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论文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兴趣化、理想化和稳定化等特点。探究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带来问题的解决办法,文章认为,应该在国家就业政策保障、社会家庭环境优化、高校就业服务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一、引言·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是一定时期的个人主体的价值观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及社会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的基本立场、生活态度以及价值取向。它决定着个人主体的价值选择行为,影响着个人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或创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的追求、定位、选择和评价等形式的一种大学毕业生个人倾向性的表现和态度,完全体现大学毕业生个人对以后个人发展的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方面上。它是大学毕业生人生价值观在整个就业过程中的现实体现。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地变化,把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规律及趋势,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问题,缓解市场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正确地看待职业,找到未来发展正确的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是我们探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主要目的和研究价值所在。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分析
为进一步摸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分析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及特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课题组开展了专题调查。调查方法是参考有关文献、发放调查问卷以及专访就业指导老师和在校学生,采取抽样调查方式。调查时间从2015年9月到2016年2月,调查对象主要以广东9所不同层次的高校在校学生为主。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大学生的就业去向选择、就业地区意向、就业单位性质、职业单位标准、就业薪酬期望、就业困难原因和择业因素影响等方面内容。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15份,回收率93.46%,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可靠性。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具有如下几个方面明显的特点。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个人意识更加明显
在就业地域的调查中,调查数据显示,有61.51%学生选择在“大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有19.23%学生选择在“中小城市”,有4.31%学生选择“农村基层”,有1.71%学生选择“国家需要的地方”,没有人选择到“边远贫穷的地区”,有7.75%学生选择“想回到家乡”,有2.36%学生选择“到国外发展”,也有3.13%学生选择“只要能就业地域不重要”。在职业定位的调查中,数据显示,有32.66%学生选择“国家机关”,有24.74%学生选择“事业单位”,有16.94%学生选择“大型国企”,有12.93%学生选择“外企外资”,有8.31%学生选择“民营或私营企业”,有3.65%学生选择“自己创业”,仅有2.77%学生选择“小微企业”。从调查结果明显地看得出,大学生功利思想意识在大学生的就业地域取向和大学生的职业定位的轻重。功利价值取向已成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在就业时,受到各种利益的驱动,往往产生盲目逐利的心理和行为,根本就没有按照原先准备的职业规划去实现个人自己的奋斗目标,缺乏长远考虑和坚定的就业定位。统计数据说明,随着就业创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地方就业创业环境的逐渐优化,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的人数也有所增加。但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比较看重经济文化发展较好的大城市,将自己的职业定位放在较高的位置,比如广东省毕业生,都希望能够留在广州地区工作,甚少在珠三角经济发达的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二线城市工作,即使是在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还是将就业目标锁定在大城市,个人意识比较看重,功利性质比较明显。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就业选择灵活多样
在就业去向的多项选择中,调查数据显示,有78.38%学生选择“考公务员”,有71.25%学生选择“事业单位”,有54.67%选择“外资外企”,有33.35%学生选择“考研”,有28.63%学生选择“自己创业”,有16.39%选择“出国留学”,有14.33%学生选择“中小企业及贫穷山区社区村官教师”,有7.49%学生选择“小微企业”。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择业单位呈现多样化,在就业选择上出现多元化的择业就业倾向。更为注重多种因素,如选择考研的、选择创业的、选择考公务员的,还有选择外资外企、出国留学,也有选择到中小企业及贫穷山区社区村官教师、小微企业等多元化。特别引起关注的是2016年,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下,很多大学生选择自己“创业”。多元化的就业价值取向表明了大学生较好地认知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也体现出大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方式,明智地选择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就业方式。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偏向兴趣化,个性偏好选择突出
在职业兴趣的调查中,统计数据显示,有23.61%学生在择业时偏重个人兴趣的职业,有13.22%学生在择业网络性职业,有11.84%学生在择业娱乐性职业,有10.03%学生在择业“无所谓”,有41.30%选择“专业对口”。数据表明,有部分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将个人兴趣放在更为重要位置,找个人兴趣爱好的职业。对于个人选择兴趣职业问题,应该属于一种短期行为,因为兴趣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因素,对一个生活经验不丰富的大学生来说,个人兴趣给予他们的驱动力不够稳定,受到挫折后,往往马上放弃,甚至不知所云。在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就业相当困难了,更不容易按照原先职业规划实现更合适的自身兴趣的职业和岗位。
(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明显理想化,就业薪酬期望较高
在就业薪酬的期望调查中,数据显示,6.62%学生选择3000元以下,有15.01%学生选择3000~4000元,有24.11%的学生选择4000~5000元,有50.01%学生选择5000~6000元,有4.25%选择6000元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对于自身能力的市场价值存在低估现象。在调研中发现,有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把自己定位过高,期望值过高,选择高薪资、高发展机会的行业的理想就业形式,这样的就业价值取向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因为他们忽略了实际就业市场因素,脱离了社会现实,这种理想化的就业观,造成了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五)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表现稳定化,选择职业规律稳定
在“职业选择”多项选择项目中。统计数据显示,66.34%学生选择“考公务员”,有62.34%学生选择“考研”,有57.67%学生选择“工作的稳定性与生活环境”,有46.34%学生选择“高收入行业”,有27.33%学生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有23.66%学生选择“自己特长的发挥程度”。调查数据表明,学生更多地是选择职业稳定、收入较高的行业及岗位,公务员、考研等的选择成为大学毕业必考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总是参加一下试试,成为必考规律。大学生选择公务员、考研已经成为一种方式,也体现了大学生选择职位职业要求稳定,就业价值取向稳定性的心理,保守求稳心态。
三、实现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实现大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必须从国家宏观政策、学校教学教育、社会家庭环境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探索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朝着社会主流方向发展。
(一)完善国家就业创业机制
1.完善国家就业政策体系,提供良好就业环境。完善社会就业保障制度。政府部门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劳动力市场,使大学生能够在就业时不再受职业保障方面的困扰。推进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以创新创业促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作用。做好各项政策落实,如创业贷款、企业减税降费、创业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领域创业。营造公平就业创业环境。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体制,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进行监督,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招聘行为进一步规范,消除名校效应、性别歧视、残疾歧视和地方保护等问题。消除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出现性别、户籍、院校等方面的歧视信息。规范招聘信息,招聘程序,公示录用结果等程序,为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营造公平、公正、安全和和谐的就业创业环境,构建学生就业创业保障机制,实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制度落实。
2.加快企业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经济新常态下,充分发挥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优势影响作用,更好地提供就业岗位。企业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高校学科调整和专业设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推进高等教育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人才。通过毕业生就业供给侧改革,增加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高校教育规模的同步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双赢,达到以解决国家经济竞争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
3.解决学生实际困难问题,精准扶助困难学生。政府部门要深入调研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源,出台符合实际的就业政策,增强大学生就业信心和稳定就业市场。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提高创业资金资助标准,增加优惠政策补贴和低息贷款,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就业。在大学生经济资助方面,扩大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财政补贴。在大学生就业落户方面,简化流动就业大学生落户手续,提供未就业大学生社保补贴。总之,通过各种财政资金资助方式,解决毕业生经济困难问题,让大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就业平台和机会,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激发毕业生创业勇气。
4.规范媒体舆论作用导向,正确宣传就业信息。政府部门要发挥媒体行业的舆论导向作用,避免各种激化的社会情绪,制止扰乱市场经济发展行为。各类媒体要负起社会责任,正确把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宣传导向,客观有效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就业资讯,避免因夸大误导造成就业恐慌。发表客观、真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咨询以及就业信息等相关方面的评论文章,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形成全社会关注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真正发挥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
(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1.科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高校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实际情况,深入做好人才市场的需求调研,研究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有针对性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以企业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就业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高等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发展需求,加快完善科学设置,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产业升级有效对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和研究型科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从根本上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要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训体系:一是做好专业课程设置。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对全体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教学学分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二是要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大学生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和创业意识教育;三是做好实践活动教育。要广泛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创业实践基地等社团组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就业培训,开展创业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确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内容设计上,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个性和不同兴趣的学生开展各类组织活动,比如,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高校要组织大学生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和重要事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进社区,进农村,进基地,了解经济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可采取调查、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活动;比如,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高校要拓展社会服务新领域,采用不同活动方式,引导大学生参加服务社会、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等各种社会公益性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认知度,丰富社会实践经验,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3.强化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一是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高校要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科学选择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二是加强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扩展实习实践基地范围和类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三是提升老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学校就业指导老师的专业培养和培训,让他们懂得就业创业专业知识,把握就业创业政策形势。积极引进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社会专家、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进校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四是完善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重点内容是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专业发展、求职心理和应聘技巧等方面指导方式,可以试行从大一开始,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重点,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感恩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贯穿高校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尽早确定个人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根据毕业生不同阶段需求和求职意愿,提供相应的就业创业政策、行业岗位信息、指导服务信息,做到全方位实现就业服务个性化、差异化;二是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高校资助中心和就业中心要深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边远地区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残疾学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加强学生的个性指导,积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创业;三是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质量。为创业的学生提供孵化基地、资金补贴、开业指导、创业培训等实现大学生创业有指导有服务的方便。4.拓宽重点领域就业渠道。高校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挖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领域的就业机会,多渠道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扩展大学生就业门路。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中小微企业就业;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一带一路”项目等国家战略领域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等领域就业创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色,不断开拓大学生就业岗位。
(三)发挥家庭成员积极作用
1.引导学生合理就业期望。家庭教育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影响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去,家庭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对大学生的期望值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因此,家长及家庭成员要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认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态势,形成一个明确的认知,对孩子的就业期望有一个正确的要求和期望,发挥自己在孩子的`就业价值观念中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做到合情合理有效地发挥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影响,对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中形成科学稳定的就业价值取向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2.重视孩子综合素质培养。关注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是家长重要职责,作为家长要重视孩子专业知识和道德素质均衡发展,以健康合理的方式为孩子的择业把握尺度,避免一些因期望目标设置过高,如高工资、高职位、优环境、大城市,从而增加孩子就业压力,致使孩子的就业信心遭受挫伤。家长要做到实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引导孩子以理想追求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目标。
3.引导孩子正视现实压力。家长是大学生最依赖最信任的群体,家长要在毕业生择业迷茫或就业失利时,主动地指导和安慰孩子,做好子女就业期间沟通思想工作,精准把握孩子就业心态的变化,引导大学生实现多元的就业价值取向方式,减轻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和调适心理状态,使其能够积极面对就业。
4.鼓励孩子积极奉献社会。家长及成员要鼓励孩子树立奉献社会、服务大众的观点,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加强孩子的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四)提升学生自身就业创业能力
1.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前提和条件,毕业生在就业前就要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专业基础学习,把握专业知识;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实践能力提升;增强人文素养,增强心理素质以及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只有增添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才能更好应对挑战,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转变就业创业观念。树立多元就业观念。我国高等教育已不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已经取代精英教育,大学生要面对现实,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现实,做到端正自己心态,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就业期望,把握个人定位,不要将就业范围局限于几个行业领域里,要拓宽就业创业视野,树立多元化就业理念,积极主动地去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要正确对待竞争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不要放弃,争取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选择自身兴趣职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要把握好自己的就业定位,才能处于优势状态。选择兴趣的职业和岗位,是大学生个人的追求,应该培养这种兴趣,但大学生对兴趣领域的认知必须要宽广,把握兴趣与行业职位的结合点,才能够在求职过程中具有更多的选择,才能实现个人的就业目标,达到个人的梦想追求。找准自身就业定位。大学生要认清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找准自身职业定位,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毕业生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的优势和地位,准确衡量自己就业创业能力,对就业期望值要有一个准确的估算,做到心里有底,积极主动寻找机会,实现就业意愿。
3.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大学生本人在大学期间,特别是在大四阶段,要根据个人自身的能力特征、兴趣爱好、个人性格和气质类型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我,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深入分析我国当前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对整体社会要有长远的认识和判断。在这个基础上,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了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就业竞争中就永远处于有利优势地位,容易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找到较理想的就业岗位。积极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驱动力,大学生不仅需要提高专业知识,还要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这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必备条件。因此,大学生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活动、科研实习活动、项目管理活动,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勇敢当担社会责任。如何处理好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赢,是当代大学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态势下,作为就业主体的毕业生,要关注国家命运、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民生活,勇敢当担社会责任。做到正确处理个人前途与祖国的命运关系,以国家发展为重;正确处理个人职业的选择与祖国发展需要的关系,以国家发展需求为重;正确处理个性的发展与社会要求关系,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为重。在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努力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实现自己职业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作者:刘宏波 袁妙 吴小玲 刘晴蓝 刘任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盖世洲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
[2]方留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趋势的实证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3]蔡晓琳.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原因分析及取向指导[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4]牟艳娟等.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及应对策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6)
[5]姜岩等.马斯洛需求理论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5(2)
[6]沈东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7]马廷奇.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J].高等教育研究,2013(3)
[8]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Z].2012.3.16
[9]高存福,田兆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3)
[10]陈小玲,钱翀.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5(3)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趋势的实证研究论文07-04
大学生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及实现论文06-15
大学生德育管理及价值取向的构想教育论文07-03
论文: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念重建06-13
蜂群式课堂管理的价值取向论文07-04
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分析论文06-27
专业兴趣与就业取向关系的处理的论文04-02
大学生就业市场及就业取向总结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