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
培养实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对所提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能力。
激发课外继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A、教师用:马铃薯水槽(分别盛清水和盐水)。天平1架、量筒1只、大小相同的小塑料杯2只,食用油、水银等。
B、学生小组实验观察用:水槽、玻璃杯、大小马铃薯各1个、搅拌棒、食盐、盐勺等。
教学重点:改变盐水的浓度,使马铃薯悬浮在水面上。
难点:马铃薯沉浮还跟液体有关。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引入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今天我们桌上放着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我们把它放进水里,看看是沉还是浮。你打算怎么把它放进水里去?
课件引导(学生淹马铃薯)
观察到了什么?
是沉还是浮?(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老师也试一下――――怎么浮了?
谁愿意到老师这儿试试,给大家看一看?(结果都浮了。)
这是为什么?是老师的水缸大?水多?马铃薯有轻重?还是有另外原因?
讨论:两缸水一沉一浮的原因。
马铃薯的沉浮
1、是跟马铃薯的大小有关系
2、是跟水的多少有关系
3、是跟放进去的动作有关系
4、是跟水有关系
老师的这缸水跟你们的水不一样,能观察出来吗?
三、选择研究方法,组织探究
这水有什么不同?想知道吗?
怎样才能知道老师的水里有什么?(不知道水里有什么,不能用嘴尝!)
设计实验,证明老师的水槽里是盐水。
实验一验证水中有盐(演示)
v操作步骤:
v1、取铁皮木夹;
v2、取水1-2滴;
v3、点燃蜡烛;
v4、加热把水烤干,观察留下什么。
第一阶段小结: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清水中马铃薯是沉的。
新问题:盐水中马铃薯为什么会浮?
实验二:自己制作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
1、分发刻度杯;
2、指导实验方法:
取水200毫升,再一勺一勺地加盐,边加边搅拌,同时观察实验中的变化。记录下用了多少盐,刚好使马铃薯浮起来为止。加太多会融化不了。(进行计时)。
第二阶段小结:现在你知道了,盐水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马铃薯就浮起来了。
四、在实验中探究新发现,解决新问题
1.新问题:为什么清水中马铃薯沉,盐水中马铃薯就浮?
讨论:盐水为什么能使马铃薯浮。(启发观察加盐后杯中满了多少)
用天平称清水和盐水哪个重。(条件:一样重的空杯子,再加入同样多的清水和盐水。)
测定结果: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所以盐水的浮力比清水大。(其实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你加了许多盐,水的体积却增加不大,所以这水变重了。)
除了盐水,其他物质能使水的重量增加吗?
2.认识不同的液体,同体积的重量不一样的,液体越重,浮力就越大。
3.取食用油、酒精、蜂蜜各一杯;用马铃薯实验,(或食用油、酒精、水,用蛋实验)
猜测:哪一杯的浮力大,哪一杯的浮力小?
五、总结与扩展:
1.总结:我们通过做实验发现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这是因为同样多的盐水比清水重。重的水就比轻的水浮力大。如果我们这里有很重很重的“水”,它就能浮起清水中下沉的物体(出示水银)。你们今后学到一些知识后要想想它会有什么用处,这样才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2.课件展示:
死海――世界上盐度最浓的盐水湖;
我国也有许多盐水湖;
为了旅游的需要,人们制成人工盐水湖……
六、练习与应用:
1、物体的沉浮,与物体轻重,体积大小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2、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还可以有那些?(继续实验)
3、食用油-清水-盐水-水银,哪种液体浮力最大?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深入研究造成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条件和变量,从改变液体成分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目的。在本课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对一些浮力现象已有所认知,知道木头、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铁、石头等会沉入水中;知道物体的体积、大小、重量决定了它的沉浮关系。但对于马铃薯能否在水中浮起,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可能会发生争论,当然学生可能会在课外知道鸡蛋能在盐水里浮起来,物体在海水里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目标是可行的。
设计理念
科学课从走进教室就深受学生的喜爱,究其原因,因为在科学课中可以动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科学课中的活动性、探究性、主动性深深诱发着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这堂课中教师有意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由学生商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计划。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可能猜测出是盐水溶液使马铃薯浮起来,应该说本课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着重考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探究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对浮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使我们的科学课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成分有关。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两个200毫升的烧杯,定为1号和2号(分别盛有100、150毫升的纯净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为饱和盐溶液);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一幅天平(备用)。
2、四人小组:一只盛有150毫升纯净水的烧杯,一个马铃薯,一根筷子;实验袋(一支蜡烛,两个不锈钢调羹,一包火柴,一把药匙);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质疑、提出假设
1、教师提问:你知道有哪些物体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学生罗列出许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体。)
2、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叫学生判断是沉还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会沉。
生:都会浮。
师:(疑惑)这两个马铃薯的沉浮究竟会怎样,我们怎么来验证你们的观点?
生:实验。
师:好办法。我们只要将马铃薯放进水里就能看出来?
生:不对。如果放水的东西不一样大就不能比了。
生:对呀,应该用一样大的东西盛。(其他的学生此时也议论纷纷)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实验的时候还应该有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应该公平,对吗?还应该有哪些公平的条件呢,各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体现实验的公平性
⑴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一一板书:
实验名称
生:可以在清水里加盐,再烧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里放进马铃薯,再加盐,看它会不会浮起来。
生:可以把他们的方法和起来。
师:这个建议不错,我们可以试试,你们觉得呢?
(生答略)
师: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得——
生:制订实验计划。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一杯150毫升的纯净水,一个药匙和一个马铃薯,你们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研究哪些项目?
(各小组制订计划并展开讨论应有哪些实验项目,如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实验计划进行交流,博采众长;重点讲讲自己的计划中哪部分实验成功的关键。)
生:我们认为要弄清要几勺盐。
生:每次应该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盐没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准了。
生:还要记录马铃薯浮还是沉。
……
(投影出示一份计划)
实验名称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通过探究,初步研究出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清水、盐水各一杯,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橡皮一块。
学生(每组):蜡烛、铁皮、木夹各一个,盐、糖、味精各一包,烧杯若干只,搅拌捧一根。
教学过程:
(一) 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师出示一大一小的马铃薯,并试问:把大的马铃薯放入小杯中(清水),把小的马铃薯放入大杯中(盐水),是沉还是浮?
学生纷纷猜测。
教师演示。(大的沉,小的浮)
师问:那么,你认为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各种引起马铃薯在水中沉与浮的各种原因。
(二) 探究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原因。
根据板书,分组讨论,确定本组的研究主题。
讨论、设计研究方案。
学生自行探究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原因,教师巡视、指导。
分组汇报探究结果,对板书的几种原因进行排除和归纳。
师生共同归纳出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水质有关。
(三)探究老师演示实验中大杯子中的水。
师问:根据我们的推判,这水里老师可能放了什么?
怎样来证明?
指名学生上台取水样,并实验证明:水中放了盐。
(四) 体验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分发材料,学生自行调制一杯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成功的小组展示在讲台上。
请多组谈谈实验过程及感受,如有不成功的小组,请成功小组介绍实验的注意点。
不成功的小组再做一遍。
(五) 探究其他液体是否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师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和盐差不多能溶在水中?(味精、 糖------)
试猜:味精、糖等物体溶在水中能否使马铃薯浮起来?
学生猜完后,师分发材料,学生动手实验验证。
汇报实验结果。
(六) 延伸
师出示橡皮一块,试问:橡皮放在盐水中是沉还是浮?
学生猜测,教师实验。(沉)
有没有办法使橡皮能浮起来?留到课后去进一步探究。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清水 浓盐水 浓糖水 酒精
在液体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 清水 浓盐水
重量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
板书设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测力计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教学内容。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通过实验验证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教学难点:推测及验证清水、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一定的联想。在以往的实验中,他们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踏脚石。根据《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槽里的马铃薯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综合运用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2、学法: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2、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3、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教学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教学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观察到实验现象,因次我为本课准备了如下教学具:马铃薯若干,烧杯7个,食盐若干,白糖若干,酒精灯一盏,火柴一盒,试管架一个,玻片2片,玻棒7根,药匙7个,滴管一支,镊子7个,量杯1个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就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准备两个水槽,教师拿起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学生讨论、猜测,教师动手演示实验。
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老师把两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马铃薯在盐水中浮而在清水中沉;把两只马铃薯同时放在清水中,结果两只马铃薯都沉在水里;把马铃薯同时放在盐水中,结果两只马铃薯都浮起来。根据实验现象,学生会发现马铃薯的沉浮与水槽里的液体有关。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实验的现象与学生的预测结果出现了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获取结论。
水槽里的液体到底是什么?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正确与否。
1、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
(1)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液体。
(2)引导学生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
(3)预测:在水中加盐是否可以使沉在水里的马铃薯浮起来。
(4)实验验证:在清水中慢慢加盐。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马铃薯可以上浮是因为在水中溶入了一些能溶解于水的物质。
设计意图: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两个水槽里的液体有哪些不同?怎样比较两种液体的不同?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尝、闻等方法来鉴别。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于陌生的物质,不能用尝和闻的方法来观察。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水里是不是溶解有一些其他的物质呢?教师引导学生研讨,如果水中溶解有一些其他物质,可以用加热的方法,使水蒸发,然后看有没有一些物质出现。通过加热,学生发现了一些白色的颗粒,有的学生说是盐。到底是不是盐呢?学生说可以尝一下,能不能尝?答案是否定的。水中确实溶解有一些物质,至于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反过来,如果水中加盐,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科学讲求实证,但是仅凭加热后出现的白色颗粒就认定是溶解有盐,显然是不够的。
2、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
盐水的确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为什么呢?盐水和清水有什么区别?引出第二个问题: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
(1)研讨:盐水和清水有什么区别?怎样知道?
(2)实验:用量筒分别从两个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体,放在天平上比较,结果发现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认识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3)推断:如果有比同体积盐水更重的液体,放入马铃薯会怎么样?如果比同体积的盐水更轻的呢?如果是一个铁块,怎样能使它浮起来?
设计意图:《科学》是一门强调“做”的学科,实践出真知。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做”去获得要掌握的知识,从中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动手“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三)扩展活动。
1、演示:分层漂浮实验、铜法码在水银中漂浮的实验。
2、师生共同研讨死海的有关奇特现象。
3、利用“加盐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死海的奇特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看到这一奇观之后,萌发“用科学”的热情。接着让学生课后思考,令科学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
六、板书设计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用以下的板书,简洁明了地概况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相同体积时:盐水重浮力大
清水轻浮力小
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越轻浮力越小。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篇6
一、本课设计意图。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是《沉与浮》单元的第三课,是继“沉的物体和浮的物体”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从科学知识领域来说,沉与浮实际上是对物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把马铃薯放入水中,它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前面的研究使学生只会关注到物体本身的大小、轻重等特征,而这一课的研究将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相互作用的另一个物体身上——即关注到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而且学生通过兑一杯盐水的实践活动,发现只有加入的盐达到一定的量时,原来沉下去的马铃薯才可以浮起来。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开始学会全面的、系统的、多角度的对某个现象进行观察研究,使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认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它里面隐藏着非常深远的科学教育的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要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
⑴、科学概念方面要知道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
⑵、科学过程与方法方面是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观察事实的求实态度,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时,不能妄下结论。
围绕这些目标,进行了以下设计:
1、大小两个马铃薯分别放进两种不同的液体中,观察。交换场地再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的事实,产生疑问:会不会是其中一种液体里加了盐?这时,学生观察的重心已经从马铃薯转变到液体身上。
2、围绕液体里是否加盐展开讨论,进行多种可能的猜想。如:摸、闻、尝等。强调安全第一,不能随便尝。学生会说加了盐看不见,溶解了。老师适时进行追问:“既然你们那么肯定加了盐,那你能不能把盐找出来?”学生这时会继续开动脑筋,想出烧干水等办法。于是,新的现象产生出来——白色晶体是什么?能不能证明是盐水?学生普遍认为白色晶体就是盐,于是老师拿出与盐类似的白糖和味精,请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把盐、白糖和味精分别放进水里,马铃薯会怎样?
3、学生已经迫不及待了,他们积极地动手实验,发现三种液体都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这时学生心里已是几经波折,不用老师讲,他们也会思考“老师讲台上的是盐水吗?” 此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弄明白几个道理——
第一,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
第二,水里要加到一定量的盐或者白糖、味精,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通过观察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还与液体本身有关;让学生感受到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糖、味精等物体,就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2、科学方法目标: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观察事实的求实态度,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时,不能妄下结论。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水槽、蜡烛、火柴、天平、量筒、实物投影仪、幻灯片、植物油、糖浆、小番茄、软木塞等。
学生准备:马铃薯、杯子、小棒、毛巾、蜡烛、火柴、食盐、白糖、味精、记录本等
活动过程
复习
导入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出示马铃薯,创设情景,引出研究主题思考
回答
观察现象,试图解释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承上启下,引出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阶段一述:科学讲求实证,拿出证据来证明这是盐水。
教师让学生对提出的方法展开讨论,并对方法的实施提供帮助。思考并想出多种办法证明。如:
1、闻
2、摸
3、尝
4、烧
5、称……让学生千方百计用求实证的方法寻求对问题的解决
探究活动阶段二述:那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分别兑制一杯盐水、白糖水、味精水,看马铃薯是否真的能浮起来?提出实验要求,明确所用材料及实验方法。指导学生兑制盐水、白糖水、味精水,明确观察目的,做好实验记录。
在具体实验中发现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白糖或味精)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但是却不能说明教师水槽里是盐水。发现白糖、味精等兑制的液体也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再次确认手中的证据不足以说明水槽中的液体是盐水。
问:放盐之前要先观察什么?怎样做好实验记录?(出示记录表) 小组讨论、交流、巡视并给予帮助分工合作、观察记录
汇报总结
扩展延伸各组汇报刚才实验活动中的发现。小组交流分享知道盐水、白糖水、味精水等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感受到要有足够的证据才能下结论。
液体三色瓶的出现,给学生思维形成新的冲击,发现沉浮不仅局限于固体在液体中,液体之间也存在沉浮现象。
出示液体三色瓶,上层是植物油、中间是水、下层是糖浆。把软木塞、小番茄等分别在天平上称量后,再一一放进三色瓶中。
问:看到这个液体三色瓶,你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发现?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精选6篇)】相关文章: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3篇11-14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04-20
《浮与沉》说课稿04-28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04-18
浮歌沉筱散文10-05
大班科学沉与浮教案04-24
大班主题沉与浮教案04-24
大班科学浮与沉说课稿教案04-06
《资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启示01-13
在水中,我是一只鱼散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