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评价论文

时间:2021-06-21 19:52:16 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评价论文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所面对的种种压力越来越多,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有的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据有关统计,近年来我国有多达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在休学退学的总人数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因心理疾病无法正常学习。一些大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社会,被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所侵蚀,他们畸形的价值观使得自身沾染上不良风气,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受到他人的排斥;还有些大学生没有人生规划和生活目标,加之自控能力差,容易产生诸如沉迷网络等依赖症状,导致无法完成学业。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评价论文

  1、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1、国家政策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肯定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高校教育提出了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做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重;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提高体育卫生教育的地位,切实发挥其作用。因此,政策的支持使得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大大增强。与此同时,高校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也有了新变化,标准依据课程学习内容和目标划分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这五个领域。其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着重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也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可行性。

  1.2、体育教学对促进心理健康的多样积极价值

  实际上,经过中外学者的研究发现,体育活动确实对心理健康起到潜在的积极作用。而我们知道,体育教学具有众多特点,其动态的教学活动、实践性的身体活动、立体的人际交往、复杂的心理操作和复合式的心理体验都使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等。体育教学能够强身健体,使身体的锻炼带动心理的防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老师通过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而在传授过程中,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情感上的愉悦。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强健身心的方法和技巧,这就促使学生优化个人的身体素质。而精神上的健康与否和身体状况是高度相关的,学生健康的.身体为其心理健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其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得体育运动能够更好地发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教学能够调整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起到预防作用。很多研究都已经明确表示,体育锻炼在减轻、缓解甚至是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上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而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教学内容就能转移参与教学的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宣泄出自己的不良情绪,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而且,情绪某种程度上能准确反映出心理健康状况,而长期糟糕的情绪也许就是心理问题的可能倾向。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外在行为、表情动作,都可能反映了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因此,关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不正常反映,可以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及时治愈。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虽然“自我”是一个心理学领域的概念,但是“自我”指的是个人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包括身体、观念和情感等方面。并且,身体和心理密切相关,对“自我”身体的良好认识会促进精神“自我”的正确认识。研究证明,优秀的身体有利于情绪的稳定、个人的自尊自信和性格的发展,而且自我意识还可以通过力量训练来增强。因此,体育教学中丰富的运动实践能够在增强学生身体层面的“自我”认识外,增强对“自我”的综合认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评价和他人的评价,能够获得综合全面的感受,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一些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缺乏有效的人际互动,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并且严重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这些都导致了孤僻、自闭、抑郁等种种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这些问题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得到缓解。体育教学中组织的团体性活动,能使团队中的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增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而且促使大学生敞开心扉,消除孤独感,增强集体归属感。内心的坚强是不惧风雨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能够提高学生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从而增强社会适应力。

  2、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

  那么我们要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这需要整个体育教学体系的多方面配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长期坚持的恒心,还需要有深入人心的观念,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1、深入贯彻身心共育的教学理念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即在体育教学中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树立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教育发展的理念。理念指导实践,高校只有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实践。因此,高校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设计体育教学时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上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倾斜,同时,还可以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作用。高校的教学研究往往引领着整个教育领域的新风尚,既然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毋庸置疑,那么高校的教学研究就可以侧重这个新方向,在此新领域中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创新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学方案,从而引领更多学校发展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培训

  要增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对教师的培训提升不可或缺。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有着直接的互动,教师在与学生的面对面接触中更能真实具体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更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掌握积极引导学生、敏锐发现问题、正确寻找症结的方法和技巧。并且,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的指导者,需要为学生们的不良情绪提供科学的疏导方式,改善学生的消极心理倾向,通过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身体调养、心情调节等,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在体育教学中顺利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所以,加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知识和技能,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途径。

  2.3、加强体育教学个性化、多样化

  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主体角度丰富发展体育教学形式,通过各种教学工具和方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状况复杂且个体性极强,年龄、性别、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等因素都影响着人的心理状况。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个体的差异性很大,其心理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注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科学组织体育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有全面,不仅要全面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着重关注心理状况不佳的学生,对他们进行重点辅导,帮助学生战胜心理问题。同时,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设计丰富的具有心理教育作用的体育活动十分重要。这不仅做到了体育教学的个性化,还增强了体育教学的多样性。例如,通过慢跑、太极等持久运动调节容易产生焦虑心理的学生;通过激烈的竞技比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接力、拔河等团体项目提高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荣誉感和团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