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征虏亭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5-03-17 17:25:04 欧敏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夜下征虏亭原文及翻译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夜下征虏亭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夜下征虏亭》

  [唐代]李白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译文

  船顺流而下朝广陵驶去,明月照亮了征虏亭。

  远望山花如娇艳似绣颊,江上万家灯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注释

  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

  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绣颊(jiá):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

  江火:江上的渔火。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红“。刘本注云:江,今本作红,江字为胜。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赏析:

  诗人运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在今南京)到广陵(今扬州)一带的江中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全诗语言如话,意境如画,对客观景物神态的描绘逼真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江火似流萤。”意思是说,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作者选取江船、明月、古亭、山花、江火这些景物,把征虏亭一带的夜色描绘得既妩媚动人又生机勃勃。夜色,在一般诗人的笔下多是宁静的,呈现出倦倦睡意的,但在李白的笔下却是生动的,精神十足的。他用少女的风姿来比喻岸边的山花,一下子给江岸增添了无限的生气与活力。夜晚江船的渔火本来是静止的,但是作者却从自己行船的感受角度去写,把静止的渔火写成动态的,使江面的景象活泼起来,飞动起来。作品中的景观,归根到底,是作者性格的反映,这首小诗使我们感受到李白那种飞扬跃动的性格特征。

  参考资料:

  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0-801.

  创作背景

  据《建康志》记载,征虏亭在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此亭居山临江,风景佳丽。李白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即兴写下此诗。

  参考资料:

  何庆善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6.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夜下征虏亭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夜下征虏亭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夜下征虏亭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夜下征虏亭原文及赏析05-27

夜下征虏亭原文及赏析[通用]08-12

夜下征虏亭古诗翻译赏析11-01

李白诗《夜下征虏亭》原文翻译及赏析09-19

李白《夜下征虏亭》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09-12

李白《夜下征虏亭》09-03

夜下征虏亭阅读答案07-02

李白诗词《夜下征虏亭》的诗意赏析11-23

夜下征虏亭原文及翻译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夜下征虏亭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夜下征虏亭》

  [唐代]李白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译文

  船顺流而下朝广陵驶去,明月照亮了征虏亭。

  远望山花如娇艳似绣颊,江上万家灯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注释

  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

  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绣颊(jiá):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

  江火:江上的渔火。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红“。刘本注云:江,今本作红,江字为胜。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赏析:

  诗人运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在今南京)到广陵(今扬州)一带的江中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全诗语言如话,意境如画,对客观景物神态的描绘逼真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江火似流萤。”意思是说,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作者选取江船、明月、古亭、山花、江火这些景物,把征虏亭一带的夜色描绘得既妩媚动人又生机勃勃。夜色,在一般诗人的笔下多是宁静的,呈现出倦倦睡意的,但在李白的笔下却是生动的,精神十足的。他用少女的风姿来比喻岸边的山花,一下子给江岸增添了无限的生气与活力。夜晚江船的渔火本来是静止的,但是作者却从自己行船的感受角度去写,把静止的渔火写成动态的,使江面的景象活泼起来,飞动起来。作品中的景观,归根到底,是作者性格的反映,这首小诗使我们感受到李白那种飞扬跃动的性格特征。

  参考资料:

  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0-801.

  创作背景

  据《建康志》记载,征虏亭在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此亭居山临江,风景佳丽。李白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即兴写下此诗。

  参考资料:

  何庆善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6.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夜下征虏亭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夜下征虏亭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夜下征虏亭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夜下征虏亭原文及赏析05-27

夜下征虏亭原文及赏析[通用]08-12

夜下征虏亭古诗翻译赏析11-01

李白诗《夜下征虏亭》原文翻译及赏析09-19

李白《夜下征虏亭》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09-12

李白《夜下征虏亭》09-03

夜下征虏亭阅读答案07-02

李白诗词《夜下征虏亭》的诗意赏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