪里色彩鲜,哪个人动作怪,什么事情好玩有“冲击力”他就会往哪里看,老师可利用这个规律,发动学生做个游戏,说句吸引人的笑话,唱个歌,做个怪异的动作,把学生的注意力先吸引过来,然后抓紧时间讲课,一旦多数学生注意力松懈,要赶快停止讲课,搞点课上游戏,让学生放松,等待下一次机会。切莫大发脾气、厉声呵斥等高压手段,这对学生心灵有伤害,对老师自己的心理健康也不利,而且会越来越不管事,陷入恶性循环。只要基本上能稳住大局就讲课,慢慢磨,可能这是比较明智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4

  这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节选了100个发生在小学的典型教育案例,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些教育案例进行了点评和剖析,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是多么不易,

  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丰盈一个人的智慧,开阔一个人的眼界。 王老师做教育确实是有心人,正是由于他对教育的那份全身心的投入与激情,从而让他对案例研究情有独钟,书中的一个个教学故事他似乎是信手拈来,而细细读来,每一个案例是那么真实、科学、经典而又富有典型性。以前我也和很多老师一样,认为一个好老师只要有爱心,有耐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后来我发现在那些问题学生面前,即使一个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没有对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靠老师的爱心和耐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开始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尝试着去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家庭,然后采取一些相应的办法,反而取得了好的效果。像我们班的随班就读生,王琼瑶同学是班中一位女同学,这个孩子智商不足,有时候自己都无法照顾自己,身上总有很重的臭味,大家经过她时,都要捂着鼻子走,还有人骂这个女孩子了,王老师常常见她低着头坐到了教室最后面。经了解,这个孩子根本没人管她,王老师找出自己孩子的鞋子衣服给她穿,现在这个女孩爱干净也变得漂亮了,不再自卑,能快快乐乐地跟大家一起玩。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100个案例,无一不是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碰到的真真切切的事情,实实在在的问题。王老师在对多篇的教学案例的剖析中,用他切身的体验给我们做教师的一忠告:教师应形成研究与反思的习惯,要学会思考,学会理性思考。王老师注重于深沉的思考和理性的诊断,想办法把原因和结果分析得深入浅出,让人心服口服,应该说书中的每一个案例经得起质疑和推敲。我会好好的思索,细细的去品味感悟学习教育的智慧,把它应用的教学当中。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5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 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6

  假期里,读了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尤其是第一部分,教师问题。文中的一篇篇案例就好像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是我们每天工作的写照。读过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和收获就是,教师除了要有“爱的能力”之外,还要有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呼吁我们教育群体要爱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一出现,对学生造成伤害以后,媒体的报道更是让社会质疑教育者的爱心。我们每一位做教师的,扪心自问,没有谁会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我们都是真心真意地爱着我们的学生。但是为什么还会对教育者有质疑的声音呢?在读了这本书之后,似乎找到了答案。我们的教育中并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爱的方法”。所以,我们爱的很累。总觉得对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什么回报,却不见学生有明显的进步。因此,我们的爱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细细反思我们的教育,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已经掌握了很好的教学方法,对教材把握的也比较准确,能较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还能全心全意地爱学生,以为这样就能做一名好老师了。其实不然。怎样才能让智慧与爱并存,让我们的教育生动而有意义呢?我想,我们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其实还有很多。因为我们面对的儿童,他们每天都在身体上、心理上和思想上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我们只靠自己积累的那些“经验”,现在看来,已经远远不够了。那么,我们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学会智慧的爱。那么教育智慧来自于哪里呢?我想这种智慧应该来自于渊博的学识,来自于对教育和课程的理解,来自于娴熟的教学技能,来自于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等多个方面。当下的教育,所谓的“经验”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要从多方面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是最为重要的。那样我们才能成长为一名名符其实,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7

  没错,这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吕爸爸就是作者吕红兵,是怎样的一位优秀的爸爸呢?既然是以爸爸的身份写的书,那么,一定要了解一下这位爸爸。

  看了介绍,才知道原来吕爸爸不简单呢,头衔还真不少,他一位心灵导师,“爱自然生命力”体系亲子导师,青少年潜能激励专家,中国教育学会杰出校长。那么,接下来就看看吕爸爸培养孩子们的家教智慧吧!

  培养孩子的核心就是培养孩子的心灵,因为培养孩子,就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既要身心健康。而心灵的培养主要是培养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责任心。“四心”的培养,是精神人伟大、卓越、幸福最核心的四方面,这四方面贯穿一生,和学习、做事、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不能分割的。吕爸爸在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如何培养四心,以及在家庭中出现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对四心培养的影响。

  懂得孩子的心理营养需求,就像我们的身体需要营养一样,孩子们的心理,也是需要足够的营养才能健康成长的。在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对心理营养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但同时,如果孩子缺失了心理营养,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难养”状况。我也上过心理营养的`课程,对这个内容特别的认可!特别是孩子到了上小学和青春期的时候,如果心理营养不足,孩子会呈现出各种学习和生活上的不良习惯比如,拖拉,撒谎,胆小,叛逆等等。

  传递孩子成功七心态,良好的心态能使孩子充满信心,良好的心态,也能使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对孩子而言,拥有这七个好心态,就会处于一个有安全感,内心充满力量,自信,阳光,有价值的状态。这样,做事也会很轻松,其实,大人也一样。

  掌握父母九大基本功,做父母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个职业薪酬不高,返利不确定,风险又大,不可预测性太多!如果掌握这九大基本功的话,或许在父母的从业过程中会少很多坎。这些基本功虽说基本,却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作为父母的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修炼中,才能让自己更为坚强,坚定的成为孩子的后盾。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8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一件漫长的事情,它既会让你在每天上课批改作业的单调枯燥中消磨激情,也会时时刻刻发生各种“突发状况”,充满挑战。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也正因如此,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优先于“成才”,因材等。道不远人,大道理就不难悟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然。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缘于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古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其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的实践。

  《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中提到,参加教育工作需要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带着这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用心去体会课堂,将学生真正的放在心上。你每天所要面对的.不单单是几十个学生,他们是几十个家庭。农村家庭,本就经济较为拮据,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他们的孩子是他们整个家族“翻身”的希望,他们将一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他们的下一代!而这份寄托,往往需要我们教师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我们要把学生让在心上,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用心灵去赢得心灵。

  智慧和智慧教育并不神秘,虚空和复杂,但也并不简单。我们不能使智慧教育简单化,不能为智慧而智慧,刻意去追求智慧教育,重要的是寻求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支撑,让其水到渠成,应运而生,在不经意中让智慧进入心灵,进入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

  “教育是一种诗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让我们慢慢地行走其间,且行且修炼,让柔软从心间滋生,进而蔓延至整个鲜活的个体,用心去陪伴和守护孩子的成长!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9

  暑假里拜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虽然平时我并不喜欢这一类书籍,至今也还没有看完,但是书中真挚的性情和精心锤炼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有一种对教育生活、对教师的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肖川教授一门心思为教师写作,能从具体的事件中抽象出普通的道理,将为人处世的道理渗透在日常的生活中,将习以为常的生活点缀出诗意的灿烂。

  肖川教授认为,做教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是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学习的途径很多,每天挤时间学习,可以获得知识的增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总会发现一些问题,一些现象,可以有意识地去做一些探索,自觉实践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并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做个有思想的教师,会使得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积极地捕捉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会使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味,尤其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一个人思想丰富,你就能看到思想贫乏的人看不到的东西,处理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就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更精细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样,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我们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

  做个有思想的教师,会自觉而自然的地引领学生,使其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挥教材这一重要教育资源,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要创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就需要有一种文化的眼光,对作品有一种较高的鉴赏力,教师就需要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对于我们新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有的.会去网上搜罗教案,有的会用共享的好教案,然后在课堂上照搬。我个人认为要辨证地去模仿,要学习名师教学中的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及精湛的教育艺术,不可全部模仿、不加思索地去运用,要做一位善于思考、有思想的教师。

  思想是理论的灵魂。当今我们要做个有思想的教师,就是对教师职业内在尊严的诠释与追求。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温暖的思想之中,希望在我们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的思想还会在足迹中闪光,并照亮前行的路。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0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读书活动,我可能很难这样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这样一本教育书籍。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在封面反面的折叠处,写着作者李镇西的简介,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爱”这个字,是教师教育里经常出现的,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我有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教育吗?我真正地爱学生?读了《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章后,我觉得自己对教育里的爱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大学里,曾经听教育学的老师说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现在,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是绝对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结论,教育出来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当老师需要爱心,作者李老师认为,所谓“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爱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体罚都离开是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谈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应该根绝的,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离不开惩罚。教育惩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身边,如果我做到了这些,我相信我也能够让我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对于这句话,李老师也给了我新的理解:“把心灵献给孩子”而不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应该允许我们老师留点心灵给父母、给孩子、给爱人、给自己。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捧着一颗心来,带走半根草也没有什么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爱,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地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因其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爱与冷落。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智慧》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的同时也是纸上谈兵,希望能启发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来教育的方向,以后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如何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1

  暑假中,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智慧》,这本书就如同一盏明灯,让我豁然开朗。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在该书中,就教育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及个体的发展功能,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的认识素质教育。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教育与惩罚的关系。

  应该说,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强制性”与我们现在反对的思想专制不是一回事。作为社会人,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暂时“剥夺”个别人的学习权利——也就是说,必须予以必要的惩罚。

  什么是惩罚?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甚至可以请出教室让学生反思其过(对所谓“请出教室”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好简单肯定或否定);或者是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比如做卫生不认真而罚其重做等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

  但不管怎样的教育惩罚,都不能是体罚。有的朋友不理解我的这个观点,他们认为,既然是惩罚,怎么又不包括体罚呢?体罚不是惩罚的一种吗?

  总之,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而且我们提倡的“教育惩罚”应该充满现代民主精神。这样的.“教育惩罚”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学生与班主任享有一样的权利,班主任与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在这样的机制中,学生开始尝试着自我教育与民主管理的实践,切身体验着集体与个人、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的对立统一关系,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尊严与人格的平等。这样的教育惩罚,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注意,不仅仅是“法制”)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而这正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所应该包含的基本要义。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2

  暑期期间,利用空余时间读了学校推荐的肖川所著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我深有所感。在一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越来越体会到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交往。如果交往双方都愉快,那么教学工作便是水到渠成。反之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常常会有学生因为不喜欢老师而不喜欢那门课程。所以让学生爱上那门课之前,得先让他们爱上教那门课的人。因此教师在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学即是一种交往,那么作为交往对象的学生就不可以仅仅看作是一个知识灌输的容器。教师不可以机械地思考如何将知识灌进学生的脑子。而是要将他们作为一种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他们有想法,有情感,会哭会笑,会犯错会进步。遇到问题,不是简单地批评指责,要沟通了解,等了解过后再提出建议,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教师。

  在交往中,也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会交往形形色色不同的朋友,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也会越来越发现他们每个人的与众不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作为教师,不应该按模具来打磨学生,要充分尊重理解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发现他们有别于他人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也要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理解那些缺点,并且采取适当办法帮助他们改正。

  既然是一种交往,那么师生双方就应该是平等的,并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自身也要恪守,否则在学生中就不会有威信,那么学生就不会按照你的要求来执行。对于学生与学生,教师也要注重平等。不要因为学生成绩优异就给予过多偏爱。将爱多分些给教师没有注意到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教师的追随者。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并非只是在课上。课上的交往只能是广泛的,大幅度的。而想要和学生“交心”,教师更应该注重课下与学生的交往。真诚地关心学生,在学校里有没有什么事不顺心,有没有与小伙伴闹矛盾,晚上有没有早点睡觉,周末有没有去哪里游玩。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师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教师、学校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苦闷的学习地方。

  教学是门艺术,而交往则是将它变成艺术的途径之一。不将教学仅仅当成是工作内容,而是生活中必要的交往,是认识了解并且陪同一批批鲜活可爱的孩子一起成长的美好旅程。这样的话,教学就是一种美了。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3

  我的教学生涯已经有八年了,还谈不上老教师,但已不再是新教师了。只教了四年半英语,由于身体原因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英语教学中,校领导为了照顾我,减轻了我的教学任务,现在只教三个班的地理。从教地理开始我发现自己逐渐变得懒惰了,没有了上进心,也不像教英语那会儿那么有激情、有干劲了,当然也懒得动脑筋。再加上地理是门副课,学生都不像语、数、外那么重视,很难教出成绩。所以,我渐渐地有了倦怠的心态。

  直到这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发放了《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这本书,校长语重心长地寄予希望: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这部教育专著,能够从中受益。

  以前我也读过一些教育著作,比如《陶行知文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爱心与教育》等等,这些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境界甚高,由于自己的理解、感悟能力有限,读起来有点吃力,因此都没有认真地读完。徐建平校长的这本书就不一样了,在我看他的'自序时,就感觉写得很真诚、很朴实、很亲切,让我产生了喜爱之情,就静下心来读了,在每天课后的业余时间里,我都要翻开认真得读上几页,还把他的真知灼见做了笔记,时刻提醒自己反思、应用,实践在自己的教学当中。读着读着,竟有些爱不释手。在他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先进的、成熟的教育理念,真切的能让人活学活用的教学案例,还有穿插的流行歌曲、热门影视、幽默漫画等时尚元素,都让我倍感亲切,觉得徐校长不仅仅是一位教育管理者,更是一位师者、思者,我对徐先生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这本书我很快就读完了,有写得精彩的篇目甚至读了好几遍。徐校长的这部著作,真正搅动了我的内心,让我又一次有了“爱”的冲动。我要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这份平凡的职业。徐校长说,每个人最初都是混沌、蒙昧的,而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觉悟,醒来也就是“觉醒”,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是如此,甚至更是如此!所以也就更加需要不断搅动自己的内心。

  通过读这本书,我的灵魂和徐校长进行了一次长谈,我觉醒了,我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这样倦怠下去了,我要展现全新的自我,变得自信,充满活力,用我的行动,去感染、带动我的学生。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刚走上讲台那会儿,充满激情、积极向上、喜欢思考。我要释放出正能量,在不断的思考、反思中释放出我的教育智慧。

  在这里,我把自己这学期在教学上的一些反思写出来,作为对徐校长这部著作的感恩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4

  合上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国26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的一个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林崇德在第八章也谈到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方法。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

  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5

  当我读了这本书,我想说,这真是一本好书。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懂,也没有完全弄清作者所阐述的观点之间的联系,但是,它吸引着我去读它。它促使我思考,进一步理解教师、教育、教育智慧到底是什么。

  在教师身上我们寻找什么?也就是,一个真正的教师身上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马克斯·范梅南先生列举了很多: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里,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探求世界奥秘的激情,坚定的道德观,对世界的某种洞察力,面对危机时刻乐观向上,最后,幽默和朝气也很重要。

  教育学存在于情境当中。在我的眼里,教育学一直是个相当枯燥的理论性词语,但是范梅南先生生动的论述改变了我的看法。事实上,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每天与孩子说话的情境当中,教育就存在于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方式之中。我们与孩子的整个教育生存都是一种对他们说话的形式。即使是我们静静地聆听、扬眉、鼓励地点头、拥抱、转身或面带深情地吸引孩子短暂的注意里,我们都可能是出于教育学意义上的关心才这么做的。

  的确,教育学不仅仅是个词。教育学不是在可观察得到的那类事物中找得到的,就像爱和友谊一样,存在于这种情感的亲身体验中——也就说存在与极其具体、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是一个成人对孩子个人发展做了正确的事。不管我们父母或老师如何精确地做事,教育学总是深深地凝结在大人和孩子的关系的本质当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学不仅可以定义为某种关系或某种行为方式,教育学使得一个际遇、一个关系、一个情境或活动变得有教育学意义。

  教育学使我们的心向着孩子。究竟是什么激发了我们对儿童的教育学兴趣呢?教育学的满足感并不主要在于我们内在的科学性的好奇心,而在于为了儿童的缘故二队儿童发生的`兴趣。也就是说,我们对儿童的兴趣不是由于对“客观”科学的没有感情的态度所激发的。相反是因为对孩子的热爱和关心所产生的。教育学做关心的是孩子的自身积极发展。这些阐述都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教育学的本质更加清晰。

  这本书引导我们更善于反思,并为我们提供许多源于生活的经验,这些经验使得对教育学的反思首先是有意义的,并且是可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明白教育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孩子们的幸福,让我们教育者始终能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6

  在没有阅读《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这本书前,我本来以为,只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上起课来轻松的就是有智慧,可为什么在实际教学中却不是这样呢?我想,这本书也许能够帮我解开心中的疑惑。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智慧型教师的真谛。

  《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一书,从教育的智识、智能、智谋、慧眼、慧心、慧情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教育智慧的内涵,告诉我们教育智慧是教师在知识、经验、情感、理性等学习或习得的基础上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注重案例的开发和利用,用典型的案例阐明深刻的道理,注重用清新流畅活泼的语言简明地论说事理,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也唤起我们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诠释与实践案例。细细地看完了这本书,我真的是受益匪浅。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才会是优秀教师。文中运用典型的案例阐明深刻的道理,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让我在阅读中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有所成长。

  我明白到教师要修炼自己的知识和见识,要做知识的富豪和”杂家”。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既要读”有字书”,又要读”无字书”,增长自己的见识。其次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很重要,教师的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升综合能力的修炼。只有拥有了灵动的课堂教学能力、因材施教能力、实践反思能力,将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共同运用于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再者,教师要拥有一颗慧心。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教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条件。但是爱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宽容,教师爱学生要学会严慈并济,正视学生的小毛病、小错误,及时纠正,严格要求,促其改正。责任心是教师教育事业成功的基石,只有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才会热爱自己的事业,牢记自己的职责,并为之全力以赴,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通过阅读《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我深刻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所欠缺的“智”、“慧”还有很多。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教育智慧,修炼成一名有智慧的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7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教育家的智慧不仅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幸福,更会带来孩子的幸福,教育的春天。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一书汇集了国内优秀教育专家的访谈录。这些访谈围绕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等展开,展现了教育专家的智慧和研究途径。书本保持了访谈的现场感,读来轻松愉快。

  在教育家李振西异想天开的教育生涯中,彰显了教育家的魅力;在教育家李吉林身上让我感受到积极工作的无限动力,40岁才是她教育科研开始的年龄;在教育家顾泠沅的教育专著中,我又一次深刻学习了教育科研的组织原则和实施管理的过程;在教育家张思明身上,看到一位教育者勤学、求索的精神;在教育家张化万"将玩进行到底"的教育理念中,明确了小学教育的真谛;在教育家刘彭芝身上,让我感受到管理的力量和无穷的魅力;在教育家康由岩身上,我们不得不感受到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忘我精神。

  在这些教育家中,杨一清校长可能是距离自己比较近的一位。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大学的.讲堂上,他专程来学校给我们作一场报告。报告的内容虽已模糊,唯一记得的是他亲和的神情。而后,几位好同学进入学军小学,对他更是称赞有佳。第二次见他,是在两位同学的婚礼上,杨校长每次都热情洋溢地发表贺词。就像是她们的家的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据说他现在退休后,还喜欢到学校修剪花草。

  45年风雨历程,45年教书育人。这位将一辈子献给学校的教育家,在学军小学发展的路上贡献了智慧和一生。他的生命和学校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书中"校长是这样炼成的"的标题印证了杨一清校长的一生。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将智慧家的思想和经验传承给教育岗位上的每一位老师,当我们阅读智慧,用智慧武装自己时,我们也在智慧自己的人生。

  "教育需要智慧,智慧需要理智、阅读、实践和思考。只有智慧地化解各种教育问题,创造性地投入工作才能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和欢乐。教师职业不应该仅仅是'奉献',或者说,这个'奉献'本身也是收获,收获成长!教师的成功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学生的成功之上,也应该有自己的成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8

  本书汇集了16位教育家的教育智慧。这些教育家是中国基础教育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典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教学智慧和成长历程。

  "在中美两国教育之间,可能存在一个中间地带,双方可以基于各自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用以改进本国的教育教学。寻找中间地带是一种智慧,一种不走极端而达到集大成的智慧。"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教学主要存在几种弊端:一是单一讲授的上课方式,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二是班级规模大,一般超过40人,多的是50人以上;三是低认知水平的频繁考试和高度竞争,造成教师、学生负担沉重。有的学者甚至把中国的教学特点描述为"一个受尊敬的.长者传输知识给处于服从地位的年少者。"

  失去了爱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离开了生命之源的研究,哪怕能比较出四方形的凝重,或者圆形的包容,甚至更为华丽而实则平庸的表述,终究还会陷入空洞。在当今社会,涌动着一股人称"浮躁、浮夸、浮华"的潜流。其间,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也渐趋多元,有的为谋生,有的为应付,有的为名誉,、利益或地位,在滚滚红尘中,只要求之有道,那都是正当的。但如果加进一点爱,教育研究所必需的奉献才能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而教师所做研究中的创造才能成为一种职业的欢乐和内在需求。爱意能滋生奉献,爱意能萌发创造。爱的力量是神奇的。

  爱与回归:其实,哲学上的"回归本原"原本是一个梦,人类有了梦才有进步。本原的含义太深邃,古希腊柏拉图指的是"理念",赫拉克利特指的是万物元素的"火"。至于对教师的教育研究来说,原应回归到它的本意或本身,从以往的割裂、偏颇或扭曲中走出来,那当然也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明白的事。当代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我们已经走了了一个光滑的冰面,冰面是理想的、没有摩擦力的。但是,没有摩擦力就不能往前行走。要前进,还是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我很赞同把教师的研究指向自己的工作实践--他们所熟悉和钟爱的学校、课堂和学生。

  课堂教学应该"立足现实、开发传统、借鉴国外、面向未来",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只有能让学生聪明起来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9

  素质教育早已是大家熟悉的名词了,但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我想很多老师也和我一样对于这些问题还存在着困惑与不解。在林崇德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林老师就教育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及个体的发展功能,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的认识素质教育。也使我眼前豁然开朗,对素质教育有了新的正确的认识,使我对教师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具有怎样的素质呢?读了林老师的书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具备德与爱两方面。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中的“业”字,师德的体现就是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我们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文化、经济、政治人才的职责,这副担子不轻,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很高的积极性,要有事业心及强烈的责任感,做学生的楷模,公平对待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师爱是师德之魂,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然而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更加困难。林老师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

  让我们努力把我们的爱化为神圣的爱,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吧!在工作中不岐视每个孩子,公平地对待他们,从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爱护关心他们,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老师的爱,用爱去改变学生,老师也能收获人生的快乐!其次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这就象盖房子要打好地基一样,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抓住备课的要领,讲课的艺术,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关系,只有这些地基打牢了,教学才能更有效的进行,才能收获预期的目标。做为教师我们要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多参加科研活动,多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再次要了解学生,林老师在书中以详实的内容向我们介绍了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可以更好地打造出适合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我们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

  现在的学生,从走进校门的一刻起,就背起了沉重的担子,而这本不该属于年幼的孩子们,因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应学会尊重与理解孩子们,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与成长,多和孩子交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他们成长路上的大朋友。让孩子们真正成长为阳光下的灿烂少年。

  慢慢回味林老师的字字句句,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精进才能领会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体会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阔达的人生境界。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0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事业,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是造福于他人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幸福的伟大事业。我希望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看一看这本书,学学李希贵老师的一些宝贵经验,肯定能够看到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标杆,通过教育家的今天看到自己的明天。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1

  《中国人的教育智慧》是为全面挖掘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并正确地汲取和借鉴我们祖先的家教财富所编写的。

  《中国人的教育智慧》选篇纵贯古今,篇目多系名人名作,内容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言、立功、读书作文、婚姻家庭、待人接物等社会人生的许多方面。它们体现着中国历代一百余位有成就的出色的家长与历史名人智慧的灵光和丰富的教子经验。该书对于传授知识和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是呀,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看了这么多的家训,让我真的感受到这些长辈对他们晚辈的爱,而且言传身教,感情真挚,让我深深感到了他们对晚辈那份深深的期待。 读了这么多家训,其中颜之推的家训让我感受最为深刻。颜之推说,人们看到邻居或亲戚当中有出人头地的人才,都要子弟钦慕崇尚而学习他,却不知道学习古人的'人生智慧,多么短视啊!世人只看见骑马披甲,长枪强弓,就说我能成为将军;不知道当将军也要有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判断形势,明鉴兴亡的智慧才能。

  只知道上传下达,收税敛财,就说我能成为宰相;不知道当宰相也要有敬重奉事鬼神,移风易俗,调节天地阴阳,推荐举用贤才等学识气度。只知道不贪腐,办事讲求效率,就说我能治理百姓;不知道诚心待人,为人楷模,御民有术,止风灭火,消灾兔难,化鸱为凤,变恶为善的种种道理与办法。只知道捧着法典,早晨判的刑罚到晚上就赦免了,就说我能够执法;不知道“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必追问而案情能够明朗这样的聪明才智。推广到农民、商人、工人、小贩,杂役、奴隶,钓鱼的、杀猪卖肉的,喂牛、养羊的,他们中都有杰出明达之人,可以作为老师和榜样,广泛地向他们学习,没有不利于事业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我们应该学习前人的经验,旁人的经验。处事虽然需要个体经验,但更需要知识;这知识就是前人的人生经验与生活智慧。现代人过分重视机变技巧,乐于重复建设式的亲自“发现”与个体的体验,忽略了前人的经验与智慧的学习,因此常常是孤陋寡闻。作为我们应该看到身边的榜样,更应该踏下心来多读读经典,他们的思想一点也不落伍,反而比我们看的更透彻一些。所以读经典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智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2

  合上张平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日记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

  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作为一名教师,把“工作就是服务”落到实处,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务内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把认真为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左右铭,用自己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工作就是服务”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推进到自己的每项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3

  自收到工作室赠予的吕兵文老师《体育教育的智慧行走》这本书的这段时间,便开始细细的品读这本书。吕兵文老师自大学毕业就扎根农村教育,一干就是27年,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教育新兵,成长为首批市级名师、首期市教育名家工作室主持人、省级课程专家、教育部重点课题主持人、正高级教师,真正成为一位扎根农村从“草根”崛起的名师,无不让千千万万的体育人为之感到骄傲与敬佩。

  吕兵文老师用它的坚持与智慧以一名普普通通的体育老师发表了各种体育文章,做成好几个省级课题项目,甚至出版专著,这出乎了许多人的想象。也让我更加迫切的想要通过本书去了解这个“草根英雄,正巧此书也正是吕老师介绍自己从工作开始到如今取得成绩的心路历程,以及吕老师是如何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一点一滴的成长起来的。每一章节都彰显了吕老师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每一篇文章里都透露出吕老师刻苦钻研的那股冲劲。反观自己,自愧不如。

  困扰着教师成长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写作,有太多人“望笔却步”。而纵观吕老师的成长历程,就是从写作开始,写作改变了他的命运,升华了他的思想。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从豆腐块、小报道撰写起到出书立著,自古“写作伴孤独”,谁能看到他背后是用“流着眼泪在微笑”呢?每一种幸福的甜蜜往往都是残酷的,这个背景作者已多次强调是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结果换来的,它再次诠释你能走到哪里取决于你全部的注意力朝向哪里。

  正是对研究的情有独钟才使他保有使不完的激情。书中主要述说了他关于体育教研与科研所做的从乡村到国家级课题的一系列研究。研究使其成名,也使他从一位教学一线士兵成长为一方学科“诸侯”的华丽转身。更难能可贵是吕老师一路成长过程中始终不忘推动地区学科及全国同行一起科研成长,并一直饯行着“地位越高责任越大”的`体育人担当。他一直在努力通过推广《中国学校体育》“草根争鸣”论坛让更多的人梦想成真,他愿意成为别人梦想的支撑。让我们看到了当一个人对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对自己的专业非常执着的时候,不但可以照顾自己,也可以造福别人。

  这本书让后来人无比坚信“你也可以”,因为活生生的看着吕兵文老师做到了,且是可以被模仿的。模仿不是一种低级的智能,而恰恰是非常重要,十分高级的智能,天才总是从对前辈天才的模仿开始的。吕兵文老师的这种体育精神就像是指引体育人探索未来的一道亮光,这一道亮光将汇集成体育人成长路上的领航灯塔。灯塔它虽然有点遥远,但终究会到达。这个世间有些人会因为看到而相信,有些人会因为相信而看到。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4

  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所撰写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从实际情境与现象中探讨教育学的问题,提出了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教授法”,为理性的教育学注入了丰富的情感。

  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平等相待的心。只有当教师用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才会消除“火暴”脾气、减少“急躁”情绪、避免对学生疾风暴雨般的“训斥”,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学生。

  (2)要有敏捷的思维。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善于因势利导,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特别是遇到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如何在不伤害学生情感的前提下保持教师的威信,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并转化其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发散性的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同学,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4)教师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是实施课堂教学机智的前提和基础。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有效创设教学情景;熟悉学生,教师就能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做到这 “三熟”,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判断,妥善处理;还可以尽快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总之,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

  课堂是动态的、不可预知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很多棘手的突发状况,如果不能灵活的处理好这些事情,就可能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是终身的影响。我们都是从学生成长到今天,很多学生的做法、想法,其实我们都可以进行一定的换位思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决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学习,不断地积累与反思,让自己继续成长!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5

  很喜欢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

  肖川教授在《感悟人生》中所言:“心比天高的人,往往命比纸薄。‘不欲其所无,穷尽其所有’,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努力发现其价值,这大概就是人生的高贵之所在。”很认同他的人生感言,珍爱学生,珍爱家人,珍爱自己,尽自己的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问心无愧,我想,即使自己做的不够理想,也无需自责了。教师要学会解放自己,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魏老师说,一个人的乐观取决于内心深处的达观,不去关注失去的,只关注自己内心坚守的部分,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进行盲目的.攀比,于是心中就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全心全意地爱自己所拥有的,全身心地和它绑在一起时,每时每刻每处都能生活在快乐之中。

  肖川教授也在书中诠释幸福,真正的幸福,是我们对于自己充实、丰富、纯洁、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体验。当我们用真诚的言论和行动去振奋别人的同时,也振奋了自己;当我们用广博的爱心去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自己。是啊,三尺讲台是我们播洒理想的舞台,每当我们看到学生在自己营造的一个又一个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自由地畅谈,激烈地争辩,大声地欢笑。这种幸福又怎能用言语来表达呢?

  感叹之余,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育,自身的修养,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因为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会让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是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作为教师,在你的教学中,你把什么样的内容带进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你的文化底蕴,你的文化眼光,取决于你的价值追求。

  肖川教授对书的嗜爱也让我怦然心动,静静地阅读,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回顾自己有时因种种原因疏于阅读,无心体味读书的乐趣,悲哉!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智,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一脉书香呢?

  走进书里的世界,享受精神的丰润,平凡而幸福的生活,绽放自己的美丽。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平淡真好!平平地,不令我们颠踬;:淡淡地,不让我们昏醉,使我们坦坦荡荡地处世,明明确确地看人。所以平淡也是最美的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6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xx少年”、“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7

  本学年,我读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此书是肖川博士的一部力作,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

  本书虽为随笔,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着的思想火花。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念肖川的话: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以后我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8

  暑假期间,我在家认真地拜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籍。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把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感受到豁然开朗,读书中使我深深地领悟到读书不但能学到无穷无尽的知识,还能使我心中的烦恼消失,真是一种金钱买不到的无价之宝。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能增长知识,读书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学生。人们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句话说的真是有道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教学中鲜活的.案例,让我受到无穷的启发。

  从这本书中的每个案例都让我深切感觉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用一颗真心、全身心地去爱每个学生。《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教师对学生的爱就如池塘和水,教师心中没有真心的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只有去爱学生,了解学生,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只要教师心中有了爱,爱能产生无穷大的力量。不过教育的智慧也是不可缺少的,既有爱心的教育,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在教育的生涯中教师们都能深深感受到“智慧与爱心都重要”不能够倾注了爱或智慧。

  点评案例1的标题中说道,老师们都倾注了爱,太宠孩子了,而把教育智慧看做其次,学生光得到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也比较多,我们班有个女孩子一直特别娇气,有一天星期二的下午学完特长回到教室和同学玩得十分的开心。快要上夕会课时,她就安安静静得走到办公室,低声细语地对班主任说老师我不舒服头晕,我要打电话给妈妈来看我。打了电话后走出教室,十五分钟过去,爸爸来到办公室和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然后带她到医务室看医生,结果没什么问题,就是喉咙有点发炎吃点感冒药就好了,孩子就说我特别不舒服。想爸爸带回家休息,一休息就是两天,每天老师打电话探望,学习那下了,利用课余时间补,像这样的事情不知在她的身上出现了多次。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家长感动,令身边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家庭的教育。还是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孩子本身的原因,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对一个个活波聪明可爱的孩子,要用心的教育每一个孩子,用心关注“优秀生”更要关注“潜能生”,使童年的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多给他们创造表现的学习机会,能使每个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9

  教师只有读书,才能拥有不竭的水源,不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寒假读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读后感。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智慧和师德修养,学校组织教师阅读教育名著,我选择的是《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该书为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王晓春所著,本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老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短小,可读性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思路独特,发人深省,读后令人深受启发。本书既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的范本,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课堂上,作为教师最讨厌那些坐不住或者不时做小动作说话的学生。虽然对他们多次提醒,反复教育但仍不见起色,真是恨铁不成钢。《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案例30讲的是黄老师向王晓春老师求教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看了王晓春老师的支招,我觉得受益匪浅。其实,原来是我们没有把握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王老师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有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收敛的,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散漫的。现在有不少学生有意注意水平很低,东张西望,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自己想干什么,不知自己该干什么。他们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习者"。这是教师最头疼的。而无意注意的规律是:哪里声音大,哪里色彩鲜艳,哪个人动作怪异,什么事情新鲜好玩,他就会往哪里看,这种情况小学生中表现很突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他们生理、心理所处阶段出发,灵活多样的采取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一种方法集中连续实施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使学生感觉厌恶、疲劳,分散注意,从而出现讲话、做小动作的现象。以一种方式为主,伴以其他方式交替进行,降低学生的紧张度。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多以身边熟悉和感兴趣的例子介绍,甚至穿插一个故事,一个笑话,绝对不能单一化,从而有效的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交替,穿插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松紧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我还没有全部读完,但读到这儿,我已经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40

  通过对《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这本书的学习,我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到:教学思考内容宽泛,可记成功之举、可记教学机智、可记学生见解、可记再教设计,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一、要用心爱护: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真诚地热爱学生,用我们的爱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要用心学习:

  现在的学生的兴趣广泛,好胜心强,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要学习就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多关注那些研究教育教学过程的书,多从简明的教育案例、教育叙事中寻求启示,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和教育的智慧。除了向书本学习,还要虚心向同事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经验,“千个师傅,千个法”,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成就自我。我们要善于虚心向他人请教,学习他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

  除此以外,还要虚心向学生学习。教师不要以为自己是万能的上帝,班内几十个学生的智慧之和,是没有哪位教师能够比拟的,放下我们的架子,才能真正体现师生平等的内涵。在工作中,真正形成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意识,有利于达到师生双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呢?

  三、要用心研究:

  成功需要付出,人生需要磨练。我们教师时常会在教学中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以及困惑,作为教师,我们要潜心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等,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细节,学习借鉴杜郎口、洋思中学的'经验,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研究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讲究技巧与方法,学会“望闻问切”,用“心”去研究解决问题,真正让思考与实践同行。

  四、要用心思考:

  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我们要善于总结课堂的事,对教师自身教学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对课堂整体状况等等进行思考,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策略,使教育教学趋于最优化。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教学中的细节入手,以爱作为教学的支点,用兴趣作为教学的原动力,思考作为教学进步的源泉,用心做教师,让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成就孩子们的人生,收获人生最美丽的稻穗,也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谱写精彩的教育教学篇章!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41

  在暑假,阅读了《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这本书。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是为了打发时间。随手翻开书本,便是第二篇章“教师要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页,仅仅第一段,便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知识本身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它的力量是潜在的,只有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知识才具备现实的力量。在一口气看完第二篇章后,再重新认认真真地从第一页看起,仔仔细细地品味书中的哲理。

  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子的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的水”,作为现在的教师,仅仅有“一桶的水”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而单凭有知识这一点是完全不行的,正如书中所说那样,学历并不等于能力,有知识也不代表有能力,因为教师的能力的强弱,不仅只看知识量的多少,而且要看知识运用率的高低。一个只会积累知识而不会整合和灵活应用知识的.教师,即使皓首穷经,学富五车,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两脚书橱,是难以有大作为的。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之中,自身也在不断被地变化。这些变化就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不能照本宣科,必须要有相应的变化及创造性。不仅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还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有很多偶然事件的发生,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即应变、将错就错、突破常规、巧借时机等教育手段和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假装糊涂的引导、反弹琵琶的批评、催人奋进的激励、换位思考的共情等教育谋略,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教师要独具慧眼,不戴“有色眼镜”去看待犯过错误的学生。“犯错误”只是一个人全方面中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全部,更不能代表他们的未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有其本身内在的闪光点。对学生给予肯定和欣赏其优点,就能使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智能和特长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沉睡的智慧喷薄而出。一味的指责,只能让其失去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作为教师要有一颗呵护学生的心。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基础,离开爱,教育就失去了灵魂。爱,可能体现在教师的一个动作中,一句话语中,甚至一个眼神中。爱学生,就要呵护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茁壮成长;爱学生,就要以和平的心态,有耐心的教育他们,等待进步;爱学生,就要有对这份事业的高度责任心;爱学生,就要严慈相济,“严”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慈”在学生的标新立异、个性发展的鼓励;爱学生,就要有对这份事业充满热情,用自己的心态去感染学生;爱学生,就要用宽阔的心胸对待每一个孩子;爱学生,更需要让孩子体会成长的快乐。

  教育呼唤智慧。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能都拥有的,需要勤于思考,不断摸索,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不断超越自我。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已成为自己不断前进和追求目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42

  非常好读的一本书,取材于易中天教授的六场演讲,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将中国智慧的精华走马观花浏览一番,尤其适合“观其大略”读者的阅读。摘录一些比较有体会的内容。

  一、周易中的忧患意识。八八六十四卦,63卦是既济,64卦是未济,“已经成功”了,最后还是“没成功”,重新开始,从头再来,而不是圆圆满满大团圆,像童话故事的结尾“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了古老的中国智慧,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二、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不是没原则,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有经有权”,才是中庸,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君臣之道的“唱反调”―“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唱反调是“和”,拍马屁是“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样的“唱反调”已经很稀有了,现在强调的是“高度统一”。

  三、兵家的思考。春秋时代的战争真是“费厄泼赖”,很讲究游戏规则,包括不斩来使、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逐北(追逃兵不能超过50步),而到了战国时代就开始杀人灭国,不那么温良恭俭让了。“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败不败在自己,胜不胜在别人,所有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善战者就要“为自己做准备,让敌人犯错误”。

  四、老子的方法。老子的价值取向就是求下、贵柔、崇阴、尚无、喜欢原生态。易教授以古代房中术做比喻,“女人比男人好,下面比上面好,不动比乱动好”。“善用人者为之下”。

  五、魏晋的风度。魏晋人物的传奇故事体现了一种价值观-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真性情而有雅量,美仪容而有风采,则是因为智慧。“魏晋风度是逼出来的”,它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里程碑,从有用到无用,从人格到性情,从社会到自然。道家求真,儒家求善,魏晋求美。

  六、禅宗的境界。禅宗抓住了佛教的根本,佛就是“觉悟者”,觉悟是成佛的关键,觉悟的关键是自我。佛与众生,只有一念之差,迷还是悟?为什么迷,因为执,这就是“执迷不悟”的正解。禅宗所谓开悟就是找回自己。否定的是执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条,肯定的是自我

  如果一个人乐意去做某件事,而不是强迫去做,相信什么事情也难不倒他。事在人为嘛,只有不去做的事没有做不成的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如果我们每个人把自己每天做的事看作是一种乐趣,那请问世间还会有苦恼吗?想到自己如果把上班换位思考一下而不是把它仅仅定位于收入多少的问题上相信自己获得的快乐绝非仅此而已。

  在工作中,换位思考甚为重要,领导要体谅下属,下属更应该理解领导。把工作环境变成自己的家,把领导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来对待,而不是用那种鄙视、仇恨的目光来看领导。相信每个员工会是最棒的员工,领导也会是最优秀的领导。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43

  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着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有主观能动性。因而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去看他们,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教育他们。因此,我至今还没有摸索出教育的规律,说不上有什么经验。但有一点是坚信不疑的,就是每一个儿童都是可以教育的。如果说有的学生表现很差,那么先不要去责怪学生,先想想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什么不当之处。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 就是 “反思”。我就常常在反思,可以发现许多教育行为不当。由反思而学习,不断地探索教育的规律。经过多年的探索,也悟出一点道理。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能每个老师都知道这一点。但要做到这一点恐怕并不容易。首先要能爱每一个学生。有的老师只爱好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不大能爱学习不太好、不听话的.,或者有点毛病的学生。这就不能叫真正爱学生。其次是要懂得如何爱学生。最近看到一些学校和家庭的暴力,我在想,那个被孩子杀害的父母难道是因为他们不爱孩子吗?又看到报上报道,有的孩子因为愧对父母深深的“爱”而自杀。为什么对这样的“爱”孩子接受不了呢?我们许多好心的老师不也是因为“爱”学生把重重的学习负担压在学生身上吗?时时用分数这柄剑悬在学生的头上吗?这能有好结果吗?这能叫真正的爱吗?爱应该有一个重要的基础,这就是信赖和理解。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能力也有愿望进步的,只要教育得法,他们人人都能成才;同时我们要理解他们,他们和成人一样有各种需要,除了学习以外,他们有休息的需要、娱乐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特别是有保持人格尊严的权利。如果父母或老师不能理解他们,不能满足他们最迫切的需要,教育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可以说是每个人的经验之谈。强迫学习可以奏效于一时,但却不能坚持到长久。许多科学家说,他们的科学发明大多出于他们的兴趣,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老师的教学首先要启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你教的学科发生了兴趣,你就不用担心他这门学科学不好。兴趣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培养的方式很多,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所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基础。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智慧和艺术从哪里来?从学习得来。有的老师一提学习,总是迫不及待地和提高教学质量挂钩,希望立竿见影。这是不可能的。学习是在于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从而就可以悟出智慧来。因此我总是反对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局限在教材教法上。数学老师不妨学学音乐,语文老师不妨学学生物,学习的知识越广泛,生活越丰富,越能悟出点道理来,教育的智慧和艺术自然会形成。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44

  记得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书上的教育家们成功各有各的原因。它引领着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良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也很清晰,就是人性、人格、人品的教育。良好的教育要给人尊严和个性、给人智慧和惊喜、给人快乐和幸福。

  在教育的这个事业上,孔子就有自己教育学生的两条学习途径:一是认真学习书本知识,二是注重社会实践。从中就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上要求的就是要学生能活学活用。如今,在现实的教育中,很多家长和一些学校,在“身心健康”与“学习能力”之间,倾向于选择“学习能力”;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倾向于“智力因素”;在“考试知识”与“非考试知识”之间,倾向于“考试知识”;最后,现实的教育就只注重“考试知识”的`教学,其余一切,如:德育、艺术等活动则围绕“考试知识”转。

  就如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中外家庭教育观念不同。原因在于美国的父母注重让孩子独立自主、独立思考;而中国父母全权一手包办,溺爱孩子。如贝克汉姆,他的15岁大儿子现在就是在一家咖啡厅打工,而中国15岁孩子应该很少有出来打工的,一方面会违反法律规定,雇佣童工,另一方面中国也很少有父母愿意让15岁的孩子出来打工。一个典型的例子———财富观。有个美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所以美国小孩从小就会自己努力,等继承了父辈祖业,也会如此传承,几代过去,就成就百年企业;而中国孩子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们家有很多钱,等我死了,这些将来都是你的了”,所以中国富人小孩,从小就被娇惯坏了,等到他们接手了父辈产业,很快挥霍殆尽。因此,中国也就有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

  很多人说“儿童的潜力是无限的”,因此,我们和幼儿的家庭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潜力,与家长们共同重新认识教育的实际意义,这无异于竭泽而渔!教师不是自然的主人,也不是学习的主人,就算孩子自己愿意,也不要让学生“收到不适合他们年龄、理解力与现状的材料过分的压迫”。有节制的学习、生活,有节制地利用环境。教师在自己的席位上就如阳光照耀全体学生,而学生应用自己的眼、耳、思想集中于教师,并且注意教师的语言、手势、图文并茂说明……。利用各种有趣的教育手段及教学道具吸引孩子,这是幼教的统一教学,让孩子玩中学,学中玩。

  张康桥先生在书上引领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本义,提出多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虽然教育家们的理想和精神各不同,但如果灵活的把教育实践和作品作为一个巨大的“演出剧场”,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教育家的理想和精神集中于一体,那就将擦出一个巨大无比且灿烂的火花,愿我能在书中把领悟的的一切,以尽可能好的形式展现在这个教育的舞台上,从而引领出新一批的莘莘学子。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45

  我很庆幸读了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著作《教育的智慧》。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原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出了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说实话在这本书中理论性较强有许多地方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所以体会不是很深刻。现在将我在这本书中点滴体会与老师们交流。

  欣然的翻开这本书一首赵老师的《理想之歌》映入眼帘。也产生我极大的阅读欲望。国家建设离不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把“师爱”视“师魂”……这首诗包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面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就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那么教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启示,可以让我们回味。

  1.师德与师魂。对师德,师魂,几乎哪一篇文章都要提到的,可见它的重要性。我们教师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教学工作中长作为我们讨论的重要论题。师德主要表现在“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16个字上。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的爱。真是“真情兮,煦煦春风胜母爱;师魂兮浩荡日月齐放彩。”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2.丰富的知识。我们的身份决定了我们一生都要以学习为伴,以书香所染。在教育孩子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是一个孜孜以求的学习者。面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面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习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即要有学科的“本体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又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条件性知识”。让孩子们有一个知识丰富的.领路人,来照亮他们的童年,点亮他们生命的起点。

  3.更新教育理念。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能进步,会成才。这是教师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学生获取学习的自信,争取学习的成功。”

  4.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是其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也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要做到不备课不进教室,备课不仅是上好课的关键和前提,也反映了教师劳动的艰辛正如一位诗人在歌颂教师所写的:“深夜人们在梦中露出笑脸,惟有你的窗口灯光闪熠,映出你伏案备课的身影…….”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简单。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无愿无悔,不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饱满的精神,较强的文化底蕴溶入教改的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