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9 19:00:3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教学方法:

  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课件、PPT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二、内容

  (一)表现方面

  1.爱国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2.利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3.仁爱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4.提倡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04-15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2-26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03-01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06-10

优秀教学设计12-31

优秀教学设计09-16

土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土壤03-20

《穷人》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1-11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