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范文:教学实践中的无效模式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毕业论文范文:教学实践中的无效模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自从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然而,由于我们大部分教师都一直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标准出现后,对理念的理解,体悟和思想转变的层面不同,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常见的但是值得警惕的一些无效模式,分述如下:
关键词:课堂教学,无效模式
一、课件的滥用
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课件也成为了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如果我们加以适当地运用,会促进学生上课注意力的集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果。然而,在新课程教学中实践中,许多教师认为教改的新应该通过使用课件体现出新来:用课件播放一开始的课题,到重要知识点和其他重要信息,在课件中显示作业、训练题,甚至训练、推演的结果等等。还有的在课件中大量使用用艳丽的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而师生互动退居次要地位。这样造成了在一堂课中,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课件的演示上,对文本的研读淡化了,教学要求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冲淡了,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被一些生硬的课件压抑了,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了。
二、缺乏主导
很多新一部分老师的教学好像没有成熟的教学设计,课程目标不清楚,课堂教学层次不清晰,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和对话、讨论缺乏明确的话题,课堂时间没有明确划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也没有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全由学生的兴趣牵引。最后,又没有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总体归纳和评价,就在下课的铃声响后匆匆结束。一堂课到底完成了怎样的教学目标不清楚,学生到底有哪些收获不清楚,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不知道。有些教师认为,这样做才是新课改的原生状态。不错,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的开放性,重视课堂教学的原生状态的构建,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地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但是,教师的点拨、疏导、总体构思和总体控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教学就会变成放任自流。
三、无意义的表演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所以教学方法相应的也多。生活中的一些娱乐方式比如唱歌、表演话剧(戏剧、小品)、配乐朗诵、法庭辩论形式都可以应用在教学中。如果得以合适的使用,能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并能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审美与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人生知识和经验储备。而大量教学现实中,很多教师设计活动却是为装潢门面。或为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或为以新奇的形式取悦现场听课的教师等,活动已经脱离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游离成分”。尽管师生、生生之间都积极参与活动,表面“闹”得热火朝天,课堂气氛炽热,最终也是一出没有任何意义的“闹剧”,因为它偏离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学生从中没有任何收获,造成课堂效果无效。
四、无实效的分组讨论
新课程的一个要求就是要突出学生,所以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都有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讨论的意见要点),于是几个小组热热闹闹了一阵子后(但事实发言的往往是少数人),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表达意见;最后是教师统一大家的认识。而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而许多老师的教学实践却违背了这一精神:分组讨论做的结果,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扼杀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独立意识。可见,从一定意义说,不适宜的分组讨论已经成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流弊”。
五、不能灵活驾驭预案
新课改提倡的是教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价值,科学地设计课程目标,艺术地准备教学预案。从发于预案,又不死守预案,依据预案,又能灵活地运用预案。而一部分教师的教学上课从不考虑当时学生的实际需要,完全依据自己准备好的预案进行教学,甚至只是把预案念出来就可以了。对学生提出的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置之不理,或胡乱敷衍一番,对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有创意的认识视而不见,使学生完全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不能有任何逾越。这样的课堂教学突不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的平等也不复存在,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动态过程消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样性和独特性难以再现,学生富有创意的思维无法“闪现”,学生只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自我的跟从者。
六、满堂发问
新课程的课堂中,还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满堂问,许多老师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表面上看热热闹闹,老师问学生答。好像突出了学生。但事实上学生早已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瞪瞪、晕头转向了。答了后边忘了前边,没有主次,突不出重点。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我们并不反对教师提问,主要是问题是否“问”的适宜,问的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是否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一定要把握问的度。
七、滥用赏识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赏识教育确实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独立思考并形成个性化结论。然而,有些教师却滥用赏识教育,只要学生做对了,突口而出的就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将来就是中国的托尔斯泰”、“这个学生将来的成就要超过牛顿”,等等。不错,新课程提倡学生追求思维的创新,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和发现,然而,一些老师却曲解了这一理念,认为只要是学生独到的见解,即使是完全错误的结论,也完全持肯定的态度,并且大加赞誉。这样做,一方面显得老师的“赞誉”用得太滥,也很虚伪,很容易被学生识破,不能对学生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容易给学生以误导,使其难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难以发现自己思路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最终会严重影响其学业的发展。
八、教师满堂游动
在新课程下,教师都能主动走下讲台,在来回游动状态中开展课堂教学,不像以前死守讲台,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却过分突出游动教学:一堂课中,教师几乎不登讲台,而在台下不停地来回穿插游动,前后左右方向莫辨,其中还伴随着大量的动作和表情,使学生的眼球不得不随着老师,精力很难集中。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讲台,但是,讲台是学生学习最容易关注、最易于聚集精力的地方,关键问题、难点问题,教师最好还是站在讲台讲效果更理想。台下“游动”也是必要的,游动能真正组织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高质量地开展教学活动。但一定要适当。
九、课堂效益低
怎样在一节课中把自己想传授的转化为学生的?怎样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最高价值?在这点上,很多教师也已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大量教学现实表明,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确实非常突出:本来设计好的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只能完成1/2或2/3;分析每一个教学时间单位,存在教学强度不够,教师组织的一些教学活动,有些是无效劳动,几乎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对某些知识点的讲解、引导,分配时间过多,耗费师生精力过大,整个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和信息传递量较少等现象。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活得最佳的效果。
【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中的无效模式】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毕业论文03-31
教育实践中反思教学10-12
教学实践中抓落实教学反思10-13
导致教学低效无效的原因论文05-28
博客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2-05
浅谈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模式论文07-10
探究教学低效无效的致命原因论文08-12
对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的反思07-10
从实践中反思蒙氏教学10-29
教学实践中反思成长感悟随笔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