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时间:2025-01-17 11:44:51 思颖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精选2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精选20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

  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初中学习,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方法都将有较大的变化。为使新生尽快适应语文学习,教师应着力开创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条清楚地复述课文。

  2、领悟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

  3、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领悟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1、能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

  2、领悟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

  相信同学们只要肯自学,会自学,一定能顺利达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师:首先请几们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字最清楚。其余同学仔细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1、指名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师板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并及时表扬声音响亮,吐字最清楚的同学。

  2、可能读错的有:

  训诫(jiè)耸立(sǒng)迂回(yū)凝视(níng)啜泣(chuò)

  纳罕(hǎn)瘦骨嶙(líng)峋(xún)头晕目眩(xuàn)小心翼翼(yì)

  3、生齐读两遍黑板上的字。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复述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依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并能说出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6后比谁回答得最好。

  1、学生自学思考,师巡视。

  2、时间到后,交流明确。

  (1)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下午。

  地点:一座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父亲

  起因:玩弹子游戏玩厌了,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经过:冒险,遇险

  结果:脱险并悟出人生哲理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自学,已经基本了解了故事情节,那么这篇课文蕴含着什么样的生活哲理呢?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独立思考2分钟后请同学们回答。

  (2)若同学回答“面对困难时,应该勇敢,不应该胆小计畏惧”则说,回答的很好。

  明确答案: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么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四、当堂训练

  1、口头作业:讨论交流“研讨与练习一”(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2、书面作业: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先自己练习读、写,再老师提写)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2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结构和详略安排。

  2、能找出课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并理解其作用。[借此对“我”的性格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

  (一)分析结构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三个部分,并在课文中标出。(板书)

  2、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大意并用一句简短的语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板书设计:

  (二)分析描写心理的词语并理解其作用。

  1、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孱弱多病,常受到母亲“不要冒险”的训诫)或“乖、懦弱、胆怯”

  2、齐读第二部分,划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扑扑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3、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4、如何理解“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却是自己”。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

  (一是真实的需要,“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

  5、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最后:激动啜泣

  8、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①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

  ②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③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④你觉得文中父亲的做法与父亲直接爬上去把“我”抱下悬崖,那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明确]重点讨论④:

  父亲是为了能让“我”学会自己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他救得了儿子一次,但不可能救他一辈子。

  父亲教给我好方法,让我一辈子受用。

  [小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父亲并没有责备不听话的“我”,先是安慰“我”,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给“我”鼓励,给与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他还夸“我”,说“好”,让“我”不要担心;当“我”踩到了岩石后,他又一次夸“我”,说“很好”,并告诉“我”如何做下一步。可见“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总结]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这篇课文,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它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下列常用词语。

  字音 闷热(mēn) 玩弹子游戏(dàn) 不能动弹(tán) 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 bo) 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词语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学习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想,提出疑难问题。

  自读目标呈现: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回答: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启发或感想是什么?③发现问题,回答: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③必要的鼓励。

  (二)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和绝望处境,是为了说明“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的巨大程度;而这么巨大的困难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被战胜,化险为夷。“我”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后又体验了成功的极大快乐与激动,这种大悲大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才使这件事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顾中悟出了终身受用的“人生经验”。学生只有进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险脱险的经历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对人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学习障碍预测: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二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三是关注“我”被困时的心理,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说说对“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两句话的理解(极度紧张恐惧,以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认为“绝对”不可能爬下悬崖,因为“会摔死”,近乎绝望)

  2.对父亲的态度、做法及意义的关注和探究

  引导方式:用假设情境激活思维,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或“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等,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父亲的态度(安慰与鼓励,如父亲找到“我”时的第一句话);二是关注父亲的指点“我”下悬崖的方法(将困难分解,“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关注“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及脱险后的心理感受(探究父亲这样做的意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由言说,内化所得经验。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有没有需要大家帮你想办法解决的困难?

  2、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四、教学活动片段

  师:在自读提问时,有同学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生1: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看到我儿子卧在悬崖上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我会害怕得不知所措,连忙打电话给警察,让警察来救我的儿子,然后对儿子说:“不要怕,警察叔叔一会儿就来,你再坚持一下!”(众人大笑)

  生2: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么伟大,教他走下来:万一他一害怕,摔下来怎么办?我只会自己慢慢靠近孩子,小心地把他抱下来。

  生3: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也很可能会自己爬上去把孩子接下来。但我知道那是不对的,这样对孩子是不会有好处的。所以我只能选择让孩子自己勇敢地从悬崖上慢慢走下来,不断的给他鼓励,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地下来。

  生4: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自己爬上去救他。我要鼓励他自己去战胜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克服眼前的一个个难关,最后到达胜利的彼岸。当然我也会为他照那束光,让他明白,前方总有希望,在他遇到困难时,他的父亲总会支持他的。

  师: 虽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都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我比较赞同后两位同学的意见。你们不但知道文中的父亲怎样做,而且能深刻地理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好!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父亲上去把他抱下来,那么“我”以后碰到困难时会怎样?如果没有父亲的鼓励和指点,“我”能不能获得让我一辈子受用的“人生经验”?

  …………

  生1:假如我是杰利,我不会抛下朋友不管,我会尽力帮助他从崖壁上爬下来;即使我没有那个能力,我也会马上跑去叫大人来帮忙。

  生2: 杰利没有“抛下朋友不管”,虽然他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对“我”不放心,心里还一直牵挂着“我”,爸爸能找到“我”,肯定是杰利带来的。

  生3:假如我是杰利,如果我们去爬悬崖,因为知道他身体不太好,所以我会跟在他后头,帮助他爬上悬崖,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在往下爬的时候,我非但不准许别的同伴嘲笑他,还会让这些朋友一起鼓励他。

  生4:如果我是杰利,我会在大家决定把他丢弃在一边时,劝大家想办法营救他,一边营救,一边让一两个人去通知他的父亲。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中能看到同学们身上有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对同学、对朋友有一颗爱心。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情并不是因为困难,我们才失去信心,难以办到;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显得困难,难以办到。”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多鼓励他,帮他树立信心,勇于面对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在小悬崖上的一次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作者悟出了一个道理,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文中"我"的心理描写极为传神,是学习的重点之一。文中作者悟出的道理对学生的成长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这也是教学本文时需要重点揣摩的。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具备初步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加之本文主题也较为浅显,学生掌握文章主题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此本文的学习,在引导学生继续巩固记叙文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默读方法的培养是重点,因此本文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学习目标】

  1.赏析关键性语句,剖析人物心理;

  2.联系生活实际,启迪人生智慧。

  【学习重难点】

  赏析关键性语句,剖析人物心理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文章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这一教学建议,设计本课时,以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突破口,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品读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获得人生的启示,懂得如何积极克服困难,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创意说明】

  三环节:复述故事——剖析心理——启迪智慧

  三切入点: 以赏析关键性语句为切入点,品读人物心理;

  以赏读标点符号为切入点,感悟人物成长过程。

  以品析关键词语为切入点,收获人物成功经验。

  【探究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此环节设置意图:介绍作者事迹,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了解故事

  请结合记叙文六要素,复述故事

  (此环节设置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默读文章,勾画出记叙文六要素,并提示学生运用六要素组合法复述故事,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剖析心理

  (一)以旁观者的眼光看,依靠"我"的能力,"我" 能否脱险?说说你的理由。

  (此环节设置意图:旨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在交流中,探讨"我"被困悬崖的根本原因是"恐惧",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二)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恐惧心理的句子。

  (此环节设置意图:通过品析关键词句,探究"我"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三)猜读课文,借助句子补充爸爸心理描写四、启迪智慧

  (一)跳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爸爸助"我"脱险的方法。

  (此环节设置意图:借助抓关键性语句,提高学生关键信息捕捉能力,培养感知能力。)

  (二)赏析标点符号,感悟人物成长经历

  1.请找出脱险部分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 有感情朗读脱险阶段表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3. 为什么"我"一步步地走下了悬崖,文中标点符号却用句号?

  (此环节设置意图:1.分析句号的作用,感知在爸爸的引导下 "我"变得越来越自信、淡定、从容,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重视标点符号的正确巧妙运用。2.通过变句赏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3.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关键性语句,培养和提高学生借助重音和语速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品析关键性词语,收获人生成功经验。

  1.为什么文中说"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而不说"那一刻"或"那次经历"?

  (此环节设置意图:通过品析关键性词语,明白是爸爸教给"我"的不仅仅是爬下悬崖的方法,更是在教给"我"人生路上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经验,从而让学生储备成长路上克服困难经验)

  2.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像文中的."我"一样因胆怯而畏缩不前的情形,你是怎么处理的?

  (此环节设置意图:联系学生实际,分享成功经验)

  3.你又从"这一课"学到了哪些经验,如果你准备摘录文中的一句话作为成长路上的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试着背一背。

  (此环节设置意图:学以致用,用摘录和背诵的方法,既积累了名言警句又把所学化为了己用)

  五、课堂寄语

  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的心灵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撷取了许多智慧。让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克服一个个小困难,实现一个个小目标,进而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吧!

  (此环节设置意图:用简短有力的话语使学生形成深刻有效的记忆,感召学生运用本节课所获人生经验,走好每一小步,完成人生目标)

  附:板书设计

  成功

  再走一步

  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知道如何做人,如何交友。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

  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其次,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多种形式谈感悟。

  二.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在整个过程中,我一会是提问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考……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

  一节课里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但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缺点: 1、 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2、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拓展,但在这个设计 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够。 3、 学生谈交友方面,应该敞开了谈,多拓宽学生的眼 界,抓住实例来讲,更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教师:

  1、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幻灯片、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设计思路】

  课文叙事性较强,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时,可以从事与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更值得体味。教学时应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课文,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参考导语设计:

  1、故事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

  (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

  (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你能从中有更多人生的启示。

  2、温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3、谈话式导入:

  谈谈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并说说为什么印象最深刻?

  老师讲述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先讲述后总结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幻灯显示多一份经历,多一份明智。生畅谈看法。师明确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总结经验。

  二、过渡

  我们的'经历毕竟有限,还可通过听别人的故事,使自己更明智。板书课题、作者。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要求:看清读准、边读边思、圈点勾画、记住内容。注音: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耸立(sǒng)啜泣(chuò)着眼(zhuó)头晕目眩(xuàn)迂回(yū)纳罕(nàhǎn)小心翼翼(yì)解释:训诫嶙峋纳罕小心翼翼啜泣

  2、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求:

  A、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B、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C、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参考答案

  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我,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经历和收获。

  3、课堂交流:

  组织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四、研读与赏析

  1、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A、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停顿合理,语调抑扬。

  B、把握好人物的心态和情态,语气恰当,感情真挚。

  2、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附投影片:

  爬下悬崖动作心理哭信心全无伸、探、踩有了信心又照着做信心大增移动、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3、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五、体验与反思(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讨论交流。

  大屏幕展示思考题: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2、拓展延伸:

  ⑴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⑵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⑶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六、拓展练习

  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七、阅读指导

  1、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2、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3、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7~22段,背诵最后一段。

  2、美词妙语积累。

  3、练笔:请把你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经验教训用100~300字写下来。

  【教学反思】

  有一些学生不能理解有些书面用语的含义,如纳罕、训诫等,我通过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等方法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明白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字词教学仍然是一个重点。

  本节课中,我初步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好处。而且本课设计的多角度阅读。学生的潜力很大,真正感受到了教学相长。在多角度阅读中,学生创见性地从母亲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看法,在备课中我就忽视了,借机顺势让学生想象如果是母亲来救我,那会是如何的情形?学生结合母亲的教育方式绘声绘色的谈了母亲的歇斯底里的表现,并预测到母亲的这种教育会让我一辈子没出息。继而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作比,体验到严厉的父爱背后深深的期盼和深沉的明智。甚至有些学生结合自己家的教育来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教学环节预料不到,但在课堂上掀起了小高潮。我深刻感受到,新教材的课堂不再一成不变,僵死固定,而是灵动多变,较难把握。老师只有精心全方位备课尤其是备学生的可能,才能游刃有余。

  设计课后小练笔的目的是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切身的感受,让学生明白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口语表达与写作思维紧密联系,自觉地在头脑中树立大语文的概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以小见大、从切身体验的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理的写法。

  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的阅读文章及正确使用工具书阅读的方法,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3、感受我终于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步的克服困难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2、教学难点:

  从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哲理写法,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是如何由胆小怕事到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转化过程,从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忘了,尤其是到了老师这个年龄。但是有些事情,不管过去多长时间,却永远也忘不了。同学们,你们遇到过令你难忘的事吗?(引导学生谈)这些事情之所以难忘,是因为他深深地影响了你。尽管有些事情可能给你带来过辛酸和痛苦,但同时也许给你带来过启发与深思,有些甚至会成为你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宝贵财富。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体会作者是如何从一件难忘的小事中感悟到人生哲理的。

  二、默读课文,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试用两到三句话概括文中的故事。

  (提示:第一小题小组合作,将疑难字词分头查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第二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将思考结果与小组交流,共同完善。两个问题都学要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

  检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

  1、字词方面还有疑难吗?老师考考大家:

  (出示幻灯片)

  2、读读写写用用:

  训诫 陡峭 嶙峋 啜泣 着眼 纳罕 凝视

  小心翼翼 头晕目眩

  3、解释:

  训诫 嶙峋 纳罕 啜泣 小心翼翼

  4、提问第二个问题。

  明确:文章写了我童年时父亲帮我脱险的一件事。

  教师进一步启发:能说说我是怎样脱险的吗?

  明确: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步走下悬崖的。是啊,对困难、对问题都需要一点点去解决。今天,老师就把这篇文章交给大家,请大家一点点去解决你认为应该解决的疑难,去理解你认为应该理解的道理。

  三、速读课文

  要求(幻灯片):

  用你敏锐的眼光去发现:

  1、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

  2、发现精彩的字词句段。

  3、发现你认为有争议、值得探究的问题。

  (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去发现)

  (提示:把你的发现先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如果属于疑难问题,可以与小组的同学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四、指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的的发现与全班同学共享

  明确:学生可以自由谈,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现重点引导解决以下问题:

  (学生如果发现不了,教师可以以发现者的身份提出重点问题)

  1、如果学生发现了用得好的字词句段,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心理描写的精妙,如: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的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啜泣、恐惧、纳罕等语句写出了我爬上悬崖时的恐惧与害怕,开头第一段中的至今感觉到写出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之深、影响之大。指导学生重点朗读心理描写的段落,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并记下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如果有的学生发现我的小朋友的做法值得争议,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假如你是那群小朋友中的一个,你会怎样做?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品质。

  3、如果有的学生对父亲的做法产生异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帮我脱险那一段,理解父亲是如何进一步让我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的,从而认识到正是由于父亲的正确引导,才使得我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4、疑难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对最后一段或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教师可以顺势引导:

  八岁时遇到的一个小小的困难,从而改变了作者的一生,你能谈一谈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吗?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明确: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对待困难只要不畏惧,一点点克服,持之以恒,我们一定会是一个强者。

  五、大家谈体会

  脱险的经历,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你读了以后,有何感想?用简练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提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文章。)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谈感想,小组长归纳汇总,并有代表性的感悟写到黑板上。)

  (齐读,进一步感受。)

  六、归纳小结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正是由于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与波折,我们才一步步快速长大起来,老师赠给大家一句话:用心去感受生活,你一定会得到生活丰厚的`回报。

  七、推荐作业

  1、一篇作品:课后阅读《盼望》,注意与本文比较着读,也许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2、一个活动: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

  【设计思路】

  1、导入:

  由学生生活中的切身经历入手导入课文,目的在引起学生的共鸣。

  2、整体感知:

  扫除字词障碍,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使用工具书,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疑难:二是从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锻炼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抓取主干,概括要点。

  3、发现探究: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把课本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去发现文章的疑点,挖掘文章的亮点,探究文章的异点。本环节中教师的思维要紧跟着学生的思维走,但要适时调控,不是事先做好套子,让学生网教师设计的套子里钻,教师做学生学习的指导与合作者。

  4、成果共享:

  在学生自己学习与探究的基础上,把学习的结果与大家共享,交流体会,交流问题,共谈收获。收获可以从不同角度谈,目的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文章,感悟道理。

  5、拓展学习:

  该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与技巧,帮助学生确立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

  【反思】

  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浅显的故事,对初一学生来讲,读懂并不难,但读到什么程度却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无论是从知识水平,还是从生活阅历讲,学生有各自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个考虑,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想放手把文章交给学生,让学生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去学习、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 读懂文章。

  就这节课的设计来看,有几个问题还值得探讨:

  1、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没有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因此,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则显得有点杂乱无章。

  2、这节课设计有两个优点:一是我爬上悬崖时的心理描写,对这个点的处理,使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我当时的惊恐、紧张、害怕;二是父亲帮我脱险时的语言描写,原计划是分角色朗读,但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得恰到好处,只好布置学生可下降对话编成课本短剧。

  3、和学生共同学了了这篇文章以后,也许学生对怎样去阅读类似的文章把握了一定的技巧,但总感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有散、乱之感,平平淡淡,缺乏高潮。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7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1、学法指导:

  ⑴ 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⑵ 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2、复述抢答:

  ⑴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⑵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⑶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⑷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3、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2、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3、教师小结:

  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中国。要在新的中国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2、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

  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勇于克服战胜困难的品格。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1)教师组织、参与、点拨;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蜗牛》之歌引入,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莫顿亨特,去体验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蜗牛历程,去分享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智慧。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默读全文,圈点勾画相关的字词语句。

  2.结合文章进行字词教学,并根据重要字词复述文章。

  三、析“啜泣”

  (一)“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1.“我”啜泣的原因?

  明确:这是“我”在爬悬崖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害怕、恐惧

  2. 阅读第7-15节,思考:

  (1) 找出“我”爬悬崖的动词及表现“我”害怕和恐惧的短语并加以体会。

  (2) 这是一个怎样的险境?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介绍“我”眼中的险境。从中说明

  “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1.“我”啜泣的原因?

  2.阅读第16-22节,思考:

  (1)在父亲到来之后,“我”的心理有没有发生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回答。

  (2)“我”什么动作让“我”有了信心?找出原文语句。

  3.“我”从一个“胆小鬼”蜕变为一个“勇敢者”,这一华丽转身的秘诀是什么?

  四、悟经历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让我们一起分享“我”的成功经验,读原句。

  1. 为什么“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2. 假如我们把“下悬崖之路”比作我们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那么大的苦难,我们应该如何战胜?

  3.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主”意味着什么?

  4. 再读原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普遍含义。

  五、写经历

  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教训?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毫无信心(被困悬崖)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爬下悬崖)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投影出示练习:

  ⑴给加点字注音。

  ⑵按拼音填空。

  ⑶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⑴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⑵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⑶“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⑷“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⑸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⑴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⑵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⑶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四、讨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五、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1、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2、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⑴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⑵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⑶“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⑷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⑸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二、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讨论:

  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3、继续组织讨论:

  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1、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2、教师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3、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

  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品味词句。

  2、角色复述,体验探究。

  3、联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人 ,寻求共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如果是你,你又是怎样做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从中感悟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快速默读,初步感知

  1、教师默读指导: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默读效果:

  ⑴ 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⑵ 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⑶ “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⑷ “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⑸ “走”的结果如何?

  三、重点精读,合作探究

  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分组讨论,质疑问难。 重点在于心理感受。

  教师可提供下列问题: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2、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3、“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4、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1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一次在小悬崖上的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同时,这篇文章在结构线索、起伏照应、心理刻画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语言简练流畅、含蓄委婉。因此,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正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讲述的人生哲理。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文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多角度阅读,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走一步,再走一步》主旨探讨

  第1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检查预习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2、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4)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5)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

  4、记叙顺序:顺序、倒叙还是插叙?——顺序

  5、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起因——别出花

  样,去爬悬崖(1~6段)

  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7~15段)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16~22段)

  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23段)

  6、字词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耸立头晕目眩啜泣纳罕垂直崩土蓬乱狭小胸腔

  (2)按拼音填空:

  xuányájièqiàobìguànlínxúnlǚ

  ()训()()()木瘦骨()()次

  (3)多音字注音:

  闷热——烦闷弹子游戏——动弹颤抖——颤动晕倒——日晕

  折断——折本——折跟头

  (4)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耸立——高起,直立。

  迂回——曲折、绕远。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嶙峋——形容人瘦削。

  三、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你只要是想着你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是可以闯过来的。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论南,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第2课时

  【教学要点】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四、课文研讨

  (一)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1、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2、文中第二、第三部分的两个“啜泣”(14段

  和22段中)是否一样?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朗读第四部分找出答案。

  (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二是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二)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板书:

  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

  (三)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

  性可能强一点。

  2、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杰利: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至极。

  3、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

  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4、课后的研讨题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

  5、比较阅读: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提到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战胜失望,征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难。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而《走一步,再走一步》则着重讲,遇到困难,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且要学会把困难分解,逐步克服。

  五、课外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练习指导

  1、背诵最后一段。

  2、做好知识积累,包括字词和语句。

  3、《每日五分钟》第2课。

  4、预习第3课,收集有关生命的事例或是名言警句,上课提问。

  六、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一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一个有利的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于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授课方式,换成学生当主角,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儿是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人生课题,一会又是引导再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一会又是设计者者为学生创设某中环境氛围.学生也不断的变换角色,弊端的变换思路,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弛.于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文章心理状态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品与作者简介

  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xx年版)。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并做了删改。莫顿·亨特(1920-20xx),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二、初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出声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二)学习生字和新词,这些词要读音和书写都正确,并掌握词的意思。同学朗读课文的时候,请一个学生板书生字和新词。朗读结束,请6名学生朗读生字和新词,并解释词的.意思。

  灼 扒 趴 酷热 厌倦 附和 突兀 怦怦 嘲笑 晕眩 哭泣 呻吟 恍惚 暮色 安慰 凌乱 惊讶 畏惧 参差不齐 哄堂大笑 惊慌失措

  (三)朗读课文。举行朗读比赛,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找他读的错误之处,并说明原因,然后这个同学继续往下读,看谁能一读到底,没有错误之处,能正确地朗读到底的同学是冠军,老师发给奖品。

  (四)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时间顺序写的。

  三、精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先自己思考,再请两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明确:文章讲述了自己从冒险、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我”从胆怯、恐惧到克服心理障碍,收获自信,甚至有了一种成就感的心路历程。

  (二)如何理解课文中“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明确:悬崖60英尺,太高了。作者的身体很弱,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三)文中“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写的是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什么?

  实际在写心理状态。

  (四)“我往下看,感到一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加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是我。”这段话主要描写什么?

  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

  (五)爸爸为什么让我先“迈一小步?”

  因为悬崖很陡,很险,小步子能安全、稳当地迈出,这样能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信心。迈出一小步后,再迈一小步,一步一步地往下走。

  (六)为什么爸爸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

  想着成功,增加自信,就增加解决问题的希望。如果总是想着“下面的路还很长”,就会觉得离脱险还很远,担心自己不能克服困难,不能顺利地脱险,有可能丧失信心,被困难吓倒。

  四、拓展

  (一)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是怎样克服的?先请同学自己思考,然后请3名学生全班交流。

  有一次,数学作业比较难,很长时间都没有做出来,我很着急,怎么办呢?花了很大的精力还是想不出办法,就是做不出来。我的同学看在眼里,劝我说:“不要着急,慢慢想办法,总有办法的。你把昨天和今天学的公式再复习一遍,把书上的例题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能不能对你有所帮助?”我就按他说的做了,把昨天学习的公式自己推导一遍,又把今天课上的例题自己做一遍,得到了启发,终于把数学作业题做出来了。最后我想,遇到困难的事情不能退缩,要想办法,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一点点地去做,最终能解决问题。

  (二)文中爸爸帮“我”脱险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今后,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要退缩,不要被困难吓倒,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根据具体情况,看能做什么,一步一步去做,要有耐心,能持之以恒地去做,不要想着一步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五、作业

  复述这个故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3

  一、导入:

  同学们,先给大家讲个故事:“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1、看导语

  师:先请大家把导语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导语

  师: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那么是什么险呢?作者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后来又是怎么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又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注意默读速度,要求五分钟内看完。

  2、默读课文

  3、复述课文内容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试着复述一下课文情节,先来个抢答

  ——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哪个国家?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其中重点提到了哪个孩子?

  ——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师:如果把故事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冒险”,第二部分为“脱险”,该如何划分?

  生:1~15段为第一部分,16~23段为第二部分。

  师:好,那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复述第一部分,也就是“冒险”部分。注意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还有心理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生:

  师:现在请另一位同学来复述第二部分。注意父亲怎样引导“我”走下悬崖的过程。

  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陷入的是什么险境?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后来又是怎么脱险的呢?

  2、从课文看,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3、作者“爬悬崖”和“脱险”过程中,分别有哪些心理变化?

  4、第15小节环境描写的作用?

  5、文中两处“啜泣”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6、课文哪些地方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安排的好处?

  四、主旨探讨

  师: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把具有启示意义的'句子划出来,用自己的话总结归纳。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师: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写作指导:以小见大,以事寓理,详略得当

  交流课后第二题。

  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语言风格简洁,故事性较强,在不寻常的故事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文章,作者在文中的经历,学生也经常会遇到。教学中应抓住复述故事这条线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并能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再创新情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生命的感悟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生活哲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快速复述的方法,能再创新的故事情节。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重点语句含义。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2、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2.培养再创故事情节的能力,体会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文是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文章,学生对初中语文课充满期待。

  富有好奇心,第一课又是指导学生如何战胜困难最好的教材。因此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课前准备:

  幻灯片投影字﹑词﹑作者简介﹑语句揣摩练习。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幻灯片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钢琴曲《水边的阿蒂莲娜》)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你走得好好的,一条恶狗突然追来;你正兴高采烈地爬山,一块石头突然落了下来﹍﹍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什么样的考验?你当时是怎样解决困难的?(同学发言)同学们,生活中的突发考验随时都有,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它,相信你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先生是怎样面对那突如其来的考验的。

  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音字义,积累名言警句、成语格言、精彩片段。

  检查听读情况:

  (1)本文作者 , 国 家,选自《 》

  (2)注音(带下划线者):

  嶙( )峋( )头晕目眩( )啜( )泣 小心翼翼( )

  (3)解释:我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训诫: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小心翼翼: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及思路。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本文讲了什么故事,你受那些启发?

  (师:《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作者童年的一次经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要求学生划出记叙的六要素。

  (师板书并讲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2)生交流六要素:

  ( 师明确: 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 ,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它游戏玩厌了,很久没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后不敢下来,经父亲的启发,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3)结合六要素再看课文,复述故事(生复述)

  2、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我说。

  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讨论:文章蕴含着什么生活哲理?(用原文回答)

  (师明确: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齐读中心句。

  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六、布置作业。在下面两种情况下你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七、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利 (美国作家)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走一步,再走一步 ―――― 抵达目标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1)本文作者 , 国 家,选自《 》

  2、给加点的字注音。头晕目眩( )啜( )泣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

  ②告诫教导( )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把文章分为三部分,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生发言)

  2.找生朗读第一段,讨论:

  (1)记叙的顺序?

  (师强调并板书:顺叙 倒叙 插叙 讲解辨认区分的方法。)

  (明确:倒叙 )

  (2)开头一段的作用。

  (明确:强调这次经历的不同寻常,自然的引出下文。)

  (3)为什么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 明确:并非真的感觉到了,而是为了说明那次经历的不同寻常,使我终生难忘。)

  3.速读第二部分,讨论 :

  (1)为什么“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这表现了“我”哪方面的性格?

  (明确:八年来我一直有病,母亲训诫我不要冒险。胆小怯懦。)

  (2)找出描写“我”心理、动作、语言的语句,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明确:心惊肉跳,“我”会滑倒摔死。(心理);全身颤抖,几乎晕倒。(动作);“慢着” “我没法”。 (语言)

  (3)文中景物描写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明确:例:“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上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突出悬崖的'危险和高不可攀)

  再如:“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烘托我害怕的心理,突出战胜困难的难度。)

  (4)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从哪些方面看出?

  (明确: 和蔼 沉稳 教育方法得当)

  2、合作探究:(投影显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拓展延伸。

  齐读第三部分,讨论:文章主旨句在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明确:生活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只要勇敢面对,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对待,一定会战而胜之。)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四、课堂总结。

  本文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朴实,我们要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深入体会文章揭示的深刻道理,学会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五、布置作业。

  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教训?写出来,在班里出一期专栏。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我” 胆小怯懦 ―――――― 勇敢战胜困难

  “父亲” 和蔼 沉稳 教育方法得当

  七、课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5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本文运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了57年前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来,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做起从脚下做起,就能战胜它取得成功。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设计意图:课堂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发挥着灵魂和引导作用。目标的确定要明确、简洁、能达成。每节课的目标不要超过三个,学习目标的定位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太高,造成大多数学生努力也难达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打造高效课堂。】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2、领会文章主旨,感悟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快乐自学、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彩展示、点拨归纳等教学方法,相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具体整合点

  (一)利用多媒体了解作者,层层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出示自学和巩固的相关问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把教学的重点直观的呈现出来,有助于难点的突破。

  (四)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更多的获取关于战胜困难的事例,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升华。

  六、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⑴字词积累:加横线字注音

  啜泣()一堵墙()耸立()

  崩土()颤抖()嶙峋()

  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⑵查找作者莫顿亨特的资料

  ⑶分小组预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查阅名人战胜困难的事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趣导入:(通过多媒体配乐播放一组作者莫顿。亨特的照片)

  同学们,他是一名专写青春励志作品的作家,又是一名出色的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在六十五岁那年回忆了57年前的一件爬悬崖的事,写了一篇文章《悬崖上的第一课》,后来被改名选入我们的教材,你想知道他是谁吗?(莫顿。亨特)

  大家猜一猜,童年时的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一件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事,为什么还会再提起?下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三)快乐自学

  出示:

  1、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

  2、运用记叙文六要素复述课文

  3、“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文中什么地方,请你找出来。

  4、从文中找出,哪里是“走一步”的内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5、文中哪句话能体现出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四)精彩展示

  按照以上快乐自学中设计的问题有选择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像蜻蜓点水一样一点即过。如:本文的生字词有哪些?这样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重难点的突破。如:本课课文长,复述全文学生不太容易把握,教师就得适当点拨,1。难点突破

  出示:(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父亲

  (2)、那是父亲对谁说的?文中的“我”

  (3)、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点拨归纳: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我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如何?

  2。朗读品析、合作探究(大屏幕)

  分角色朗读:“暮色苍茫......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思考交流:抓住重点词语、描写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品味我是如何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又一步的脱离险境的?

  小组内交流朗读的语气、品析“我”逐步战胜困难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五)拓展升华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大屏幕出示——

  如:十多年前,我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教师,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跌跌撞撞,每一次生活中出现困境时,每一次想放松自己时,我总是提醒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阴霾总会过去,阳光总在风雨后。

  2。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在困境中站立的名人事例:大屏幕出示——

  霍金,他因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

  “贫寒出贵子,孝子当院士”——甘肃省通渭县农村的杨子恒,发奋苦读考上大学,出国留学,当选为2006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让灵魂保持站立的姿势”——河北省无机县农村的北京大学大女生的刘默涵,在被不幸和困难击中时,她自强自立,靠勤工俭学,解决了个人生活费用,创立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帮助了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

  借助多媒体欣赏完上面的事例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接下来让同学们把在课下整理的名人挑战自己,不怕困难的事例以卡片的形式在小组园地里展示出来,并写上他最让你佩服的理由

  3。老师寄语:(播放音乐《隐行的翅膀》)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当我们感到前途茫茫、灰心丧气时,不要忘了告诉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六)轻松演练(出示)

  一、下边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啜泣(chuò)一堵墙(dǔ)峭壁(qiào)耸立(sǒnɡ)

  B。崩土(bēnɡ)蓬乱(pénɡ)颤抖(zhàn)嶙峋(xún)

  C。凝视(nínɡ)嘲笑(cháo)头晕(yūn)目眩(xuàn)

  D。陡峭(dǒu)动弹(tɑn)摔死(shuāi)小心翼翼(yì)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词语:

  ⑴我听见有人啜泣,正(惊奇,诧异)那是谁。()

  ⑵我(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地伸出脚去探那块岩石。()

  ⑶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告诫,教导)。()

  三、你认为文中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及时的进行课堂练习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效率,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6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明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由藤萝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虫蚊、丛草等趣事,有一种物外之趣。阅读五篇文章,不但对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有关人生问题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生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三维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a)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

  a)教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b)学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1.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2.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4.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5.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3.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4.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五)质疑问难

  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六)反思总结,谈收获。

  (七)结束语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爬悬崖的经历得到的经验

  我的心理变化父亲的指导

  毫无信心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在困难面前不应畏惧却步,信心大增而要冷静分析,化解困难。

  每次走一小步将大困难化小,一个一个

  巨大的成就解决,就能战胜困难。

  设计意图:

  简明扼要,抓住课文精要,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读”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正视并积极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法学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天。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世界,和他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1、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代表作品有《痛击》《走一步,再走一步》。

  2、生难字词

  (1)字音

  灼人(zhuó)

  寻觅(mì)

  突兀(wù)

  椿树(chūn)

  滑稽(jī)嘘声(xū)晕眩(xuàn)恍惚(hū)

  抽噎(yē)呻吟(yín)

  (2)词义

  (灼)烧、烫。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对语气。

  2、读懂文章大意,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可,完成表格的填写。)

  四、比读害怕合作探究

  (7、8、9、16、17对比阅读,从心里、动作和环境几方面入手比读害怕。)

  五、演读对话自信专注

  爸爸:“现在,下来。要吃晚饭了。”

  我:“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爸爸:“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我:“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

  爸爸:“听我说,不要想着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看到了吗?”

  我:“看到了。”

  爸爸:“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爸爸:“很好。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

  六、联读原著体会哲理

  故事一: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故事二: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自小体弱怯懦,从不敢冒险。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二十米高的悬崖。当他攀登到离崖顶三分之二路程的石架上时,由于恐惧他全身颤抖,上不去下不来。其他伙伴不但不帮忙反而嘲笑他之后各自回家了。恐惧和疲乏使他全身麻木,不能动弹,只能在石架上哭泣。暮色中父亲的手电光照着了亨特。黑夜中惊魂未定的亨特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面对险情,深知儿子禀性的父亲,没有上石架把他抱下来,也没有搬梯子让他下来,或者拿绳子把他吊下来,而是要他自己从石架上爬下来。旁人也许认为父亲太冒险,心肠太硬了。那么父亲是如何帮他脱险的?父亲没有责骂他,而先安慰他,稳定他的情绪,“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亨特哭着说:“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父亲开导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看见了。”亨特说。接下来父亲指导他爬下第一步。“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亨特伸出左脚试探着踩到了它,顿时有了信心。父亲鼓励他:“很好。”“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亨特照做了,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亨特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虽然哭泣了一会儿,但他随之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次经历使亨特悟出生活的一个哲理:每当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自己所要到的地方。

  七、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并赠送小诗一首。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天。

  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八、课堂随笔小练习

  面对成绩下降,丧失信心时,要________。

  面对朋友不信任,不愿说话时,要________。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8

  教学目标

  1、学会速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潜力。

  2、学习景物描述和人物描述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应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这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去做。

  二、检查预习

  字音闷热(mēn)玩弹子游戏(dàn)不能动弹(tán)全身颤抖(chàn)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bo)连攀带扒(bā)啜泣(chuò)瘦骨嶙峋(línxún)

  常用词语训诫迂回凝视啜泣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留意翼翼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四、默读课文,复述大意

  1、这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阅读方法默读。默读就是要求带着必须目的,不出声、十分快速地阅读。它是我们今后学习中用到的主要读书方法。

  要求:用眼睛看书,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中嘴里小声叨念;因为“出声”就影响阅读速度,“手指”同样影响眼睛的扫视速度。

  回忆故事要点:

  (1)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的还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

  (4)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

  (5)故事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6)故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2、我们此刻根据归纳的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这个故事,注意复述时在事情的经过部分要详细一些。

  五、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资料。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应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应对困难、战胜困难。

  5、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悲哀,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六、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七、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学习景物描述和心理描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讲解表达方式和描述的方法。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述、抒情

  描述景物描述

  人物描述外貌(肖像)描述

  语言描述

  动作(细节)描述

  心理描述

  三、心理描述: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超多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那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最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三、景物描述

  找出景物描述的句子,说说景物描述有什么作用?

  作用:1、渲染气氛

  2、衬托人物的'情绪

  四、找出提示本文的道理的句子。

  1、“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就应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好处。

  三、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板书]

  事小实

  理大虚

  四、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用心的好处?应对考试失败,应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五、作业

  练笔: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9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钟看完;2)划出不会读,不会认的字词

  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

  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复述课文

  1)要求: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复述指导: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要注意突出重点:事件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要着重抓住“脱险”部分)

  3)请同学们先小声地复述课文

  4)抽生复述

  4.分组朗读课文

  三、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改编“团结力量大”的故事)

  2.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化整为零)

  3.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把今天学习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

  而我们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吧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正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面对困难,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自己说一遍“走一步,再走一步”。

  五.板书

  冒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

  (化解困难,赢得胜利)

  脱险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

  同学们,上课时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深入一步研读这篇课文。

  结构复习: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3)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2、请概括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新授

  (一)研读文本

  文章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的描写方法,比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1.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到,“我没法——”

  2)“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2、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2)“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3)“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4)“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

  板书: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

  (二)拓展阅读

  阅读训练: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困在悬崖,你会怎么做?

  (由学生自由畅谈,无需评判)

  三、小结:

  我们要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学会从一件小事中去发现深意,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同学们经历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学会掌握这种手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板书设计

  “我”心理的变化过程: 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20

  【教学目标】

  1、通过简述了解课文内容。

  2、能运用赏析法阅读课文。

  3、通过学习畅谈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

  赏析我的脱险部分。

  【教学难点】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听《真心英雄》。

  一、引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所欣赏的这首歌,就是著名影星成龙所唱的《真心英雄》,不知大家有没有印象,这首歌中有两句歌词写得很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得经历种种的磨难。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那么该如何面对它战胜它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并且战胜困难的。

  二、简述课文,了解大意

  1、检查预习情况: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起因。

  (七月的费城特别闷热,我和几位小伙伴玩弹子游戏玩厌了,决定去爬悬崖)

  2、简述课文:

  师:接下去发生什么事呢?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生简述)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个故事中的'我遇到了什么困难?(被困悬崖。)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悬崖?我又在悬崖的什么地方呢?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一下。

  三、直奔重点,赏析脱险

  (请一位学生画简笔画,并画上我)

  1、学生画简笔画,老师引导我的正确位置。三分之一处。

  2、让学生了解我的特点。胆小体弱。

  师:其他小朋友都爬到山顶从一条小路下去了,而他为什么上不去呢?

  提示:体弱多病、瘦骨嶙峋、母亲的劝诫。

  师:小伙伴抛弃了他,他上不去又不敢下来,只能孤零零地坐在那儿,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请同学们闭上眼)现在你就坐在这个悬崖上,孤零零一个,天越来越黑,周围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这时晚风吹过呜呜作响,冷飕飕、阴森森,这时你感觉怎么样,心理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

  3、学生赏析脱险部分:

  我们这么勇敢,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感到害怕,那体弱多病胆子又小的我怎么能不害怕呢?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当时害怕的心理和爬下悬崖时的情景描写出来呢?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14~22小节,我们来共同赏析这一精彩部分。如何赏析呢?

  ⑴ 学生自由读课文14~22,努力做到:

  ① 自问。

  ② 赏析。

  结构:叙述顺序、详略安排等。

  语言:修辞方法、描写方法、遣词造句等。

  ③ 领悟。

  ⑵ 老师在讨论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思维:

  ① 问题:

  A、环境描写暮色苍茫昏暗的作用:衬托我当时恐惧的心理。

  B、杰利回家告诉父亲的经过为什么不写?

  (可事先让学生读一读单元提示)

  C、你的朋友是谁?他就在这里了,这时你该怎么办?

  D、父亲是如何帮他脱险的?他为什么不直接把他抱下来。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

  E、为什么说我有了巨大的成就感?

  (战胜了自己本以为无法战胜的困难)

  板书:

  巨大成就感,亲历艰险,战胜自己

  F、我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在哭泣?两次哭有什么不同吗?

  G、这四个人物当中你喜欢哪一个?

  让学生谈谈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可以自问自答,也可以自问他答。教师也可以参进问一两个重要问题。

  ② 赏析:害怕心理的描写、环境的衬托、心理的变化、战胜困难的经过。

  教师适时指导朗读。读出我的三次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爸爸的鼓励语气。

  教师在赏析战胜困难时,可以分角色朗读,体会父亲的引导之法。让另外一个学生说当时我的心理变化。

  板书:

  恐惧万分、毫无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

  (这部分的板书可以在上个步骤中进行)

  ③ 感悟:

  学生畅谈。

  从四个角度:我──如何面对战胜困难。

  父亲──如何教育子女。

  杰利──如何对待朋友。

  写作──详略、描写、观察。

  教师适时补充:其实任何一个困难都不需要害怕,因为任何一个困难都可以化成一个小困难,我们只要把这些小困难一个个地克服了,就能积小胜为大胜了,成功了。

  那么这次经历给作者哪些启示呢?

  (配乐齐读最后一段)

  同学们,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失去信心,牢记走一步,再走一步,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我们克服。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告诉你的朋友们。

  四、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把自己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写在的日记本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08-2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07-3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0-10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设计07-1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0-07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09-11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设计10-30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0-1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的设计10-01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设计08-1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精选2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精选20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

  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初中学习,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方法都将有较大的变化。为使新生尽快适应语文学习,教师应着力开创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条清楚地复述课文。

  2、领悟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

  3、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领悟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1、能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

  2、领悟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

  相信同学们只要肯自学,会自学,一定能顺利达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师:首先请几们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字最清楚。其余同学仔细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1、指名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师板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并及时表扬声音响亮,吐字最清楚的同学。

  2、可能读错的有:

  训诫(jiè)耸立(sǒng)迂回(yū)凝视(níng)啜泣(chuò)

  纳罕(hǎn)瘦骨嶙(líng)峋(xún)头晕目眩(xuàn)小心翼翼(yì)

  3、生齐读两遍黑板上的字。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复述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依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并能说出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6后比谁回答得最好。

  1、学生自学思考,师巡视。

  2、时间到后,交流明确。

  (1)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下午。

  地点:一座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父亲

  起因:玩弹子游戏玩厌了,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经过:冒险,遇险

  结果:脱险并悟出人生哲理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自学,已经基本了解了故事情节,那么这篇课文蕴含着什么样的生活哲理呢?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独立思考2分钟后请同学们回答。

  (2)若同学回答“面对困难时,应该勇敢,不应该胆小计畏惧”则说,回答的很好。

  明确答案: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么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四、当堂训练

  1、口头作业:讨论交流“研讨与练习一”(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2、书面作业: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先自己练习读、写,再老师提写)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2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结构和详略安排。

  2、能找出课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并理解其作用。[借此对“我”的性格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

  (一)分析结构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三个部分,并在课文中标出。(板书)

  2、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大意并用一句简短的语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板书设计:

  (二)分析描写心理的词语并理解其作用。

  1、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孱弱多病,常受到母亲“不要冒险”的训诫)或“乖、懦弱、胆怯”

  2、齐读第二部分,划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扑扑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3、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4、如何理解“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却是自己”。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

  (一是真实的需要,“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

  5、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最后:激动啜泣

  8、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①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

  ②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③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④你觉得文中父亲的做法与父亲直接爬上去把“我”抱下悬崖,那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明确]重点讨论④:

  父亲是为了能让“我”学会自己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他救得了儿子一次,但不可能救他一辈子。

  父亲教给我好方法,让我一辈子受用。

  [小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父亲并没有责备不听话的“我”,先是安慰“我”,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给“我”鼓励,给与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他还夸“我”,说“好”,让“我”不要担心;当“我”踩到了岩石后,他又一次夸“我”,说“很好”,并告诉“我”如何做下一步。可见“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总结]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这篇课文,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它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下列常用词语。

  字音 闷热(mēn) 玩弹子游戏(dàn) 不能动弹(tán) 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 bo) 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词语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学习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想,提出疑难问题。

  自读目标呈现: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回答: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启发或感想是什么?③发现问题,回答: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③必要的鼓励。

  (二)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和绝望处境,是为了说明“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的巨大程度;而这么巨大的困难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被战胜,化险为夷。“我”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后又体验了成功的极大快乐与激动,这种大悲大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才使这件事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顾中悟出了终身受用的“人生经验”。学生只有进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险脱险的经历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对人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学习障碍预测: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二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三是关注“我”被困时的心理,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说说对“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两句话的理解(极度紧张恐惧,以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认为“绝对”不可能爬下悬崖,因为“会摔死”,近乎绝望)

  2.对父亲的态度、做法及意义的关注和探究

  引导方式:用假设情境激活思维,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或“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等,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父亲的态度(安慰与鼓励,如父亲找到“我”时的第一句话);二是关注父亲的指点“我”下悬崖的方法(将困难分解,“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关注“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及脱险后的心理感受(探究父亲这样做的意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由言说,内化所得经验。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有没有需要大家帮你想办法解决的困难?

  2、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四、教学活动片段

  师:在自读提问时,有同学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生1: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看到我儿子卧在悬崖上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我会害怕得不知所措,连忙打电话给警察,让警察来救我的儿子,然后对儿子说:“不要怕,警察叔叔一会儿就来,你再坚持一下!”(众人大笑)

  生2: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么伟大,教他走下来:万一他一害怕,摔下来怎么办?我只会自己慢慢靠近孩子,小心地把他抱下来。

  生3: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也很可能会自己爬上去把孩子接下来。但我知道那是不对的,这样对孩子是不会有好处的。所以我只能选择让孩子自己勇敢地从悬崖上慢慢走下来,不断的给他鼓励,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地下来。

  生4: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自己爬上去救他。我要鼓励他自己去战胜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克服眼前的一个个难关,最后到达胜利的彼岸。当然我也会为他照那束光,让他明白,前方总有希望,在他遇到困难时,他的父亲总会支持他的。

  师: 虽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都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我比较赞同后两位同学的意见。你们不但知道文中的父亲怎样做,而且能深刻地理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好!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父亲上去把他抱下来,那么“我”以后碰到困难时会怎样?如果没有父亲的鼓励和指点,“我”能不能获得让我一辈子受用的“人生经验”?

  …………

  生1:假如我是杰利,我不会抛下朋友不管,我会尽力帮助他从崖壁上爬下来;即使我没有那个能力,我也会马上跑去叫大人来帮忙。

  生2: 杰利没有“抛下朋友不管”,虽然他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对“我”不放心,心里还一直牵挂着“我”,爸爸能找到“我”,肯定是杰利带来的。

  生3:假如我是杰利,如果我们去爬悬崖,因为知道他身体不太好,所以我会跟在他后头,帮助他爬上悬崖,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在往下爬的时候,我非但不准许别的同伴嘲笑他,还会让这些朋友一起鼓励他。

  生4:如果我是杰利,我会在大家决定把他丢弃在一边时,劝大家想办法营救他,一边营救,一边让一两个人去通知他的父亲。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中能看到同学们身上有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对同学、对朋友有一颗爱心。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情并不是因为困难,我们才失去信心,难以办到;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显得困难,难以办到。”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多鼓励他,帮他树立信心,勇于面对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在小悬崖上的一次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作者悟出了一个道理,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文中"我"的心理描写极为传神,是学习的重点之一。文中作者悟出的道理对学生的成长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这也是教学本文时需要重点揣摩的。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具备初步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加之本文主题也较为浅显,学生掌握文章主题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此本文的学习,在引导学生继续巩固记叙文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默读方法的培养是重点,因此本文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学习目标】

  1.赏析关键性语句,剖析人物心理;

  2.联系生活实际,启迪人生智慧。

  【学习重难点】

  赏析关键性语句,剖析人物心理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文章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这一教学建议,设计本课时,以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突破口,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品读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获得人生的启示,懂得如何积极克服困难,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创意说明】

  三环节:复述故事——剖析心理——启迪智慧

  三切入点: 以赏析关键性语句为切入点,品读人物心理;

  以赏读标点符号为切入点,感悟人物成长过程。

  以品析关键词语为切入点,收获人物成功经验。

  【探究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此环节设置意图:介绍作者事迹,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了解故事

  请结合记叙文六要素,复述故事

  (此环节设置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默读文章,勾画出记叙文六要素,并提示学生运用六要素组合法复述故事,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剖析心理

  (一)以旁观者的眼光看,依靠"我"的能力,"我" 能否脱险?说说你的理由。

  (此环节设置意图:旨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在交流中,探讨"我"被困悬崖的根本原因是"恐惧",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二)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恐惧心理的句子。

  (此环节设置意图:通过品析关键词句,探究"我"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三)猜读课文,借助句子补充爸爸心理描写四、启迪智慧

  (一)跳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爸爸助"我"脱险的方法。

  (此环节设置意图:借助抓关键性语句,提高学生关键信息捕捉能力,培养感知能力。)

  (二)赏析标点符号,感悟人物成长经历

  1.请找出脱险部分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 有感情朗读脱险阶段表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3. 为什么"我"一步步地走下了悬崖,文中标点符号却用句号?

  (此环节设置意图:1.分析句号的作用,感知在爸爸的引导下 "我"变得越来越自信、淡定、从容,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重视标点符号的正确巧妙运用。2.通过变句赏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3.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关键性语句,培养和提高学生借助重音和语速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品析关键性词语,收获人生成功经验。

  1.为什么文中说"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而不说"那一刻"或"那次经历"?

  (此环节设置意图:通过品析关键性词语,明白是爸爸教给"我"的不仅仅是爬下悬崖的方法,更是在教给"我"人生路上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经验,从而让学生储备成长路上克服困难经验)

  2.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像文中的."我"一样因胆怯而畏缩不前的情形,你是怎么处理的?

  (此环节设置意图:联系学生实际,分享成功经验)

  3.你又从"这一课"学到了哪些经验,如果你准备摘录文中的一句话作为成长路上的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试着背一背。

  (此环节设置意图:学以致用,用摘录和背诵的方法,既积累了名言警句又把所学化为了己用)

  五、课堂寄语

  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的心灵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撷取了许多智慧。让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克服一个个小困难,实现一个个小目标,进而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吧!

  (此环节设置意图:用简短有力的话语使学生形成深刻有效的记忆,感召学生运用本节课所获人生经验,走好每一小步,完成人生目标)

  附:板书设计

  成功

  再走一步

  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知道如何做人,如何交友。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

  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其次,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多种形式谈感悟。

  二.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在整个过程中,我一会是提问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考……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

  一节课里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但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缺点: 1、 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2、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拓展,但在这个设计 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够。 3、 学生谈交友方面,应该敞开了谈,多拓宽学生的眼 界,抓住实例来讲,更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教师:

  1、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幻灯片、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设计思路】

  课文叙事性较强,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时,可以从事与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更值得体味。教学时应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课文,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参考导语设计:

  1、故事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

  (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

  (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你能从中有更多人生的启示。

  2、温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3、谈话式导入:

  谈谈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并说说为什么印象最深刻?

  老师讲述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先讲述后总结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幻灯显示多一份经历,多一份明智。生畅谈看法。师明确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总结经验。

  二、过渡

  我们的'经历毕竟有限,还可通过听别人的故事,使自己更明智。板书课题、作者。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要求:看清读准、边读边思、圈点勾画、记住内容。注音: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耸立(sǒng)啜泣(chuò)着眼(zhuó)头晕目眩(xuàn)迂回(yū)纳罕(nàhǎn)小心翼翼(yì)解释:训诫嶙峋纳罕小心翼翼啜泣

  2、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求:

  A、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B、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C、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参考答案

  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我,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经历和收获。

  3、课堂交流:

  组织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四、研读与赏析

  1、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A、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停顿合理,语调抑扬。

  B、把握好人物的心态和情态,语气恰当,感情真挚。

  2、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附投影片:

  爬下悬崖动作心理哭信心全无伸、探、踩有了信心又照着做信心大增移动、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3、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五、体验与反思(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讨论交流。

  大屏幕展示思考题: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2、拓展延伸:

  ⑴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⑵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⑶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六、拓展练习

  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七、阅读指导

  1、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2、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3、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7~22段,背诵最后一段。

  2、美词妙语积累。

  3、练笔:请把你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经验教训用100~300字写下来。

  【教学反思】

  有一些学生不能理解有些书面用语的含义,如纳罕、训诫等,我通过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等方法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明白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字词教学仍然是一个重点。

  本节课中,我初步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好处。而且本课设计的多角度阅读。学生的潜力很大,真正感受到了教学相长。在多角度阅读中,学生创见性地从母亲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看法,在备课中我就忽视了,借机顺势让学生想象如果是母亲来救我,那会是如何的情形?学生结合母亲的教育方式绘声绘色的谈了母亲的歇斯底里的表现,并预测到母亲的这种教育会让我一辈子没出息。继而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作比,体验到严厉的父爱背后深深的期盼和深沉的明智。甚至有些学生结合自己家的教育来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教学环节预料不到,但在课堂上掀起了小高潮。我深刻感受到,新教材的课堂不再一成不变,僵死固定,而是灵动多变,较难把握。老师只有精心全方位备课尤其是备学生的可能,才能游刃有余。

  设计课后小练笔的目的是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切身的感受,让学生明白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口语表达与写作思维紧密联系,自觉地在头脑中树立大语文的概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以小见大、从切身体验的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理的写法。

  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的阅读文章及正确使用工具书阅读的方法,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3、感受我终于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步的克服困难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2、教学难点:

  从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哲理写法,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是如何由胆小怕事到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转化过程,从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忘了,尤其是到了老师这个年龄。但是有些事情,不管过去多长时间,却永远也忘不了。同学们,你们遇到过令你难忘的事吗?(引导学生谈)这些事情之所以难忘,是因为他深深地影响了你。尽管有些事情可能给你带来过辛酸和痛苦,但同时也许给你带来过启发与深思,有些甚至会成为你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宝贵财富。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体会作者是如何从一件难忘的小事中感悟到人生哲理的。

  二、默读课文,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试用两到三句话概括文中的故事。

  (提示:第一小题小组合作,将疑难字词分头查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第二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将思考结果与小组交流,共同完善。两个问题都学要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

  检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

  1、字词方面还有疑难吗?老师考考大家:

  (出示幻灯片)

  2、读读写写用用:

  训诫 陡峭 嶙峋 啜泣 着眼 纳罕 凝视

  小心翼翼 头晕目眩

  3、解释:

  训诫 嶙峋 纳罕 啜泣 小心翼翼

  4、提问第二个问题。

  明确:文章写了我童年时父亲帮我脱险的一件事。

  教师进一步启发:能说说我是怎样脱险的吗?

  明确: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步走下悬崖的。是啊,对困难、对问题都需要一点点去解决。今天,老师就把这篇文章交给大家,请大家一点点去解决你认为应该解决的疑难,去理解你认为应该理解的道理。

  三、速读课文

  要求(幻灯片):

  用你敏锐的眼光去发现:

  1、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

  2、发现精彩的字词句段。

  3、发现你认为有争议、值得探究的问题。

  (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去发现)

  (提示:把你的发现先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如果属于疑难问题,可以与小组的同学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四、指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的的发现与全班同学共享

  明确:学生可以自由谈,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现重点引导解决以下问题:

  (学生如果发现不了,教师可以以发现者的身份提出重点问题)

  1、如果学生发现了用得好的字词句段,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心理描写的精妙,如: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的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啜泣、恐惧、纳罕等语句写出了我爬上悬崖时的恐惧与害怕,开头第一段中的至今感觉到写出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之深、影响之大。指导学生重点朗读心理描写的段落,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并记下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如果有的学生发现我的小朋友的做法值得争议,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假如你是那群小朋友中的一个,你会怎样做?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品质。

  3、如果有的学生对父亲的做法产生异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帮我脱险那一段,理解父亲是如何进一步让我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的,从而认识到正是由于父亲的正确引导,才使得我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4、疑难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对最后一段或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教师可以顺势引导:

  八岁时遇到的一个小小的困难,从而改变了作者的一生,你能谈一谈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吗?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明确: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对待困难只要不畏惧,一点点克服,持之以恒,我们一定会是一个强者。

  五、大家谈体会

  脱险的经历,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你读了以后,有何感想?用简练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提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文章。)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谈感想,小组长归纳汇总,并有代表性的感悟写到黑板上。)

  (齐读,进一步感受。)

  六、归纳小结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正是由于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与波折,我们才一步步快速长大起来,老师赠给大家一句话:用心去感受生活,你一定会得到生活丰厚的`回报。

  七、推荐作业

  1、一篇作品:课后阅读《盼望》,注意与本文比较着读,也许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2、一个活动: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

  【设计思路】

  1、导入:

  由学生生活中的切身经历入手导入课文,目的在引起学生的共鸣。

  2、整体感知:

  扫除字词障碍,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使用工具书,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疑难:二是从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锻炼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抓取主干,概括要点。

  3、发现探究: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把课本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去发现文章的疑点,挖掘文章的亮点,探究文章的异点。本环节中教师的思维要紧跟着学生的思维走,但要适时调控,不是事先做好套子,让学生网教师设计的套子里钻,教师做学生学习的指导与合作者。

  4、成果共享:

  在学生自己学习与探究的基础上,把学习的结果与大家共享,交流体会,交流问题,共谈收获。收获可以从不同角度谈,目的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文章,感悟道理。

  5、拓展学习:

  该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与技巧,帮助学生确立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

  【反思】

  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浅显的故事,对初一学生来讲,读懂并不难,但读到什么程度却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无论是从知识水平,还是从生活阅历讲,学生有各自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个考虑,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想放手把文章交给学生,让学生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去学习、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 读懂文章。

  就这节课的设计来看,有几个问题还值得探讨:

  1、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没有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因此,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则显得有点杂乱无章。

  2、这节课设计有两个优点:一是我爬上悬崖时的心理描写,对这个点的处理,使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我当时的惊恐、紧张、害怕;二是父亲帮我脱险时的语言描写,原计划是分角色朗读,但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得恰到好处,只好布置学生可下降对话编成课本短剧。

  3、和学生共同学了了这篇文章以后,也许学生对怎样去阅读类似的文章把握了一定的技巧,但总感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有散、乱之感,平平淡淡,缺乏高潮。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7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1、学法指导:

  ⑴ 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⑵ 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2、复述抢答:

  ⑴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⑵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⑶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⑷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3、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2、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3、教师小结:

  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中国。要在新的中国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2、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

  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勇于克服战胜困难的品格。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1)教师组织、参与、点拨;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蜗牛》之歌引入,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莫顿亨特,去体验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蜗牛历程,去分享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智慧。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默读全文,圈点勾画相关的字词语句。

  2.结合文章进行字词教学,并根据重要字词复述文章。

  三、析“啜泣”

  (一)“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1.“我”啜泣的原因?

  明确:这是“我”在爬悬崖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害怕、恐惧

  2. 阅读第7-15节,思考:

  (1) 找出“我”爬悬崖的动词及表现“我”害怕和恐惧的短语并加以体会。

  (2) 这是一个怎样的险境?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介绍“我”眼中的险境。从中说明

  “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1.“我”啜泣的原因?

  2.阅读第16-22节,思考:

  (1)在父亲到来之后,“我”的心理有没有发生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回答。

  (2)“我”什么动作让“我”有了信心?找出原文语句。

  3.“我”从一个“胆小鬼”蜕变为一个“勇敢者”,这一华丽转身的秘诀是什么?

  四、悟经历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让我们一起分享“我”的成功经验,读原句。

  1. 为什么“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2. 假如我们把“下悬崖之路”比作我们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那么大的苦难,我们应该如何战胜?

  3.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主”意味着什么?

  4. 再读原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普遍含义。

  五、写经历

  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教训?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毫无信心(被困悬崖)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爬下悬崖)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投影出示练习:

  ⑴给加点字注音。

  ⑵按拼音填空。

  ⑶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⑴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⑵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⑶“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⑷“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⑸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⑴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⑵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⑶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四、讨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五、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1、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2、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⑴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⑵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⑶“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⑷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⑸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二、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讨论:

  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3、继续组织讨论:

  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1、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2、教师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3、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

  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品味词句。

  2、角色复述,体验探究。

  3、联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人 ,寻求共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如果是你,你又是怎样做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从中感悟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快速默读,初步感知

  1、教师默读指导: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默读效果:

  ⑴ 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⑵ 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⑶ “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⑷ “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⑸ “走”的结果如何?

  三、重点精读,合作探究

  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分组讨论,质疑问难。 重点在于心理感受。

  教师可提供下列问题: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2、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3、“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4、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1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一次在小悬崖上的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同时,这篇文章在结构线索、起伏照应、心理刻画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语言简练流畅、含蓄委婉。因此,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正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讲述的人生哲理。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文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多角度阅读,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走一步,再走一步》主旨探讨

  第1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检查预习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2、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4)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5)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

  4、记叙顺序:顺序、倒叙还是插叙?——顺序

  5、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起因——别出花

  样,去爬悬崖(1~6段)

  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7~15段)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16~22段)

  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23段)

  6、字词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耸立头晕目眩啜泣纳罕垂直崩土蓬乱狭小胸腔

  (2)按拼音填空:

  xuányájièqiàobìguànlínxúnlǚ

  ()训()()()木瘦骨()()次

  (3)多音字注音:

  闷热——烦闷弹子游戏——动弹颤抖——颤动晕倒——日晕

  折断——折本——折跟头

  (4)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耸立——高起,直立。

  迂回——曲折、绕远。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嶙峋——形容人瘦削。

  三、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你只要是想着你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是可以闯过来的。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论南,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第2课时

  【教学要点】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四、课文研讨

  (一)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1、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2、文中第二、第三部分的两个“啜泣”(14段

  和22段中)是否一样?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朗读第四部分找出答案。

  (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二是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二)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板书:

  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

  (三)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

  性可能强一点。

  2、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杰利: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至极。

  3、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

  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4、课后的研讨题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

  5、比较阅读: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提到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战胜失望,征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难。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而《走一步,再走一步》则着重讲,遇到困难,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且要学会把困难分解,逐步克服。

  五、课外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练习指导

  1、背诵最后一段。

  2、做好知识积累,包括字词和语句。

  3、《每日五分钟》第2课。

  4、预习第3课,收集有关生命的事例或是名言警句,上课提问。

  六、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一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一个有利的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于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授课方式,换成学生当主角,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儿是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人生课题,一会又是引导再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一会又是设计者者为学生创设某中环境氛围.学生也不断的变换角色,弊端的变换思路,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弛.于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文章心理状态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品与作者简介

  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xx年版)。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并做了删改。莫顿·亨特(1920-20xx),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二、初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出声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二)学习生字和新词,这些词要读音和书写都正确,并掌握词的意思。同学朗读课文的时候,请一个学生板书生字和新词。朗读结束,请6名学生朗读生字和新词,并解释词的.意思。

  灼 扒 趴 酷热 厌倦 附和 突兀 怦怦 嘲笑 晕眩 哭泣 呻吟 恍惚 暮色 安慰 凌乱 惊讶 畏惧 参差不齐 哄堂大笑 惊慌失措

  (三)朗读课文。举行朗读比赛,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找他读的错误之处,并说明原因,然后这个同学继续往下读,看谁能一读到底,没有错误之处,能正确地朗读到底的同学是冠军,老师发给奖品。

  (四)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时间顺序写的。

  三、精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先自己思考,再请两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明确:文章讲述了自己从冒险、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我”从胆怯、恐惧到克服心理障碍,收获自信,甚至有了一种成就感的心路历程。

  (二)如何理解课文中“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明确:悬崖60英尺,太高了。作者的身体很弱,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三)文中“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写的是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什么?

  实际在写心理状态。

  (四)“我往下看,感到一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加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是我。”这段话主要描写什么?

  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

  (五)爸爸为什么让我先“迈一小步?”

  因为悬崖很陡,很险,小步子能安全、稳当地迈出,这样能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信心。迈出一小步后,再迈一小步,一步一步地往下走。

  (六)为什么爸爸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

  想着成功,增加自信,就增加解决问题的希望。如果总是想着“下面的路还很长”,就会觉得离脱险还很远,担心自己不能克服困难,不能顺利地脱险,有可能丧失信心,被困难吓倒。

  四、拓展

  (一)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是怎样克服的?先请同学自己思考,然后请3名学生全班交流。

  有一次,数学作业比较难,很长时间都没有做出来,我很着急,怎么办呢?花了很大的精力还是想不出办法,就是做不出来。我的同学看在眼里,劝我说:“不要着急,慢慢想办法,总有办法的。你把昨天和今天学的公式再复习一遍,把书上的例题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能不能对你有所帮助?”我就按他说的做了,把昨天学习的公式自己推导一遍,又把今天课上的例题自己做一遍,得到了启发,终于把数学作业题做出来了。最后我想,遇到困难的事情不能退缩,要想办法,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一点点地去做,最终能解决问题。

  (二)文中爸爸帮“我”脱险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今后,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要退缩,不要被困难吓倒,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根据具体情况,看能做什么,一步一步去做,要有耐心,能持之以恒地去做,不要想着一步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五、作业

  复述这个故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3

  一、导入:

  同学们,先给大家讲个故事:“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1、看导语

  师:先请大家把导语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导语

  师: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那么是什么险呢?作者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后来又是怎么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又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注意默读速度,要求五分钟内看完。

  2、默读课文

  3、复述课文内容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试着复述一下课文情节,先来个抢答

  ——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哪个国家?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其中重点提到了哪个孩子?

  ——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师:如果把故事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冒险”,第二部分为“脱险”,该如何划分?

  生:1~15段为第一部分,16~23段为第二部分。

  师:好,那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复述第一部分,也就是“冒险”部分。注意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还有心理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生:

  师:现在请另一位同学来复述第二部分。注意父亲怎样引导“我”走下悬崖的过程。

  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陷入的是什么险境?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后来又是怎么脱险的呢?

  2、从课文看,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3、作者“爬悬崖”和“脱险”过程中,分别有哪些心理变化?

  4、第15小节环境描写的作用?

  5、文中两处“啜泣”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6、课文哪些地方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安排的好处?

  四、主旨探讨

  师: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把具有启示意义的'句子划出来,用自己的话总结归纳。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师: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写作指导:以小见大,以事寓理,详略得当

  交流课后第二题。

  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语言风格简洁,故事性较强,在不寻常的故事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文章,作者在文中的经历,学生也经常会遇到。教学中应抓住复述故事这条线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并能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再创新情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生命的感悟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生活哲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快速复述的方法,能再创新的故事情节。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重点语句含义。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2、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2.培养再创故事情节的能力,体会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文是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文章,学生对初中语文课充满期待。

  富有好奇心,第一课又是指导学生如何战胜困难最好的教材。因此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课前准备:

  幻灯片投影字﹑词﹑作者简介﹑语句揣摩练习。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幻灯片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钢琴曲《水边的阿蒂莲娜》)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你走得好好的,一条恶狗突然追来;你正兴高采烈地爬山,一块石头突然落了下来﹍﹍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什么样的考验?你当时是怎样解决困难的?(同学发言)同学们,生活中的突发考验随时都有,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它,相信你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先生是怎样面对那突如其来的考验的。

  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音字义,积累名言警句、成语格言、精彩片段。

  检查听读情况:

  (1)本文作者 , 国 家,选自《 》

  (2)注音(带下划线者):

  嶙( )峋( )头晕目眩( )啜( )泣 小心翼翼( )

  (3)解释:我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训诫: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小心翼翼: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及思路。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本文讲了什么故事,你受那些启发?

  (师:《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作者童年的一次经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要求学生划出记叙的六要素。

  (师板书并讲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2)生交流六要素:

  ( 师明确: 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 ,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它游戏玩厌了,很久没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后不敢下来,经父亲的启发,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3)结合六要素再看课文,复述故事(生复述)

  2、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我说。

  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讨论:文章蕴含着什么生活哲理?(用原文回答)

  (师明确: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齐读中心句。

  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六、布置作业。在下面两种情况下你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七、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利 (美国作家)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走一步,再走一步 ―――― 抵达目标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1)本文作者 , 国 家,选自《 》

  2、给加点的字注音。头晕目眩( )啜( )泣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

  ②告诫教导( )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把文章分为三部分,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生发言)

  2.找生朗读第一段,讨论:

  (1)记叙的顺序?

  (师强调并板书:顺叙 倒叙 插叙 讲解辨认区分的方法。)

  (明确:倒叙 )

  (2)开头一段的作用。

  (明确:强调这次经历的不同寻常,自然的引出下文。)

  (3)为什么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 明确:并非真的感觉到了,而是为了说明那次经历的不同寻常,使我终生难忘。)

  3.速读第二部分,讨论 :

  (1)为什么“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这表现了“我”哪方面的性格?

  (明确:八年来我一直有病,母亲训诫我不要冒险。胆小怯懦。)

  (2)找出描写“我”心理、动作、语言的语句,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明确:心惊肉跳,“我”会滑倒摔死。(心理);全身颤抖,几乎晕倒。(动作);“慢着” “我没法”。 (语言)

  (3)文中景物描写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明确:例:“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上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突出悬崖的'危险和高不可攀)

  再如:“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烘托我害怕的心理,突出战胜困难的难度。)

  (4)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从哪些方面看出?

  (明确: 和蔼 沉稳 教育方法得当)

  2、合作探究:(投影显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拓展延伸。

  齐读第三部分,讨论:文章主旨句在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明确:生活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只要勇敢面对,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对待,一定会战而胜之。)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四、课堂总结。

  本文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朴实,我们要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深入体会文章揭示的深刻道理,学会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五、布置作业。

  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教训?写出来,在班里出一期专栏。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我” 胆小怯懦 ―――――― 勇敢战胜困难

  “父亲” 和蔼 沉稳 教育方法得当

  七、课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5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本文运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了57年前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来,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做起从脚下做起,就能战胜它取得成功。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设计意图:课堂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发挥着灵魂和引导作用。目标的确定要明确、简洁、能达成。每节课的目标不要超过三个,学习目标的定位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太高,造成大多数学生努力也难达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打造高效课堂。】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2、领会文章主旨,感悟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快乐自学、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彩展示、点拨归纳等教学方法,相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具体整合点

  (一)利用多媒体了解作者,层层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出示自学和巩固的相关问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把教学的重点直观的呈现出来,有助于难点的突破。

  (四)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更多的获取关于战胜困难的事例,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升华。

  六、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⑴字词积累:加横线字注音

  啜泣()一堵墙()耸立()

  崩土()颤抖()嶙峋()

  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⑵查找作者莫顿亨特的资料

  ⑶分小组预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查阅名人战胜困难的事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趣导入:(通过多媒体配乐播放一组作者莫顿。亨特的照片)

  同学们,他是一名专写青春励志作品的作家,又是一名出色的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在六十五岁那年回忆了57年前的一件爬悬崖的事,写了一篇文章《悬崖上的第一课》,后来被改名选入我们的教材,你想知道他是谁吗?(莫顿。亨特)

  大家猜一猜,童年时的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一件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事,为什么还会再提起?下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三)快乐自学

  出示:

  1、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

  2、运用记叙文六要素复述课文

  3、“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文中什么地方,请你找出来。

  4、从文中找出,哪里是“走一步”的内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5、文中哪句话能体现出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四)精彩展示

  按照以上快乐自学中设计的问题有选择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像蜻蜓点水一样一点即过。如:本文的生字词有哪些?这样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重难点的突破。如:本课课文长,复述全文学生不太容易把握,教师就得适当点拨,1。难点突破

  出示:(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父亲

  (2)、那是父亲对谁说的?文中的“我”

  (3)、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点拨归纳: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我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如何?

  2。朗读品析、合作探究(大屏幕)

  分角色朗读:“暮色苍茫......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思考交流:抓住重点词语、描写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品味我是如何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又一步的脱离险境的?

  小组内交流朗读的语气、品析“我”逐步战胜困难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五)拓展升华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大屏幕出示——

  如:十多年前,我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教师,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跌跌撞撞,每一次生活中出现困境时,每一次想放松自己时,我总是提醒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阴霾总会过去,阳光总在风雨后。

  2。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在困境中站立的名人事例:大屏幕出示——

  霍金,他因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

  “贫寒出贵子,孝子当院士”——甘肃省通渭县农村的杨子恒,发奋苦读考上大学,出国留学,当选为2006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让灵魂保持站立的姿势”——河北省无机县农村的北京大学大女生的刘默涵,在被不幸和困难击中时,她自强自立,靠勤工俭学,解决了个人生活费用,创立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帮助了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

  借助多媒体欣赏完上面的事例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接下来让同学们把在课下整理的名人挑战自己,不怕困难的事例以卡片的形式在小组园地里展示出来,并写上他最让你佩服的理由

  3。老师寄语:(播放音乐《隐行的翅膀》)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当我们感到前途茫茫、灰心丧气时,不要忘了告诉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六)轻松演练(出示)

  一、下边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啜泣(chuò)一堵墙(dǔ)峭壁(qiào)耸立(sǒnɡ)

  B。崩土(bēnɡ)蓬乱(pénɡ)颤抖(zhàn)嶙峋(xún)

  C。凝视(nínɡ)嘲笑(cháo)头晕(yūn)目眩(xuàn)

  D。陡峭(dǒu)动弹(tɑn)摔死(shuāi)小心翼翼(yì)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词语:

  ⑴我听见有人啜泣,正(惊奇,诧异)那是谁。()

  ⑵我(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地伸出脚去探那块岩石。()

  ⑶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告诫,教导)。()

  三、你认为文中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及时的进行课堂练习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效率,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6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明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由藤萝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虫蚊、丛草等趣事,有一种物外之趣。阅读五篇文章,不但对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有关人生问题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生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三维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a)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

  a)教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b)学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1.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2.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4.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5.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3.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4.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五)质疑问难

  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六)反思总结,谈收获。

  (七)结束语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爬悬崖的经历得到的经验

  我的心理变化父亲的指导

  毫无信心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在困难面前不应畏惧却步,信心大增而要冷静分析,化解困难。

  每次走一小步将大困难化小,一个一个

  巨大的成就解决,就能战胜困难。

  设计意图:

  简明扼要,抓住课文精要,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读”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正视并积极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法学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天。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世界,和他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1、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代表作品有《痛击》《走一步,再走一步》。

  2、生难字词

  (1)字音

  灼人(zhuó)

  寻觅(mì)

  突兀(wù)

  椿树(chūn)

  滑稽(jī)嘘声(xū)晕眩(xuàn)恍惚(hū)

  抽噎(yē)呻吟(yín)

  (2)词义

  (灼)烧、烫。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对语气。

  2、读懂文章大意,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可,完成表格的填写。)

  四、比读害怕合作探究

  (7、8、9、16、17对比阅读,从心里、动作和环境几方面入手比读害怕。)

  五、演读对话自信专注

  爸爸:“现在,下来。要吃晚饭了。”

  我:“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爸爸:“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我:“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

  爸爸:“听我说,不要想着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看到了吗?”

  我:“看到了。”

  爸爸:“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爸爸:“很好。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

  六、联读原著体会哲理

  故事一: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故事二: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自小体弱怯懦,从不敢冒险。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二十米高的悬崖。当他攀登到离崖顶三分之二路程的石架上时,由于恐惧他全身颤抖,上不去下不来。其他伙伴不但不帮忙反而嘲笑他之后各自回家了。恐惧和疲乏使他全身麻木,不能动弹,只能在石架上哭泣。暮色中父亲的手电光照着了亨特。黑夜中惊魂未定的亨特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面对险情,深知儿子禀性的父亲,没有上石架把他抱下来,也没有搬梯子让他下来,或者拿绳子把他吊下来,而是要他自己从石架上爬下来。旁人也许认为父亲太冒险,心肠太硬了。那么父亲是如何帮他脱险的?父亲没有责骂他,而先安慰他,稳定他的情绪,“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亨特哭着说:“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父亲开导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看见了。”亨特说。接下来父亲指导他爬下第一步。“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亨特伸出左脚试探着踩到了它,顿时有了信心。父亲鼓励他:“很好。”“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亨特照做了,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亨特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虽然哭泣了一会儿,但他随之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次经历使亨特悟出生活的一个哲理:每当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自己所要到的地方。

  七、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并赠送小诗一首。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天。

  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八、课堂随笔小练习

  面对成绩下降,丧失信心时,要________。

  面对朋友不信任,不愿说话时,要________。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8

  教学目标

  1、学会速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潜力。

  2、学习景物描述和人物描述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应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这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去做。

  二、检查预习

  字音闷热(mēn)玩弹子游戏(dàn)不能动弹(tán)全身颤抖(chàn)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bo)连攀带扒(bā)啜泣(chuò)瘦骨嶙峋(línxún)

  常用词语训诫迂回凝视啜泣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留意翼翼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四、默读课文,复述大意

  1、这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阅读方法默读。默读就是要求带着必须目的,不出声、十分快速地阅读。它是我们今后学习中用到的主要读书方法。

  要求:用眼睛看书,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中嘴里小声叨念;因为“出声”就影响阅读速度,“手指”同样影响眼睛的扫视速度。

  回忆故事要点:

  (1)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的还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

  (4)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

  (5)故事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6)故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2、我们此刻根据归纳的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这个故事,注意复述时在事情的经过部分要详细一些。

  五、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资料。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应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应对困难、战胜困难。

  5、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悲哀,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六、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七、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学习景物描述和心理描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讲解表达方式和描述的方法。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述、抒情

  描述景物描述

  人物描述外貌(肖像)描述

  语言描述

  动作(细节)描述

  心理描述

  三、心理描述: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超多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那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最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三、景物描述

  找出景物描述的句子,说说景物描述有什么作用?

  作用:1、渲染气氛

  2、衬托人物的'情绪

  四、找出提示本文的道理的句子。

  1、“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就应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好处。

  三、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板书]

  事小实

  理大虚

  四、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用心的好处?应对考试失败,应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五、作业

  练笔: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9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钟看完;2)划出不会读,不会认的字词

  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

  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复述课文

  1)要求: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复述指导: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要注意突出重点:事件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要着重抓住“脱险”部分)

  3)请同学们先小声地复述课文

  4)抽生复述

  4.分组朗读课文

  三、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改编“团结力量大”的故事)

  2.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化整为零)

  3.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把今天学习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

  而我们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吧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正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面对困难,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自己说一遍“走一步,再走一步”。

  五.板书

  冒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

  (化解困难,赢得胜利)

  脱险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

  同学们,上课时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深入一步研读这篇课文。

  结构复习: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3)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2、请概括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新授

  (一)研读文本

  文章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的描写方法,比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1.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到,“我没法——”

  2)“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2、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2)“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3)“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4)“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

  板书: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

  (二)拓展阅读

  阅读训练: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困在悬崖,你会怎么做?

  (由学生自由畅谈,无需评判)

  三、小结:

  我们要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学会从一件小事中去发现深意,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同学们经历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学会掌握这种手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板书设计

  “我”心理的变化过程: 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20

  【教学目标】

  1、通过简述了解课文内容。

  2、能运用赏析法阅读课文。

  3、通过学习畅谈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

  赏析我的脱险部分。

  【教学难点】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听《真心英雄》。

  一、引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所欣赏的这首歌,就是著名影星成龙所唱的《真心英雄》,不知大家有没有印象,这首歌中有两句歌词写得很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得经历种种的磨难。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那么该如何面对它战胜它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并且战胜困难的。

  二、简述课文,了解大意

  1、检查预习情况: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起因。

  (七月的费城特别闷热,我和几位小伙伴玩弹子游戏玩厌了,决定去爬悬崖)

  2、简述课文:

  师:接下去发生什么事呢?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生简述)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个故事中的'我遇到了什么困难?(被困悬崖。)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悬崖?我又在悬崖的什么地方呢?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一下。

  三、直奔重点,赏析脱险

  (请一位学生画简笔画,并画上我)

  1、学生画简笔画,老师引导我的正确位置。三分之一处。

  2、让学生了解我的特点。胆小体弱。

  师:其他小朋友都爬到山顶从一条小路下去了,而他为什么上不去呢?

  提示:体弱多病、瘦骨嶙峋、母亲的劝诫。

  师:小伙伴抛弃了他,他上不去又不敢下来,只能孤零零地坐在那儿,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请同学们闭上眼)现在你就坐在这个悬崖上,孤零零一个,天越来越黑,周围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这时晚风吹过呜呜作响,冷飕飕、阴森森,这时你感觉怎么样,心理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

  3、学生赏析脱险部分:

  我们这么勇敢,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感到害怕,那体弱多病胆子又小的我怎么能不害怕呢?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当时害怕的心理和爬下悬崖时的情景描写出来呢?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14~22小节,我们来共同赏析这一精彩部分。如何赏析呢?

  ⑴ 学生自由读课文14~22,努力做到:

  ① 自问。

  ② 赏析。

  结构:叙述顺序、详略安排等。

  语言:修辞方法、描写方法、遣词造句等。

  ③ 领悟。

  ⑵ 老师在讨论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思维:

  ① 问题:

  A、环境描写暮色苍茫昏暗的作用:衬托我当时恐惧的心理。

  B、杰利回家告诉父亲的经过为什么不写?

  (可事先让学生读一读单元提示)

  C、你的朋友是谁?他就在这里了,这时你该怎么办?

  D、父亲是如何帮他脱险的?他为什么不直接把他抱下来。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

  E、为什么说我有了巨大的成就感?

  (战胜了自己本以为无法战胜的困难)

  板书:

  巨大成就感,亲历艰险,战胜自己

  F、我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在哭泣?两次哭有什么不同吗?

  G、这四个人物当中你喜欢哪一个?

  让学生谈谈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可以自问自答,也可以自问他答。教师也可以参进问一两个重要问题。

  ② 赏析:害怕心理的描写、环境的衬托、心理的变化、战胜困难的经过。

  教师适时指导朗读。读出我的三次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爸爸的鼓励语气。

  教师在赏析战胜困难时,可以分角色朗读,体会父亲的引导之法。让另外一个学生说当时我的心理变化。

  板书:

  恐惧万分、毫无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

  (这部分的板书可以在上个步骤中进行)

  ③ 感悟:

  学生畅谈。

  从四个角度:我──如何面对战胜困难。

  父亲──如何教育子女。

  杰利──如何对待朋友。

  写作──详略、描写、观察。

  教师适时补充:其实任何一个困难都不需要害怕,因为任何一个困难都可以化成一个小困难,我们只要把这些小困难一个个地克服了,就能积小胜为大胜了,成功了。

  那么这次经历给作者哪些启示呢?

  (配乐齐读最后一段)

  同学们,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失去信心,牢记走一步,再走一步,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我们克服。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告诉你的朋友们。

  四、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把自己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写在的日记本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08-2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07-3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0-10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设计07-1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0-07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09-11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设计10-30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0-1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的设计10-01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设计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