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记》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原文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磴:石台阶
B.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循:顺着
C.阁据其上流 据:拥有
D.老屋数间,卑庳迫隘 隘:狭小
解析:C项,据:占据,位居。
答案:C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B.山之胜盖自此始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C.循磴而东又为石梁,度而北
D.虽盛夏亭午无暑气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解析:B项均为“助词,的”。A项,乃:副词,才/副词,是,表判断。C项,而:连词,表修饰/表顺承。D项,虽:连词,虽然,表转折/连词,表假设,即使。
答案:B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B.文章第2段以“涧”为中心,贯穿着水的描写,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C.作者认为山庵,壁其后不足观,游人不必前往。
D.山门伴水,枕席卧闻水韵,但时间长了更加悲伤,不过终究是可爱之景。
解析:C项文中作者认为没有什么可看的,但并未说游人可不必前往。
答案:C
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答案:(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流水声。
(2)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答案: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夜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林薄间东南望????薄:迫近
B.日光烛之 烛:照耀
C.不可殚数 殚:尽
D.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胜:胜景
解析:A项,薄:密林。
答案:A
10.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百丈山“最可观”的一组是(??)
①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②一峰独秀出?③皆若飞浮来往?④下临峭岸, 深昧险绝?⑤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⑥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①是最后记小结之用;⑥此句不是写百丈山自然景观的,是介绍祠堂的作用。
答案: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
B.第1段作者侧重在表现其壮美的一面,云海起伏,峰峦绵亘,他选择了独特的视角,把百丈山各种姿态的美展现了出来。
C.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
D.作者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对“最可观”与“未可睹”的景物进行描绘。对它们“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目的之 一是为了“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解析:D项“它们”错误,应为“可观者”。
答案:D
12.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答案:太阳迫近西山,在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
(2)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答案: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并且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
二: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⑴山之胜盖自此始 ( ) ⑵日光烛之( )
⑶台当山西南缺( ) ⑷日薄西山 ( )
⑴美景 ⑵照 ⑶面对、正对 ⑷迫近(4分)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十余级乃得度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
B.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C.其声溅溅然 阁据其上流
D.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 曲折而上
C (2分)(A前:才,副词;后:竟,副词 B前:来,连词;后:把,介词; C它的,代词; D前:并且,连词; 后:地,连词)
19.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⑴ 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
⑵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6分)⑴乡里的人在石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来行走,并且在它的东面修造了祭神的祠堂(容、度、而,各给1分) ⑵因此每处另外写了一首小诗来记述这些地方的景致,献给一起游玩的几个朋友。(各、别、识,给1分)
20.根据作者交代的游览路线,文中写景所采用的是 的方法。(2分)
移步换景(2分)
21.从第②、③两段所描述的不同时段的画面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是在表现百丈山的 ,同时更表达了他 、 的品格。(3分)
答:涧水瀑布的壮美景色(或:美景给自己的美感享受)(1分) 热爱自然(1分)、不畏艰险(1分)
注释
1.本文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载于《朱文公文集》七十八卷。百丈山在建宁府建阳县(今福建省建阳县)东北,东与崇安、浦城二县接界。
2.许:表示约数。
3.绝壑:又深又险的山沟。
4.控:临。垂崖:陡峭的山崖。
5.度:渡过,过去。
6.循:顺。
7.得:遇见。
8.梁:桥。
9.亭午:正午。
10.淙:流注,灌注。
11.溅溅:水流声。
12.山门:佛教寺院的大门。
13.瞰:俯视。
14.蹑:踏,踩。
15.庵:尼姑的寺庙。
16.才:仅仅。
17.卑庳:低矮。迫隘:狭窄。
18.胜:美好。
19.罅:裂缝。
20.据:通“倨”,踞坐,蹲坐,这里作“座落”解。
21.水石峻激:为合叙句,拆分开来为“水激,石峻”。
22.玩:欣赏,品味。
23.潺潺:象声词,溪水流动的声音。
24.昧:昏暗。
25.瀵涌:喷涌。
26.烛:照。
27.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夺目:光彩耀眼。
28.揖: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
29.历历: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30.薄:迫近。
31.殚:尽。
32.川:平野,平地。
33.飞浮:飘飞浮动。
34.径:小路。
35.祷:祈祷。
36.穷:尽。
37.纪:通“记”。
38.叙次:按照次序记叙。
39.各别为小诗:各个另外作了几首短诗。按:所作小诗是六首五绝,见《朱文公文集》卷六《百丈山台咏》。
40.夫:远指代词,那些。
译文
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断。大门里边,又有一座石桥横跨在石池上。过了石桥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几级就到了尼姑庵。尼姑庵仅有几间旧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没有什么值得观看的地方。只有西阁美好。溪水从西面山谷中顺着裂缝从西阁下面象箭射一般飞奔流出,向南与东面山谷中的水一块注入石池中。水从石池中再流出来,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涧。西阁座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击的地方,最值得欣赏。后面是一座石壁,没有什么可看的。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越听得时间长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溅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太阳迫近西山了,余光横射过来,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象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记述下来。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创作背景
这篇游记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所写的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东北。作者与同游者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这在末节中作了交代。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而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这篇末文字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赏析
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方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文章开门见山,文尾映照题目,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结束了基本部分的内容,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显得十分集中、紧凑。有选择地落笔于六处景致,分为两组:第一组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叙次分明,铺排得当,重点突出,引人入胜。
第一段,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山之胜盖自此始”。“左俯绝壑,右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及得度”,一“俯”一“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作者在这里表现了对险奇美的欣赏。
第二段,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段山门前后诸景点虽历历如绘,以“跨”、“度”、“上”等行为动词,展示过程,一笔不漏地描述了游览经过和诸多景象,但其详写重点则放在幽静美的描绘上。作者以“涧”为中心,贯穿着水的描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声色并茂。“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点染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第二段一开始先略提小涧,再谛听水声溅溅,再瞰涧水流淌,再写“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探寻了水源,再以“乃为前所谓小涧者”,照应前文,并以“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露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情调。
第三段,先写壮美的瀑布,后又写了美姿美态的山峰。
先写瀑布。如果说第二段写出了百丈山的幽美的话,那么第三段写瀑布则重在表现壮美。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气势非凡。“沫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壮丽异常。然后写山峰。作者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主次层次感丰富的图画。“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清晨“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凸现的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最后一段,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这一句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这篇游记和一般平铺直叙的游记不同,作者处处留意对重点景观进行介绍、描写。如开头就直接写“石磴”,而舍去了关于登山历程的冗长叙述。又如写小涧,仅从客观方面写到了“苍藤古木”、“水皆清澈”以及涧水飞溅而下的淙淙声,和“盛夏亭午无暑气”这一游人的主观感受,笔墨无多,就点染出了此地环境的清幽宜人。
作者在介绍自然景观时,还擅于运用先抑后扬的笔法。即先叙述该处属平常景观,然后从中找出可供游人欣赏或可能使游人感兴趣的某一侧面、景点来进行介绍。如写山中六景之一的山门,仅有一“不能容十许人”的小屋,殊无可观,而作者用一转折语气,以“然”字领起,指出此地亦别有情趣。因为它“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倘若炎夏登临,峡风拂面,定当十分畅快,就使读者不禁心向往之了。又如写到山庵时,以为它“才老屋数间”,且狭小低湿,自然无可欣赏,而作者用一“独”字领起,指出庵之西阁却为一胜景,特别结合自己的身世遭遇,叙述了夜卧其上,下听泉声潺潺,所引起的悲凉之感。
百丈山中最吸引游人的,是石台和石台周围的景色。从“下临峭岸”的石台上,既可于“林薄间”望见前岩岩穴中喷涌而出,“投空数十尺”的瀑布;又可远眺“数百里峰峦高下”的壮观景色。还有变化万千的云海、冉冉西沉的夕阳。真是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忘返。为了突现石台及其周围景色之美,作者多次运用了恰切而生动的比喻,如说瀑布飞沫“如散珠喷雾”,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云海中诸山“若飞浮往来”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那描写瀑布飞沫为日光所照时的景象的一段文字,虽为直叙,但由于能为山水传神,其技巧也不能不令人叹服。
【《百丈山记》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百丈山记原文及赏析08-17
《龙洞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8-12
百丈山记阅读答案11-04
曾巩《道山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10-22
百丈山记_朱熹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06-21
百丈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03-28
百丈山记阅读理解及答案11-27
《小重山·端午》原文阅读答案及赏析与翻译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