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15 09:26:59 秀雯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古诗教学设计(精选21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教学设计(精选21篇)

  古诗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伏句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2、从平淡的描写中领悟浓厚的情味。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

  教学用具:

  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感情,其中友情是非常值得留恋的。我国的古代诗人为了表现彼此之间的友情,留下许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首古诗,这两位诗人用不同的笔法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让我们一首一首来欣赏。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赠汪伦》

  1、初读古诗。

  (1)自读《赠汪伦》,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b、指名标出停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师:我们学习古诗一般可以分为四步进行。

  (1)释诗题

  (2)知诗人

  (3)明诗意

  (4)悟诗情。

  3、用这四步方法自学《赠汪伦》。

  交流。

  (1)释诗题。

  赠:赠送。

  (2)知诗人。

  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李白。汪伦是他的朋友,这首诗是汪伦为李白送行时,李白送给汪伦的。

  (3)明诗意。

  a、交流难解的字词。

  欲:将要。闻:听到。不及:比不上。踏歌:用脚步打着拍子唱歌。

  b、朗读诗句。

  开火车读。

  齐读。逐行朗读,理解。

  c、指名说说诗意。

  李白我乘船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脚

  打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那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4)悟诗情。

  a、李白描写自己要走了,汪伦来送行的一件事,从诗中的哪些语句你体会到他们二人比潭水还深的情谊?

  b、如果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感人的情景,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叹与感激之情。你能来朗诵一下这首诗吗?

  指名朗读,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试背。

  三、总结全诗

  李白运用夸张的.写法,向我们表达了他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一个“忽”字既表现了诗人吃惊的心情,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全诗浓烈奔放,是李白的传世名作,现在更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来表达朋友之间的浓情厚意。

  再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赠汪伦》。

  2、《赠汪伦》的作者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抒发了自己与汪伦之间浓厚的情谊,而《过故人庄》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则用细腻的语言,平淡的词汇告诉了我们与人交友于平淡中见真情的真谛。

  二、初读古诗《过故人庄》

  1、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2、划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交流。

  3、指名读诗,正音。

  三、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1、释诗题。

  “过”:访问,“故人”:老朋友。

  访问村庄里的老朋友。

  2、知诗人。

  简介作者孟浩然。

  3、明诗意。

  (1)自读,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具:准备。黍:煮饭的小米。郭:外城。

  轩:窗子。话桑麻:闲谈农家生活。就:亲近。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打开窗户对着屋旁的园地,举着酒杯闲谈农的生活;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会乘菊花开时再来探望。

  4、悟诗情。

  (1)这首诗非常平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与友人之间的感情的?

  (2)你喜欢读读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四、总结全诗

  这首诗用词清雅,仿佛拿出了一幅水墨画放在了我们面前,画中最浓的是友人间彼此惜别,不忍离去的画面,让我们再好好品味一下这优美的诗句。

  训练学生读好古诗。

  齐读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 2

  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认识4个生字。

  能力:背诵三首古诗。

  情感: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诗境。

  重点:

  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难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法

  读中领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

  挂图、课件、资料。

  流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读熟诗句:

  1.读准字音。

  2.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让学生体会怎样才是读诗,为下一步诵诗奠定基础。

  三、读懂诗意:

  1.让学生自己对照时候的注释,想一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在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

  2.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3.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要求学生把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体会诗境: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2.在读的基础上,绽开丰富的想象,并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语言描绘出来。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抒情:

  1.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用自己的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2.配乐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会,获得审美感受。

  3.在朗读中自然成熟。

  三、欣赏解读: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从诗的感情、意境、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诵读。

  五、积累内化:

  1.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背诵三首古诗。

  2.阅读其他描绘植物的古诗。

  板书:

  《早梅》

  ………白玉条

  似玉

  ………傍西桥

  不知……花先发

  如雪

  疑是……雪未消

  古诗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揭题《菊花》。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学习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 ( sh8 )——房屋。(组词:宿舍、校舍)

  陶( t2o )——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

  偏( pi1n )——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此( c! )——此花,这个花。

  尽( j@n )——完。开尽:开完。

  篱( l0 )——篱笆。

  三、学习古诗 (看视频,屏幕出示《菊花》全文字幕)

  (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这句诗的意思是: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的上它。(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这两句写了作者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五、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 / 似 / 陶家,遍绕篱边 / 日 / 渐斜。

  不是花中 / 偏 / 爱菊,此花开尽 / 更 / 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古诗教学设计 4

  设计思路:

  《夜书所见》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全诗描绘了深秋夜晚,儿童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客、借”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从《夜书所见》中感悟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情诗意,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一)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另外一首古诗。

  (三)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四)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古诗中的生字。

  (二)试着拼读生字,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三)认读生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读好“借”“应”。

  2、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4、全班交流。

  (四)读词语。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开火车读。

  (五)指名读古诗。

  (六)师范读古诗。

  (七)学生齐读古诗。(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这首诗写了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一定会明白的。

  (二)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反馈。

  (四)你们说的这些,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请大家找一找。

  (五)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内容。

  (六)全班交流。(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图入手,找文中相对应的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七)讨论诗意。词的意思我们理解了,现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诗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诗意。

  (八)交流:

  1、重点提示,引导学生从图中看“江中的诗人在很冷的夜晚还不睡”,来想象他不睡的原因,从而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2、第二行诗也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时想到了什么。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听朗读录音,学生练习读。

  (二)谁给我们展示一下?

  (三)学生读诗。

  (四)学生自由背一背。

  (五)师生背,师背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六)齐背。

  五、总结升华,课外拓展

  (一)学生谈学习收获。

  (二)师小结: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大家的收获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古诗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都记叙了漂泊在外的人们,怀着一颗眷恋家乡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古诗词三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都通过诗词的形式展示了离别家乡人的思念情感。这情感在春风又绿中,在临发又开封里,更在故园无此声里。《梅花魂》借外祖父珍爱梅花,展示了老华侨内心深处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爱,梅花是国之魂,是融入到每个炎黄子孙血脉中的。《桂花雨》,似春雨把对家乡热爱的思想植入孩子心中。母亲的话语以及作者回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这阵阵桂花雨,无不是家乡思念的依托。《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热爱家乡在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样直接的倾诉中,在优美的风景中,在平淡的叙事中。围绕一个情字,一枝一叶总让人难忘,总流露出这份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并理解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

  3.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4.继续深入把握同主题文章的阅读方法,学会把握单元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一谈你的家乡好吗?假如有一天当你离开你的家乡,你会想念这个地方吗?你又会怎样回忆你在家乡度过的生活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离家的游子感受他们对家乡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收获,提练研讨问题

  1.检查朗读课文。

  (1)《古诗词三首》

  (2)《梅花魂》3.13段。

  (3)《桂花雨》2.5段。

  (4)《小桥流水人家》1.5段。

  2.检查课文内容了解情况。

  本单元课文所讲的离家的人分别是谁?快速找一找。学生汇报: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外祖父、我等。

  3.他们通过文章表达着对家乡怎样的情感?又是通过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请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

  三、交流汇报学习收获

  重点研读

  1.《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中的一水、数重离家之近、又绿、何时离家之久来表现(景-明月),《秋思》中意万重之心事重重、又开封之无限话语来表现(行-秋风),《长相思》从山一程、水一程之路途之远、风一更、雪一更前行之难来表现。重点引导学生想象绿的美好景象、万重语言里、碎的.无眠中,培养想象表达能力。

  2.《梅花魂》重点引导学生作者借梅花之爱,抒热爱民族之情,对民族热爱表现在吟诵诗文的悲伤中、在对墨梅图的爱惜中、在不能回国的痛哭中、对莺儿的深刻教诲中、在送梅花手绢的泪眼中,深刻领会内心的眷恋中。培养理解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刻画了解。

  3.《桂花雨》重点引导学生借理解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家乡给作者带来的无限快乐回忆,深刻把握母亲话语的深刻意思。

  4.《小桥流水人家》中直接提示学生通过句子出示明确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通过事情的叙述、通过直接的表白,展现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总结拓展

  1.出示《日积月累》中诗句,深入领会思乡之情。

  2.布置作业:

  (1)抄一抄:把本课描写人物、景色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

  (2)写一写:围绕家乡让你难忘的一景一物,表现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3)唱一唱:课下搜集有关思念家乡的歌曲,练习唱一唱。

  (4)读一读:课下找一些表达思乡情感的文章看一看是如何描写的。

  古诗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独立识字、学词,认字3个,写字7个。

  3.理解市局的意思,初步体会这两首古诗咏物言志的写法特点。

  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哪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马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笔下的马,看看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感受。(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交流释疑、品悟诗情。

  中心议题1: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有效策略:

  1、反复朗读诗句,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及诗句的意思,在书上批注。(学生先学,师补充关键词意思)。

  大宛:汉代西域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

  竹批:马的耳朵似劈开的竹子。

  骁腾:健壮、快捷。

  钩:一种弯刀,古代的一种兵器。

  金络脑: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2、自由读诗,用“----”画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反复朗读、体会,简单批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议题2:这两首诗都是写马的,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效策略:

  1、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特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咏物言志。不同点:《房兵曹胡马》前四句正面写正面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由咏物转入抒情,是虚写。《马诗》没有直接描写马的外形特点,而是借马的品格,表达自己的感情。)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房兵曹胡马》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马诗》表达了作者想要实现理想却怀才不遇的复杂心情。)

  四、感受意境,总结全文:

  如果说《房兵曹胡马》的前四句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马诗》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五、拓展延伸,实践积累

  搜集其它描写马的古诗,欣赏交流体会。

  六、当堂检测:

  1、 说说两首古诗中重点字词意思及诗句意思。

  2, 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背诵古诗。

  七、分层作业。

  必做题:背诵古诗并默写。

  选做题:收集马的成语。阅读《同步阅读文库》相关篇目。

  古诗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3、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随诗句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挂图)。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山行》。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杜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将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4)同桌互读课文。

  2、检查自读。

  (1)抽读生字卡(指名、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3)教师示范读课文。

  (4)齐读课文。

  三、导读,初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3)教师讲解:

  “寒”寒冷,点明季节是深秋。

  “石径斜”高而缓的山势,坡度不大,所以可以乘车游山。 “生”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说明山很高。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一处人家,炊烟袅袅。

  (5)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三、四行。

  (1)指名读。

  (2)生自由读。说说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教师讲解:

  “坐”因为。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是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3、分组读第三、四行诗。

  4、指导朗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女生读。

  (4)男生读。

  (5)齐读。

  四、指导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试背。

  (3)指名背。

  (4)对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5)男女生背诵比赛。

  (6)齐背。

  五、作业设计。

  背诵全诗。

  古诗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和合作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能背诵两首诗。

  3、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体会诗人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

  2、预习要求:

  (1)练习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

  (2)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歌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二、明确学习目标。(反思时明确)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过渡语: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那就从课文中找答案。

  古诗教学设计 9

  教材简析

  《蜂》《悯农》《赤日炎炎》三首古代诗歌选自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课,紧紧围绕“同情弱者”的单元主题,鞭挞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蜂》是唐代诗人罗隐写的七言绝句,赞美了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的奉献精神。《悯农》是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七言绝句,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赤日炎炎》是宋元时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浒传》,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愁苦与辛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的制度。

  设计理念

  先引导学生整体悟诗情,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学法,导学结合。抓住古诗中的重点词,自读古诗,展开想象,边读边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

  2.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4.认识“限、闰”这两个生字,会写“限、悯”等7个生子。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诗境,感知诗味

  农民终日忙碌却常被剥削;农民常年辛勤劳动到头来却只能忍饥挨饿;农夫与贵族统治阶级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这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去探个究竟吧!

  二、整体感知,初悟诗情

  1.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大家订正,相互欣赏。

  3.领读:师带领学生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悯农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日炎炎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三、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一)回顾学法,导学结合

  1.了解诗题和作者。

  2.抓重点词,明诗意。

  3.透佳句,悟情感。

  4.想象画面,朗读品悟。

  (二)师生合作试学《蜂》这首古诗。

  1.我们先来看诗题《蜂》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蜜蜂的印象,教师随机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蜜蜂采蜜的情形,师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利用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的大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

  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诗句先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对不理解的地方重点指导。

  重点词:无限、占、尽、甜。

  预设需要指导的诗句:

  无限风光尽被占:凡是景致美的地方都有蜜蜂奔忙的身影。

  为谁辛苦为谁甜:到底蜜蜂为谁辛苦忙碌,为谁奉献甜蜜呢?

  4.透过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让学生谈谈体会。

  5.小结。

  四.想象画面,悟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诵诗,悟诗。

  (1)多媒体课件播放蜜蜂采蜜那忙碌的身影和场主甩蜜的情形。

  (2)从这两组画面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3)配乐诵读。

  (4)练习背诵。

  五.总结方法,自主解读

  1.总结学习《蜂》的学习方法:了解诗题和作者、抓重点词、画面联想、朗读品悟。

  2.运用刚才所学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悯农》《赤日炎炎》。

  3.交流汇报。

  4.指导朗读、背诵。

  5.小结。

  第2课时

  一、回归整体,读中悟情

  1.有感情的诵读三首古诗。(达到熟读成诵,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播放音乐,让学生自由试背三首古诗。

  3.在品读的基础上,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思考三首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二.积累内化

  1.认字写字。

  (1)认读2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课后由生字构成的词,开火车读。

  (3)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悯、堪、焦”的写法。

  (4)练写生字,注意笔顺。

  2.独立完成自选佳句。

  三.拓展延伸

  1.课内阅读拓展。

  (1)自由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26课《避难的翅膀》一文。思考:对于麻雀提出到翅膀下取暖的要求,鸽子的态度开始怎样,后来是怎样的,结果如何?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2)读后交流

  2.课外阅读拓展。

  (1)推荐课外阅读李绅的《悯农》。

  (2)用自己的话把其中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叙事小短文。

  (3)收集描写古代劳动人民的诗词和文章,再和大家交流。

  古诗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月亮的意象特征。(重点)

  2、感悟传统的月亮情结。(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课前播放歌曲《月满西楼》营造气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显示与“月”有关的诗歌。

  2、教师介绍与“月”有关的诗歌,让学生从自己接触过的诗句中体会情感,引导学生认识月亮的意象特征。

  3、感悟月亮情结时,教师引导比较东西方民族的性格特点,比较月亮和太阳的特点,启发学生质疑,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秋节有赏月的习俗,在八月十五晚上欣赏夜空中的朗朗明月;今天我们也来赏月,鉴赏诗词中的“月亮”。

  二、交流分享:

  1、交流感知

  月亮意象在诗词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你知道的月亮诗词有哪些呢?

  《望月怀远》、《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出塞》、《静夜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夜泊牛渚怀古》、《月夜》、《月夜忆舍弟》、《旅夜书怀》、《琵琶行》、《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江楼感旧》、《关山月》、《泊秦淮》、《锦瑟》、《泊船瓜洲》、《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扬州慢》(淮左名都)……

  2、分享体悟

  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月亮诗词,有的还被演绎成流行歌曲。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哪位同学先吟诵自己喜欢的.诗词?

  三、月亮的意象特征:

  1、感悟月亮意象特征

  刚才同学们的吟诵让我们感悟到诗词的魅力,诗词的魅力来源于情感,情感的表达往往借助意象。经过几千年的吟咏,许多意象已蕴含有特定的思想情感。请依据这些诗句归纳月亮的意象特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这些诗句里都有月亮这一意象,它们表达的情感有没有相同之处?

  思念

  2、分析原因

  月亮意象的意象特征是思念,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月亮为什么容易勾起人们的思念之情?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第一、形触情:月圆人不圆,所以期盼团圆,分居两地的人不能团圆,但可以共享月光,因此托月亮传达思念之情。

  第二、景生情:月光皎洁清冷,让人略生寒意,此时没有了白天的忙碌和喧嚣,内心比较沉静,心灵深处的思绪与感情(如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就油然而生。

  3、月亮容易勾起人们的思念之情,但月亮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是不是都是思念呢?

  不是

  请看下面诗句中的月亮有什么象征意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李白在月下独酌时把月亮当成知己,“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中的月亮则象征宇宙永恒。

  四、月亮情结:

  自然界中的月亮有悲欢离合,诗词中的月亮也是多情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他把皎月作为人生知己;

  白居易在浔阳江邀秋月一起聆听琵琶曲,此时“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托皓月感伤凄凉身世;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用凄月演绎生命绝唱;

  柳永借“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离别情怀;

  苏轼在赤壁面对江月感悟人生哲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新婚不久的李清照向满月倾诉闺阁忧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南宋词人姜夔以冷月烘托劫后荒凉的场面。

  从这些月亮诗词可以看出,古人有很深的月亮情结,特别是一些诗人词客,他们为何对月亮情有独钟呢?

  一是月的阴晴圆缺对应人的悲欢离合,月亮有规律的形状变化能引发人的的生命意识。

  二是月亮有一种和谐之美,给人以光明却不耀眼。月亮的清、幽、淡、雅的特点符合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性格特点,更符合文人自然闲适、淡泊宁静的审美感知世界。

  三是古代文人常常为了功名或生计,背井离乡,心中向往“圆”的事物,于是以月寄情,抒发感想。

  五、表达交流:

  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认识了月亮的意象特征,感悟到传统的月亮情结。的确,这轮明月,照古亦照今。假如你现在面对明月,你会有何感想?最想说的是什么?请诉说自己的月亮情结。

  有一种忧伤,叫做月亮。

  曾经的我们,最好的朋友,也曾在这中秋之夜,伴着皎洁的月光,坐在屋顶,互相诉说着自己的理想,我们也曾对着月亮,进行着童年最纯真的幻想,我们都喜欢月亮,它带给人们光明希望,如今看到月,想起你,我最好的朋友,心里就涌起万千愁绪,曾经我们看到“那些说好在一起永远不分开的人,如今早已各奔东西”时觉得很凄凉,而今我独自一人,才知道那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明月在此,遥寄相思。

  此刻,一轮清澈明月,倾泻在我身上,沐浴在月光中,我怀念,我留恋,当初在我身边的人,不知此时身在何方,不知她们是否知道,当初一起嬉笑玩闹的我们,如今各奔东西,而我,正以当年的方式,面对皓月,诉说我的思念,让明月遥寄远方。

  又是月圆夜,我在思念,亦在忧伤。——孔玉娇

  六、小结:

  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她是一种道具、一种背景、一种气氛,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一种审美意趣。她清、幽、淡、雅的品性,暗示、象征等效用,令无数诗人倾倒。于是,月亮意象无处不在地渗入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铸就作品的血脉和灵魂。

  七、作业:

  课下从“菊花、梅花、松、柳”等意象中自选一个鉴赏。

  步骤:1、收集诗词;2、分析意象特征;3、感悟文化内涵。

  板书: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要求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30首诗词中就有12首出现月亮这一意象,鲁教版《唐诗诗词》中有月亮意象的诗词更多。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实际,整合了本节课的内容。有这样三点体会:

  1、整合课程内容,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形成系统性认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情感体验。

  3、学习效果突出,能切实理解古代优秀诗篇的内涵,达到文化传承目的。

  古诗教学设计 11

  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从题目可知许的内容为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感,是一首风筝诗,描写了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快乐的放风筝的情景,诗歌就像一幅画美丽的通俗画。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

  诗中描绘的情景。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篇的语言美,情景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初识意境。

  师: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同时观赏老师为你们作的画,好吗?

  (师放古筝乐,按诗句描绘的景物顺序展现画面)

  1、整幅诗课文插图

  2、草长莺飞

  3、拂堤杨柳

  4、水泽散发的雾气

  5、儿童欢乐放风筝

  6、回归整幅诗文插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见了翠绿的草地。

  生:我看见了黄莺在飞舞。

  生:我看见柳条在随风飞舞(摆动)

  生:我看烟雾,不是水雾。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风筝。

  生:……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国清朝诗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内看到此情此景,仅用了四句话就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村居》课件演示古诗内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意境。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由读,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师: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生:旧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变成乡村的村。

  生:顺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导书写,生描红、临写。

  6、指导朗读、正音。

  三、细读诗文,感受意境。

  1、师:请同学边读边观看画面,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蒸发的雾气,拂堤:柳枝很长,下垂着,像抚摸着堤岸。

  纸莺:风筝。

  3、师:根据你对诗文的理解,能说一说诗文的大意吗?

  生:叙述诗意(大概诗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长,黄莺飞舞的时候,拂堤岸的杨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样,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赶忙趁着春风放起风筝来)

  四、吟诵诗文,品评意境。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桌间互读诗文。

  生:练读,相互纠正。

  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生:吟诵诗文。

  师:谁能再评一评,通过他的吟诵,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吗?

  生:评价。

  (1) 他晃着头,我感受到柳树在风中摇摆很美、

  (2) 他的笑得再开心些,就更能体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兴奋心情。

  师:那你能来试着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的吟诵。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

  生:他读的声音很响亮,要是把醉春烟读得慢一些会更好。

  师: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烟这几个字读的声音再拉长一些(师范读前两行话)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从老师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树在飞舞,整座山村到处是雾气……

  师:谁愿意来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试读,同桌比读、男女赛读。

  五、赏读诗文,进入意境。

  师:放古筝乐曲,吟诵古诗,生闭眼想像画面。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风筝飞得很高,美极了。

  生:我仿佛听见黄莺在歌唱。

  生:我听见小朋友在欢笑。

  生:……

  六、欣赏画画,升华意境。

  1、回放课件,生齐诵诗文。

  2、诗人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

  看画面,练背诵。

  七、拓展作业,张扬个性。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2、为古诗配画。

  3、吟唱诗。

  以上任选一题

  板书:

  村居

  草莺飞 醉春烟 儿童学

  拂堤杨柳 早春 竟放纸莺

  古诗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会写“熏、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课前预习布置

  1.自学生字;

  2.熟读这首诗,并读出感情。

  三、解诗题

  1.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板书:题临安邸

  2.介绍诗人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四、读诗句

  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五、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六、入诗境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都描写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哪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

  七、悟诗情

  1.引出诗歌主题:爱国

  师: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你是怎么知道的?(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

  品味: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熏”与“醉”的解析)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作:当作。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都城汴州。作者直斥统治者忘记国耻家丑的丑态,蕴含讽刺、愤怒及无穷的隐忧。)

  3.填空

  《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 ),对统治者( )。

  板书:忧国忧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4.有感情地读诗

  师:(放音乐)请大家跟着音乐练习读诗,读出诗句的含义,读出作者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在网上找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并背诵下来。

  古诗教学设计 13

  一、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劳动人民的赞美。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进一步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诗歌的意境。3.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图片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

  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

  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读诗首先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还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2、出示导纲

  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美读第一首:

  在范成大眼中,田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能成为《四时田园杂兴》的主角。(出示)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请大家自由读读,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四时中那个季节的风景?(生自由读)

  蛱,蛱蝶指的就是蝴蝶。

  谁来读读这首诗,把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读好

  读出来了吗?(春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的?

  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春天田园怎样的画面?(自由读)

  从这几句诗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怎样的田园风光,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眼前出现的画面。

  1.梅子金黄杏子肥,

  “肥”就是指梅子的个儿很大,是这样的吗?这就是金黄的梅子,肥大的杏子,我看到同学们惊喜的表情,那就请你带着这份惊喜来读读——相信诗人的感受也和我们一样。我们一起读,和诗人分享这份惊喜!

  2.麦花雪白菜花稀。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春的气息?麦子开花白白的,菜花稀稀落落的。

  果子肥,菜花稀,他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着,你还看到了什么?

  3.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就是范成大眼中的家乡,诗人的心是多么悠闲,他淡淡地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用文字描出来。这样的田园风光,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美。(板书:风光美)

  谁愿意美美地来读读整首诗让我们一边想像,一边读,把这份美,读出来!(齐读)3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课文围绕“学会聆听”、“把聆听的经验教给他人”展开故事内容。

  2、教师指导: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2、编题自练

  八、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动物蜻蜓

  蛱蝶

  植物梅子

  杏子

  麦花

  菜花

  古诗教学设计 14

  一、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对夏季美景的喜爱。

  三、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四、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出示导纲

  了解作者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谁愿意美美地来读读整首诗让我们一边想像,一边读,把这份美,读出来!(齐读)

  3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2、教师引导: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情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2、编题自练

  八、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教学设计 1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陈毅爷爷写的。

  2、板书课题:青松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青、挺、松”是后鼻音,“直、知、寺”是翘舌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三、细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想想诗句的意思。

  2、引导理解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压:重压。挺:直立而高耸。且:而且

  指名说说

  一、二行的意思。

  结合看图,说说青松是怎样不畏严寒的。学生练习读

  一、二两行。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洁”是什么意思?“高洁”呢?(高尚纯洁)“待”是什么意思?(等待,等到)“化”是什么意思?(融化)指名说说

  三、四两行的意思。

  (要想知道青松怎样高尚纯洁,请等到大雪融化的时候)大雪融化后,青松又是什么样儿呢?请小朋友看图。出示雪融化以后的青松图,指名说说这时修建青松的样子。指导朗读。(要读出赞、自豪的感情)

  3、练说全诗的意思。

  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4、小结全诗。

  课文

  一、二两行写看到的景象,突出表现青松不畏严寒;

  三、四两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赞美了青松的高尚纯洁。(板书:景不畏严寒情纯洁高尚)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文

  讨论怎样停顿才能读出诗中的意思。

  读一读,在什么地方停顿更能表现青松的“挺且直”和“高洁”呢?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找生读,再相互评价,然后男女生赛读。

  朗读。

  全诗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读出停顿和重音。

  五、背诵再升华

  陈毅的一首诗,我们反复读竟然有这么多的意思,让我们先来记住它吧!相信这首诗会激励你的一生。

  六、作业:背诵《红梅》和《秋菊》。

  古诗教学设计 16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并能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所描述的情景,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歌曲《祝您一路顺风》。

  3、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与作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李白,孟浩然吗?知道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2、介绍李白和孟浩然,并且让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导入课题。

  二、讲授课文内容

  (一)初读

  1、让学生大概了解黄鹤楼,理解课题意思。

  2、听课文读音,然后给课文划分节奏。

  3、学习生字词。

  4、练习朗读诗歌,然后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有节奏、更有感情。

  5、奖励读得好的同学。

  6、理解课文词语。

  7、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古诗的。

  (二)细读

  1、请学生再读诗歌然后思考: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怎样的图景,李白这时候有心情

  (三)精读

  1、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白与孟浩然告别时能说些什么?发挥你们的想象,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李白站在岸边,看着好友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三、课外延伸

  1、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

  2、让学生由诗歌联想到现在的歌曲,比较古时候人们表达离别之情的的方式与现在的有什么不同?

  3、欣赏音乐:《祝您一路顺风》

  4、回忆一下,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看到过送别的场面?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西辞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 叙事

  三月下扬州浩然之广陵写景孤帆碧空尽

  长江天际流

  春景送别 情景交融 依依惜别

  古诗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

  2、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能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了解历史背景。

  二、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一)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尤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句,想好之后,可以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二)汇报。

  1、理解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师指导朗读:诗人用哪两个词来称赞项羽?从古至今,还有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是“人杰”“鬼雄”?这两句应该怎样读?

  学生自读后指名读。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教师适时用多媒体出示项羽资料。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他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而是不肯苟且偷生(板书不肯),这样的精神和气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与项羽比起来,大敌当前,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有一首诗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馆墙壁上的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多媒体出示)反映的.就是这种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师领读全诗)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师再次领读,过渡:此时此刻,诗人在赞颂项羽、思念项羽的同时,还表现了她怎样的情感?(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失去家园的悲痛、为国家担忧等等。)此时,诗人是怎样的心情?(气愤、悲伤……)

  师: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李清照,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古诗教学设计 18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听古诗的兴趣,并能记住诗名,初步理解古诗的意

  2、引导幼儿按要求进行观察,并完整地讲述图画内容。

  3、知道贺知章是我国古代伟的诗人。

  活动准备

  幼儿教材、书、录音机,磁带柳树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柳树

  1、提问:小朋友,春天来了,身边的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幼儿说出春天的美好景色

  2、教师出示柳树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

  3、你觉得春天的柳树像什么?鼓励幼儿自由想象,回答问题

  二、请幼儿学燕子飞,到指定的位置取书

  三、请幼儿将书翻到第15页,和乖乖熊一起看图讲述

  看图片上是什么季节?什么地方?近处有什么?什么样子的?远处有什么?什么样子的?

  四、看动画,与老师一起欣赏古诗。并回答问题

  1、请一名幼儿在书上示范欣赏古诗,师生共同提出欣赏要求

  2、提问:这首古诗的`名字是什么?请幼儿在书上划指古诗的名字,集体回答

  3、提问:你知道“咏柳”是什么意思吗?鼓励幼儿胆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小结:咏就是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赞美柳树

  4、介绍作者贺知章,他是我国唐朝伟的诗人

  5、再次欣赏古诗一遍。

  古诗教学设计 19

  学习目标:

  1、读读背背唐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阅读短文,理解文章内容。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语交际。

  4、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删减后,抓住重点,写家乡的变化。

  学习重点:

  1.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整理收集到的信息。

  学习过程:

  一、读一读、背一背古诗《终南望余雪》。

  1.自由读,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2.练习背诵。

  二、朗读《雾凇》,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

  (1)说说作者是从那几方面描写雾凇的?

  (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三、结合自己生活

  3 、 用wu轻声哼唱歌曲。

  4、 前倚音教学

  ①、师:在这首歌的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我们之前很少见到的音符呢?(引出前倚音) ②、师:前倚音像什么?它应该怎么唱?(教师示范)

  师:像是妈妈牵着自己的孩子,紧紧挨在一起时的样子。

  ③、师:让我们把所有的前倚音都找出来吧。(学生用圆圈圈出所有前倚音)我们把它们唱一唱,唱时要注意,两个音应该紧紧相连。

  ④、师:谁来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前倚音呢?(因为要体现母子情)

  师:既然前倚音在我们这首歌曲里起到了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一定要把它唱得更好,对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唱唱前倚音。

  ⑤、学唱歌词

  a、范唱,在心里默唱歌词。

  b演唱歌曲。

  ⑥、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这是一首表达母子深情的歌曲,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情绪来唱呢?(深情地) 师:那就请大家带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深情地演唱这首歌。

  四、 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

  1、师示范,全体同学一起跟着老师有加上优美的动作,有感情的演唱唱歌曲。

  2、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根据对妈妈的感情,还有什么更加好呃舞蹈动作能够融入歌曲之中,让学生自由发挥。

  五、歌曲拓展。

  学唱这首歌曲你有些什么感想?

  妈妈都为你做过什么?你为妈妈又做过些什么?妈妈是怎样爱你?你又是怎样爱妈妈的呢?你能为妈妈做些什么?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游子吟》这首歌,并且还为它编上了舞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母亲节的时候能够为自己的母亲献上这个节目,表达一下你们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古诗教学设计 20

  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学习在WORD中编辑图文并茂的文档,本课是十九课重点学习文本框的使用方法。

  由于插入文本框比较枯燥,故我将语文课中祖国山河的古诗与之整合,设计了古诗配画教学网,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让插入文本框成为一种工具方法,学生在信息技术课读古诗、写古诗,充分感受古诗的美,进一步理解古诗,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前面的课时里学生已经学会编辑文字、插入图片、设置图片格式的操作,因此,这节课学生插入图片及对图片进行操作都是旧知识,对窗口也非常熟悉,新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探索掌握简单的操作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在文本框中输入信息并对文字效果进行修饰的操作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还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语文学科知识,创作出具有诗情画意的作品。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学内容:

  1、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

  2、在文本框中输入信息并对文字效果进行修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本框中插入文字和文字效果的修饰。

  难点:设置文本框格式。

  教学准备

  网络教室、古诗配画教学网、教学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吟诗,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首古诗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看图吟诗的游戏好吗?生:好!师出示图片;

  生涌跃举手,一生快速背诵《望天门山》古诗。

  师:看着这么美的画面,老师再给你配上音乐能不能有感情的为大家朗读一遍?生有感情的为大家吟诵。师:看着这么美的画面,听着动人的'古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如果我们能把这美丽的画面与动人的古诗组合在一起,那就更能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古诗配画课好吗?

  生:好!

  二、作品欣赏,引学新知:

  1、欣赏古诗配画作品

  师:现在请同学们登陆我们的古诗配画教学网站,进入赏心园,来欣赏一些古诗配画作品。

  生欣赏。

  师:同学们欣赏完这些作品感觉如何?生1:美!生2:太美了!生3:好!生4:美极了!??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用WORD也做一幅这样艺术型的古诗配画作品呢?生:想!

  师:那你知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出这些不同效果的作品吗?生:不知道!

  生1:老师我知道望庐山瀑布那幅诗配画是怎么做出来的!师:太好了,能不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把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输入到WORD中,然后插入一幅这样的图片,再把图片的版式设成衬于文字下方就可以了。

  师: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知道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在WORD中输入文字时都是一排排横着显示的,这种文字竖排的效果怎么处理呢?

  生:不知道。

  师:同学们别着急,其实WORD里就藏着一个工具能帮我们做出各种效果的古诗配画来,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呢?

  生:想!

  师:它的名字就叫文本框,不仅能输入文字、添加图片,还可以将其放置于页面上的任意位置,使用起来灵活方便。

  2、讲解示范文本框的操作

  师:执行“插入”→“文本框”,根据需要选择“横排”或“竖排”;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文本框”或“竖排文本框”按钮,移至工作区,鼠标指针将变为十字形,可用鼠标左键拖动绘制文本框;在文本框中单击,其周围将出现斜线边框,内部出现插入点,可进行文字的输入和格式设置,这是文本框的编辑状态;将鼠标指针移至文本框边框处,形状变为十字形箭头时单击,其周围出现网状边框,这是文本框的选中状态,此时可删除文本框,也可以设置其格式。执行“格式”→“文本框”,或利用快捷菜单中的“设置文本框格式”命令,也可以直接在其边框上双击,打开“设置文本框格式”对话框。前三个选项卡可分别设置文本框的颜色与线条、大小、版式。在“文本框”选项卡中,可以设置文字距离边界的距离。操作时同学们可自己体验其不同效果。

  3、介绍网站结构:

  师:现在我们有了文本框的帮助,在古诗配画教学网上还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多古诗配画的资源,如:古诗园中有很多同学们熟悉的古诗,图片库中存有大量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供同学们选择,老师相信有了这些同学们一定可以完成任务区中的五项任务,做出优秀的古诗配画作品来,如果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还可以点击帮助按钮,获取帮助信息。最后还可以进入高手加油站接受新的挑战。好,现在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做出一幅漂亮的古诗配画作品呢?

  生:有!

  师:好,现在同学们万事俱备,就快点开始自己的创作吧!

  三、学生探究,教师辅导:教师强调:

  1、选择的画要与诗的意境相辅相称。

  2、提示注意字体、字号和字的颜色的选择,要和画面和谐统一,符合诗的意境。

  四、交流作品,资源共享:

  1、学生自告奋勇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2、学生针对其作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对学生作品给予鼓励性评价

  古诗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交流秋天: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你能用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吗。(课件出示6)秋景图,学生自由交流。

  5.导入课题: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6.(课件出示7)古诗《山行》,学生自由朗读。

  7.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8)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9)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

  10:生字)

  hán jìnɡ xié shuānɡ

  寒径斜霜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径”。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

  11、12)

  ①山行:在山上行走。

  ②远上:登上远处的。

  ③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④石径:石子的小路。

  ⑤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⑥生:产生,生出,文中是说形成白云的地方。

  ⑦车:轿子。

  ⑧坐:因为。

  ⑨爱:真爱,留恋。

  ⑩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师点拨“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产生,生出(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课件出示13)有关图片。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14:)寒径斜霜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霜”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上宽而扁,下长而宽;“寒”上窄下宽。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

  诗人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静下心来,来细细地品味,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2.“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霜叶、寒、晚表示季节)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

  3.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4.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5.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

  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

  (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

  7.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

  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和二月的红花对比。

  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

  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课件出示15)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

  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6.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7.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

  8.教师导言: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9.(课件出示

  16:后两句诗图片及译文)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10.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人坐在轿子里,忽然让轿子停下来,原来诗人看到了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的霜叶,他想停下来仔细欣赏。

  11.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13.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4.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5.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17):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山行》)

  2.教师引导:诗中的竖线是停顿符号。

  单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双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

  3.指名朗读。

  学生自由评议。

  4.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6.自由读,练习背诵。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

  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教师导言: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杜牧,用一首简短的小诗把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我们家乡的大自然的秋天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

  希望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2.学生自选作业。(课件出示18)

  (1)画:画一幅画,画出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找:另找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收集杜牧的诗,借助有关资料进行自学。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步骤 怎样设计古诗教学12-22

古诗教学设计09-15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07-04

古诗教学游戏设计07-24

古诗教学设计思路10-05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06-30

古诗出塞教学设计06-01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08-30

古诗教学设计15篇08-18

古诗教学设计(15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