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6 17:50:27 王娟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立体图形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通用12篇)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篇1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是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开始,它与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是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在目标定位上,虽然只要求学生会分辨这几种物体和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但对于刚跨入小学大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要建立空间观念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在此节课中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上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整个教学过程努力营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大量主动探索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数一数、搭一搭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感性的。初步的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在跟物体、模型间的'“碰撞”中,领悟到知识的真谛,脑中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学生积存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把身边实物引入课堂,培养应用能力。

  立体图形认识的教学,由于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教学设计上确立了“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教学过程。教学中,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各种形状),让学生分一分,唤起学生生活经验进行辨别,并安排了大量观察、操作实物活动来使学生得到感性的认识和真实的体验。并板书各种图形画成平面图形后是什么样,最后,再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体,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认识和发现世界。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篇2

  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所以,本节课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茶叶筒、铅笔、吸管、粉笔盒、奶粉盒、魔方、胶棒等,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了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篇3

  《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中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备课时,我借鉴教参,查阅优秀教案,上网搜集资料,设计了一堂开放、活泼、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推一推等自主、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没想到上课伊始,当我让小组同学打开我提前为他们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的实物时,孩子们兴奋的抢了起来,有的球甚至滚到了地下,我费了好大的劲才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接着分组讨论、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等的特征时,孩子们用小手摸了,但是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后面还算顺利,好歹把这节课上下来了,但是回想起来,这两天一直很郁闷,没想到第一次遇到课堂如此失控的局面。上完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觉得导致这堂课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年龄小,人数多(有86人),又加上刚入学不久,第一次上公开课,结果导致出现了预想不到的难以掌控的情形。

  2、别把长方体、正方体等实物装在黑塑料袋里(本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前发给每个学生,上课时再拿出来放在一起分类,也许就不会出现那么兴奋,甚至于哄抢的局面。

  3、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练习有层次性。教学时使学生对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丰富”是我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我会进一步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篇4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共同操作,独立思考,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

  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小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没拿到最心仪的物体而有微词,也是高高兴兴地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互换手中的物体。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

  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我没有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其画得如何的端正,而是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可真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4、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对面的感知不够,我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如学生说出有的面是有点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没有及时指出这是材料的质地问题,而是直接把话题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来。这样对平面图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点不够。

  2)在设计“面”由“体”得时我没有为学生准备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没有引导学生说出得到平面图形的多种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描等,大部分学生直接用铅笔沿着物体的面的轮廓画。这样的结果体现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是打了折扣。

  3)在“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时,我觉得虽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但还不够展开,没有引导好学生天南地北地把生活中的资讯加以搜索并给以发挥,如果展开得好的话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认识,更能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篇5

  1.从兴趣入手,抓注意力。

  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内容加深了、拓展了,也更丰富了,从这节课中就能体会到。因此,不但要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学习当中,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让他们初步体会几何的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课件中我设计了观察室、活动室、竞赛室、训练室和探究室等五大模块,其中穿插许多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图片和卡通人物,使用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好,这不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

  2.培养能力,全面发展。

  《教学中还要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学中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大胆地说出来,在活动室和竞赛室中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和比赛,他们画了许多有创意的立体图形(比如,墨水瓶、圆锥体的冰淇淋、草帽及一些简单的`建筑物等),我给他们充分的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无形中就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

  3.需要改进的三个问题。

  (1)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识图能力,但是画图能力还是很欠缺。比如,画图时不知道怎样表现立体图形,只能画平面的,这让我意识到对学生的起点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研究,还应涉及到技能起点等诸多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规范作图,并教授一些立体图形的画法。

  (2)当我提出问题:“你们能将我们今天学习到这些立体图形分类吗?”学生感到一些迷惑和茫然,很久也没有头绪。此时我才意识到过去他们从没有接触过几何体的分类,所以他们不知道从什么角度思考,这是学习的一个难点。若在教学中指出“按平面和曲面分类(或者按柱、锥、球分类)”的话,效果就会好多了。

  (3)这节课设计的活动较多,时间很紧,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所以他们对此并不陌生,在课前就可以布置他们回去动手制作学过的几何体,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生活中的几何体,这样在活动室这个环节就有更多的内容可以说了,在训练室和探究室环节的时间也更充分了!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篇6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在认真研读教材和课标后,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为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课前准备充分。

  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物,大部分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准备了各种物体,但符合操作要求的却很少。针对这个情况,我将孩子们准备的东西进行了精选,并进行了补充,确保了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参与操作活动。

  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又是在学生刚刚入学不久的时间进行,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而且对小组合作学习也还存在很多困难。为了能较好地进行小组活动,我将小组人数控制为四人,在座位的安排上,物体的摆放上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尽量让学生在操作交流过程中少受到客观因素的干扰,使操作活动更有实效。

  2、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使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能由具体物体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能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组织教学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时,大家观察得非常认真,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很多小朋友的回答非常精彩,都在我的意料之外,如:发现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大小一样、有八个顶点,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圆柱的上面两个面都是圆,且一样大。虽然孩子们的'表达还不准确,但那些稚嫩的语言却反应出了他们已感受到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4、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了的体验,设计分一分、摸一摸、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数一数多种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5、组织教学到位。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面对这么多操作活动难免会兴奋,很容易乱套,针对这一问题,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由学生喜欢的正直聪明的卡通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课,并始终贯穿全课,学生兴趣盎然;利用评价语言调控课堂,如;喜羊羊只会和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孩子交朋友哟!某同学听得最认真,某同学真会观察,第几小组活动得最有序……孩子在这些语言的引导下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活动上来了。在每个操作活动前都做到要求明确,确保孩子弄清操作要求后再活动,使活动井然有序。

  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总误认为是正方体。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刚刚入学不久的时间进行,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但是有些遗憾的是,三班大部分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准备了各种物体,而一班只有两个孩子准备了,兴好我也准备了许多教具。一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和三班的孩子相比较弱,所以在布置课前准备时我必须要求到位。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把搜集来的物体摆在一起进行观察,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火柴盒、茶叶筒、铅笔、吸管、魔方等,然后让孩子们根据形状相同的分为一类,孩子们分的非常好,大部分都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样四类。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我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最后我又让孩子们玩一玩,小组里可以摆一摆、搭一搭,滚一滚。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3个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在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有了一些主观感受,基本上能区分这些图形,但是他们对“体”和“面”的联系还缺乏感知。

  一上课,我便用学生所喜爱的积木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排学生认一认这些积木中所认识的物体,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由旧知自然地导入新知,既把旧知复习巩固,也使新知能为学生更好的接受掌握。

  先通过引导学生一起“摸一摸”正方体的面,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体”转移到了“面”,感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是平平的。接着,让一个学生上黑板画一画正方体上的一个面,他就直接用粉笔画出了心中的正方形,于是我在黑板上利用正方体画出了它的一个面,问学生们谁画的好,所有的'学生都说是我画的好,同时也冒出来一个声音“老师,这不公平,你用了工具了。”“那好,这回公平得再比一次,这次你们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看看谁能画得比老师好。”非常顺利的,学生学会了用正方体的一个面来画出正方形,也知道正方形是正方体上的一个面。

  在学生初步了解探索图形的方法后,便放手让学生自己或同桌合作运用刚才的方法来从长方体上创造出其他图形。在展示的作品中便有学生创造出了3个不同的长方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长方体的面并不相同,用长方体的面来画图形可以画出几张不同的图形。

  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从圆柱上创造出圆,已经不在是难事。最后,我让学生比较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和今天学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而长方形、正方形、圆只是某个平面画出的形状。学生能初步感知它们的特点,学生再次感受“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篇9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全新思维,创新性人才,而这种人才是靠教育培养的,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只是把学生作为"受体",强加地把所有东西都填装进去,这就难以开拓学生思维,挖掘他们的潜力,课改正是要改变这一点,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实践。所以本节课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三大特色:

  1、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平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图形的,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如牙膏盒、茶罐、魔方、墨水盒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品,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对图形进行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建构数学

  《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本案例片断二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三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用绳子比出来的,还有的说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真是精采纷呈。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三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孕伏。

  3、动手操作——活用数学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本课正是实践这种理念的一个典范,如片断三“创设用塑料棒和图钉围成所学的平面图形”,教师提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和图钉,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习的平面图形的'特征,自主选择学具围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其间学生既能采用最简单的4根塑料棒来围成,还能采用6根、8根的塑料棒来围成,生4还能沟通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操作的成功不但反映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合理使用学具的能力,更体现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中安排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中的,通过实践,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从而立志学好数学,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篇10

  六年级的数学课总感觉课堂必须容量很大,对于如何上好复习课我也一直在摸索、学习,在想办法完善,所以对于这次立体图形的复习,从导入到知识的归纳总结,到练习的应用都是本着把这部分内容尽可能完善来做的,总的来说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上还是到位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内存”,并将其应用于练习中。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主要重视了:系统整理知识,综合应用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落实关注学生发展的要求。

  一、自主梳理知识,建构能力

  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一张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但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获得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意识显得更为重要。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必须经历自主整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整理立体图形的知识,让学生自主选择整理的标准和方法,出现按立体图形的种类和按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等不同方法来整理立体图形的知识。凸现整理建构时学生的自主性,并且在课前完成整理和建构,增大了建构的空间,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在小组交流中调整,为全班交流推荐优秀作品时,体验和感悟了建构知识网的方法。这样,还学生一个自主整理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去理一理知识,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把知识纵向成线、横向成片,在“做”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做”中学会整理建构的方法,获得整理建构的能力。

  二、变式练习,提高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本课改变原来那种学生纯粹的代公式等练习,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提高。同时,也将有助于理解“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纯粹的代数据计算。

  三、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

  1、学习方式比较单一,采用一问一答式,让学生可能最后有点疲劳,注意力有点不集中了。

  2、在第二环节对于知识点回顾与梳理时,运用的时间较多,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知识自己整理,再进行班内交流可能时间上就会节约一些,也利于学生自主探索。

  3、时间的把握上有点欠缺,在最后的知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没有给学生呈现,如果前面能节约出时间后面就可以完全呈现,本节课环节也就回更加完善。

  通过上复习课,让我对于知识的把握和运用上更加全面和有的放矢,希望通过与各位老师交流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生机、有内涵。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篇11

  六年级的数学课总感觉课堂必须容量很大,对于如何上好复习课我也一直在摸索、学习,在想办法完善,所以对于这次立体图形的复习,从导入到知识的归纳总结,到练习的应用都是本着把这部分内容尽可能完善来做的,总的`来说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上还是到位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内存”,并将其应用于练习中。

  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

  1、学习方式比较单一,采用一问一答式,让学生可能最后有点疲劳,注意力有点不集中了。

  2、在第二环节对于知识点回顾与梳理时,运用的时间较多,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知识自己整理,再进行班内交流可能时间上就会节约一些,也利于学生自主探索。

  3、时间的把握上有点欠缺,在最后的知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没有给学生呈现,如果前面能节约出时间后面就可以完全呈现,本节课环节也就回更加完善。

  通过上复习课,让我对于知识的把握和运用上更加全面和有的放矢,希望通过与各位老师交流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生机、有内涵。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篇12

  本节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整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的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01-07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04-22

《立体图形》教学与反思范文06-13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03-25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09-11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11-28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反思01-04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反思11-02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教学反思范文02-07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反思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