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课文《周庄水韵》教案

时间:2024-06-25 08:45:17 林强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三课文《周庄水韵》教案(精选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三课文《周庄水韵》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三课文《周庄水韵》教案(精选5篇)

  初三课文《周庄水韵》教案 1

  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理清写作思路。

  3、品析清新优美的抒情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品析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自行解决文中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周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被称为 “漂浮之都”的“水城”是意大利哪个旅游城市?(威尼斯)被称为“中国第一水乡”的旅游景点在哪?(周庄) 这两个旅游景点的共同点是什么?(水多、桥多)

  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赵丽宏,一起去领略一下他笔下的周庄,以及周庄给予他心灵的感悟。

  二、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作者及周庄的材料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思考: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那么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讨论、明确: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

  第四幅——春夜(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

  3、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叙述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6):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1)齐读第1—3段的文字。

  (2)找出文中作者表述对周庄水乡整体印象的句子。

  讨论、明确:“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3)找出作者对这样的印象评价的句子。

  讨论、明确:“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4)说说作者将周庄与威尼斯比较的用意。

  明确:突出周庄所具有的特别的“水”的特点。

  (5)第一部分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周庄所具备的这些特点。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水中的倒影是清晰的还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一些词来形容,(斑斓)、(朦胧炫目)(斑斓迷离);作者还描写了小石桥,都举了哪些桥?这些桥都是一个样的吗?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道风景,很有特色,各呈风采 ;“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则化用于一首现代诗,诗的原句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意境是一样的。“相看两不厌”则源自于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除此以外,作者还用什么将街道和楼宅连缀为一体?(桥)

  (6)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古桥、小舟、行人、游客,古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板书:

  小 水中倒影 斑斓迷离

  桥

  流 水上石桥 各呈风采 诗情画意

  水

  人 水傍古镇 浑然一体

  家

  四、作业:课后习题二、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4—6段。

  2、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讨论、明确:叙写三次去周庄的印象,也就是我们上节课概括的第二到第四幅周庄水韵图。三次游历周庄的时令不同,感悟不一,作者的观擦角度和详略安排也不一样。

  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3、过渡:不管是水墨画、版画还是油画,它们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富有韵味。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出来。

  4、品析语言(本文语言准确、生动、清新、优美,抒情性很强,尤其是文中所使用的比喻非常生动而贴切,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

  (1)倒映在水中的石鞘、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2)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3)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3)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4)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5)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5、小结:课文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使描绘的景物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又调动视觉、听觉等多角度进行描写,绘形写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实感。

  6、朗读第五段,想想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周庄旅游节欢乐气氛的?

  讨论、明确:从岸上写到水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再写到小船划到古镇尽头所见的景色和突然看到的缤纷礼花,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欢呼声。有条有理,顺序井然。

  7、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讨论、明确: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

  三、教学总结

  本文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

  四、作业

  课下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到“用人类的乐曲永远也无法模仿”这部分。

  板书:

  周庄水韵

  第一次游周庄:仲春 水墨画 淡雅朦胧 时空顺序 第二次游周庄:冬天 版画 黑白分明 多种修辞 第三次游周庄:春夜 油画 色彩斑斓 详略得当

  初三课文《周庄水韵》教案 2

  【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虽然我要面对不熟悉的八年级学生,但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能忽略。另外,听说读写也应该作为最基本的能力要素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提升。鉴于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深入解读文本,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升华”的方法。通过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全班交流法,本着启发式原则,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在本文中,还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速读、跳读和感情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另外,作为一课时来设计,绝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依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旨在使学生有一点收获即可。

  【教材分析】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洗尽历史铅华的周庄,卓然独立,风姿绰约,周庄在水,在水周庄。课文“水韵”悠长,蕴涵在长街曲巷、黛瓦粉墙、橹声灯影里的宁静,素雅、悠远的`古典情韵和当代水乡的溢彩流光中。蕴涵在四个画面里:小桥流水人家图、春雨迷蒙水墨画、冬天雪后动感版画、春夜七彩梦幻图画

  【重点难点】: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周庄水韵”的整体感和局部感。

  2、品味语言,习得写作经验。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美文《周庄水韵》,这里有独特的景色,清新的语言,更有创作的快乐。

  【设计意图】:文本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大于老师的语言的,从这点来说,直接入题省时省力。

  二、一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进行第一项活动,理解文意,欣赏美景。老师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速读课文,并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拟这样题的理由。

  1、学生自己读课文、拟题;

  2、交流、说理由;

  3、、将自己拟的题目写在标题旁边,进行比较。找几个同学板演自己的标题;

  3、抓住学生拟的题目里的“水”,告诉学生最简明、准确、概括性强的标题还是“周庄水韵”,尤其是一个“韵”字,韵味十足,将周壮水的情致都表达出来了!

  【设计意图】:本文围绕着“水韵”来选材做文章,学生拟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文章内容的一种梳理再创作。即使有些只是抓住一小节一小部分,在准备理由的过程中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并且通过交流研讨,学生在自评他评对比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不足,学会方法。

  三、二读课文,欣赏周庄水韵

  了解主要内容后,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活动,品味语言,丰富积淀。老师建议大家这样朗读课文,你就是作者,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你写完文章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带点微笑,我自己写出的文章,我要朗读它。

  1、朗读课文;

  2、读课文时发现哪里的语言最美呢?批注,注意理由;

  3、交流赏析(注意引导学生朗读);

  4、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简单小结,四幅画面的安排设置:小桥流水人家图、春雨迷蒙水墨画、冬天雪后动感版画、春夜节日七彩梦幻图画

  语言使用的技巧方法: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②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描写景物。③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④运用比喻等修辞法描写景物。

  【设计意图】本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清新隽永,读来令人身临其境。而品系语言不仅让学生可以体会到景色之美,深入解读文本,更能够学会写作方法,进行语言积淀。

  四、三读课文,概括周庄印象

  作者笔下周庄韵味十足,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拟题),一篇文章来描摹(品味到的语言),还可以写几句话来宣传。下面,让我们跳读课文,提取有用信息,放飞思维,快乐创作。

  1、学生跳读课文,提取信息,2、整理思路,提笔成文。

  【设计意图】周庄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不希望学完本文后学生依然是一头雾水,另外,写作也是语文基本素养中重要一环。这环节设计,使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语言概括能力有所体现。

  五、小结

  做周庄人是幸福的,做欣赏周庄的人也是幸福的。

  初三课文《周庄水韵》教案 3

  【教学目标】

  1、 能通过欣赏、朗读初步体会周庄的水韵美。

  2、 能划出优美的句子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3、 通过探究训练,学会用生动贴切地句子描述自己的所见。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通过朗读、寻找优美语句感受语言美。

  2、 学会描述自己的所见。

  【教学设想】

  1、 本篇课文属于写景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周庄、感受周庄的水韵美。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有同学到过周庄吗?

  学生回答

  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古镇周庄,有着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它四面环水,犹如浮在水上的睡莲,清丽可人。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赵丽宏走进周庄,一起去体味周庄的水情与水韵。(幻灯片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展示播放周庄视频资料(以“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后,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眼中的周庄。(幻灯片出示)

  (三)、细读课文部分选段

  通过昨天的预习大家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文章主要通过写作者在不同季节里三次游览古镇周庄时的所见所感,以“水”突出周庄特色,以“韵”点化周庄灵气。在作者笔下,第一次所见之景犹如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所见之景犹如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那么,第三次呢?

  请同学们听课文片段朗读后,并试着同样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第三次所见之景。

  参考:可以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幻灯片出示)

  (四)精读课文第五节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三次所见之景,划出你认为能突出周庄美景的句子,读读并说说理由(幻灯片出示)

  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贴切传神的词语等角度入手。

  组织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评价。

  小结: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将周庄之水描绘地柔情万般,韵味十足,这与所描写的水乡景物正好相匹配。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另一个水世界“威尼斯”。

  (四)拓宽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

  看了这一组图片后,说说你的发现。

  (出示一组周庄和威尼斯的图片)

  参考:周庄:朴素清纯 威尼斯:富丽堂皇

  小结:这一节课,同学们和我在作者的带领下,通过观赏、朗读、寻找优美语句一起感受了周庄的美,其实像我们身边的美景比比皆是,只是需要我们一起去发现、去保护、去描绘。相信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世界会应为我们人类的存在而更加精彩。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创建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吧。

  (五)作业

  1、写作训练

  如果我去周庄,我会这样来描写它……

  2、辩论题

  如果你是当局者,你认为一座城市是发展经济重要还是保持古镇旧貌重要?

  1、师:作者三次游历的过程,都对周庄有一个整体比喻,请大家细读课文,把这三个句子找出来,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比喻?

  2、抽学生回答。

  3、让学生指出三次游周庄的时间和天气,据此领略比喻的贴切之处。

  作者第一次去周庄,时值“仲春”,又在雨中,景色虽美,印象却不深,所以用“水墨画”比喻,恰到好处;第二次游周庄是在雪后的冬天,古老的小城与清新的白雪,色彩对比强烈,所以喻之为“版画,”与前者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一为粗线条的勾勒,精深细致的刻画;第三次游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是旅游节。景色和情调与前两次又有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实际情况这一夜的景色,由岸上写到河中,由光带写到花船,有章有法,意境幽美,衬以节日的礼花,惊喜的欢呼,都渲染了周庄水乡欢乐的气氛,并且将小镇古老悠远的历史和五彩缤纷的现实联系了起来。

  初三课文《周庄水韵》教案 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的抒情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实情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体会山川美丽多娇,享受美的乐趣,培养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

  在学习《巴东三峡》的基础上,理解了山河的壮丽可爱。现阶段的中学生感情丰富,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不可低估的想象力。课文文字清丽,似一幅幅充满流动感的画面,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个人内心的情感。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

  教学建议和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与其自由发挥、发展的空间,在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中欣赏美,感悟美,把对课文的学习转化成个人独具个性的创造性审美活动。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在清新舒缓的音乐中配乐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美和意境美。

  (准备清新舒缓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由对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或云南“丽江古城”的介绍引入;

  2、由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创设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引入;

  3、由对周庄的介绍直接导入。

  二、导入新课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有着近九百年的`历史。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就曾居住周庄,它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乡。

  著名山水画家吴冠中曾说过:“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周庄被成为中国“第一水乡”。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赵丽宏,一起去领略这中国第一水乡的风韵。

  三、整体把握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在背景音乐中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在悠悠琴韵和朗朗书声中,大家初步领略了周庄的美,那么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周庄让我想起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

  生:周庄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是水为周庄这座古城增添了神采和韵味。可以说是周庄包容了水的生机,水为周庄增添了活力。

  师:假如要我们打个比方,把三峡和周庄比作两个不同的人,你觉得三峡是一个什样的人,周庄又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周庄像一位温柔、婉约的古典女子;三峡像一位热情、奔放的热血男儿。

  生:周庄像少女,矜持恬静;三峡像男孩,活泼调皮。

  师:同学们的联想真可谓丰富,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将我们对三峡和周庄截然不同的感受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这种感受不仅可以化作人物形象来感知,甚至可以用不同类型的乐曲来模拟,不是吗?

  生:周庄像妈妈哼唱的摇篮曲,充满柔情;三峡像摇滚乐,让你浑身激荡着豪情。

  生:周庄让我联想到了《春江花月夜》:三峡让人想起琵琶曲《十面埋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周庄像一位典雅女子,像一支温柔夜曲。怪不得我们的作者曾三次游览周庄。请大家迅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找出起止段落,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相互交换修改评选优秀的标题,师生共同评价、赏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加以板书。)

  如:图一,从“我曾经三次到周庄”到“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图二,从“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到“用人类的乐曲永远也无法模仿。”——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师:照此看来,你觉得,灯火缤纷的周庄像什么画?

  学生讨论后明确:它色彩艳丽、浓烈,像是一幅抢眼的油画。

  师板书:图三,从“最近一次去周庄”到“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春天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油画。

  四、重点赏析

  (一)品味赏析

  师:不管是水墨画、版画还是油画,它们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富有韵味。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出来。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喜欢的文段、文句,组内讨论交流感想,全体师生共同赏析。

  生:朗读“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

  师: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富有感情,流畅自然。不过我觉得语速上还应该慢一点。

  生:对,因为这段话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闲适与和缓的感觉。

  师:有道理,那么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这种“闲适”的呢?

  生:比如“悠然”一词,还有“不慌不忙”一词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师:好一个恬静与闲适的周庄,这份宁静与和谐的气氛真让人不忍打扰。当然你必须是一个有心人,否则你走不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中。还有没有喜欢的段落?

  生:“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抓住了版画立体感强、色彩浓烈的特点,形象贴切。

  生:“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句话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从听觉的角度表现了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

  (二)赏析小结

  师:本文在写作上是否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呢?有的话不妨跟同学讲一讲。

  生:课文以时空为序,主要写了我三次游览周庄的所见所闻所感。

  师:不错,抓住了课文在顺序和材料安排上的特点。

  生:文章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使描绘的景物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生: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描写,绘形写声,强化了周庄诱人的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实感。

  五、课堂总结

  1.将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并仿照其句式、修辞等特点进行仿写。

  2.朗读课文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何不同。

  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古镇周庄,有着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周庄水韵》通过作者在不同季节里三次游览古镇周庄时的所见所感,运用优美的文笔将这座水乡古镇的美景及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回味无穷。我们再齐读一遍课文,从这优美的字里行间领略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妙风情。(配以高山流水的音乐)

  六、教学后记

  1、内容:本文紧扣住“水韵”二字,从不同的季节(春、冬)、不同的情态(动态、静态)、不同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描述了这个水乡的景色。先写总体印象:周庄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周庄泛舟有诗意——桥多舟多,桥上低头看舟,船里抬头看桥;周庄的水多——无处不在,凭桥连缀,此中情景,恰似水城威尼斯。接下来,作者略写了前两次的情景:第一次是在春天,春雨蒙蒙,犹如一幅水墨画;第二次是在冬天,雪后景美,色声动人。然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一两次的浮光掠影,于是他又三游周庄,把周庄又做了个更仔细的观察,详细描写了周庄的水韵: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旅游节)周庄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过波起,光斑漾动,蓝天黑屋脊,相映成图画,庆典的焰火,缤纷的礼花,水光相映,摇曳生辉,周庄的夜晚如梦如幻。

  2、主题:这篇游记作者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

  3、特点:①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描写景色。②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③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写。

  4、教学感想:

  (1)通过阅读,学生是否感悟了周庄水韵之美境,真正受到了美的熏陶。

  (2)学生是否体会了本文语言的精妙,理解了多角度描写以及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3)学生能否在实际写作中得以恰当运用。

  加强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学习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对自然山水,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初三课文《周庄水韵》教案 5

  教学课程:

  本文选自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文章通过三次亲身游览周庄,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周庄的水韵,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主要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突出中心所起的作用。

  3.学习本文自然过渡的特点。

  4.品味欣赏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感受本文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讨论交流方式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感受。

  3.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

  4.与诗《巴东三峡》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了解祖国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思路,了解课文怎样抓住水乡特征来体现周庄的优美和韵致。揣摩语言,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PPS课件

  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由于文章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缺乏亲身体验,理解作者情感可能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讨论与探究。

  文本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增大知识容量,而且描绘出一幅幅江南美景,情景交融。

  教学策略分析:

  1.问题法:几个问题紧扣教学重点,由情感到结构,虚实相间,层层深入。同时,问题的设置也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和文章的结构。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活泼有序、扎实多变的思维空间,又利于学生思考,积极进入讨论。

  2.讨论法:讲授法是单向的信息流动,而讨论法是师生相互提问、共同参与,信息流动是多向的。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朗读法:文章是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因此采用朗读法学习课文,有助于理清文章的线索。本文语言生动优美,采用朗读法有助于学生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扫除字词障碍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最美是周庄。周庄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今天我们就要随赵丽宏去领略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千年古镇周庄的风韵。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走近周庄

  周庄位于江苏苏州城东南38千米,昆山市西南33千米。始建于北宋。旧名贞丰里,原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落。宋代迪功郎周君在此设庄,舍宅为寺,百姓感念其恩德,故称此庄为“周庄”。由于它“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需周揖”,故历代免遭战乱,900多年仍保留独特的古朴的江南水乡风貌。桥是构成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组成部分,走向世界的双桥和桥、楼合璧的富安桥,当推众桥之首,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的大幅油画《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神韵。

  2.听课文朗诵,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周庄的风情韵味。

  3.周庄给作者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看到。”

  4.阅读思考:

  (1)文中记述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有的写得比较详细,有的写得比较简略,哪一部分详写,哪一部分略写?

  明确:前两次略写,第三次详写

  (2)作者三次游周庄分别是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迷蒙)——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动感)——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星火辉映——五彩缤纷、水天一色的七彩梦幻图。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述、描绘周庄优美景色的?

  明确:本文是从不同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从多角度记述。

  描写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

  (4)从全文的整体叙述结构上看,课文采用什么结构?

  明确:总分结构

  5.疏通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周庄整体水韵图(1-3)

  第二部分:三次游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4-6)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动感版画

  第三次:五彩缤纷的梦幻图

  四.阅读品味讨论分析

  跟随作者三次走进周庄,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周庄水乡的韵味和情趣,再读读,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周庄的水韵?

  1.“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明确:对周庄在烟雨笼罩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朦胧美。

  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明确: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3.“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初三课文《周庄水韵》教案】相关文章:

周庄水韵教案02-15

《周庄水韵》教案09-01

《周庄水韵》的教案范文08-14

《周庄水韵》的语文教案08-14

《周庄水韵》语文教案08-14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02-07

周庄水韵原文阅读05-16

读书周庄水韵笔记02-27

周庄水韵的教学反思07-09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