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新村改造环境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以无锡新村建设为对象,结合建设新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无锡建设新村的改造思路,最终以“新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方式将无锡建设新村的环境进行了改造设计,引导建设新村居民更好地生活。
关键词:老新村改造,院落,景观,传统文化
1老新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老新村改造一直是城市建成区发展过程中的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老新村的问题日益凸显,老新村改造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1]。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文字资料搜集发现,目前大量老新村都进行过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改造和整治,通过实地调研,并以与居民交谈的方式,发现既有老新村仍然存在建筑外立面过度粉饰、静态交通解决方式过于简单、景观及活动设施未考虑主要群体和缺少垂直电梯四个主要问题。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这四大问题已成为老新村改建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2无锡建设新村现状
2.1基地背景及周边环境
此次设计研究的基地选在无锡市的建设新村(67号楼~79号楼)。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新村是无锡居住规模最大,居住条件最佳的居住区之一,它位于无锡的中山路(青石路)和凤吟路的交接处,北面靠通惠中路,靠近无锡市中心。对于无锡,建设新村记载着过去城市的故事和文化,对于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有许多留念与回忆。从基地周边的交通、功能和动静各方面的分析来看,建设新村的地理位置极其良好。周边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文体服务完善。但通过对基地居民的真实采访,情况并不乐观。
2.2实地调研及现状问题
通过对建设新村居委会相关人士的采访和对居住者信息的查阅,发现基地内部的居住者有近70%是老年人。因此,建设新村设计的主要对象为老年人。通过对基地人群的调研采访,得知建设新村的优点为社区互动性强,邻里关系好,氛围安静,交通便利,可以种植花草,社区周边服务完善等;而缺点为没有电梯,社区内部活动环境太差,建筑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和美化。同时还发现对于58岁~79岁的老年人大都希望继续住在社区内。据观察发现基地目前两方面的问题。首先,配套公建方面存在缺乏社区医疗服务点、适合老年人的社区食堂以及适合老年人活动和交往的空间这三方面的问题。其次,在居住环境方面存在交通混乱、缺少公共空间以及建筑空间破旧等问题(见图1)。
3无锡建设新村改造方案
3.1改造目标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2]。老新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老新村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旧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视当代建筑意义[3]。建设新村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它影响了一代人的居住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经过前后仔细的分析,基地环境改造的目标为:改造出一个适合基地老年人居住的人性化新村。
3.2改造构思
通过对老新村的老年人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将目标人群的兴趣爱好和活动方式与需加入的空间功能相结合,同时考虑到老人的安全和大多居住者无私家车的情况,平时禁止在建设新村内部通行或停靠机动车。通过对草模的推敲,可以很快联想到中国传统的院落空间。院落是指由房屋,走廊或墙体围合出来的内向性空间,它一直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4]。院落明亮宽阔,周边建筑向中心院落开放,同时设有门窗,非常容易使人心理上产生归属感,这不仅符合中国居住者的居住方式,而且与新村文化有很多的共同点。因此,此次改造设计围绕院落的概念进行了展开。
3.3改造步骤
1)改造基地中心空间———立体院落。经过前期的推敲和分析,本设计将基地中心位置的两栋楼(71号楼和73号楼)进行主要改造,目标是将其改造设计成一个适合老年人活动,融入江南园林特质的现代立体院落。江南园林一直追求以小见大的高深意境,并运用丰富多样的布景手法,讲究对比与统一共存,虚实结合的空间效果[5]。此立体院落将这些风格和手法都囊括其中,结合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活动特征,并以建筑原有的风格特点展现在居民眼前,形成一个连续的,由坡道连接而成的多功能复合式立体空间(见图2)。从立体院落的内部空间来看,主要空间之间通过坡道进行连接,通过空间的拉长变形,形成了多功能复合的现代院落,是一个人性化,立体化和连续性的社区公共空间。立体院落吸收了江南园林文化的精华,并有所创新。在外貌上并不是传统形式,尊重了老新村建筑简洁质朴的特点,但空间风格上表现出了江南园林的神韵。在立体院落的细节处理上,将原有部分的水泥窗,老木窗,老木门进行了保留与再设计。不仅保留了老新村的重要元素,还从老新村的外部空间布局方式着手,给居民带来更多关于过去的回忆与联想。2)释放底层部分空间,解决交通和社区活动问题。此次设计将整个社区基地分成上下两部分来考虑,底层和上层,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留原有空间的立面和氛围。先将原有竖向交通两侧的空间释放,将竖向交通问题解决;接着扩展和延伸绿化空间,将剩下的.空间最大化利用,并通过景观的扩展使空间形成一定的联系;最后将底层空间中,靠近立体院落的部分空间进行释放处理,形成一个周边以实体空间为主,中心以虚空间为主的内向性空间,即院落空间。原有的车库,小卖部进行了空间保留,根据具体地理位置方便程度和实际空间大小又改造出了食堂,医务室,保安室,公共卫生间,物业管理中心和社区艺术活动中心。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部分墙体,形成整体而又富有变化的暧昧空间,居民们在活动时,依旧可以联系过去,怀念旧时光。3)重组与增加底层景观。底层空间的景观布置则是以宽阔通透为原则,所以主要以草坪为主,只在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小庭院中心进行向心性的点缀,突出中心活动区。由于底层竖向交通问题的解决和绿化面积的扩展,自然形成了建筑底部空间通行,建筑与建筑之间以绿化为主的空间形式。对于整个社区来说,交通问题解决的同时,绿化面积也有所增加。4)增设电梯与连廊,形成庭院。改造后的社区庭院有8处,这8处庭院的边界并不明显,完全是靠空中连廊构成的虚空间框出庭院空间,而底层由于较为拥挤,便采用开放式的空间形式,既不影响交通,又有空间特质与功能的呈现。在庭院空间中的草坪、木质小道和植物景观等所有物体都是以宜人的尺度呈现亲近自然的氛围。周边古树的保留使空间的历史感加重,使空间改造的意义通过景观展现出来,且与居民形成感情联系,让老年居住者在空间中产生对过去的联想和记忆。
3.4最终效果
在尊重建设新村原有机理结构基础上将新村内部的底层空间和中央空间进行了功能的置换和空间的扩展。此次改造设计方案充分体现“新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引导新村居民更好生活”的思想,在解决功能,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的基础之上,将老新村的空间,文化,故事串联起来,使老新村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由墙,顶,地围合而成的空间,而是一种存在,既是过去的,又是现在的,设计的不仅是建设新村,同时也是老新村居民未来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空间未来发展的方向。
4结语
包豪斯大师格罗皮尔斯说过:“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不断前进”[6]。对老新村建筑的保留不仅是对老新村本身的尊重,更重要的是结合现代文明进行重塑,而非简单的装饰与美化,需要对新村文化进行详细的追溯和认真的探索,提炼其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当时审美意象的精髓,并结合现代文明和地域特点进行创作[7]。通过对无锡建设新村进行改造设计研究,希望能为苏南既有老新村环境的发展与改造提供一定积极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夏健.老新村综合整治中静态交通解决的思考———以苏州市为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6,19(4):57-62.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王湘昀.论传统民居对现代居住建筑文化的启示[J].南方建筑,2004(A06):17-19.
[4]颜红影.传统院落空间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J].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85-87.
[5]刘先军.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6]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谢浩.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居住建筑中的体现[J].新建设: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1):16-18.
【老新村改造环境设计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景德镇老瓷厂改造研究论文10-27
老工业基地改造思路与对策研究的论文10-27
园林环境设计中的平面环境设计研究论文11-01
居住空间环境设计研究论文11-04
老社区交往空间设计改造论文11-22
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论文11-04
学习环境设计的模型研究分析论文10-31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论文10-25
研究改造旧家具的设计论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