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东盟市场直接投资行为的若干建议论文
一、东盟市场吸引中国企业直接投资的外在诱因
1、比较成本吸引。东盟市场相对于其他国际市场而言在原材料、劳动力、房地产、租税、公共收费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东盟市场中的绝大部分国家整体国民经济水平在当前以及未来较长时期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其必然性,其中就与双方在自然资源禀赋方面各有所长是分不开的。这类主要以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为基础而具有明显互补性的商品,约占双方贸易额的一半。东盟具有优势的商品反映了东盟多数国家在森林、矿藏和热带作物等自然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比如一些热带资源——棕榈油、天然橡胶,矿物燃料,大量的木材等。中国一直是东盟初级产品的重要出口国。总体来说,东盟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其中矿产能源如石油、天然气、铜、铝、钾盐等都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短缺的资源,从其获得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中国对原材料和一些工业制品的进口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中国与东盟在这一方面的贸易合作前景还是很广阔的。东盟劳动力资源丰富,除了新加坡、文莱等较富裕地区,其他地区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廉。东盟大部分地区的地价和租税相对中国来说还比较低。东盟各国政府都在致力于发展经济,市场体系逐渐完善,政府的工作效率都比较高,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公共费用支出相对较低。总体来说,成本因素是中国企业直接投资东盟市场选择的重要外在诱因。
2、市场潜力诱导。东盟国家作为中国的重要邻居,具有很强的市场接近性。东盟市场拥有人口5、3亿的市场规模,陆地总面积为450万平方公里,东盟已经成为对环太平洋区域及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在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从世界范围看,东盟吸收的海外投资在2005年创纪录增长48%,并达到380亿美元的基础上,2006年将继续扩大。按照东盟官员的估计,与上一年比,2006年的外资流入势必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可以说,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东盟地区的规模已恢复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最好水平。从地区来看,主要来自欧盟、美国、日本,在1995—2004年间欧盟、美国、日本占东盟外来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9、3%、17、3%、13、7%;从行业来看,主要来自制造业,2004年东盟制造业外国直接投资增加到2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4%,在1999—2004年间制造业所占的比例为33、9%,2004年占44、8%。其次是金融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也是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领域,在1999—2004年间占东盟利用外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为23、1%,2004年占30%的比例,东盟已经成为外国直接投资在发展地区的新热点。中国与东盟双方合作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东盟将给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带来一个广阔的区域性市场。
3、日趋完善的制度与广泛的`合作机制。根据《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和东盟各缔约方同意在农业、信息及通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以及湄公河盆地的开发等五个领域优先加强合作。同时,所有成员已经达成共识,各方之间的经贸合作除包括上述领域外,还将扩展到银行、金融、旅游、工业合作、交通、电信、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环境、生物技术、渔业、林业及林业产品、矿业、能源以及次区域开发等广泛的领域。可见,中国与东盟间的投资合作领域宽广。东盟国家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为开拓东盟市场铺平了道路。近几年,东盟国家国内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各国都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引资力度,放宽外资准入,加强投资促进工作,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此外,东盟国家正与部分发达国家进行FTA的谈判,通过在当地投资,还可发挥地缘优势,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贸易保护壁垒,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商品出口。各方面的情况都表明东盟国家的投资制度环境正在趋向优化,从而为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铺平了道路。东盟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组织,它不仅在内部建立了投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机制,而且作为一个整体,它还得到了包括日本、韩国乃至美国等周边国家的关注。东盟将在商品、服务和投资等方面形成一个吸引外来直接投资的重要的制度自由化的区域性市场。
4、投资环境相似性。东盟国家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等方面比较接近,采取了相似的经济发展战略。20世纪50~60年代,为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建立本国的工业体系,实施进口替代型经济发展战略。70年代,狭小的国内市场不足以支持进口替代战略,工业所需设备和原材料投入的大量进口造成国际收支失衡,东盟各国转向资源加工型出口导向发展战略。80年代初,由于东盟出口产品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国内经济受外界冲击较大。为改变经济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东盟国家实施第二次进口替代发展战略。80年代中期,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以后,东盟各国政府开始逐步放松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以多种措施鼓励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和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转向第二次出口导向发展战略。90年代,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基础设施滞后的制约,为解决瓶颈问题,大力加强能源、交通、通讯和电力等工业部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各国经济战略的核心内容。同时,面对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和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东盟国家也致力于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
业,从更长远的角度出发调整经济结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企业在将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所经历的投资环境非常相似。显然,东盟市场的投资环境相似性是吸引中国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的很重要的外在诱因。
总之,除了以上的主要外在诱因之外,东盟市场的集聚效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三缘”关系等方面都成为吸引中国企业直接投资的外在诱因。
二、中国企业对东盟市场直接投资是内在的需要
1、从国家战略的要求来看。
⑴维护和开辟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对东盟市场的直接投资可以为中国企业的产品出口提供服务,增强出口竞争力。同时,对东盟市场直接投资生产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东盟市场需求,降低运输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不满足在本国的发展,而走出去寻求更大的市场。中国加入了WTO,国外市场已向中国企业开放,尤其是在东盟市场中的中下游国家,中国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显着的比较优势,而这些国家也比较容易吸收利用相近的高新技术和支持相应产品的消费。
⑵获取廉价自然资源和缓解资源短缺瓶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石油、煤等能源的紧缺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国家经济安全。其他资源短缺的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中国企业已经与印尼、缅甸等东盟国家开始了能源方面的投资合作。
⑶ 规避贸易壁垒。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大量具有价格优势的商品出口世界各地,使得欧美一些国家对中国出口的产品越来越敏感,贸易摩擦时有发生。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了提高关税等非贸易壁垒措施来阻碍中国商品的出口。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东盟直接投资带动出口,鼓励企业到东盟投资,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可以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出口,有效地实现进一步拓展出口的目的。从而也减少与一些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
⑷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国内家电、纺织、重化工和轻工等行业己普遍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技术设备闲置等问题,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只有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参与更高层次的竞争。
⑸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系,对东盟市场直接投资行为,可以越过国家之间的隔阂,使资源在国家之间有效配置,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深。
⑹缓解中国经济过“热”现象: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过热的问题,民间资本数目可观。如果能为这些富裕的“资本”找到合适的出路,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过热问题,确保中国经济更健康和谐的发展。
⒉从中国企业生产经营战略的需要来看。
⑴通过对东盟市场的直接投资,可以带动中国企业零部件和其他关联产品的出口。
⑵通过对东盟市场的直接投资,可以充分利用企业闲置不用的相对陈旧的生产设备,将国内失去竞争力力的产业或受限制的企业转移到东盟国家,主要是东盟的中下游国家,从而现实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
⑶通过对东盟市场的直接投资,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产品价格竞争力,增加利润。
⑷通过对东盟市场的直接投资,可以利用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获取超额利润。
⑸通过对东盟市场的直接投资,可以现实由于技术关联、生产协作、营销服务的需要,并跟随相关中国企业到东盟市场去直接投资。以及实现中国企业跨国生产经营多元化战略的需要。
⒊从中国企业应对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需求来看。
⑴由于国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为了避免竞争中失败,跟随本行业的领头企业或跟随竞争对手到东盟市场直接投资,以防止竞争对手的扩大而削弱自己的垄断优势。
⑵为了避免假冒产品所造成的危害到东盟市场去直接投资,从而维护企业和产品的信誉。
⑶随着顾客活动范围的扩展,跟随顾客到东盟市场进行直接投资。
⑷中国企业受优惠政策的吸引而对东盟市场进行直接投资。在2003年,东盟各国签署协议,成立经济共同体(简称东盟),预定在2020年形成物资、服务、投资、资本和技术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据估算,此举将使东盟GDP增加10%,以及减少运营成本25%。
三、中国企业对东盟市场直接投资的策略
1、选择那些可以改善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高新技术。为了避免与东盟在产业结构上的雷同和国际市场上的过度竞争,中国企业应当加快产业转型的力度,加大在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努力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改变中国与东盟在制造业方面竞争性大于互补性的局面,争取和东盟国家在产业层次上拉开距离,或者在同一层次上展开不同的专业化分工和差异化营销。我国企业经过改革开放将近30年来的发展,通过不断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在石油化工、电站工程、电信、输变电、港口机械、有色金属、路桥工程施工等众多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这样的优势与东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产生巨大的投资收益。各企业应该根据本企业的专业特长,在上述领域寻求自己的行业发展空间,尤其是要积极参与我国政府正在和即将推动的大型跨区域合作项目,如湄公河开发项目。我国政府已经公布了《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国家报告》,并已启动了中国与东盟开发湄公河流域的全面合作。此外,泛亚铁路项目也将吸引巨额的国际投资。这些重点领域的合作正在稳步向前推进,其中所蕴涵的各种商机也在逐步显现。同时,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坚持以技术发展带动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利用东盟平台争取在国际分工体系和价值链体系中取得有利的位置,摆脱长期依赖劳动力成本获得产业竞争力的局面,使企业获得真正的国际竞争优势。
2、选择有市场前景、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中国企业目前在东盟各国和公司以中小型规模居多,许多东盟各国所能提供的投资环境并不完善、市场范围小,这样的投资环境实际上限制了我国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实际上我国目前公司总体上尚处于小规模阶段,容易上马和转产,可避免与大型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适合东盟国家投资环境的需要,而且,在战略联盟方面,东盟各国比较欢迎外国资本以合作的形式进入他们的国家。这一类型企业可以利用东盟各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输出本国的设备,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的公司,使跨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对低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竞争能力强的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企业集团,它们具有雄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比如:这几年,春兰、海尔、TCL等在东南亚纷纷投资办厂;中国水利工程总公司、中国电力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在东南亚承接一个个大工程。东南亚是我国企业国际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场,营业额约占国际承包工程总额的40%以上,今后我国属于这种类型规模的企业应当借鉴这些成功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好经验、好做法。我国长期形成了某些传统技术,如中药、园艺、特色农业等;某些已趋成熟和稳定的大量中间技术和加工制造业,如机电、轻纺、食品加工等;某些已经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精尖领域,计算机硬件、生物工程、光纤、航天等都可以在东盟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
3、选择那些中国企业不得不进入的产业领域或必须到当地开办的行业。进入21世纪,东盟各国为吸引更多的直接投资,普遍都采取了相似的FDI的激励政策,这种现象被誉为“东盟外资政策共同化”。东盟对于非敏感部门,都允许100%的外商参与投资,但对于涉及主权和安全的部门如通讯、交通、能源、新闻传媒、金融等部门禁止或限制外资参与投资,敏感性的部门如农业和零售业限制外商投资。限制措施一般都包括有当地含量要求、当地雇员要求、出口业绩要求、技术转移要求等。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想要进入这类行业就必需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当前,结合中国与东盟以及与各国的双边和多边的状况,中国企业应当选择的行业如:金融、保险、基础设施(港口、道路、航空)、旅游、电子网络、服务等。同时,中国企业还应当注意,直接投资的地区必须避开的产业门类,如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不符合东盟及各国产业政策规定的、不利于发挥当地优势条件的。
四、结论
总之,分析东盟的外在诱因和中国企业的内在需要,让中国企业进一步了解直接投资东盟市场的行为,其目的使中国企业把握住东盟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机会,使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得以具体的实施,从而加速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当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还要从单个企业去分析,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成长初期,对东盟市场的直接投资应着眼于某一因素为直接投资目标,随着实力的增强,转为多种因素综合进取。从中国企业直接投资进入和发展来看,早期,主要是从客观物质条件方面来选择直接投资方式和地点,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而进入成熟期时,则侧重于从调整产业结构和获取经济信息等方面考虑来考察东盟投资环境,确定投方式和地点,以充分发挥和保持其在东盟市场中的战略优势。中国的跨国企业不论其形式如何变化,其对东盟市场直接投资的实质都是在寻求、保持和发展优势,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东南亚的经济》[M],(日)北原淳等着,刘晓明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2]《投资环境评价与投资决策》[M],张敦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3]《中国企业面对“中国─东盟”的战略选择研究》[J],吴明革,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南宁,2004(5)
【中国企业对东盟市场直接投资行为的若干建议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企业外商直接投资条件的论文05-01
关于东盟汽车市场政策趋势及相关建议论文08-26
对我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的若干建议的论文09-11
改进动画专业培养模式的若干建议分析论文08-25
关于我国农业物流发展的若干建议的论文08-24
加强精准扶贫的若干思考和建议论文07-12
国际私人直接投资合同的论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