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韩愈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时间:2022-02-08 11:17:49 古籍 我要投稿

春雪韩愈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春雪》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首句写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以下是是小编整理的春雪韩愈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

  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二月初时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815年(元和十年),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于到过岭南的韩愈来说,北方的春天来的稍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艺术特色

  空幻、浪漫的想象翻新:一是诗人调转笔锋,撇置“芳华”,偏写“白雪”,从春寒飞雪的视角,展现春色来临的景象,翻春寒飞雪为春色飞花。二是翻人情为物意,期盼春意,怨春色来迟,本是人的情感,诗人却以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了无情之物,让白雪嫌怨春色来的太迟,于是白雪颇解人情,有意地“故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三是翻春寒冷落,心情怅惘,为飞花送春,平添欢闹,白雪飞花,穿庭缀树,化春寒料峭为春意欣然,化情怀冷漠为意趣欢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韩愈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贞元八年(792年)进士及第,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去世。

《春雪韩愈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春雪韩愈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相关文章:

韩愈《春雪》 原文、翻译及赏析11-01

韩愈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05-06

春雪韩愈原文及赏析10-23

韩愈《春雪》的原文及赏析12-28

山石_韩愈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韩愈春雪原文及赏析05-13

宿龙宫滩_韩愈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调张籍_韩愈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韩愈春雪的翻译和赏析10-26

韩愈的诗春雪10-26

春雪韩愈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春雪》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首句写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以下是是小编整理的春雪韩愈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

  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二月初时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815年(元和十年),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于到过岭南的韩愈来说,北方的春天来的稍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艺术特色

  空幻、浪漫的想象翻新:一是诗人调转笔锋,撇置“芳华”,偏写“白雪”,从春寒飞雪的视角,展现春色来临的景象,翻春寒飞雪为春色飞花。二是翻人情为物意,期盼春意,怨春色来迟,本是人的情感,诗人却以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了无情之物,让白雪嫌怨春色来的太迟,于是白雪颇解人情,有意地“故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三是翻春寒冷落,心情怅惘,为飞花送春,平添欢闹,白雪飞花,穿庭缀树,化春寒料峭为春意欣然,化情怀冷漠为意趣欢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韩愈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贞元八年(792年)进士及第,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