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青青子衿

采用朗读品味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第一步,感情朗读全文。可先由教师范读部分段落,而后请学生朗读。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录音广播范读。(还可指导学生课外借助录音机练习朗读,朗诵)

而后,让学生自读,深入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同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一个古怪的念头”缘何跳出来?熟读第二段后再反复思考和体味。

                                第二课时

通过讨论,说说“古怪念头”跳出来的原因。重点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的突出特点,领会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结构,分清文章 的段落层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味很浓的游记。文中作者用了不少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请从文中找出若干句来并加以体会。

最后,可请部分同学朗读课文的第八至末尾几段,以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和主旨。当堂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课文说明:

一     课文内容

1980年,当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他想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有如三峡般艰险,时代需要无数敢于开天辟地、开拓前进的“第一个”。他的想象力很丰富。面对三峡奇景,他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思想在广袤的时空中飞翔,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第一个”。

正是有“第一个”排除万难,开拓道路,历史才“昂然向前”。“第一个”,就是历史的首创者。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长征中发扬首创精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会追根溯源,遥想当年。这是很自然的联想。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怎么过三峡的。想象力如此丰富奇幻,思路如此活泼开阔。这与作者具有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他的想像能依据历史知识推导,有根有据地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会在什么时候,用什么船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        理清总体思路

本文将自己的意识如何流动,思路为什么这样由此及彼地展开都和盘托出,所以总体思路不难理清。只要找出下列说明思路展开的句子,就可以理清总体思路了。

--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再想下去。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睨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思路扣住“过万重漫想”,以三峡的起点--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的奇险,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想象他当年遇到的各种困难,追溯上去,进而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第一个”,再由眼前的葛洲坝工地想到新长征需要无数“第一个”,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船过三峡为思路的终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

三        理清局部思路举隅

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作者说:“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思路由“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到“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再想到舆论的阻力,再想象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

交通工具是物质条件,舆论则是精神方面的,这两方面都是客观条件;“想些什么”指主观。为什么思路从“什么时候”说起的?因为这是一个前提。什么时候,决定什么物质条件。物质与精神二者,又是物质决定精神,因为用的是原始的独木船才会出现舆论的阻力。

而存在决定意识,正是独木船、劝阻,才使他的精神显得至刚至勇。可见,这部分的思路从条件到结果,是根据逻辑联系展开的。

[过万重山漫想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早教中心亲子课程教案

2.《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3.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4.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5.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6.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7.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8.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9.小数除以整数教案教学设计

10.我喜欢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