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间隔排列评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那么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间隔排列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间隔排列评课稿 1
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有趣的现象,通过“看”“数”“比”“圈”等活动,由表及里逐步体验现象里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隐含且可以发现的。只要对丰富的具体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就能发现规律。探索规律的教学重点在于“探索”,必须让学生经历亲自寻找规律的过程。如果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就失去了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
上课开始夏老师安排了男生女生排队的游戏,使男生和女生一一间隔排列,在游戏中发现问题,通过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关系规律。简单的小游戏,不仅很快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进入到探索新知的情境,而且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进行了几组排列现象,给学生提供了基于生活经验与认知规律的对话平台。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等排列是有规律的,并抽取了排列现象的`共同属性:两者物体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知道了什么是“一一间隔摆列”现象。为了加深学生对“一一间隔”的认识,让他们找找“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老师出示了课本的主题图,与课本对话,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了对话的场景,师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使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场所。
间隔排列评课稿 2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难度颇高,知识点非常抽象。但王老师“扶”与“放”相结合,引导学生验证规律,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建构学习平台。
在教学中,学生常常对“一一间隔”概念的理解有点困难,原因在于生活当中“间隔排列”的现象有很多:有多种物体一一间隔,也有整体间的间隔排列。因而,如果不解决好这个概念,将会给后面的探索规律造成一定的困难。
这里,王老师创设了手指夹铅笔的游戏,给学生直观形象的一一间隔排列实例,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一间隔”这一概念。
建议:由于数量上不够,类型上也不够丰富、典型,所以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还是应该让学生列举、交流了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进一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体现出规律存在的普遍性和数学源于生活。
二、学生充分感受探究,促进思维发展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王老师师在设计工作表时特意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出符合一一间隔的排列来,将这三组排列编上号,通过幻灯片将其展示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在工作表中特地设计填写每组中两种物体的.对应数量,让学生很好地发现“多1”这一重要的共性内容。
建议:老师应该将一一间隔的所有情况理清之后再来探究数量之间的规律。
三、老师很好地关注了细节
要关注细节,关注学生,注重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验证及其它一些学习方法。
间隔排列评课稿 3
今天教研室杨老师来校听见习老师课。对小张来说是一次小考。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课堂的条理是比较清楚的,教学目标也已基本达到。在课堂上,张教师注重学生语言的完整性,学生对于间隔排列的三种规律能够准确的描述,并能运用这种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当然课堂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个问题时,直接就把这个问题抛出去了,导致有些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后我反思这个问题应该怎么问才有指向性,我想如果我把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问题来问,先问“你怎么知道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的?”因为学生刚才已经整理了数据,不难就会想到用数数,比出谁多谁少,然后教师再问“如何不去数,直接看图能看出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吗?”引导学生理解一一对应,从而更好的理解“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个”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另外我觉得整节课教师上的有些急,这是一节探索规律的课,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索,从而由学生抽象概括出规律,但是这节课教师扶持的比较多,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探索,给学生思维碰撞的空间;第三点在课堂的最后应该有小结,老师应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再一次明确今天所学的规律是什么,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间隔排列评课稿 4
本学期听了胡老师的找规律这一节课,现在说说我的感受。两节课两位老师都合理运用了课件,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收放自如,以生为本,课堂互动良好。在最后的练习方面,练习内容还要甄选一下。找规律的过程要深入到数学的本质。对于一一间隔的排列规律,学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是很容易找到的。教学走到这一步还是浅层次的,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规律?要引领学生走到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一一对应,让学生借助这个工具,达到对规律的本质认识。
规律的描述不应强求统一,而应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习惯。不少教师教学时,先借助主题图教学“两端的物体”“中间的物体”,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其实教材没有给出标准的叙述。我想教材的意图还是让学生自由表达,只要准确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太多的限制。
要通过变式去理解规律,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一一间隔的排列形式,除了例题中的两端相同的情况,还有两端不同,排成圆形的情况。通过画图、实物展示、动画演示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有剩余,排在外面的多;如果没有剩余,就同样多。通过变换的形式去认识不变的本质。
【间隔排列评课稿】相关文章:
简单的排列评课稿5篇02-15
简单的排列评课稿(5篇)02-15
简单的排列组合评课稿01-16
简单的排列评课稿(通用10篇)11-11
简单的排列评课稿(通用6篇)06-02
二年级上册《简单排列》评课稿09-04
二年级上《简单排列》评课稿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