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行》评课稿(通用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评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平行》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平行》评课稿 1
今天,听了陆老师执教的《认识平行》这一课,感觉收益甚大。在整节课中,陆老师对重点、难点的讲解极为透彻。
本课难点是探索平行线的画法。陆老师先让学生自己在白纸上画平行线。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没有格子了,尺在移动的过程中会怎样?(容易晃动)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并说出窗户移动离不开轨道,然后想出利用三角板所在的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另一条直角边紧靠直尺,平移三角板到某一处画出另一条平行线;甚至有学生沿着一张白纸的两边画……学生在比画、争论、互相帮助中兴趣盎然,教师又及时总结画平行线的方法:一合二靠三移四画,学生容易理解,记得也牢。
整节课,老师创设的学习气氛是宽松和谐的,注重了数学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注重了自主探索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交流、发言;还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合理评价,除了课堂上老师机智、幽默的语言外,还有全课总结时的“自我评价”,体现了知识线与情感线的相辅相成。
《认识平行》评课稿 2
一、课堂教学给我们的三个启示
1.指向核心素养。本节课的核心素养表现主要有两点:一是空间观念,这里主要是空间“感”;二是推理能力。凭“感觉”发现,靠推理发展。以往的认识平行这节课更多的是培养空间观念,李老师这节课在培养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推理——判断平行不是仅仅靠观察、凭感觉了,而是先凭感觉找依据——“口有大有小的就相交,口一样大的就平行”,学生的意思其实就是要用两条线的距离判断,老师稍加规范,就是判断依据了——距离相等就平行,距离不相等就相交。然后学生按照自己发现的这个“规律”再去判断长方形中的平行——因为两个长之间的两个宽相等,说明两个长之间距离相等,所以两个长平行;同理,两个宽也平行。这时判断就是靠推理了,而不仅仅是凭观察、凭感觉。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对培养思维能力有好处。
2.把握本质。数学本质上是研究关系的,这节课就是研究关系。不仅仅研究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还用联系的眼光研究了点、线、面、体的关系,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始终让学生用联系的眼光想,用联系的眼光学。也给了我们启示:用联系的眼光教、用联系的眼光学是把握数学本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3.直观教学。数学是抽象的,儿童是直观的,如何用直观的方法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课题。李老师在本节课上用到的几个直观手段非常有效。一是利用教具活动化的直观演示两条直线在不在同一个平面内,非常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了只有在同一平面内才能讨论平行的问题。二是用课件直观演示两条直线的距离相等不相等,在两条线间画一条线段,让这条线段在两条线间平移,露头了就不相等,也就意味着能相交,如果不露头就相等,也就意味着平行。三是用学具找长方体中的平行,用教具和课件直观演示看似不在一个平面内的两条棱实则在一个平面内,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立体中的平行。四是借助三角板画平行线,老师设置冲突——凭感觉画不能保证平行,让学生想办法,得借助工具让平移的三角板不“乱跑”,所以另一个三角板的引入水到渠成,用一个直观动作、一句直观语言、一段直观演示就把抽象的“利用同位角相等画平行线”的'原理直观的理解透了。
二、教学研究给我们的两个启示
1.教学研究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李老师的课上做到了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充分放手给学生,顺学生而为。透过这一节课就能看到实验学校平时的教研一定是围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开展研究。我们的教学研究就要围绕学生开展,研究学生,研究内容,研究怎么学,研究怎么帮助学生学。
2.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有抓手。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不是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得需要实实在在的抓手。李老师在课堂上用到的“学习单”就是很好的抓手。学习单上有目标、有任务、有操作、有评价,很好的落实了教学评一体化。不过学习单和数学课上要力求经历探究过程可能会产生矛盾——学习单上让学生提前知道了学习内容甚至探究过程,再经历探究过程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在这个很好的抓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索如何改进学习单,如何让学习单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认识平行》评课稿 3
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去思索、探求,使他们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陶老师执教的《平行线》一课中,有几个环节的处理充分突出了这个理念。
片段1:分类得出不完全概念
观察黑板上5组直线,可以将它们怎样分类?标准是什么?
生1:(1)、(5)为一组,(2)、(3)、(4)为一组。教师没有急着评价,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则争先恐后举手,(1)、(3)、(5)为一组,(2)、(4)为一组。同学针对(3)到底应归入哪一组展开激烈的争论,老师将争论放大化,最终大家得到认同。教师再组织同学将口语叙述的“交叉”改成“相交”,“不交叉”改成新名词“平行”。紧接着老师让同学自己谈谈对平行的认识,归纳成不完全概念: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平行。
概念的得出完全建立在学生自主认识的基础上,有同学自己的已有经验、也有借鉴经验。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课标关于“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清晰自然,步步推进,整个教学设计层层深入,非常精致。
片段2:反例完善概念
师: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吗?出示长方体纸盒,在不同的两个面上画直线,学生顿悟:必须在同一个面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才互相平行,由此完善概念。
当学生的'思维还达不到一定层次时候,老师的善诱就是一种技巧,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定经历方式。
片段3:层次创造平行线
1、折出一组平行线;2、创造画一组平行线;3、画一组标准的平行线。
在探索平行线画法的过程中,学生对平行线的本质特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明晰的过程,教者通过探索画法与体验特征的双向处理、相互作用,实现了学生认知的进一步深化,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形成“平行”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尚需改善的地方:
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的出示最好设计得童趣一点,这是学生在学抽象概念时经常要注入的元素。如:挑彩棒游戏,有两根彩棒被挑到了桌面,想想这两根彩棒可能回事怎样的位置关系?把彩棒所在的直线位置画在本子上,再进行分组交流。
2、在叙述概念时候教师要用严谨的数学语言,突出“平行”是两条直线间相互依存的一种位置关系,在陈述“平行”时,要强化“关系”。为突出“关系”教师可让学生实举身边的例子加深印象。
3、画平行线的练习还可有所递进,如果一点分别画两条直线的平行线;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长方形等,使学生的运用能力得到提升。学有所用,体验学习主人的价值。
《认识平行》评课稿 4
平行线的性质在教材中安排了两个课时,田老师根据她教学实践的经验及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的安排做了统整,即将二课时的内容合并为一课时上,从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安排是完全科学合理的,学生们在一节课中能将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完整、系统的接受下来,充分显示了教材统整后所产生的较好的教学效果。
田老师这堂课的例题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首先从最基本的图形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所形成的三线八角着手,从易到难,层层递进,从图形的变化中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同时也展现了数学几何图形中的变幻莫测,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热情和积极性。
初一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几何,对说理及证明还比较陌生,田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及符号来表达和说理,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这堂课里,田老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从直线的角度变化和直线的位置变化过程中,利用几何画板的'计算、度量功能,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图形对初一学生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我认为这节课上得非常的精彩,虽然这节课的容量非常大,但学生们学得还是很轻松,真正实现了课堂大容量,课后少作业的要求,达到了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的瑕疵是在时间上控制的不够好,有拖堂现象。建议今后如发现时间来不及,可以随机应变,灵活调整。
《认识平行》评课稿 5
认识平行线是学生在认识了直线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教材根据现实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本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探索平行线的画法,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 在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事物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通过画面欣赏、分类辨析、勾画特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找一找身边的平行线、生活中的平行线,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有用的数学,在学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做中学数学
“做中学”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思考、做中质疑、做中学习、做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想办法创造出一组平行线,让学生在摆平行线、折平行线、画平行线时亲历创造平行线的过程,同时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到平行线的特点,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使亲身体验创造过程,在“做”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三.在交流探索中学数学
在本节课王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学数学,而不是直接教给学生答案,在引导学生画平行线时,不是直接教给学生画法,而是先让他们自学课本,然后在探索与交流中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在交流于探索中体会平行线的意义、掌握画平行线应注意的问题等,从而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认识平行》评课稿 6
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疲于应付考试,不能使学生获得应有的素质提升。在每个班级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学生的学力与理解力也千差万别。这就需要教师能转变教学方式,分解重难点,分层设计分点式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改变学习方式,根据分点式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本堂课就是在“分点式”教学模式下的一堂课。
杜老师的这节课从复习三线八角开始第一个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线八角的描画。这期间老师单独指导学困生,学生之间更要鼓励互相帮助,最好让学困生展示复习成果,使学困生在力所能及的地方有目标驱动,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强。
第二个活动是画平行线,并思考画法中蕴含的数学原理(确保哪两个角相等)。这里展示的同学有点没思考清楚,但杜老师并不急着帮忙,二是静静等待她思考出来,并回答。这是值得我学习的,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不能大包大揽。然后再引申,哪位同学画的图像不一样?就有同学分享不一样的画法,又分享了三位同学,其中一位同学的画法有问题,老师只问,有没有问题,问题由学生提出,老师亦是不着急大包大揽。学生也不像我猜测的一样无所事事,嫌课堂内容少,而是全程津津有味的参与活动。倒是教师自以为是的满堂灌所谓的高效讲解,让学生疲惫不思考。共分享了四位同学的不同画法后,最后由同学们轻松总结出本堂课的定理。教师整个活动中不紧不慢,不大声吼,也不怒目圆瞪,课堂高度和谐。
最后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也是让学生讨论,尝试证明。最后请学生分享,再请学生补充,老师也不着急揭露最优的过程。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却看得更仔细了,找出了分享同学的漏洞,收获一定比老师直接告知最优方法要多。
本堂课最大的亮点是,老师讲的很少,每一个活动都是学生完成,学生分享,互相补充,老师适时引导与总结。学生从被动听,转化成主动学,主动分享,这样的课堂除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成熟人格的培养,健全人身观的培养。学习和课堂慢慢在学生心中从老师逼变成了我要学。学生的思维活性也被打开了,从以前的紧紧张张记,变成了大大方方质疑、讨论。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完善的`知识脉络,通过自由的讨论和思考形成的神经链接也较死记硬背更为紧密。
这样的课堂可能课容量确实不够大,但长久坚持教育出来的学生都是会思考,能解决问题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也更强。比起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这样会思考,能表达的学生优势会越来越大,厌学情绪也会减少,长远看来是正确的选择。
【《认识平行》评课稿】相关文章:
垂直与平行评课稿08-28
《垂直与平行》评课稿07-27
《平行与相交》的评课稿09-08
《比的认识》评课稿09-17
认识比的评课稿10-29
垂直与平行评课稿(精选12篇)11-03
《垂直与平行》评课稿5篇10-09
《垂直与平行》评课稿(精选12篇)10-24
垂直与平行评课稿(精选6篇)10-30
认识平行四边形评课稿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