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闺情》翻译赏析

时间:2022-11-08 08:57:56 古籍 我要投稿

李端《闺情》翻译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端《闺情》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闺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作者简介】

  李端(约743-782),字正己,赵州(州治今河北赵县)人。唐代大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官终杭州司马。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喜作律体。有《李端诗集》。

  【译文】

  月亮落下,星星也逐渐稀少,天快亮了,可我点着蜡烛一直没有入睡。拂晓时披着衣服到门前远眺,并不恼恨那时时传来的鸟雀叫声。

  【简评】

  这首诗,明白晓畅,诗人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把一个闺中少妇急切盼望丈夫归来的情景,描写得含蓄细腻,楚楚动人,令人读了之后,自然对她产生深厚的同情。

  喜鹊是无辜的。当然,读者也不能责怪女主人公无知、任性。长夜漫漫,孤灯独对,该是什么滋味!“不忿朝来鹊喜声!”这不仅是对一只鸟儿的恼恨,这里凝聚着的是对丈夫痴恋的深情、多年来独守空房的痛苦以及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无望的怨叹。

  这首诗末一句写得特别出色。它不仅带着口语色彩,充满生活气息,而且在简洁明快中包容着丰富的情韵。诗人作了十分精炼的概括,把少妇起床和后来恼恨的原因都略去不提,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地。这样诗意就变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了。

  【赏析一】

  “月落星稀天欲明”,起笔描绘了黎明前寥廓空寂的天宇,这里全诗的背景。随后,诗笔从室外转向室内,描绘了另一番景象:“孤灯未灭梦难成。”天已将明,孤灯闪烁,诗中女主人公仍在那儿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她有什么心事?这里已经产生一个悬念。

  可是,作者似乎并不急于解决这个悬念,而是把笔墨继续集中在那位少妇身上:“披衣更向门前望”。这神情就更奇怪了。她在等待什么?要去看什么?悬念进一步加深。“不忿朝来鹊喜声!”啊,原来是黎明时分那声声悦耳动听的喜鹊鸣叫,把她引到门前去的。“乾鹊噪,行人至。”这不明明预兆着日夜思念的“行人”──出了远门的丈夫马上要回来吗?所以她忙不迭地跑到门前去了。可是,门外只有车尘马迹、稀稀落落的行人,哪里有丈夫的影儿!她伤心透了:一方面是由于失望;另方面她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不忿”(即不满、恼恨)二字,正传达出少妇由惊喜陡转忧伤的心情。

  拓展:

  鉴赏

  这首诗,明白晓畅,诗人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把一个闺中少妇急切盼望丈夫归来的情景,描写得含蓄细腻,楚楚动人。

  月落星稀天欲明,起笔描绘了黎明前寥廊空寂的天宇,透露出寂寥的'气氛。随后,诗笔从室外转向室内,描绘了另一番景象:孤灯未灭梦难成。天已将明,孤灯闪烁,诗中女主人公仍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她有什么心事?读者心中不由产生这样的疑问,可是,作者似乎并不急于解决这个疑问,而是写少妇:披衣更向门前望。这句就让人更纳闷了。她在等待什么?看什么呢?不忿朝来鹊喜声!

  啊,原来是黎明时分那声声悦耳动听的喜鹊鸣叫,把她引到门前去的。乾鹊噪,行人至。这不明明预兆着日夜思念的行人 出了远门的丈夫马上要回来吗?所以她忙不迭地跑到门前去了。可是,门外除了空寂的天宇、稀落的星辰,哪里有丈夫的影儿!她伤心透了:一半是因为失望;一半是因为被欺骗。不忿(即不满、恼恨)二字,将少妇由惊喜陡转忧伤的心情暴露无遗。

  喜鹊是无辜的,少妇的恼恨也情有可原。不忿朝来鹊喜声!这不仅是对一只鸟儿的恼恨,这里凝聚着的是对丈夫痴恋的深情、多年来独守空房的痛苦以及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无望的怨叹。

【李端《闺情》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李端《闺情》全诗翻译及赏析06-19

唐诗《闺情》李端10-06

《闺情》李端的唐诗鉴赏10-30

李端公原文赏析及翻译09-03

李端公原文、翻译、赏析03-15

李端公原文翻译及赏析07-11

闺情原文翻译及赏析07-04

浣溪沙闺情翻译及赏析02-04

李端公 / 送李端_卢纶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