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 2003-02-13 叶敬之
单士兵老师在1月1日《新观察》上撰文,针对江苏省即将接受申请教师资格报名一事发表评论,认为教师大门应当且慢向社会敞开。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
单老师说:“教师必须要具有渊博的文化专业知识和崇高的道德素养。也正是如此,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师都是要在师范院校接受较为系统的专业学习的。”这话没有错。但是在这里说,言外之意显然是社会上的人不“具有渊博的文化专业知识和崇高的道德素养”,所以不能做教师。这话未免有点偏激。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每年考入师范院校的考生,无论从学习成绩还是思想品德来讲,不一定都是当年最优秀的;大学三四年,其他学校未必一定把一个学生教坏,师范院校也未必一定把一个学生教好。师范毕业生所具有的文化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其他学校的毕业生未必没有。
我们现有的教师队伍,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达标学历分别是中专、大专、本科,而江苏省这次面向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条件是比较高的,要求申请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他们的文化专业知识,应当不比在职教师差。况且,不是所有申请者都能得到认定的,有关部门对申请人员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只有那些文化专业知识渊博、道德素养高的人才能获得认定。相比而言,我们现有的教师,师范院校一毕业,就顺顺当当进入学校任教,没有经过严格的考核,一些人的文化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反倒可疑。近年报纸上经常披露一些教师的劣迹,不正是说明了这一点么?
单老师认为:“只要去考个证,你就能手拿教鞭,走上讲台,去面对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孩子们。”这只是想当然。《教师资格条例》明确规定,公民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应当进行面试和试讲,考察其教育教学能力”,此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这说明考个证件不容易。考了证件只是具备了资格,有没有人用你当教师,还是另一回事。“能当教师”与“必定当教师”不是一个概念。
长期以来,我们大多从师范院校吸收老师。这样做固然有好处,但也容易造成弊端。学校相对封闭,一个人从校门到校门,从未经过社会的历练,知识虽然渊博,见识也会受到局限。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知识老化加快,教师最容易成为井底之蛙。2001年,《中国教育报》做过一个教师阅读情况调查,“你读哪些书”一项的结果表明,教师中的大多数选择“教参”,而特级教师中选“教参”的竟达到84%。很多学生对当代信息的了解,已经远远超过了老师,而我们教师除了教参,别的书不读或者很少读,这是我们做教师的悲哀。我们教师的特长在受过专业训练,但束缚也在受过专业训练,它导致许多教师思想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过时,管理方式落后,却还不思变革。没有读过师范的人做教师,虽然不一定懂得上课的起承转合,但也没有种种框框来网住手脚。如果说我们教师队伍像一潭秋水,那么,让那些考了资格证的教师充实进来,像一粒石子一样把这潭秋水激活,又有什么不好呢?
未读过师范而当教师,并不是从现在始。一本《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收13位特级教师,其中竟有6位不是师范毕业!中国有多少没念过师范的语文教师?恐怕不多,而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竟有如此之多,说明了什么?如果教师队伍对社会人员关闭大门,对教育界来说该是多大的损失!
[敞开教师大门势在必行]相关文章:
1.势在必行的近义词
2.敞开反义词是什么
9.轻叩诗歌的大门手抄报图片
10.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