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7 10:40:1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名称和功能,并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计算。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秘密的意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3、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锻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渗透节约、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1、学具:每个学生自备一个计算器;

  2、教具:自制CAI课件、计算器、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引出新知识

  师:(实物投影一个计算器)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

  生:计算器!(板书:计算器)

  师:是啊!咱们地球人都知道,那么你在哪些地方看过计算器呢?

  学生自由回答,列举计算器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况。

  师:的确,在我们的身边计算器是无处不在的,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帮助。那么你们会使用计算器吗?(教师随即把板书补充完整:我会用计算器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新知识。

  二、分组活动,操作计算器

  1、推销员比赛

  师:课前你们都准备了一个计算器,是吗?下面呢,我们来进行一场计算器推销员比赛,看看谁介绍得最好,推销得最棒!

  (课件出示: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推销员,你打算怎样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呢?)

  生1:我们会介绍计算器的面板、显示器;

  生2:我觉得应该介绍键盘和功能;

  生3:还可以说一下这款计算器的优点!

  ……

  师:那就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说说,然后推荐出一位伶牙俐齿的“推销员”到台上来和其他组比一比,开始吧!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重点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课件配乐)

  小推销员上台介绍计算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鼓励和表扬。

  师: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计算器的很多知识,我这儿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计算器这个新朋友的信息,我们一块儿来听听它的自述吧!

  (课件播放“小知识”,由“计算器王国的小使者”自述发展历程以及计算器工作的二进制等相关知识。)

  2、复习基本按键

  师:刚才我们班的小推销员们把手中计算器的情况说得很清楚了,而且计算器王国的小使者也对计算器进行了介绍。下面我们一块儿来回忆一下这个新朋友各个按键的名称。

  课件出示计算器面板图,教师随机提问,如:键盘里有哪些键?“on/off”是什么意思?小数点键在哪儿?“CE”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逐一出示答案。

  3、计算器的简单计算

  (1)尝试练习

  师: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计算器,那么现在你会用计算器吗?(教师指向课题)

  生:会。

  师:那开始试试吧!准备好了吗?请大家把计算结果记录在草稿本上。

  (课件逐一出示教材第30页11题的'部分练习)

  128+284= 24×7.6= 532-178= 371÷7=

  0.092÷1.15×25= 8765-32×21=

  指名汇报答案,集体订正。前五题可以让同桌之间说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重点说说是怎样使用各个按键的。

  (2)介绍“M+”、“MR”的使用方法。

  师:那8765-32×21的结果是多少?你们是怎么操作的呢?

  生1:等于183393,我是直接从左往右输入数,然后按照这个顺序计算的。

  生2:我计算出的结果是8093,我先算乘法32×21,然后记录下这个答案,最后再计

  算减法。

  师:那么究竟哪个答案是对的呢?

  (学生争论不休。)

  师:我们还有没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吗?请大家看看,计算器的键盘上是不是有两个

  键“M+”、“MR”?知道它们有什么用吗?

  教师介绍“M+”、“MR”的使用方法,同时通过课件演示:

  先按32×21,得数是672。然后按下“M+”,这样就可以把这个答案保存下来,然后我

  们按“8765-”,再按“MR”就可以把刚才的672调出来了,最后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8093。

  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尝试进行操作,然后让同桌再互相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师:同学们,做了这么多练习,你对于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吗?对于计算

  器的使用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我觉得我们计算的时候要看清楚和符号,操作要细心。

  生2:我还想知道“MC”、“MS”……的使用方法。

  ……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及时教育学生:要看清数据,仔细操作,遇到不清楚的还可

  以向说明书求助,从而了解其他按键的使用方法。

  三、男女竞赛,看谁算得快

  1、师:掌握了这么多关于计算器的使用知识。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男女生大比拼,看看下面的这些练习谁做得最快?请全体男同学用口算或笔算不能用计算器;女同学必须用计算器来计算。准备――开始!

  课件演示:

  第一组: 17+83= 62-12= 1000×5=

  第二组: 7865+3497= 835×23= 1305÷45=

  (比赛结果:第一组比赛男生胜,第二组比赛女生胜。)

  2、师:从这次比赛,你有什么感想?想说点什么?

  学生发言,师生共同揭示计算快的规律:第一组口算快;而第二组数据大,用计算器操作更快。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些可以直接看出结果的题目如果用计算器计算浪费时间,会比较慢,而对于一些大数目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好,又快又准。

  师小结: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计算器,不可过分地依赖计算器来计算,要把它用到实处。

  四、走进生活,解决新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课件播放一个水龙头滴水的短片,出示具体条件和数据。)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2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被白白地流掉了……

  照这样计算,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______千克。

  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按20千克计算),这些水大约能装______桶。

  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6桶水,这些水够用______个月,约合______年。

  (1)学 生用计算器输入数据。计算得数,再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提醒学生要做到:看清数据、正

  确输入。

  (2)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现场将答案填入课件中。

  (3)通过算这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想说点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4)小结:节约用水要从点点滴滴开始,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争当一个节约的好孩子,为创建和谐节约型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五、开展游戏,探索规律

  师:(出示主持人李咏图片)知道他是谁吗?

  生:《非常6+1》的节目主持人李咏。

  师:下面我们也来玩一个砸蛋游戏,怎么样?

  (课件出示3个金蛋,由全班同学一起举手决定先砸几号金蛋,每个金蛋后面链接了不同的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

  金蛋1:9999×1= 9999×2=

  9999×3= 9999×4=

  9999×5= 9999×7=

  9999×9=

  由学生一起用计算器计算前2个算式,然后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交流,用发现的规律算得数,再用计算器进行验算,让学生知道计算器有时还可以用来检查计算是否正确,起到一个验算的作用。

  金蛋2:课件出示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集体汇报答案。

  师:请大家继续算一下这个答案!

  111111222222÷333334=

  当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发现位数不够时,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寻求新的方法。

  师:你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计算器已经不能把这些数显示出来了。

  问:那怎么办?你发现规律了吗?

  引导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继续算得数:

  111…122…2÷333…34=

  N个 N个 N-1个

  师:通过这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看来啊,计算器这个新朋友的作用还真不小。

  金蛋3:课件出示,对计算器这个新朋友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六: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你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就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数一数”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万以内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它不仅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进一步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对于我班孩子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建立数感。它不像一位数、两位数,看得清,数得清。所以,一味地传授其知识点,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因此,我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直观材料和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又能使新旧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认真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知道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了解数级的划分。

  (五)教学难点:

  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知道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准备:

  计数器

  (七)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最熟悉的就是数的应用了。让我们看看身边的数据吧。

  一、感受生活中的大数

  课件出示:

  人大约有十二万根头发

  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三十八万四千千米

  据20xx年人口统计,世界人口总数约为六十九亿

  说一说你身边的大数。

  学生交流搜集的大数数据。

  师:看来,仅仅用万以内的数来计数是远远不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更大的数。(板书课题:认识更大的数)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认识计数单位“百万”,感知“满十进一”。

  课件出示人民币,这里是某超市一个月的营业额,让我们一起数数有多少?

  学生一起一捆一捆地数(十万一捆)。

  师:数到九十万有好多同学已经停下来了,十万十万地数,九十万后面应该是多少呢?

  拨计数器,讨论交流,汇报。

  生:十万,二十万,……九十万……一百万

  师:一百万!真棒!谁来说说为什么十万十万地数,九十万后面就数到一百万了?

  生:因为九十的后面是一百,所以九十万的后面就应该是一百万。

  师演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的十万位上每次拨一颗珠子表示十万,拨到10颗珠子的时候应该是十十万,可是满十进一,所以就在十万位的前面拨一颗,现在计数器上就是一百万。

  小结:十、百、千、万、十万我们一般把它叫做计数单位。那么一百万的计数单位就应该是百万。一百万是有十个十万组成,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它们都是满十进一。10个十万是一百万,相邻数位满十进一。

  (过渡)师:如果我们继续数下去,肯定有比十万、百万更大的数。

  2、认识更大计数单位

  (1)推想:十个百万是千万。(课件计数器演示)

  (2)类推: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

  (课件计数器演示)

  3、数一数,想一想,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探究并演示

  4、认识十进制数位顺序表,探讨数级。

  (1)认识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①提问:我们已经学了“个、十、百、千”是计数单位,那么今天我们所认识的计数单位又有哪些呢?

  生:按大小列一列,出示课件。

  ②想一想,讨论两个数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满十前进一。

  小结:(课件展示。)

  (2)探讨数级

  探究:回顾“个级”,认识“万级”、“亿级”。

  归纳:每一级有四个计数单位。

  生:(黑板演示)

  个级:千、百、十、个

  万级:千万、百万、十万、万

  亿级:千亿、百亿、十亿、亿

  师:指导理解这种划分方法,帮助认识什么是“数级”。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5页1—4题(课件出示)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这节课上,你收获了什么?

  五、教学预反思

  板书设计:

  认识更大的数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相邻数位满十进一

  10个一千万是一亿、千、百、十、个

  十进制计数法千万、百万、十万、万、千亿、百亿、十亿、亿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课文第38页的内容)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关键: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 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具准备:

  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 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合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呈现:神奇的计算器。

  2、 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1、 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这时,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 认识一些功能键。

  (1)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处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 尝试练习。

  (1)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 实物投影呈现:

  菜单

  酒:14元

  凉拌豆腐:3元

  肉丝:5元

  清蒸鱼: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8元

  青菜: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 反馈计算结果。

  4、索一些数学规律。

  (1)呈现计算题。

  ① 1+2+3+4……+98+99+100

  ② 999×9 9999×9 99999×9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

  ① 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② 999×9=8991

  9999×9=89991

  99999×9=899991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活动

  课文第39页的“试一试“。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器

  计算器图 四则运算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2~53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使学生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培养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3分)

  展示搜集的超市购物的信息:

  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52页例4。

  (1)什么叫单价、数量、总价。

  (2)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2、尝试训练:教材52页做一做。

  3、学生自主学习教材53页例5。

  (1)什么叫路程、速度、时间。

  (2)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尝试训练:教材53页做一做。

  5、教师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好,最棒!

  1、教材54页练习九第3题

  2、教材54页练习九第5题。

  3、教材54页练习九第7题。

  4、教材55页练习九第9题。

  5、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6、教师强调小结。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最好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

  课题:

  田忌赛马不简单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例4的教学内容----探讨田忌赛马中的数学问题。在这之前,人教版已经学过搭配和排列的有关知识,而且对可能性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主要是通过“田忌赛马”的实例,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对排列知识的巩固应用,

  人教版教材在三年级初步接触了有关可能性大小的知识,一些有关排列的知识,北师大版教材在三年级学生已经了搭配的知识,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救问题中的运用。本课则以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作为的教学素材,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

  “田忌赛马”是一个经典的应用“运筹”的故事,80%的学生对这一故事应经有了了解,但仅仅是听过这个故事,并不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的,而本课就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故事,体会对策论方法和运筹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说明:

  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教材选择列表整理因为它易于操作,适宜学生运用。我将表格作为教学过程中整理信息的工具,有两个原因:

  一是学生对表格比较熟悉,他们从一年级(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学习数学起就经常接触表格,进行过许多填表活动。因此,选择填表整理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宜于学习。

  二是表格条理清楚,数学化程度比较高。填入表格里的都是经过筛选后的重要信息和有用数据,实际问题里的许多情节性内容都被过滤掉了。因此,填表整理能帮助学生理出思路、找到问题的解法把握住实际问题里的数学内容。

  我的.思考:

  数学,绝不是解决几个数学问题。数学教学,也不是仅仅教学生学会解题。数学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上,体现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上。怎样能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我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思考的问题。

  北师大版教材和人教版数学教材都在小学教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广角”例题4选用学生熟悉的故事“田忌赛马”为素材,通过解决这一个学生容易接受且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学生提供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素材和空间,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这样的生活问题不但能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更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奥妙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师用书对“数学广角”的教学建议中提到适当把握的教学要求。如: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教学建议是: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再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教学时,学生只要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一看到问题就能从优化的角度给出最优的方案。

  基于以上,我将“田忌赛马”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与数学常规课和数学实践活动有所有所区别,更重视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其特点是呈隐蔽形式,它比数学知识更抽象。而“数学广角”的内容都是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学生可以理解的直观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所以“田忌赛马”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我认为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因为没有主动参与就不可能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产生体验,没有了体验,那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在课堂上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领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揭示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逐步掌握运用。

  (二)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在已有的条件下,经过筹划、安排,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发展优化意识,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与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成语故事“田忌赛马”抽出本质的要素来构造数学模型,寻求一个跟决策者“田忌”的目标有关的解决方案;探索找到解决方案的结构,并找到系统的探索过程;从可行方案中寻求系统的最优解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策略的应用与价值,形成优化意识。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可附教学流程图。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6

  【单元分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的内容。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学生应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算理,并且在此基础上熟练进行计算。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为本单元的学习铺平了道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本单元内容,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口算除法(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第二部分笔算除法(商一位数、商两位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第三部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系统整理和全单元的全面复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教材的编排特点】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教材为学生学习除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给书打包、看书、喂猪,寄特快专递等。教学时,应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上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口算、笔算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交流、归纳口算、笔算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同时还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让学生灵活掌握试商的方法。

  对于试商的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学生熟悉的“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着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在教学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教材还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地运用试商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除法;掌握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另外,有些学生课前已经通过不同的途径会口算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除法,还有个别学生会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及试商的速度,建议教师准备好口算卡片,供每天课上口算练习使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 80÷4 90÷3 120÷6

  二、新授:

  1、出示例1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80÷20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80÷48= 90÷30= 83÷20≈ 80÷19≈

  (1) 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列式:120÷3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120里面有几个30?几个30是120?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练一练:120÷40 150÷50 16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2 6÷3 36÷6 42÷7 450÷50 360÷90 810÷90 80÷40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2、书后:(p80 1、2、3、4、5)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

  第二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 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媒体: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0÷20 120÷30

  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40×( )<83 60×( )<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小结: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3

  30 )9 2

  9 0

  2

  练一练

  20 )80 30) 64 40)85

  (2)出示: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140÷30=4……20

  4

  30 ) 140

  120

  20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

  20)140 50)280 80)565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20)80 30)160 90)820 90)480

  2、p82 1、 2。

  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书后:第82页2,第83页1、2。

  第三课时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的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30×( )<75 40×( )<180

  2、在○里填上>或<

  35×4 ○ 138 42×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 84÷40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2。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196÷39=5……1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学生试做:

  练习: 198÷23 215÷34 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习:书后2、3。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第四课时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5×2=15×3=25×4=15×4=15×5=25×8=

  2、笔算:326÷81294÷58721÷83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40÷26=5……10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114÷24208÷26135÷15128÷16

  三、巩固练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15×()<6525×()<12425×()<95

  15×()<12426×()<15016×()<100

  2、计算:405÷15192÷24728÷26496÷14

  四、总结: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第五课时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例题4。

  教学目标: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4)9484)348

  二、新授:

  1、出示例4:

  (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竖式略)

  练一练:805÷23826÷59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2293÷349588÷28独立完成订正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60÷15175÷25288÷24234÷26384÷16775÷25

  3、笔算第91页6。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题5。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8÷2=416÷4=432÷8=4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2、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48÷12=(48×0)÷(12×0)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94、1(填空),书p942(填空),书p943、4。

  五、总结: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二课时。

  二、【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新课标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标,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趣味性,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难点: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活动时间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出示简笔画、激趣引入2分钟出示简笔画:

  问:同学们,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

  ∠1和∠2谁大,大多少?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学生仔细观察后汇报:

  ①我发现图中两个人分别在跑和站立;

  ②我发现有我们上节课刚学过的线段和角,还有圆形;

  ③我发现它的手和脚是由锐角、直角或钝角组成的。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10分钟那么量角用什么工具呢?(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

  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刻度)

  看着量角器,你想对发明量角器的人提些什么问题呢?

  2、建立1°角的概念。

  让学生看书,自学1°的概念,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度)(课件演示1°角)

  3、认识几度角。

  从一边的0°刻度线起移至30°处,问: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150°,(课件闪烁)你认为应该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

  从一边的0°刻度线起移至150°处,问:这又是多少度的角?(课件出示)

  小结:

  现在我们已经熟悉了量角器的特征,这些特征在量角的大小时有些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试着用量角器量这两个角。

  同学们赶快动手吧。

  学生仔细观看,合作研究量角器。

  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量角器中间有个空心点,边上有许多刻度线,还有许多数字……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适时启发)

  学生看书学习:量角器把1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角。

  学生可能回答30°角或150°角

  学生开始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应得出:这个角是锐 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二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二》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8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屏幕播放“小鸭子过生日”的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 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包括3个月,你知道春季包括哪几个月吗?由学生推测夏 秋 冬各包括哪几个月。

  2 悄悄地告诉同桌你的生日在哪个季节里。

  3 老师想知道每个季节里有多少人过生日,用什么方法 呢?你能帮助老师吗?

  (1) 先独立思考。

  (2) 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3) 小组间交流调查方法。

  4 让学生调查全班同学每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数。

  5 师:同学们帮助老师想出了这么多的调查方法,很快知道了全班同学在每个季节里过生日的人数情况,你们真是太出色了!好,请同学们把调查的结果在书中涂一涂吧!生动笔涂色。

  6 展示一名学生方格图,请大家观察一下,这是我们全班 同学在每个季节里过生日的人数情况,你有什么发现或想 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吗?

  7 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预测和判断。(请大家猜一猜老师的生日会在哪个季节里,为什么?)

  8 小结

  三 应用新知、拓展提高。

  1、小猫钓鱼

  出示四只小猫及钓到的条数

  (1)生观察后,动笔涂一涂每个小猫钓到几条鱼。

  (2)涂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生交流

  2、 发给每个学生星期一至星期日的统计表,回家调查一下一个星期你家扔掉多少个塑料袋。

  并涂一涂(下次汇报)

  四 延伸结束。

  板书设计:

  生 日

  ( 三 四 五月) 春

  (六 七 八月) 夏

  (九 十 十一月)秋

  (十二 一 二月)冬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具准备:图形,剪子。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感受新知

  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

  (1)教师演示。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变?

  (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72页“做一做”第2题。73页1题。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 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个部分的名称。

  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

  完成72页做一做2,73页1题 。在梯形中试画高。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

  2)认识等腰梯形。

  (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研究它的特点。

  (2)小组交流汇报。

  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

  (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73页2题,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

  2、73页3题。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

  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

  四、课堂小结:

  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已有的条件下,经过筹划、安排,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发展优化意识,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与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成语故事“田忌赛马”抽出本质的要素来构造数学模型,寻求一个跟决策者“田忌”的目标有关的解决方案;探索找到解决方案的结构,并找到系统的探索过程;从可行方案中寻求系统的最优解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能从多样化的方案中,选出最满意的方案,实现方法最优化。

  【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例4的教学内容————探讨田忌赛马中的数学问题。在这之前,人教版已经学过搭配和排列的有关知识,而且对可能性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主要是通过“田忌赛马”的实例,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对排列知识的巩固应用,

  人教版教材在三年级初步接触了有关可能性大小的知识,一些有关排列的知识,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救问题中的运用。本课则以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作为的教学素材,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

  “田忌赛马”是一个经典的应用“运筹”的故事,80%的学生对这一故事应经有了了解,但仅仅是听过这个故事,并不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的,而本课就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故事,体会对策论方法和运筹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

  我的思考:

  数学,绝不是解决几个数学问题。数学教学,也不是仅仅教学生学会解题。数学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上,体现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上。怎样能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我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思考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通过比较扑克牌大小,了解基本应对规则。

  1.游戏引入:比点数大小,一对一PK。

  (1)红牌分别是10、7、4;黑牌分别是3、2、1,比较双方点数的大小。

  师:这就说明,红牌和黑牌双方大小悬殊明显,胜负分明。

  (2)红牌不变,黑牌变为9、6、3,再次比较。比赛的结果会是怎样?说说你的理由。

  2.抛出问题,突破定势。

  师:红10与黑9比,红7与黑6比,红4与黑3比。这是双方对局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想一想:

  (1)还有没有其它的应对策略?一共有几种?

  (2)在不同的比较过程中,黑牌是不是一定没有机会获胜?

  师:请同学们把不同的应对策略都填在表格中,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交流。

  学生活动。

  通过第二次比较大小,引出与“田忌赛马”相同模型的数据,并且让学生突破根据扑克牌上下位置一一比较的定势,如红牌10可以和黑牌任意一张牌比较大小。

  二)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策略的多样性,初识取胜的应对方法。 1.分层反馈,感受应对策略的多样及思维的有序。

  (1)反馈不完整的`、无序的方案,突出每一局的比较结果及最后的获胜方。师:这位同学写了三种方案,我们来看看分别是哪一方取胜?(教师指这红、黑方的点数,学生一一判断,三局中黑方、红方分别赢了几次?)(2)反馈有序思考的完整方案,引导体会优势。出示学生作品,

  师:请这位同学介绍他的方法。

  师:同学们听懂了吗?他的方法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2.初步感受黑牌(弱队)取胜的策略。

  师:我们发现当红牌分别出10、7、4时,黑方一共有6种应对方案。请看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师:是的,一看红、黑牌的点数,觉得红方要比黑方大一些,但现在看来,黑方还是有取胜的可能,想一想,这种取胜的方法有什么高明之处?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这种高明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总结: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性一一找出来,并从中找到最好的策略,这是数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课件出现)

  (3)多次体验,探究黑牌取胜的条件。

  1.调换一张黑牌,保证黑方有取胜的可能。

  师:黑牌9、6、3应对红牌10、7、4,也有取胜的可能,如果允许黑方变换一张牌,那黑方能否在比赛中还能有获胜的可能?你准备怎么换?

  2.同时变小三张黑牌,保证黑方有取胜的可能。

  师:刚才把一张黑牌变小,依然有取胜的可能,现在如果把三张黑牌都变小,并且要尽可能小,使黑牌还有可能取胜,你们觉得三张黑牌分别可以是几?可以怎样对局?想好后,请填在下面表格内。(学生活动)

  3.初步提炼取胜的条件。

  师:请同学思考,要使黑方在比赛中有获胜的可能。你认为黑方要具备哪几个条件?

  4.师生比赛,进一步完善取胜的策略。

  师:老师想和同学们挑战一下,我是红方10、7、4,你们是黑方8、5、1,你们能赢吗?

  小结:刚才的两组牌,黑方实力稍逊,但应用策略还是能以弱胜强。

  (四)介绍故事“田忌赛马”,内化对策略的理解。

  1.课件出示故事“田忌赛马”,让学生说说田忌的应对方法。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齐王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田忌下等马上等马中等马获胜齐王田忌田忌

  2.请学生用成语或是谚语来说说“玩牌游戏”和“田忌赛马”的共同点。

  (5)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1、争当优秀教练员。

  2、说一说,田忌赛马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应用?

  (6)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一)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二)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书设计:

  练习一

  级万级个级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

  万万万

  1 3计数单位

  8 2 0 0一千三百八十二万0 0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应写在什么位置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同学们,车白泥小学一年一度的计算大赛即将开始,你们有信心赢得比赛吗?

  一、赛前热身

  1、牛刀小试

  哪两位同学愿意请战?

  白板出示竖式笔算:24×12= 19×12=

  同学们说一说计算方法,竖式计算乘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2、脱口而出

  口算怎么又快又准确的.得出答案呢,能分享一下你的计算秘籍吗?

  如果是142X12这样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又该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动笔试一试……

  指导并指名学生汇报,参照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计算三位数乘与两位数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你能说一说吗?

  团结协作的力量无穷大,看来,这个赛前热身对同学们来说,真的是小菜一碟,接下来的项目你们还敢继续挑战吗?看招。

  二、东想西算

  情境导入:

  (白板出示)

  普者黑风景区位于文山州丘北县境内,风景优美,景色宜人,是国家5A级景区。这不,家住广州市的李桐和爸爸慕名而来。

  1、白板出示题目:火车行驶了12小时,每小时行驶195千米。广州市到普者黑景区有多少千米?

  2、你想怎么列式? 195×12=(千米)

  3、195 X 12,怎样来计算?

  (1)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吗:广州市到普者黑景区大约有多少千米?说一说你的想法?

  (2)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试着做一做,在计算时,想一想这道题与142 X12相比较,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①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尝试算出19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②巡回指导,特别关注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③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学生互相说算法。

  5、你想提醒大家笔算时要注意那些问题?(引导学生说出做题过程中的易错点)

  6、验算。你会验算吗?你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愿意和同学们分享?

  三、计算接力赛----谁是计算大王

  接下来这个项目就对我们班同学团结协作能力的考验了,要赢得此项比赛,就要有赖于同学们的默契合作了。我们即将选出六位骁勇善战的计算能手来出战。

  结论:仔细观察上面的各道算式,想一想: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 )位数或( )位数。

  四、加时赛:

  1、134×12176×47 425×36237×82

  2、文山市思源实验学校平均每个班有32人,共有116个班,思源实验学校一共有多少人?

  通过我们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赢得了此次比赛的胜利,恭喜同学们!

  五、课堂总结,学以致用

  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吗?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知道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使学生感悟: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前自主学习、课件直观教学及学生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和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操作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学情分析】

  线段和角是学生已学知识,在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已经对直线、射线和角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所以通过自学完全能够掌握其简单的特点,但线段、直线、射线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属于难点,还需要老师通过比较、观察、操作的活动并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引导,因为数学中的有些知识毕竟是抽象的。

  【重点难点】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理解角的形成。

  【教学活动】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过许多线,线段、直线、射线。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它们。(教师板书课题)

  (一)自学反馈

  1.通过自学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还记得什么是线段吗?

  3.练习:哪些比赛项目的路线是线段(铁人三项、公路自行车、游泳、100米跑)。

  4.在作业纸上画出一条线段。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和射线吗?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探究新知

  教学直线和射线

  1.认识射线

  (1)教师拿出手电筒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到教室的墙壁上。

  提问:墙壁上的亮点与灯泡之间的光线可以看成什么?(线段)为什么?(预设学生根据线段的特征回答)

  (2)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向天空。

  提问:要是我们把光线射向天空,现在这条光线有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述光线的特点,如:光线从灯泡射出,一直射向无穷远处,没有尽头。

  是的,我们用这条线来表示光线,这条线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它只有一个端点,在灯泡这里,并且向一端无限地延伸,延伸到无穷远处。

  那我们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预设:不能,因为无限延伸到远处,有无限长,所以不能测量。

  师总结: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的线,我们把它叫做射线。(板书:射线)

  (3)注意射线的特点并要求学生画出射线

  刚才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现在你能画一条射线吗?(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展示学生作品)画得对吗?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4)进一步认识射线的特征

  看老师是这样画的,(延伸线段的一个端点,画成了射线)你觉得这是一条射线吗?

  (5)说说射线和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6)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射线?

  2.认识直线

  现在请大家仔细看黑板,刚刚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伸,得到了射线。那要是把线段的两端都延伸开来,你觉得这条线,有什么特点?

  师总结:像这样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直线。

  刚才我们已经画了射线,现在你能画一条直线吗?

  3.快乐猜一猜。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线,现在我们做一个快乐猜一猜的小游戏。

  无始无终,打一条线的名称。

  有始无终,打一条线的名称。

  有始有终,打一条线的名称。

  4.比较直线、射线与线段。现在大家对这些线都能区分开了吗?

  (1)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射线、线段。

  (2)分组合作交流,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和区别

  我们能够很轻松地判断这三种线,那你知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吗?下面以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完成表格。

  区别

  联系

  名称

  图形

  端点个数

  延长情况

  线段

  射线

  直线

  找学生在电子白板中完成表格的填写,全班交流。

  (3)课件运动动态画出线段、射线、直线。(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5.探究规律

  (1)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竞赛:在10秒内之内,从一点出发画射线,开始!

  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猜猜你能画几条?(很多条,画也画不完)所以从一点出发可以画多少条射线?

  师总结: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2)我们再进行一个小小的竞赛:在10秒之内,经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开始!

  得出结论: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注重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亲历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完善角的认识

  1.通过“画一画”理解角的概念

  我们知道了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下面请大家从A这点出发画两条射线,看一下是什么图形。(生在黑板上从一点出发画两条射线)。

  大家发现是一个角。那你能讲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从一点出发的每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2.角的各部分名称

  这一点A就是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又是角的什么?

  3.角的符号表示

  (1)为了区别不同的角,我们还可以给角编上号,一般用数字或字母表示。如角1、角A。(师在黑板上标出角)

  为了书写方便,我们通常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角。∠1或∠A(板书并指导学生怎么读)。

  大家观察一下,与以前学过的哪个符号很相似?它们又有什么不同?(跟小于号“<”比较)

  (2)学生表示角

  在你们刚画好的角上,标出角,再用符号表示角。

  (四)课堂反馈

  1.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几个角?

  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直线比射线长。()

  (2)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也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3.一天淘气和笑笑在聊天,淘气说:“我画了一条2厘米长的直线,4厘米长的

  射线,6厘米长的线段。”笑笑就忍不住捧腹大笑。你知道笑笑为什么笑吗?

  【活动总结】

  总结评价,强化目标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你采用的什么方法来学习的?

  3.你的表现如何?

  【结束语】

  学知识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一条射线和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只要善于学习,知识是可以日益增长的。

  【板书设计】

  略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至67页教学内容及第67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角的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建立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概念。

  3、认识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4、通过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转一转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学难点:

  认识周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的角有哪些?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认识过的角:直角、锐角和钝角。 师:你们以前是怎样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的? 教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一些特殊角,深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建立直角的的概念。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直角的`度数,学生量完后,请几个同学汇报得数,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直角是由90°。

  2、认识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

  课件演示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的过程。 课件演示后,让学生也按课件演示的过程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并看一看,议一议。 教师指出:把这两个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新的角。(课件闪现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这个角有什么特征? 指名回答。 教师指出:像这样,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角是平角。(课件闪现下图)

  (2)认识平角和直角的关系。

  师:一个平角是多少度你知道吗?你是是怎么得到的? 指名口答。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1平角=2直角,1个平角是180°

  3、建立锐角、钝角的概念。

  (1)测量。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课本第66页下半部分的三个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 指名汇报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三个角分别是什么类型的角,再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2)议一议。

  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图中左右两边的角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

  (3)交流归纳。

  小于90°的角是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教师说明:大于180°的角不是钝角.(如181°、200°、220°就不是钝角)

  (4)练习。

  (课件出示) 把下面各度数所表示的角进行分类。

  93° 45 ° 87 ° 99 ° 145 ° 170 ° 181 ° 90 °

  4、认识周角,建立周角的的概念。

  (1)认识周角。

  课件演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组成角的过程。 教师指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是周角。 让学生观察后,指名说一说周角有什么特征?

  (2)认识周角、平角、直角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你知道一个周角是多少度吗? 引导学生推算。

  1周角=( )平角=( )直角 。

  1周角=( )度

  三、操作活动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课件依次出示3道题)

  四、全课小结

  让让学生谈自己学习的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1、2、3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

  设计说明

  “商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引导学生由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类推出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紧抓学生知识的增长点,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效延伸。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积的变化规律”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例8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抓住这个知识的增长点,然后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最后探究商的变化规律,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经历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

  2、重视合作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在与同学合作交流时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接受同学的批评与建议,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与他人分享了学习成果,又体验了合作的快乐,为达到会学、乐学和创造性学习的境界奠定了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画有表格的纸

  教学过程

  ⊙情境激趣,揭示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数学王国的游乐园玩一玩。(课件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游乐园里有很多有趣的知识,也蕴涵很多规律,要想获得知识、发现规律,同学们就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一幅生动形象的游乐园的情境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探究体验,建构新知

  1、探究除数不变时,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课件出示教材87页例8中的(1)题]

  (1)课件出示导学要求。

  ①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商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怎么变的?

  ③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

  (2)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或除以几),商也乘几(或除以几)。

  2、探究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1)我们再来观察教材87页例8中(2)题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变了)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按照下列方式进行观察。

  ①从上到下观察被除数、除数、商。

  ②从下到上观察被除数、除数、商。

  (3)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补充。

  (4)师总结: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商反而除以几(或乘几)。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

  4.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教具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引发探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探究新知

  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

  小组研究,总结规律:

  1.组内分工测量75页8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2.汇总填表75页9题。

  3.共同讨论总结规律,全班汇报交流。

  出示图形,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

  三、巩固新知

  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

  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7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进行升和毫升的单位换算。

  2、在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

  教学重点:升和毫升的关系,以及对1毫升有正确的感知

  教学难点:对较小容器容量的估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带有“ml”或“毫升”单位的容器。各小组分别准备:水盆,50ml的量筒,500ml的量筒,1毫升的针筒,滴管,装水的小量杯,装有一升水的自制1升量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容器,一个小汤碗,一个上下粗细接近的玻璃杯。一块小黑板,画上7个小量筒。教师准备装有一升水的量杯,200ml左右的茶杯,10ml的小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唤醒升的概念

  1、提问: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单位“升”,谁能说说“升”是计量什么的单位?

  液体的多少?容器的容量

  2、比较引“毫升”

  指装有一升水的量杯问;一升水,这个量杯的容量与1升比,正好是一升,还是少,还是多?

  分别出示200ml左右的茶杯和10ml的小杯问:这两个容器的容量跟1升比呢?

  如果把这两个容器内装满液体,这些液体的多少与1升比呢?

  谈话:尤其是这个小杯里的液体比1升少得多,这时如果还用“升”作单位,升前面的数字会太小,记录起来会很不方便。那么用什么单位会更合适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毫升”。(mL或ml)

  二、观察实验,体验毫升的.概念

  1、感知1毫升。

  (1)认识1ml的针筒,抽1ml的水观察

  (2)1ml的水注入滴管,数一数有几滴。

  先讲清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注入滴管时要先排出空气,数时捏橡皮管要满一点)

  每小组实验两次。

  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1ml的水大约是15滴左右。

  (3)介绍:边长都是1cm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ml.

  (4)抽1ml的水放入手心中观察。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一毫升有多少。说说有什么感受。

  小结:1ml很少,毫升一般计量比较少的液体。

  (5)进行爱惜水的思想教育

  2、认识几十、几百毫升

  《毫升与升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事先是听了师傅上过后,自己再另外一个班上同样的内容。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特点某些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这节课的重点是要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因此准备了教具:量杯、量筒、滴管和烧杯。

  首先谈谈满意的地方:

  1、教学导入方面:使用情境导入,让学生切身思考,使课堂顿时活跃。正值秋游回来,问学生你在旅途中口渴的时候,一下子能喝多少杯水?这是一个与切身体会的问题,因此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大家都七嘴八舌讨论。最后请了几位学生回答,有些回答的很切实际,有些回答的很夸张,就当即让学生评判一下:到底谁喝得多谁喝得少?自然而然让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喝得多谁喝得少,必须要有同样的大小的杯子测量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时候有些学生发现自己的水杯中,有刻度是500ml,有的是450ml。之后我就说以乐扣杯500ml为例,你能喝这样的几杯?我们就能得出某些同学很能喝水。随机提出问题,到底他能喝多少量的水,你知道吗?因此我们测量水等液体时要有一个表示容量的单位,引出毫升和升。

  2、探究新知过程方面: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加强学生们的量感。先让学生们猜一下1ml到底有多少滴?带着这个问题,观察我的操作。对于教具的使用,更加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知。PPT呈现生活中用ml为单位的实物,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猜猜一盒牛奶大致有多少毫升?等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随后,说说生活中还看到哪些是用毫升做单位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毫升的感受。之后通过毫升引出升,并且引出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将1000毫升的有色液体倒入1升的量杯,让学生感受1000毫升和1升是相等的。进而用1000毫升=1升来表示。进而更现实化,用500ml的乐扣杯表示1升的话,就是这样子的两杯水。然后展示教材中几个容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猜测,下面的液体有多少?建立1升的量感中,更加的生活化。

  3、巩固练习方面:练习层层递进,由简单到难,逐渐升华。首先是模仿练习,根据所给容器,填入升或毫升。其次是判断题,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容器,故意把升和毫升颠倒,再次巩固对于毫升和升两者之间的量感。之后是对于难点的突破,对于毫升和升两者之间的换算的练习。最后是提高题,探讨与之相关的实际应用题——搞促销的问题,让学生们先讨论再思考。

  4、课堂总结方面: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了解他们对于本节课掌握的情况。

  其次谈谈不足的地方:

  1、由于学生们对于教具演示过程的好奇,导致在我演示的时候,有很多后面的学生纷纷跑到讲台边上观看,导致纪律有点松散,一下子难以收回。课后我在想,借用投影仪等仪器,会不会效果好点,使全部学生都能看到量筒的刻度线等。因为学生的特点不同,这个班级的学生与师傅上课的班级学生相比,非常的活泼,所以他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看到老师操作的每一步骤。所以我在这点上,考虑欠缺。

  2、在对于毫升到升的引导过程中,我个人觉得引导语还是不到位,PPT做得不够好,导致上课过程中,一下子一起跳出两者之间的换算。我再进行实验,效果有点不佳,思路有点混乱。

  3、在对于提高题中,时间所剩无几,我对于学困生的关注度不够,还不知道他们掌握的如何。以至于在课后的练习中,还是有一部分同学对于搞促销的问题还不是很能理解。

  本节课是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上课的,因此上下来感觉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对于实验这一块,学生们都觉得很新颖,增加了数学课的趣味感,也使学生们更加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112—11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可以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对事情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技能目标

  1.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2.会画简单的事件流程图。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思想感情。

  2.锻炼孩子思维的条理性,培养整体考虑决定事件顺序的习惯,和综合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情境)

  星期六,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们想不想去小明家看看?

  2、探究新知,掌握规律:

  (1)沏茶问题

  (课件)见了李阿姨,小明怎样说?小明很有礼貌的请李阿姨坐下,还要给李阿姨沏上一杯热茶。沏茶的步骤有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读时间表)

  师:如果你是小明,怎样安排这些事,使李阿姨能尽快喝上热茶?一共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安排?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展示时间安排

  板书:1+1+8+1=11(分)

  指出,这就是流程图,下面要再写出时间的计算。

  (2)总结方法:有时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选择最优的方法来做,这就是优化。通过刚才解决的问题,你说说怎样才能节省时间?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再做其它事情可以节省时间。

  联系生活举例。听广播与刷牙、洗脸、吃饭、读英语。

  (3)烙饼问题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妈妈准备作他最拿手的烙饼招待李阿姨。我们来看看妈妈是怎样烙饼的?(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次最多能烙两张饼

  生:两面都要烙

  生:每面3分钟

  师: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怎样烙?

  学生回答演示生:6分钟。烙一面需要3分钟,两面就要6分钟。

  师:烙两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学生回答并演示

  生:6分钟。因为一口锅可以烙两张饼,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就和一张饼一样,也是需要6分钟。

  师:如果烙三张饼呢?最少需要几分钟?

  师:这么多答案,下面请同学们先思考,操作一下,再以小组为单位,用圆片代表3张饼,在桌子上摆一摆,说一说,然后将你们的方案,填到你们的表格中。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烙的?(两人合作一人填表,一个操作)

  方法1:

  生1:先两张同时烙好,需要6分,再烙好剩下的一张,需要6分,共烙4次,花了12分。

  师:有没有比他们更快的方案?

  方法2

  生2:第一次先烙饼

  1、饼2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二次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三次烙饼1和饼3的反面,也需要3分钟,总共用了9分钟,共烙3次。

  师:大家明白吗?谁再来演示演示。

  师:课件演示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

  师边演示边讲解,其他学生一起操作:

  我们先烙饼1的正面和饼2的正面,3分钟后,把饼2拿出来,再同时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1熟了,接下来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反面,3分钟后饼2和饼3也熟了。

  师:这种方法为什么快?

  生:锅里一直都有两张饼。(课件出示:烙3张饼的两种方案)

  师小结:从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时,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这样不浪费时间,烙的最快,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

  (4)拓展提高,总结方法师:烙4张饼怎样烙最快?

  生:2张2张地烙,需要12分钟

  师:烙5张饼怎样最快呢?(同位交流)生:先烙2张,再用最佳方法烙3张,用15分钟

  师:烙6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生:用最佳方法烙3张2次,用18分钟生:2张2张的烙3次,也是用18分钟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用18分钟,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我喜欢3张3张的烙,这种方法比较好玩。

  生:我喜欢2张2张的烙,这种方法省劲,3张3张烙太麻烦了。

  师:我也喜欢2张2张的烙,同样的时间,这种方法比较省劲些。师:烙7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

  生抢答:21分钟

  师:这么快就想出来了,说说你的想法依次说出8张、9张、10张饼的.烙法

  师:观察这张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多用三分钟,你看5张饼是15分钟,6张饼是18分钟,那7张饼就是21分钟

  规律1:用最优化的方法烙,饼的张数乘每面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少时间

  板书:每面所用的时间×饼的张数=所用的最少时间

  师:从饼的张数和烙饼的方法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规律2:我还发现了双数张时是2张2张的烙,超过3张的单数张都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师:如果烙20xx张饼需要多少时间?

  3、实际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这样的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学生写出流程图,再写出计算过程

  (2)师:同样在美味餐厅里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

  (课件出示星期天,餐厅里来了3位客人,他们每人点了两个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师:先想一想,再和挨着的同学说一说。谁来告诉大家,应该按怎样的顺序?你的理由呢?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小结:炒菜的时间相等,等候的时间不一样,哪一种方法能让客人等候的时间短一些呢?(同时进行尊老爱幼思想的渗透。)

  (3)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说一说。

  4、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老师也希望大家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提高效率。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9

  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文具实物图、小黑板

  学具: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请你算一算(看卡片口算)

  1、40×2= 30×3= 20×7=

  80÷2= 240÷8= 15÷3=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0×()<150 70×()<440

  80×()<650 50×()<320

  二、新知探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到新学期,孩子们都会为自己添置一些文具,这学期你又为自己购买了哪些文具?

  今天淘气和笑笑也来到了文具店(贴出挂图:每个文具盒20元),想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买些文具(揭示课题:买文具),你们帮帮他们好吗?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0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 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谈话:在电视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游戏,叫“魅力联想”,看过吗?想不想玩这个游戏?(依次展示下列各项,得出答案是“算盘”)

  提问:还想玩吗?(把“提示三”中的内容改为“诞生于上世纪”,把“提示四”的内容改为“很轻,可握在手中”,得出答案为“计算器”)

  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谈话:了解计算器吗?你在哪儿看到过计算器?把你知道的与同桌交流。

  投影出示计算器模型,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器上主要键的名称及功能。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计算器的信息?

  二、 初试本领

  谈话:会使用计算器吗?我们先来“初试本领”。注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准备好身边的学习用品,开始!

  投影出示:

  计算下列各题:

  ① 1 256 - 768 = ② 477 × 167 =

  ③ 32 ÷ 4 = ④ 36 × 99 ≈

  交流计算结果。

  小结:为什么有的同学计算得这么快呢?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吗?(交流并得出:在计算时,能口算或要求估算时,不需要使用计算器)

  三、 再显身手

  谈话:看来,大家对计算器的使用真的比较熟练。想不想“再显身手”?请看这组题:

  ① 438 × 15 - 1 274 ② 2 940 ÷ 28 + 763

  ③ 40 000 - 165 × 182 ④ 25 120 ÷ (449 - 289)

  提问:这四道题与上面四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会做吗?请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计算结果(学生的答案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引导:你有没有感觉到这四道题的计算过程不一样?(第③、④题要先算后一步,而①、②两题只要按顺序计算就行了)

  讨论:用计算器计算③、④两题,该怎么操作呢?我们以第③题为例,谁来介绍介绍你是怎样算的?(突出记住中间数、使用MR键、倒减等方法)

  四、 欣赏史料

  谈话:同学们学习得非常投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则短片,好吗?

  短片配音:

  你知道吗

  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上,人们一直就没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

  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算筹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

  到了东汉末年,我国人民又发明了算盘,这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至今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它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

  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了第一部微型计算器,这种袖珍型计算器可握在手中,使用方便,适合所有人的使用。

  如今,计算机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正被许多行业所使用,有的计算机每秒钟可计算1 000万亿次,过去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计算,现在片刻间就能算出结果。

  提问:感受到科学前进的脚步了吧?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有什么想法?

  五、 一展风采

  谈话:让我们尽情享受科学带来的快乐吧!请拿起计算器,一展自己的风采!

  谈话:请看问题1——有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

  ① 每天大约滴水16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 )千克的水。

  ② 把这些水装入饮水桶,若每桶装25千克,大约可装( )桶。

  ③ 如果一个家庭每天需要4桶水,这些水可够( )个家庭用一天。

  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答案。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谈话:再来看问题2——有一天,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0 × 16”时,发现计算器的键“4”坏了,聪明的小明灵机一动,很快还是用这个计算器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了,你知道他是怎样算的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组织交流,并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用计算器验证。

  六、 挑战极限

  谈话:同学们的表现很出色,真的让老师领略了大家的风采,想挑战计算器的极限吗?

  计算:111 111 111 × 111 111 111。

  学生尝试计算。(发现计算结果前面多了一个“E”字,且不同的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不一样)

  提问:有问题吗?有什么问题?(计算器的数位不够了)

  追问:谁能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谈话:我们来向书本请教,先完成课本第101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做了这道题,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引导学生渐次观察,直至发现其中的规律。

  小结: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计算器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要依靠人的智慧)

  播放短片:“珠心算”比赛现场录像片断。

  谈话:这个片断是20xx年全国珠心算现场会上,二年级小朋友表演的镜头。珠心算,就是在头脑里面打算盘,看到这个镜头,你又想说什么?(突出:先进的工具也有它的局限性,有时看起来比较传统的计算方式,也能显示出它的奇妙之处)

  总结: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培根说过:“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投影出示)

  总说明

  一、 关于教材

  “用计算器计算”一课的教材,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非常合拍,给教师的教学定位、教学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具体说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这里找到学习的起点,拾级而上;二是内容鲜活,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很紧;三是数学味很浓,习题中编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本质的内容,比如“找规律”、“认识有趣的数142857”等;四是定位巧妙,围绕普通型计算器展开,为教学留有更为广阔的加工和改造的空间。教学时,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并对教材巧妙加以整合。

  二、 关于计算器功能键的教学

  计算器功能键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但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展开?确实值得思量。我认为,教学中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对它的各种功能键的作用及使用方法逐一介绍,而应该抓住生活中经常使用、对学生建构科学素养起核心意义的内容进行教学。因此,我凸显了计算器中“记忆键MR”、“清除键AC”等键的使用,而计算器其他键的作用及有关信息,则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随机地动态解决。又因为各种键的使用不需要太多的智力参与,也没有多少探究的价值,故而,我将这些教学内容通过谈话的形式,在学生认识的空白处描摹,由学生或由老师直接介绍。

  三、 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

  “知识经济时代,人不能沦为工具的奴隶”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计算器教学只是一个载体,它应该承载着益智、辅德和育美的功能。本课中,我安排了“魅力联想”“初试本领”“再显身手”“一展风采”和“挑战极限”等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在全力彰显上述理念。“魅力联想”目的是引出课题,盘活课堂、预留悬念;“初试本领”是尝试用计算器进行基本计算,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方法,初步体会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再显身手”是本节课知识层面的教学,解决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的方法,旨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一展风采”以生活问题为依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计算器的使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挑战极限”力求让学生在认知不平衡的矛盾状态中,引发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通过自己的探索达成新的认知平衡。

  四、 关于算盘的介入

  课的开始,我引出了算盘,课末又以算盘收尾,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数学文化的广袤与久远,感受“人”和“工具”这一对矛盾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初步受到辩证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07-15

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28

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学设计01-07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数学设计01-0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田忌赛马11-09

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学设计01-12

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的教学设计06-16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1-28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模板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