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时间:2022-07-19 14:36:56 论文 我要投稿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精选17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精选17篇)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篇1

  师范教学评价能力是师范生教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教学监控能力的基础,是反映师范生教学水平的一个标志。因此,应当关注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的质量保障问题。本文从建设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出发,思考了如何建立更行之有效的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的保障体系。

  加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对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教学评价能力是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师范院校作为教师培养的摇篮,在增强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通过一定的培养策略和方法训炼和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评价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其将来走上教师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优化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1.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现实需求。

  师范院校承担着预备教师培养的任务,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是师范院校工作的重要使命,其中良好的职业能力是师范生的质量表现之一,教学评价能力则是师范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从其培养角度上说,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是有效的方式,师范生在实践中运用、体会,更容易实现教学评价能力的积累和升华,这个过程既离不开师范生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师范院校为之创造的良好保障条件,使师范生的教学评价实践活动得到真正的落实。

  2.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需求。

  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于突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师范生更好地从事教师职业奠定良好基础。“加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以及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它对于提高师范生的整体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国家提出了强化教育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然而,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师范院校做更多的工作,包括课程体系、师范院校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构建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的保障体系是从职业能力的实践培养角度进行的探讨,是推进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所需要的。

  二、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保障体系的问题

  1.教育实践经费投入不足。

  通过实践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评价能力是培养方式的变革,需要师范生参与实践,投入实践,在实践中去感悟,去体会,去内化。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保证师范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实习、见习和研讨会等相关实践途径都需要经费的投入,只有拥有一定的资金,才能更好地保障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还是师范生培养质量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教育经费的投入是保障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的最主要的外部条件,同时也是最需要的条件”[2]。

  然而,当前师范高校却存在着教育实践经费短缺,投入不够的问题,直接反映在教育实习上面,有的学校学生教育实习补贴、给实习学校的指导费用还是参照上世纪90年代的标准。这导致联系实习学习难度大,学生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积极性低,实习有时候变成完成任务,通过实习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效果很差,更别说教学评价能力。

  2.校内实践活动实效低下。

  所谓实践,就是要让师范生有亲身体验,有自身感受。实践途径并不仅仅是指教育实习与见习。事实上,师范生在大学里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都可以是培养其教学评价能力的实践,包括课程学习中的观摩,讨论与评价,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竞赛、模拟教学,等等。

  然而,大学课堂中教师教学模式较陈旧,偏重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实践性知识欠缺,课堂中学生听得比较多,似乎听得很明白,却又感觉难以运用,这导致学生参与和动手机会少,很难获得对教学的感悟,难以有效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职业能力。这不是大学教学应有的却又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师范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难以有效地实现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有效结合。

  师范院校内组织的一些教学竞赛是培养师范生感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评价、培养评价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然后,目前,这种教学竞赛往往是作为学生工作部门开展的活动形式而存在,范围小,频次少,参与者少,没有成为全体师范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导致了少数人表演,大部分人旁观的状态。微格教学是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较成功的模式,曾经在世界上产生较大影响。然而,当前很多大学微格教室少,微格教室的配套措施不够先进,不注重师范生在微格教室中的实践锻炼,单纯地把微格教室当做师范生实习前的演练场所,没有发挥微格教室的实效性。

  3.教育见习与实习设置与配套设施不合理。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实地演练,是其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过程,也是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必经之路。通过教育实习,师范生能更好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素养,从而为成为合格的教师打好基础。

  但是,目前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实效一般,没有发挥出锻炼师范生进行教学评价主要方式的作用。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师范院校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方式单一,教育实习一般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整体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时间短,仅仅为期两个月左右;没有充分合理运用见习这一实践途径,见习时间短,仅仅为期一周;实习基地积极性差,没有与师范院校形成良性互动;师范院校带队教师与实习基地指导教师指导力度弱,没有真正发挥指导者的作用。

  三、优化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的措施

  由于教学评价能力本身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倾向,要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评价能力,必须创造出更多的实践机会,这需要师范院校从制度到实施给予诸多保障。

  1.完善课程计划,丰富师范生实践活动形式。

  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相应的课程学习,也需要师范生自身的实践转化。因此,课程计划的完善是保障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

  为了师范生能够在未来教学岗位上更好地实施教学评价工作,师范院校应在课程计划中为教师教育专业开设培养教学评价能力的相关课程,使师范生掌握相应的评价理论与技术,从而在教学实践时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状况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调整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加大教育实习力度,这既是教育部教师教育改革的要求,又是师范生教学能力形成与培育的要求,通过较为长期的实践训练,依靠实习小组中各实习教师相互观摩学习、评课反思提升教学评价能力,解决实习教师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该注重见习的作用,这是过去被忽视的一种实践形式。见习对于师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培养来说,见习就是师范生观摩在职教师在课堂中评价学生的方法、语言、时机。通过对榜样行为的学习,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同时培养评价他人教学的能力。笔者认为,师范院校应该在课程计划中增加见习时间,次数,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实行分学期见习,从而增加师范生接触教学实践的机会。

  在学校中创建多种实践活动的环境。师范生通过参加教学技能大赛可以积累教学实践经验,在说课、授课、评课的环节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评价能力。

  目前,师范院校教学技能竞赛最大的问题在于参与者少,变成少数人表演,大部分人旁观的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师范院校应举办以团体参赛为主、环节多样的教学技能大赛。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可以扩大教学技能大赛的影响范围,设置说课、即兴演讲、授课、评课、问答等环节,增强比赛趣味性,在备赛过程中团队成员相互观摩学习有助其教学评价能力的提升。

  2.增加投入,完善教学评价能力培养的管理制度。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加大对师范生从事实践活动的经费投入,从而支撑师范生的实践活动,加大对微格教室的创建力度,完善学校图书及各类数据库等学习资源的投入。

  完善管理制度主要指完善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管理与奖惩制度,如对教育实习、见习、校内外各种教学实践的管理与奖惩,良好的奖惩制度可以激发师范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应开发新的教学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对于师范生参与实践往往停留在频次管理上面,包括师范生上了多少节课、试讲了几次、听了多少节课、写了几个教案等。

  就教学实习与见习来说,笔者认为还需要考察师范生对于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案例的剖析、团队交流报告、自我反思报告等质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优奖励。对于指导教师来说,应建立师范院校带队教师与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的奖惩体系,包括量化的指标与质性指标,结合学生评价与自我评价实施奖励。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育课堂中学生参与评价氛围。

  当前,师范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如何在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实现有效结合,既培养师范生的学理水平,又提高他们的实践运用能力是一个难题。

  培养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教学和评价学生的能力必须改革各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融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培养于各门课程教学活动之中,这是当前师范院校教学改革需要着力探讨的。事实上,课堂就是师范生最便利、最有效的实践阵地。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增加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中的评价学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内容,并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改变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状态,如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统计与测评等课程关注的重点集中在标准化测验的测验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评价活动存在一定脱节,没有体现出这些课程的应有价值。

  其次,注重案例教学模式的运用,赋予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与时间。师范院校各门课程都应该推行案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更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更好地帮助学生针对性地提升教学评价能力。

  学习过程中,师范生接触的是以实际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案例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通过视频或文字资料的方式呈现,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在课堂上分析和讨论教学案例,课后写反思心得,让师范生成为分析这些教学案例的主体而不是旁观者。同时,真实、生动的教学案例更能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情景中主动建构知识。另外,可以让师范生登台试讲,让其他学生对其教案、教学导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进行分析评价。看看哪些是值得借鉴的,哪些是不足的,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自己课后再重新设计这堂课,这对其教学评价能力的提升必然大有裨益。

  再次,提升师范院校教师自身的教学评价能力。在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的实践培养中,教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师范院校应通过各种培训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水平,特别是教学评价专职授课教师的水平。

  4.发挥师范学校微格教室的实用性。

  微格教室是锻炼和培养师范生各项教学能力的最佳场所。在微格教室中,师范生进行模拟教学实践,把课堂中所获得的专业理论、教师教育原理和技能运行于微格教学之中,学习评价学生及对其他师范生的教学进行评价。但是,微格教学没有常规化是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工作的常见现象。“当前师范院校的微格教室教学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微格教室的实用性,微格教室单纯应用于教育实习前的教学演练”[3]。

  因此,师范院校需要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对微格教学的注重程度,提高微格教室的使用率。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每个学期都应该让师范生进入微格教室进行模拟教学训练,并要求写作自我评价报告。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篇2

  【摘要】作为一项技术性、思想性要求较高,且要求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的艺术,钢琴教学在音乐教育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钢琴教师需求较大,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音乐教学改革,实施不同层次、不同基础以及不同性格教学培养方式,更好的解决钢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问题。本文笔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钢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构成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让音乐人士认识到钢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学能力;教育改革;音乐表演

  前言

  为了成功实现演奏者到钢琴教师的角色过渡,这都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和经验积累。一名优秀的钢琴教师必须要学会如何与学生沟通、建立师生之间的尊重和信任、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制定系统有效的钢琴教学教学计划等能力,笔者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及论述,以便于能够找到切实有效常见教学问题解决办法,做好音乐教学改革,提高钢琴教师的艺术修养和教学水平。

  1.教学互动措施

  长期以来,钢琴教学都是采取一对一模式,该种教学模式针对性较强,有着一定的优势性。这都是由于钢琴演奏具有较高的技巧性要求和艺术性要求,学生钢琴技巧掌握情况因人而异,这种个别授课方法能够针对学生的切身实际问题,根据其自身特点及能力采取相应的钢琴教学指导方法。但好的教学方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对一教学也不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就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钢琴教学而言,学生智能被动的接受,不能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内容,学生常常陷入到教师固定的教学思维模式当中,这样的讲授方法十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现大多数学生的演奏方式极为相似,不具有真正的闪光点和个性化特点,音乐的美感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我们不能够止步不前,不断寻求其他有效的钢琴教学方式,采用个别授课方式的同时寻求一些其他辅助教学方式,做好钢琴教学补充,满足学生各种不同的钢琴学习需求,以便于学生能够全面、完善的掌握钢琴弹奏技术。笔者建议可以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的引导下,结合一对多的钢琴教学模式,组织学生事先进行指定曲目练习,开设集体钢琴教学课程,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使其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公开课教学优势,集思广益,邀请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课程旁听,集众之所长,征集其他人员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学生钢琴演奏水平。

  2.不同层面上的因材施教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因材施教的教学问题,钢琴教学同样如此。这都是由于学生在能力、天赋、生理条件和思想性格等自身差异的影响,这根本不是固有形式和统一对待的教学方式能够解决的,是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难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钢琴学习目标。我们只有从实际钢琴教学出发,善于总结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打好钢琴学习基础,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年龄差异。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特点开展因材施教。从学生幼年时期音乐细胞培养为目的,以极大的教学耐心、细心向孩子们展现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钢琴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钢琴学习习惯。毕竟学生在幼年时期各方面经历和阅历较少、身心发育情况有限,培养钢琴教师教学能力,尽量利用学生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和解释阐述乐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周围环境优势,向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描绘和比喻,帮助其理解钢琴这门知识。而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其相应的技术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只有以此为基础开展全面完善的钢琴教学指导,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钢琴教学的正确引导;而对于思想成熟的成年人来说,教师只有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才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同,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意识,同他们共同讨论、解决钢琴学习、演奏问题。性格差异。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实施因材施教,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和畏难心理,上课时表现的极为拘谨、胆怯,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首先应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心、克服情绪上的缺失,以高度的细心、耐心鼓励教导学生进行钢琴学习,并布置一些难度不大的钢琴曲目,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满足感,树立学习自信心、自尊心;而对于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本身极易产生骄傲情绪,因一点成绩就喜不自胜,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看似简单的曲目而实际要求较高的钢琴曲目,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音乐技术水平的不足,不断努力、虚心学习。天赋、能力不同。每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都有好坏之分,因此,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曲目训练,能力较突出的学生,教师可为其选择意境较深、技巧难度较高的曲目,辅助其进行曲目分析,进行更多的课外曲目浏览,扩大艺术视野、知识面;针对能力一般的学生,钢琴教师可以选择难度相宜的曲目,教师可以多加讲解,直至其能够掌握、了解,而能力欠佳的学生,可以选择简单、难度不大的钢琴曲目,耐心指点帮助学生了解曲目。此外,钢琴教师要了解学生自身的不足,从旁辅助学生加以练习,克服困难,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3.开展针对性教学

  一个木桶能够盛多少水,最关键始终是桶壁上最短的木板,而不是最高的那块,而想要盛满水需要所有木板都同样高。钢琴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原理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针对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根据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和知识结构特点,增加学生对钢琴曲目练习的广泛性,接触更多的风格的曲目,避免学生演奏风格片面和单一,教师不能只关注对学生演奏技巧的提高,忽略了对学生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启发,增加学生演奏的灵性。结束语综上所述,钢琴教师应当重视对自身教学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发展特点,做好各项教学准备,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表现力及演奏技巧,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平衡发展,切实的钢琴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叶柳.“音乐是人类共同的灵魂语言”——访朱利亚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卡普林斯基[J].钢琴艺术,2011年10期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篇3

  一、小组合作能力培养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给学生比较多的参与讨论,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交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让我们的合作学习形式更新颖,方法更具体、更科学、更有效。合作学习,一般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包含合作性、竞争性和个体性三种学习情境兼容互补,相得益彰,体现“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理念,并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而是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有着共同目标、明确分工的学习活动中去,思想得以交流、碰撞,并能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使小组成员真正达到知识技能上的优势互补,并使其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品质得以显现培养等。

  二、自主性阅读

  自主性阅读教学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开拓、深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理念,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实现教学策略的大胆革新,采取适当教学内容、适当教学问题的设置,然后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及时间,回答教师的提问。在该环节中,适当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认识特点,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比如在《透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教学问题的设计:透镜的概念是什么,透镜的种类是什么,如何区别不同的透镜种类,凸透镜的焦距如何测量,凹凸镜的焦距如何测量,望远镜与透镜的关系是怎样的,通过类似问题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性阅读的兴趣,引导其有针对性的开展课文阅读活动,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顺应学生的内心学习需求,挖掘学生的潜在学习需求,切实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个体性格,为社会培养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实现共性及特殊性教学模块的结合。

  三、实验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在初中物理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物理实验能够直观地展现物理现象和物理效果;另一方面,物理实验能够深入地反映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因而,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特别是自主实验能力。培养初中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不能一蹴而就:第一步,教师应当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证物理教学中实验课程的适当比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精神;第二步,在物理实验课程上,教师应当认真负责地讲解物理实验的步骤和重点,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三步,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在日常教学之后提出一些简单易行的课题,留给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验精神。

  四、表达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也是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培养的一个重要能力。观察了现象,理解了知识,进行了实验,之后还需要良好的表达。表达是传达知识和想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良好的物理表达能力不仅要求了表达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还要求了表达的准确性和说理性。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物理表达能力,就要从物理表达的要求入手。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是物理表达的基础内容,只有使用专业的物理词汇正确地解释物理现象,才能做到物理表达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上物理知识的论证和阐述,课本上每节内容的编撰都有其逻辑顺序,只有揣摩好课本上展示的正确的学习思路,才能做到物理表达的准确性和说理性。

  五、课后反思策略

  训练学生的元认知,促进学生的元认知发展。元认知是个体高效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国外几个有代表性的高效学习模型,如,现象学派麦考姆斯的高效学习模型、认知学派温内和巴特勒的高效学习模型、社会认知学派齐默曼的高效学习模型等,都把元认知作为高效学习的重要过程或成分。因此,培养学生的高效学习能力,必须注意促进学生的元认知发展。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呢?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常用自我提问的方式,就是结合物理学问题解决过程,提出一系列供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问题,不断地对自己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反思和有效的监控与调节。

  总之,学习能力的培养决定于教师,教师的高素质决定了学习能力培养的效果。初中阶段,学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导致他们对所学的学科或喜欢或厌倦,其中主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教师。物理教师不仅要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要运用情感教学,传授人生和社会知识,使学生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形成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娜。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篇4

  摘要: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以及教学管理能力是影响学前舞蹈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该提升专业学生的舞蹈基本功以及舞蹈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应该立足于学期教育实际以及幼儿舞蹈教学需求来针对性提升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以及教学素养,促使学生掌握学前舞蹈教学技巧以及教学逻辑,保障学生在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与联系,进而全面优化学生的综合教学素质,提升学前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舞蹈教学;学前专业;教学能力;专业教育

  一、引言

  学前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幼儿学习能力、培养幼儿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因而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将学生的舞蹈基本能力以及舞蹈编排能力作为教学突破的关键点,同时还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前教育需求来针对性设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以及教学适应能力,让学前教育专业回归到教学层面上,为学生高效适应学前教育需求以及学前教学创新奠定舞蹈教学能力的基础。

  二、转变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理念,落实以学生舞蹈教学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观念

  第一,应该积极树立以教学为导向的学前专业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舞蹈教学综合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时,教师需要树立以学生教学素养为导向的学前专业教学理念,进而培养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以及教学引导与管理能力。教师需要积极避免学生形成重舞蹈基础、轻教学学习的现状,积极引导学生以教学能力提升为主、舞蹈素养难度为辅的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意识,实现学生对教学组织能力以及教学理论体系的重视与学习。第二,立足于学前教学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构建多元化的舞蹈教学素质。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学前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来帮助学生构建多元化的舞蹈教学素质,同时提升学生对舞蹈教学编排、课堂活动设计、学生学情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实现舞蹈教学教学为基础的学生综合素养的多元化拓展。此外还应该,明确学前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环境分析,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与认知深度。第三,架构学生舞蹈教学能力考评机制,实现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理论的双轨教育。为了实现对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还需要架构起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考评机制。一方面应该加强学生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的学习与研究,拓展学生的教学方法体系以及教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教学试讲,并针对学生的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与解决,提升学生的舞蹈教学综合能力[1]。

  三、帮助学生构建高效率的舞蹈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舞蹈教学综合素质

  第一,落实学生心理教学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对幼儿心理素质以及个性化教学诉求的分析。做好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培养,首先需要落实学生心理教学能力培训,重点强化学生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个性化教学诉求的分析与教学实践能力。一方面保障学生掌握与幼儿沟通与交流的方法,同时增强学生对差异化教学情境以及个性化教学任务的组织与实施。同时帮助学生积累心理教育经验,缩短学生参与学前教育的适应时间。

  第二,强化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组织舞蹈教学活动的能力,实现舞蹈教学的形象化。教师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来组织舞蹈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实现学前舞蹈教学的形象化与多样化。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收集与制作舞蹈教学课件的多媒体操作能力,实现学生对舞蹈视频教学资源的整理与利用,同时还应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避免多媒体教学软件成为影响舞蹈教学实效性的消极因素。

  第三,增强学生引导幼儿参与舞蹈教学活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教学沟通能力。舞蹈教学能力是需要引导幼儿对舞蹈教学内容进行重复性学习与技巧性掌握,因此需要学生还掌握与幼儿沟通的方法以及提升基本语言引导能力,因此还应该有条理地进行学生舞蹈教学语言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以及语言文字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可以表达得准确与清楚,保障学生与幼儿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动,进而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立足于幼儿实际情况,优化学生的教学创新能力以及针对性教学能力。每一个幼儿的肢体能力以及学习兴趣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实行无差异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督导,一方面无法达到教育教学的客观目标;另一方面还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因此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立足于每一个幼儿的学习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舞蹈教学计划以及针对性教学形式,激发幼儿的舞蹈学习乐趣,进而提升学前教育教学质量[2]。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培训需要从学生的舞蹈专业能力培养以及教学素养培训两个方面来进行,尤其是需要强化学生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的掌握,帮助学生构建起教学设计素养以及教学管理能力,重点优化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能力,促使学生将舞蹈教育与幼儿学习之间高效对接起来,如此才能做好幼儿舞蹈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文瑛.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旬刊,2014(6)18-20.

  [2]潘萌.浅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2016(10).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篇5

  一、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

  与人交流的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获得,通常包括与人交谈、讨论、当众演讲、阅读及书面表达等综合能力,是日常生活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社会生活能力。有了计算机和网络的支持,教学不必采用传统模式,即教师在台上的理论讲授占用大部分时间,有的甚至占用全部课时,而应当采用分组教学模式,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也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采用个别交流和全班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在课堂上,采用项目教学方式或者任务驱动方式,总而言之,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目的,引导学生以不同角色、方式、手段进行全方位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供信息和建议的能力及建立公共关系的能力。

  二、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计算机教学活动都是在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实验室中进行的,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室的支持,使学生全面感受到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技术手段多样等特点。面对大量信息,学生要学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处理,抓住主要东西,筛选出有用的,放弃无用的信息。这样,既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又丰富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归纳处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三、培养合作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工作需要,协商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工作,调整合作方式以改善合作关系,等等,这些能力是从事各种工作所需的能力。当今社会中,合作比个人奋斗更重要,与人合作的能力是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条件下,通过与人交流的方式,并结合其他有关方式或手段,以促进工作任务的完成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的。相反,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显冷淡,则必然导致人产生懈怠态度,给共同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为了达到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组内讨论以加强组内团结协作,组间相互竞争,有时甚至跟老师进行合作,在网络背景下,这种活动更显示出其威力。这些有益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非常有好处。

  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都需要的职业能力,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本质,有效利用资源制定、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适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以最终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上面所做的教学设计中,把任务和项目抛给学生是一个完整的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由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具体实施、检验其实际效果,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到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决定一堂课的成败的关键所在。精心设计任务,给学生创设任务情境,提出具有挑战性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想象、概括等研究方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计算机教学相比其他课程而言,有了更多手段和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精心设计,考虑到各方面有利因素,充分发挥网络的力量,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丰富课堂又能让学生学到多方面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使学生具备学习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篇6

  一、改传授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可以让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教学关系更加和谐。互动式教学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不仅有语言互动、眼神互动,还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习小组中的重要一员。老师还要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平台,及时和学生沟通,分享有益的课外知识,为学生解难答疑,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生生互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课上课下多交流,不仅可以传播有益的知识,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充分、大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起组织、引导作用,能及时地退下去,更能适时的站出来。

  二、变认知性教学为探索式教学

  认知性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老师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形式,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装纳知识的器物,没有人性化的教学,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发展和能力锻炼,远远不能够满足高职教育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改变认知性教学模式,朝探索式教学模式发展,是高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探索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动态教学过程,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是静态接受,而是动态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确定问题,围绕问题开展教学,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讨问题。课堂上学生可以不一定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一起自由地探讨解决方法,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老师也参与问题的探讨解决。

  三、结合高职办学特色,开展实践性教学

  高职教育模式为“2+1”,两年学习专业知识,一年进行顶岗实习。学习、实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更顺利地就业。高职教育应该开展实践性教学,将课堂引入到实习中。“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习到的知识毕竟是理论化的东西,跟实际操作还是有很大区别,为了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技能,应该将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开展实践性教学。有些课程的实际操作性很强,例如机械操作,对于这样的课程,可以将课堂开设在具体的单位中,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这样既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又让学生得到了真正的锻炼,对于未来的就业有积极意义。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教师要敢于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创新,不畏艰难,乐业奉献,努力培养全面性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篇7

  摘要:本文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课外途径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在分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明课外途径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弥补功效,并探索课外培养的途径,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满足基础教育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课外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业制度由过去的“包分配”到“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就业形势;同时,随着新一轮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深化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高校作为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定位于培养体育教育人才,服务于基础教育。因此,为实现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高校必须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适时调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及途径,提高教学质量。但目前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仍局限于课程设置体系内。因此,着眼于课外活动、充分挖掘课外培养途径,从而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成为一种必然,它是课程体系培养的有益的补充。

  1.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课程结构不合理,综合性不强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开设是“杂烩式”,开设的课程门类太多,其中部分课程内容重复,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和“学校体育学”课程中。此外,各高校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体育专业技术,忽视基本教学理论的传授与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专项技术课程仍以“传授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专项技术上的精、深为重点,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教学理论知识薄弱,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从而造成培养的学生到基层中小学任教师时,不能满足基层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需要,甚至难以胜任基层体育教育工作。

  1.2教学实践不足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都是以理论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甚至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在部分高校几乎完全以室内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缺少专门的教学能力实践课程,学生无法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致使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尽管诸多高校安排了教育实习,但是重视力度不够,多数高校缺乏相应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以致学生的教学实训机会少,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实践效果。

  1.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脱节

  目前,部分高校不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向,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未适时调整与改革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途径与方法,导致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与基础教育改革不相适应,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不能满足中小学体育实际工作的需要。

  2.课外途径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弥补功效

  2.1弥补“课程门类多,主导方向不明确”的不足

  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在课程的开设上是“杂烩式”的简单拼凑,开设的课程种类太多,使学生学习的主导方向模糊,而且这些课程又不能很好的服务于专业学科知识,导致学生实践环节较薄弱,专业技能不理想。以至于学生常常感到“面面俱到,但面面都不到”的困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不改变学校开设课程的前提下,思考开辟课外途径,可充分利用课外闲暇时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强化专业技能,完善能力结构。

  2.2弥补“侧重专项技术,其应用性不强”的不足

  目前,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与基础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无论在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与原来相比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目前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仍以追求专项技术上的精深为重点,忽视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与时俱进的教学能力的培养。特别在专项技能教学上,忽略了与中小学体育教学需求挂钩,造成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基础体育教学改革,在工作岗位上产生束手无策的感觉,不能满足基层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需要,使学生觉得难以胜任基层体育教育工作。因而,有必要充分利用课外途径,通过参与开展的各种教学比赛,让学生亲身体会中小学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形式,同时提高学生与时俱进的教学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

  2.3弥补“教学实践机会少,教学能力不强”的不足

  目前,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教学课程都以理论课的形式进行,缺少专门的教学能力的实战训练课程,致使学生教学实践机会少,不益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尽管各高校开设了《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但人多课时少也无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因此,毕业前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习就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然而体育教学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仅仅三个月的实习时间里提高教学能力是不可能的[2]。为此,通过课外途径开展的教学课件设计比赛及试讲练习,再加上毕业前的实习,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课外途径

  3.1拓展培养途径

  拓展培养是在强化学生基本师范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一是开展设计体育游戏的比赛,有针对性地以中小学生为假想对象,在比赛中实现角色互换,同学们密切协作,充分体验中小学体育课堂的特点及规律,为学生今后作为体育教师奠定基础,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二是开展多媒体制作比赛,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可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

  3.2专项培养途径

  一是开展教案编写比赛,通过教案编写比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比赛,学生通过对比赛的精心准备,不但可以熟悉教案编写过程,还可以强化专业知识。二是进行说课练习,可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及普通话水平。三是进行教学比赛,班上各专项小班分为一个组,组内各成员之间进行比赛,请教师予以综合考评,并给予指导。这种“实战演练”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在校教学实践的机会,还可通过这种方式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术语的正确使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四是进行试讲练习,学生按学号进行试讲,并对每位同学的`试讲进行点评,这样不仅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还可以通过他人的不足进行自我反思,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3.3实践培养途径

  大四学生除了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实习外,还可通过自己寻找或教师的介绍到相应的学校以顶岗或代课的形式进行“实战演练”,为其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起导向作用。此外在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期间,学生的实习经验及体会,在实习结束时,将实习成果制作成简报进行展示,学生们可进行实习经验的交流和学习,对于他人的亮点可借鉴、创新为自己所用,切实提高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波.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4):124-128.

  [2]张明伟,吕东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9,16(4):48-52.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篇8

  摘要:通过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现状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课程知识运用灵活,而对于基础实践教学能力相对偏差。深究其原因,我们调查发现这与学生缺少系统的教学能力培养、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教学综合性低、教学实践活动不足等有关。因此,在这次研究后发现将教育学科和体育学科的课程立体交叉,开展教育实践,开设综合实践教学课程,通过模拟教学、教学实践、实习教学三个途径对学生进行综合教学能力培养。

  关键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社会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是一次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培养高素质、高综合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意义在于:体育教育中的课堂教学、课余锻炼、课余竞赛等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第一,在实习学校中,随机抽选20名高级体育教师。第二,访谈专家的对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授及老师。在各实习学校中随机抽取指导实习生的中学体育老师20名,通过他们调查180名实习生在实习学校中教学能力的表现。

  1.2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为一级检索词,寻找了与本研究思路相近文献作为本研究参考文献进行阅读。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当代体育科技》等大量学术刊物,为本研究奠定相关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设计与评定。结合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和目的,根据导师及相关老师的意见设计了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对问卷初稿征询了专家的意见。最后在修改之后进行问卷信效度的检验。

  (2)问卷的信效度检验。为确保问卷调查内容的有效性,笔者的导师特意将笔者的调查问卷发给相关专家对调查问卷的设计初稿进行了内容效度评价,并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为证实问卷可信度,综合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师能力的要求,编制了两套调查问卷。一套发放给中学体育教师,另一套发放给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师。间隔两周后重测,对于检测结果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出调查问卷相关系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师问卷R=0.87,实习中学教师问卷R=0.84,表明两种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采用常规统计方法计算调查结果中每项能力的5个选项分别所占的百分比。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中学老师发放20份问卷,回收20份,有效问卷为19份,有效回收率95%。教师问卷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8份,有效回收率为93.3%。问卷回收及有效情况如表1所示。

  1.2.3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软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归纳、统计。

  1.2.4访谈法

  本人走访了部分对于体育教育颇有造诣的专家,以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相关体育教学的老师,从中获得了许多的意见及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评价

  (1)实习生课前准备能力:在本研究调查后发现,实习生安排教学场地及器材的运用能力较强占69%(以较强和很强学生所占的比例之和表示,下同),其他能力处于一般水平。但使用体育教材能力强的学生为32%,教学设计能力强的学生为33%。

  (2)实习生教学实施能力:在学生教学实施能力中尤为重要的动作示范及指导能力强的学生为66%,组织活动能力强的学生为54%。在教学实施能力的16个子因素中,学生的教学能力总体较强特别是运用口令74%能力强者所占比例较高。然而学生在设立问题的能力偏弱为26%。

  (3)实习生课外体育组织及指导能力:中学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更加多元化,而多元化的体现就是课外体育组织与指导。其中,实习裁判能力强的学生为64%、组织比赛能力强的学生为48%和课外体育活动指导能力强的学生为47%;而指导训练队训练能力不强28%。

  (4)其他教学能力:中小学忽略了实习学生在教学中的体育教学反思能力和体育教学研究能力,这两个教学能力强弱影响因素分别是24%和38%。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能力的评价如表2所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课前准备能力是体育教师上好课的基本保证。第二,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重点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第三,课外体育组织及指导能力是体育老师教学能力多元化的体现。

  2.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师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现状

  2.2.1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

  (1)课前准备能力:我们在由专家所认定的课前准备能力的7个因素中,在调查后发现,教学中老师对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有:体育教材的使用能力为69%(以很重视和较重视的教师所占比例之和表示,下同)、教学场地及器材的布置能力为69%。而老师对学生的自我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偏低,仅占27%。

  (2)教学实践能力:老师所注重的有课堂教学能力有:使用口令93%、组织活动82%、动作示范79%、指导动作技巧69%。

  (3)课外体育组织及指导能力:大部分教师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指导课外体育活动能力的老师有80%,注重培养学生裁判能力的老师有79.%,注重培养对组织竞赛能力的老师有44%。

  (4)其他教学能力:老师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反思能力和体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注重程度不够。

  2.2.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综合性课程偏少,课程结构不合理。

  (2)严格的实践教学缺乏。

  (3)缺少综合考评学生教学能力的机制。

  2.3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对策

  2.3.1调整课程体系

  根据各门课程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基础教育中体育教学实际去实现体育教育培养目标,使用“行为导向”教学为理论原理,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化,变“中心型体育教育学科”为“综合型体育教育学科”的新课程模式。

  2.3.2开辟全程培养,分段、多次教学实践的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采用全程式,多次、分段教学实践的方式,通过模拟教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实现。

  2.3.3开设《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程

  在综合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开设一门全新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部分学生在运用基础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能力偏低,教学综合能力不足。

  (2)课程综合性不强、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和教学实践不足。

  (3)由于缺乏系统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一些体育院校培养的学生多为训练型,只会带训练。较难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4)现代体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调没有趣味。

  3.2建议

  (1)将体育学科和教育学科的课程立体交叉。

  (2)开设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程。

  (3)通过模拟教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3个途径对学生进行全程、分段、多次的教学能力培养和实践以及采用“档案袋”式系统与分段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教学能力。

  (4)理论联系实际,走出校门接触中学的实践。

  参考文献

  [1]蔡燕生.谈对中师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985(2):16-18.

  [2]梁晓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J].价值工程,2012,31(12):201.

  [3]杨德俊.体育教学能力结构刍议[J].体育函授,1994(Z2):96-97.

  [4]王汝田.试论中师学生必备的体育教学能力及其培养途径[J].安徽体育科技,1994(2):31-33.

  [5]李卫平.对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几点浅见[J].益阳师专学报,1986(6):38-39.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篇9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素质

  1.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

  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首先,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发生差错。其次,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弄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

  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教学突破口选择得巧妙,小高潮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本任务,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2.选择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优选出来的,并经过一定的理论概括,加工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和程序的施教形式或样式。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基本的内功,含有声语、文字和态势语三种。声语的结构,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语体和口气,采用儿化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借助语言的情感力量,富有鼓动性与感染力地激起小学生真善美的共鸣,从交际方式上看,主要有无声的和有声的两种,无声的又有动态与静态之分,有声的则是一种并无固定的语义。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态势语主要是通过眼神、手势和神态的变化等来表情达意。小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教态的修养,以落落大方、优美高雅的体态语言,来陶冶并影响学生,使之共鸣和感化。文学语的写作能力结构,应具有写作实用文体的能力,具有写作计划、总结和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还应具有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谋篇立意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文章的修改能力等

  3.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能力

  组织与管理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设计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千方百计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使学生越学越聪明。组织与管理教学就是把安排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使教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驾驭调节学生的能力。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4.全面创新的能力

  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掘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无比潜能,这要求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全面创新的能力。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所特别强调的。小学语文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语文信息,教师必须具有非常灵活地适应教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的能力,主要指语文信息处理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5.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

  1.培养教师超前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育的社会效益具有很强的“后效对比”,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面向新世纪的语文教育,需要有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重视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将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将重建教师的教学理念。我们要从那种以传授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陈旧不当的教学理念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崭新的教学理念。

  2.培养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素质提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能力主动脉可分为二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二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其实质在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培养他们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估的习惯和能力,培养他们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他们对学生反应的敏感对比。有了这些能力和习惯,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面对变化的环境而应付自如地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可以应付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由此才有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而不是“陶知行”。陶老认为:“人生两个宝,双手与人脑。有动手的尝试,才有真知的收获;有动手的实践,才有创造的发明。”小学语文教师参加科研,可以更进一步认识小学语文教学规律,从而更好地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小学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可以在“做中学”。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篇10

  [摘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当前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文章针对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提出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实行“校内—校外”一体化培养的新思路。

  [关键词]双师型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实践、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是一种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等教育。既懂理论又能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的根本所在。实践教学能力在整个高职教师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探索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是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

  一、高职教育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明确了判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既需要具有教师资格,又需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或者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或者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抑或者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由此可知,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已经逐步摆脱了“双师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的错误认识,更强调“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通过对教高[2008]5号文件的解读,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必须具备宽广的行业职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能够把行业知识及职业能力融合于实际的校内实践教学过程中。第二,教师能够主持或重点参与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并能承担学生的专业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指导。第三,教师能够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了解本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和行业人才需求情况,了解新的技术、新的工艺,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行业发展和教学改革发展。同时教师深入企业和企业管理人员沟通,让本地的企业了解学校的状况、专业设置情况和学生的情况,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招新工作。第四,教师主持或者参与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独立或者与企业联合进行项目开发,改进企业运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推动企业的技术更新和科技创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以校内资源培养为根本,因地取材

  1.依托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内培养教师成本低,节约时间、人力和财力,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一是学院应挑选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手把手地对新入职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和水平。二是依托本校的实训教学基地,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促使教师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的科技信息,将企业最新的生产工艺成果应用到实训基地建设中去,使基地建设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2.参与职业技能鉴定站工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组织技能鉴定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另一种途径。教师通过担任考评员,深入系统地研究所处行业的职业能力,同时与来自企业的其他考评员有了更多的接触,通过对职业技能鉴定等级标准和试题、考试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对其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参与制订教学计划时有更多的发言权和更切实际的意见,在担任实践教学任务时有更强的针对性及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3.指导或者参与各类实践技能竞赛。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或带队参加全国性或省、市级组织的各种技能比赛活动。通过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加强与兄弟院校专业教师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让教师在参赛的准备、实际比赛的操作实践,以及与同行交流过程中,促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如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高职技能大赛,教师在自身参与竞赛或者带队指导学生竞赛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提高”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

  (二)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巩固提高

  1.依托师资培训基地。职教师资培养基地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特点提出来的,培养的目的性明确,培训经验和资源丰富,在“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截至2010年3月,全国8个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28个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58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按照要求共提交了514个培训项目计划。各高职院校应依托职教师资培养基地的优势资源,有计划分批次派专业教师出去培训,促使培训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观察—学习体验,实践教学能力快速提升。

  2.依托校企合作。《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校企合作办学是促使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突破口。第一,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对口、专项短期实践。通过专项的短期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熟悉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就可以及时更新内容,发掘现有的新技术。另外,教师也可以带着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从而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高所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二,每年选派一部分专业教师,特别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未在相应专业对口的企业单位从事过实践工作的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在挂职锻炼期间,鼓励学院将教师顶岗实践与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实训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使教师在完成组织学生实习实训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实践锻炼。教师在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前期需要结合实习单位的实习条件,会同实习单位的有关人员,拟订出具体的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实习进行中,指导教师要根据实习计划的要求,配合实习单位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指导学生,组织各种教与学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实际学习,这些经历可以促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

  第三,要鼓励教师参与或者独立承担企业、社会的科研项目工作,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课题,共同参与企业的攻关项目,在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和提高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技术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让专业教师成为实践教学能力更强,技术水平更高、更全面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素质,接受到最新的实践知识,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的先进技术接轨,最终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篇11

  舞蹈教育是学前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舞蹈教育对于幼儿修养的培养是其他活动不能代替的。本文从舞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培养方向与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能力培养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及培养方向

  对于即将成为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舞蹈是他们的必备技能,舞蹈教学是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艺术修养的过程。在大学期间,就要加强自身舞蹈基本功的学习与训练,逐渐具备相对专业的舞蹈能力,并进行舞蹈教学能力的训练。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舞蹈专业能力与舞蹈教学能力两个方面,其中舞蹈教学能力包括形体教学能力、幼儿舞蹈教学及创编能力。

  之所以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能力包括舞蹈专业能力,是因为舞蹈专业能力是进行舞蹈教学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舞蹈专业能力,教学内容也就不知从何开始“教”了。

  二、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专业能力

  1.训练学生的舞蹈基本功

  幼儿园对幼儿园教师的舞蹈能力要求从来都不是要求达到专业舞蹈演员的水平,幼儿园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也不需要高难度、高技巧的舞蹈动作展示,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舞蹈和教学活动相结合,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训练中,应该强调训练学生的基本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和进行基本的形体训练。

  如教会芭蕾的基本手位、脚位,来培养学生基本的节奏感与舞蹈气质;如通过基本的压腿、踢腿、平转等形体基础训练,来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性。

  扎实的基本功是需要在长期的练习和积累中形成的,这对于学生未来学习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蹈以及舞蹈创编等有极大影响。

  2.学生应学习民族民间舞蹈

  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灵活性、协调性的发展。高校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通常会从汉族舞、藏族舞、蒙古族舞、傣族舞、新疆舞这五大民族舞蹈中来选取一些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组合来进行训练。

  [1]组合的选取通常是根据该民族舞蹈的实用性、训练性以及代表性来选择的。如藏族舞就会选取“踢踏”组合、蒙古族舞会选取“肩部或马步”组合、傣族就会选择“手型及步伐”组合。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会将组合分解示范,并让学生进行多次练习,去体会该民族舞蹈的意韵,如跳蒙古族舞蹈组合时要想象自己置身于辽阔的草原,胸怀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多种舞蹈,丰富了舞蹈词汇,提高了舞蹈鉴赏能力,并拥有了未来进行舞蹈创作的基础。

  3.学生应学习幼儿舞蹈

  幼儿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幼儿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在学习幼儿舞蹈的过程中,高校舞蹈教师应该从舞蹈理论知识、幼儿舞蹈创编以及幼儿舞蹈教学三个方面来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了解到幼儿舞蹈包含的内容,在教学工作进一步开展的过程中,还让学生们去欣赏幼儿舞蹈,最好还能让学生们到幼儿园,去了解真实情景下的幼儿园舞蹈状态,也就能够让学生知道幼儿园到底要用到哪些幼儿舞蹈形式,一支优秀的幼儿舞蹈应该有哪些元素等。

  (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

  1.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理解能力

  学生的舞蹈理解能力会决定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讲解语言,对于幼儿们来说,他们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能够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直观形象的动作来加以引导,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本身对舞蹈理解得足够透彻。所以,培养学生的舞蹈理解能力是必须的。

  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学习足够正确,尤其是掌握动作要领。更可以让学生“相互教授”,即让学生们两两组合,轮流来模拟教学,一名学生扮演老师,一名学生扮演幼儿。这样就可以打造一个模拟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

  在培养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去改变自己已有的舞蹈动作,通过拼接、转换来让舞蹈动作变得有所不同,再通过串联形成一幕幕生动的舞蹈表演。

  3.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综合能力

  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练习与实践,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舞蹈的基础技能,需要实践的机会来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文艺活动、进行幼儿园舞蹈活动教学、参与编排幼儿园舞蹈等来培养学生的舞蹈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为未来的幼师生涯打下基础。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篇12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逐步应用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技能,教师的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能力培养的意义,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中职信息化教学的教师能力培养策略,从而全面提升中职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素养。

  关键词:中职;信息化;教师能力

  0引言

  在中职学校教育中,计算机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现代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应用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因此,开设计算机课程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培养更多掌握计算机信息技能的人才,以便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满足中职信息计算机教学的要求。其中,对于信息技术老师而言,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能力是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其直接决定着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信息技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表现。自改革开放以来,基本解决了学生的读书问题。但读好书却成为了当今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中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而言,其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便是要培养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均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而要实现以上目标,便需教师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去解决实际问题,方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这门技术。当然,这对教师而言,不仅要求其需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与背景知识,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知识或学生,教师均应做到心中有数,如此方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活动结构,继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

  1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师技能和素养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中职教育的理念及方式均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在各大学科中的运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故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为实际的教学带来巨大优势。此外,由于计算机硬件、软件及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尤为迅捷,故在不同学期,中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及教学软件版本等均应予以及时更新。与此同时,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亦当紧跟时代步伐,如此方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与及时性。最后,基于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明确要求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要求,教师也当积极响应,如此方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学生日后的就业与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2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能力培养策略

  2.1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仅有助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升,且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撑,还能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给教师教学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在信息化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除了要积极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外,还需致力于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如此才能做到对信息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并在保证理想的教学成效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2不断学习专业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均尤为迅捷。故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其要想提高当代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必须不断学习,以充实自身。与此同时,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选择其中既富有教育意义、又不乏实用性的内容。此外,对学生的教育,教师亦当在向其传授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并让学生始终保持在最佳学习状态,以深入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动向,如此方能让学生掌握更多更有用的知识,继而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3参与培训交流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是为了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对此,教师在计算机知识方面的不断更新,亦应能满足当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对此,教师需确保自身教学水平始终满足教学要求,如此方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当然,教学教学能力的提升,可借助的形式有许多,而基于计算机技术,则进一步拓宽了教师的发展途径,如基于网络的学术交流平台,研讨会以及专业的培训互动等。这些都将有助于教师科研能力以及业务水平的增长。在如今这种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更需教师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如此方能同时满足社会发展变化以及教师岗位的专业需求。对教师而言,自主学习方式是促使其成长的重要动力。而身为教师,自主学习亦当贯穿于其职业发展的始终。与此同时,教师亦当注重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写作交流,包括教学方面的交流、观摩以及研讨等。如此一来,方能让教师逐步具备面对面的交流与写作能力,并逐步发展教师的跨时空信息化协作与对话交流能力。至于后者,其主要体现了教师的交往能力,而教师交往能力的发展有助于知识的共享与传递,且能逐步让教师与信息化教学成为共同体。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成效。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自主学习以及参与培训是最主要的提升途径。但要想将知识切实转化为教学能力,则需对实践教学环节给予足够重视。与此同时,为确保技术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的有效性,则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科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教学,并促进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有效融合,如此能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示范性以及实践性。

  2.4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需结合实际情况而定。而确保组织教学手段的有效性,方有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当然,这同时也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教学特点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方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如基于启发式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的目的。与此同时,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将能逐步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与技巧,从而确保对课堂时间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

  2.5重视备课练习

  对任何学科教学而言,备课均当排在教学环节的首位。而作为教师,其也应当意识到,唯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方能确保授课过程的思路流畅,而越是得心应手的教学过程,其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作用也便愈加地明显。以往,大多数教师便是因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教学的检测上而忽略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以致实际的教学过程显得不够有序。对此,作为学校方面,其也应当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教案。并强化教师之间的集体调研,如此一来,能借助集体的智慧来促使教学方法的改进,继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能力。

  2.6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身为教师,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便应当秉持“要想给学生一滴水,则教师要有一整桶水”的思想。当然,要想切实达成以上目标,则需教师自身不断提高自我的专业水平,且考虑到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极为迅捷,故不断学习当是每一名中职计算机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当然,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当积极与其他教师展开学术上的交流,并随之关注研究的最新动态,如此方能集思广益,并在教师的相互促进下,提高彼此的教学能力。

  2.7鼓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比赛

  我国教育部每年都将组织一场信息化大赛,而对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而言,此无疑是展示自身教学成效及学校教育水平的良好平台,对此,教师应当踊跃参与,而学校方面亦当予以鼓励,如此一来,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学以及信息素养等能力方能得到提高,继而推动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3结语

  总之,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课程,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务必对教学内容予以进一步优化,并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此能切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让自身的教学水平及能力亦能得以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满福,熊小丽.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的中职教师能力模型建构与培养研究[J].职教通讯,2013(2):64-66.

  [2]王燕,范建铭.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506-508.

  [3]蔡祖科.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思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10):104-104.

  [4]周春秀.浅谈如何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J].新课程学习(中),2014(5):162-162.

  [5]张小青.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标准[D].福建师范大学,2009.

  作者:陈朝伟 黄峰扬 施风荣 单位: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篇13

  摘要:新时代的小学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学过程也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审美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立足美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该文提出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能力;培养

  作为学生接触艺术美学的入门教育,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美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样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学生应该尊重与重视美术课程;教师要发挥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真正学到艺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正确理解审美概念,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欣赏能力与挖掘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习惯

  良好的习惯能让人终生受益。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和思维品格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强,有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一探究竟。日常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缤纷的世界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感,激发学生对这些五花八门事物的兴趣。当今时期,美术教育还存在一些小问题,如,美术学科的单一呈现,学生偏重于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专业性较强,以及小学美术课缺少学习情景的创设等,使学生的代入感不强。在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习惯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生活、大自然等,让学生将脑海中的图画用绘画展示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绘画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艺术语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思维

  在小学教育中,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年纪较小,难以形成独立的审美思维,这种想法会阻碍学生的成长,不利于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该结合新课程大纲的教学特点,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创造新事物,改善旧事物,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让学生真正喜爱美术。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的目标做出了详细的要求和规范。教师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使美术知识成为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让学生能够正确表述学习结果与过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间接、指导性、弹性的“规范”。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自然中的事物或街道、楼房锻炼学生的审美思维,从外形、体态等角度赏析事物。如,在学习小学美术《皮影》这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皮影的造型特点,并可以亲自动手制作。教师可以从皮影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入手,带领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三、推进学生塑造高雅的审美境界

  美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能够记录绘画者当时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形体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通过赏析一些名家经典,交流、欣赏、感悟作品以及分析、理解图像等,学生要能够对审美产生独立自主的思维意识,并能够产生对优秀作品、优秀文化心灵层面的亲近之感。欣赏高雅艺术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学生在美术世界和情感色彩中可以提高艺术创造力。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和教学形式,挖掘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情感升华、情感陶冶、人格完善的内容,把学生带入适合自身综合能力提升的情境。师生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过程,小学生容易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保持对事物的好奇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帮助学生创造美。

  四、结语

  美术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审美能力与习惯,通过解读与赏析美术作品,体会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另一方面,美术作品所传达出的精神,可以促进小学生生理与心理结构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与思考能力,并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构图能力、表达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进而逐步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应立足小学美术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美术思维展示具体成果。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篇14

  一、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出现的问题

  1.创新能力培养不重视,目标不明确。美术是小学中必然开设的一门课程,基本美术知识的掌握也是一个人应该有的基本素质。但是目前,许多小学对于美术课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只是简单的传授一些基本美术知识,然后就是按照课本或者大纲进行指导。这样的教学不能够帮助学生们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只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没事只是指导。并且学校也并没有关注创新能力在美术课程上的培养,导致了其中的疏忽。并且美术教学大纲中目前也并没有重视创新能力的要求,从而导致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忽略了创新能力目标的建设。

  2.教学方法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我国小学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然后布置一些图画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复制,却从不让学生自主的理解课堂知识,去化自己脑子中想到的东西。这样导致的结果过是,学生学习到了美术的一些绘画技巧,却并没有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忽视创新能力培养不光光是在美术课堂上,在其他一些学科也有所体现,这是我国教育方式的一种弊端,需要进行改正。

  3.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目前小学美术课堂上,其教学的情景建设和一些课堂互动上缺乏设计,这也间接地导致了不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积极性。老师们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是一些较为基础的问题,学生们完全不能够对其产生足够的性却,自然而然也就不能够对其产生创新的兴趣。并且学生偶尔有些创新的作品也不能够及时得到老师们的反馈,从而让这些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也会间接的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创新能力是一个学生应该有的基本素质。现代要求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含创新能力培养、人文素养培养、个性培养的全方面教育,其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缺失了这一点就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小学美术作为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科目,是保证学生能够得到素质培养的重要保障,缺失了学生就有可能无法完成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且美术课程中艺术培养还能够保障学生们的心理培养和价值观培养,可以说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课程。

  2.创造能力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方式。现代的社会,科技、艺术等等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种快速的发展就得益于创造力。但是创造力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从小学开始,每一门科目的学习都是对创造力的一种培养,特别是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的学习,都是对创造力的一种培养,也就是创新能力。所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创造力是否足够,这种创造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一个学生的未来。如果一个学生拥有较强的创造力,那么就会比较容易成功。

  三、小学美术如何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1.激发兴趣,诱发创新意识。好奇心是人类之所以对各种知识产生兴趣的原因。好奇心可以让人对某些知识产生刨根问底、追寻原因的原动力之一。拥有了好奇心人们在学习一些知识和了解一些事物的时候,能够更为细致的观察,更容易的从中获得知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利用好奇心,使用一些刺激性的手段,如多媒体展示、视频展示,等等,这一些比较直观的图像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开展各种活动,提供创新机会。每个人在进行创新时都需要有一个发现者,作为一个小学生来说心里对这个发现者的需求更为强烈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多举办一些创新活动,例如自由绘画、墙壁绘画,等等。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举办这些活动的时候,老师要尽量的对每一位学生的作品都进行点评,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关注,从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激励。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创新氛围。我国的传统美术教育都是以美术老师为主,老师在课堂上决定了要学习什么,老师引导学生的思维,这样做,存在很大弊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老师要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将学生作为主导。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把学生作为朋友,应该引导学生创所欲烟,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可以通过学生所表达的语言进行引导,根据学生的思想来引导他们,从而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并且可以充分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进行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表明,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动作等一些方面给与学生肯定,就会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思维。所以,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随时随地的给与学生鼓励的言语或者一些实物表扬,这样都会激励学生。并且在课堂上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和比较心里都很强,这些表扬和奖励会激励其他学生,从而引发他们的好胜心理从而提升竞争。但是要注意这些激励性评价的度,也就是不能够使学生产生恶意竞争心态,这样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进行激励性评价的时候一定要兼顾到所有的学生,不能够忘记某些学生从而使这些学生产生不好的心理。

  四、总结

  创新能力关乎小学生能否学好美术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一个学生是否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要素之一,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小学美术课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培养足够的创新能力。老师使用激发兴趣,诱发创新意识,提供创新机会,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激励体系等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相信在老师和学校的不断努力下,可以将学生培养出丰富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道路做出努力,也为我国未来的建设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为我国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尤少锦.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1,(12).

  [2]滕云阁.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9,(S2).

  [3]孙传云.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探究[J].林区教学,2010,(2).

  [4]江丽华.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0,(2).

  [5]刘群.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9,(18).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篇15

  摘要:对学生们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历史文化知识可以为学生们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历史教师需要重视历史学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用,在课堂中利用现代技术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对学生们进行历史知识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们研究的课题,因此,文章对高职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职历史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对事物的创新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人们对创新有一种正确的认知,明白创新的价值和重要性,并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创新,才会跟随着思想意识的指引去进行创新活动。由于每个人的创新意识不同,所以创新活动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会进行创新活动,才会具有创新能力。而想要拥有创新意识,学生们首先要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会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生们学习发展和掌握新鲜事物的重要因素。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会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行思维的拓展。但是在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们感到枯燥和乏味,同时教师们只是一味进行课本内容的复述,无法让学生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没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则无法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导致学生们在历史课堂上学习效率不高,更无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师想要活跃课堂气氛,就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课堂教学准备。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勤于动脑思考,活跃学生们的思维形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积极的思考,提升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性。教师要把学生们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们产生探究和学习的欲望,根据历史内容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们可以积极地参与进来,体验到历史教学中的乐趣。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①强化教学的直观性。直观性的教学需要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要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并且可以把课本上的内容直接传递给学生。所以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把历史课本上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体现出来,利用动画、声音和图片为学生们创设一个直观的情境,学生们可以从各个感官去体会历史教材中所表达的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把课本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们进行思维上的转换,这样有利于学生们的思维灵活性提升,还帮助学生们理解抽象的知识概念,使学生们更加容易掌握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内容;②强化教学的形象性。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来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们可以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并且可以运用趣味性语言表达方式来感染学生的心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以此来促进学生们学习兴趣,为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打下基础;③强化教学的互动性。历史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加深学生们对课堂内容的体验,让学生们可以主动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设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们的日常思维方式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非常关键。历史学科是一门文学性很强的学科,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时会进行动脑思考,而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历史教师需要了解到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对思维能力的作用,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维创新,并提高创新能力。学生们可以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得出新的理念,这就是思维创新的体现。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遇到困难,才会有挑战和战胜困难的欲望。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会对遇到的难题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真正牢记所学的知识。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创设问题式情境,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在教学情境中进行思考,培养学生们的思维创造能力。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断循环,在学生们解决这个问题后,又在该问题的基础上发现其他问题,使学生们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进行思维的拓展。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享受到解题的乐趣,引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多种内容的情境创设,为学生设立新情境;可以使用视频资料和图文资料来引导学生们进行学习和思考;设立有趣的游戏问题环节,在感受的乐趣同时进行思维的拓展。另外,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为学生们营造不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可以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说明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想要进行不断地创新,首先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内容。基础内容掌握扎实,才可以将其应用到知识的创新中,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创新活动。历史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也要对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让学生们进行历史知识复习时,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历史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掌握。许多历史教师在组织学生们进行复习时,复习方式没有新意,无法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而如果教师从另一个角度去讲解以往所学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不但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还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3强化措施,锻炼创新能力

  (1)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安排教学计划。如何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形成,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科学地确定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努力克服“学科化、系统化”的倾向,使教学安排得更加精干管用,重点突出。(2)突出实践环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可组织学生社团或课外兴趣小组,把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巩固、拓展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锻炼和提高创新能力;可组织演讲会、辩论赛,通过演讲和辩论,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开展历史论文比赛,有新意的好作品可以在班级、系里或全校进行宣传;可组织专业班学生进行历史教学技能比赛,既给学生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也使学生在比赛中提高创新能力;可组织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写出考察报告。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感官与感知并用,动脑与动手结合,激发他们的思维创新发展。

  4结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作为教师,只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大胆实践,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就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实用型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学红.浅析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农村科技,2016,(22):62-63.

  [2]樊江峰.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5).

  [3]张健.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3,(2):22.

  [4]范琼.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设与运用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112-114.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篇16

  1.高职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中国半数以上的高职学校对美术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教师们也只是偶尔对学生进行一些理论课的讲解。北京某著名高校的课程安排表上显示了各科课程的安排数量,其中美术课程是所有课程中课时最少的,并且通过学生的反馈得知,在课堂上教师对于书本知识也只是一语带过,较为注重理论教学,因此时间一长,该课程也无人问津,也导致了教师在安排课程时将美术课程的时间一缩再缩,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除了上述所说的教师和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较为薄弱。高职教育中的教师辅导员并不像公办院校中的老师是通过正规渠道应征而来,相反的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高职学校的教师辅导员无外乎是本校的留校生或者是应届大学生,甚至不是专业人员。这些人所组成师资队伍如何能够提高教学水平。另外,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学校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也仅仅是局限于书本层面上。

  2.培养高职学生美术教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

  2.1为学生选取优秀的美术作品,提高其鉴赏能力据相关数据显示,在高职教育的美术教学中学生最缺乏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正确指导,更多的教师都注重学生美术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下降,所以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并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为学生讲授欣赏作品的主要方法,如此一来,学生不断对美术产生一定的兴趣,也相应了解了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美术学习的综合素质都会有明显的提高。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国内外的优秀美术作品供其欣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者不同风格来选取指定的作品。比如说,世界绘画大师梵高先生的作品就曾经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其生平事迹和经历也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教师可以从其生活经历着手,再去欣赏其美术作品,比如《向日葵》、《自画像》等,将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2.2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生活对于美术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除了为学生提供优秀的美术作品供其欣赏外,也要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比如说公园的设施、设计新颖的大楼或者造型独特的小店。这些设计都源于设计者对生活的热爱或者也可以说这些艺术家们都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卓越的审美能力。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优秀的艺术设计,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学价值,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2.3培养学生独自动手能力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仅仅是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也要在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所吸收到的是非常少的,只有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对于书面上的知识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创作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美术的魅力所在,因为学生在进行创作的同时也是提升审美能力,感受美的过程。

  3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存在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国的不断推进,艺术文化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高职教育中美术教学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该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的配合,而在此配合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许多问题。教育管理者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并且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探索,找到适合本校学生的美术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而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的配合,长此以往,学生的美术学习中审美能力肯定会有明显的提升。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篇17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改变教学理念,树立创新意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创新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没有创新,就难有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数学学习也如此。数学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以往教学模式,更新陈旧的理念,树立创新意识,不能为了教而教,也不能为了考试而教。同时,教师还应认识到,在数学课堂上,过多的机械训练,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会使课堂氛围更加呆板、沉闷,使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致力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侧重于通过全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基于问题学习,进行启迪创新

  “基于问题学习”是一种新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中,教师从身边或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新知识的引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在数学课上,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能适应当下小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理念是截然不同的,这就要求相关数学教师要转变原有观念,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有趣、有挑战性的内容,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富有积极性,主动去观察、推理、验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锻炼,且往往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必然会得到提升。

  3.合作学习,激励创新

  在当代教育理论中“,合作学习”是一个被广为推崇的理念,甚至有教育评论家将之列为当代最伟大的教育理论。根据“合作学习”的理念,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互助性学习。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一种以小组为主的教学活动。在分组之前,教师一定要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以便于公平竞争的开展。然后,教师再选一名表现优秀的学生做组长,或者让小组成员轮流做组长。想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理念,使学生明白互助合作的必要性以及相关原则。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为使小组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组长和组员也会更具积极性和动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和钻研,往往能对同一道题目找到创新性的解决方法,使自身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4.应用现代教学信息技术

  课改实施后,教育机构和教师更注重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中,通过信息技术,使教学模式和内容更加新颖、生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将信息技术引入现代教学后,使信息的传递更具双向性,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从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课堂上更具积极性。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通过多媒体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重组和创作,使其更好地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如此一来,在演示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的多重刺激,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教材中《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展示一段与之相关的动画故事:孙悟空公平分饼。在鲜活、生动的画面中,孙悟空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其他猴子,第一块饼被孙悟空平均分成了四块,将其中一块分给了甲猴子,乙猴子看见了,嚷着要两块。孙悟空便将第二块饼平分成八块,乙猴子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两块;丙猴子看见了,嚷着要三块,孙悟空将第三块饼分成十二块,丙猴子如愿分到三块。这样的画面非常吸引人,在观看动画故事的同时,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于无形中完成了对课堂知识和内容的重构及创造。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创新能力的培养已被列入教师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使其成长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分析论文11-11

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论文11-21

独立学院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11-24

中专化学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11-21

中职统计课程教学的实践能力培养论文12-05

培养音教学生教学能力的实践与探究论文01-23

高职实践教学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论文09-10

字体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论文09-10

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