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行为习惯的沃土环境的论文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环境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并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 构成 培养 培养策略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认为:“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养成人的行为习惯的环境通常是广义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生活环境、语言环境、劳动环境、思想环境等。孩子在各自的环境中生长,对身边人身边事耳濡目染,会不自觉地去学去仿,因此,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沃土。当然,除了环境外,行为习惯、性格的养成更离不开正确的引导。
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辈乃至祖辈的爱都集聚在一人身上,使之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养成了他们养尊处优的优越感,同时也养成了他们不爱劳动的惰性,任性、骄横、唯我独尊的倔脾气,以及磨磨蹭蹭、马马虎虎的习惯。这说明孩子行为习惯、性格的养成,主要靠家庭的影响、家长的引导,更说明了环境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沃土。
一、学习劳动
许许多多父母在孩子咿呀学语时就教他们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寓意是教育孩子懂得劳动的艰辛,只有会珍惜别人劳动的人才会自己去劳动。要从小教会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并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让孩子在劳动中寻找快乐,能主动地、愉快地劳动。热爱劳动是人最重要的品性之一,通过劳动,既可以增强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又可以学会生活技能,同时还可以培养其责任感,对孩子今后的生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学习知识
没有哪一位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要想成才就得学习,从书本上学,生活中学,学习——成才的唯一途径。作为父母,不能只把眼光盯在“高分”上,“高分低能”的事例比比皆是,而应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肯学、乐学、善学。作为家长,应起到带头作用,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三、学习做人做事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才兼备”,也就是说,只有先有德再有才才叫人才;有才无德者是次品,只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向孩子讲解做人的道理,如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懂得感恩等。在生活中懂得与别人相处,绝不孤芳自赏,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能立足社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努力,齐头并进。
四、树立自信心,鼓励孩子自立自强
自信心,是推动孩子前进的动力,是孩子不断取得进步的力量。孩子的逆反心理比较重,承受能力较弱,家长应多说服少指责,宜疏不宜堵,更不能使用语言的刀子对其进行打击侮辱。切忌唠唠叨叨,语言要简略深刻、点到为止。这样不易挫伤他的自尊心,他们才会有自信心。只有有了自信,才会自立、自强,才会对学习、对生活充满热情,才会去追求、去奋斗。在这个过程中,要教会他们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成功不骄不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五、勤于观察、积累
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学生应当学会观察日常环境中的现象,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意识,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养成观察习惯,提醒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事物、观察变化、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创造条件,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身临其境,详细观察,尽情感受,充分体会,细致描绘,以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观察,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学会用对比法来观察,学会用多种感官来观察,不仅用眼睛,还要用上触觉、听觉、嗅觉去观察,更要用心去观察。最后要创设观察的氛围。创造来源于生活,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教师就要处处创设条件,通过情境的创设和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真正把观察变成一种习惯。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理念,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语文学习行为起动力支配作用。要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大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注意对环境的利用,把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学习习惯的内在机制和培养规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现在的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在爱的沐浴之下,家长要注意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从小形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行,促使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张扬个性,展现自我,成为腾飞的“龙”!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邓永昕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