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精神支撑起校园的天空(教师中心稿)

发布时间:2016-1-1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江阴市长山中学   余家宇

享受着身边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的舒适,我不禁想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那就是三种文明的交汇与转换。当今的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已基本完成,第三种文明即信息文明正在崛起。如何很好地继承工业文明,又能在信息文明的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取决于我们培养的人才。今天的校园即是明天希望的苑囿。我们的办学理念是:让人文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支柱,让人文精神成为师生的生命动力。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针对科技、经济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从基础走向霸权的偏向,人文精神又一次成为学术研究和社会文明的合理性关注的对象。在中国,学术理性和实践理性对人文精神所倾注的巨大热忱,不仅与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深刻变革相联系,更代表了对人、人性的新反思。这种趋向辐射到教育领域,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人文素质”的概念历史和逻辑地被演绎,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前沿和重大难题。

究竟什么是人文精神?根据学习与实践,我比较赞同这种观点,那就是:人文精神是人的精神,是人所具有、人所表现、人所追求、人所培育的精神。人文精神尊重“人”,表现“人”,造就“人”,追求真正意义上的“人”。它以文化为底蕴,以价值为指向,是人的生命的独特品质。多年来,我们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建构校园文化,营造学校独特教风与学风,培育师生人文素养的。

以人文精神为支柱建构校园文化,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归宿。

一个人需要有一点精神才是健全的人;同样,一个学校也需要一种精神来统一师生的思想,这样的学校才可能是充满活力的学校。学校是培养“人”(学生)的地方,是塑造灵魂的殿堂。如果没有一种鲜明的文化氛围给“人”(师生)以感染、以熏陶,那么这所学校里教师的教学只能是完成任务式的传授知识,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学习也只能是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谈不上素质的培养。实践中我们着重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校园文化的。

(一) 以鲜明的主题环境熏陶人。环境育人的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但是我认为,并非校园里的一切环境只要与育人联系起来都能起到育人的作用,或者发挥出其应有的效能。环境不一定要豪华奢侈、金碧辉煌,但要有一定的文化意蕴。环境文化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需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与学校人文精神相统一的主题。几年来我校把“爱国、求真、踏实、创新”作为校风主题,在大到校舍布局、风格,小到字画、标牌,都尽可能围绕这一主题,凸现这一主题。让师生走进校园就能鲜明地感受到学校的精神,主动地认同自己所置身其间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比如外观新颖的科学楼,配以如茵的草坪,再以意蕴丰富的主题雕塑点缀其间。走入这个环境,使用着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同学们会自然而然地感受一种无声的教化,即教人求知、教人创新。再如我校的绿化区,本来也可谓绿树成荫、四季飘香。但是过于纷繁,更主要的是缺乏主题,起不到育人的作用。我们就斥巨资加以改造,让每一个区域表现一个小主题,几个小主题又共同支撑起校园文化大主题,形成人化的自然,体现着校园人文精神。改造后,师生们对校园环境感到耳目一新,既感受到了人在这种环境下所爱到的尊重,又感受到环境对人的美的熏陶。其教育功能的提升自不必说。   

(二) 以明确的舆论导向引导人。长期以来,我们的校园舆论较为单一地表现为政教宣传,功能上主要表现为完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德育任务。内容上基本上是照传照达,手段也相对刻板。这种德育宣传的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难怪一位德育专家感叹时下的德育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我想,他这里所说的不着天、不着地从根本上说就是忽视了德育宣传的主体--人的地位。舆论导向本身要通过人的思想认同发生作用,如果某种宣传内容和切入点背离了人的思想实际,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儒家对读书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认为,这种理念在今天仍然有着不朽的价值。因为它符合社会中个体人的价值实现规律:不“修身”何以“齐家”?“齐家”尚不能够,焉能“治国、平天下”?所以古代的读书人为了“修身”才有头悬梁,锥刺骨,才有襄萤映雪,凿壁偷光。即使将来不能“治国平天下”,它也会成为读书人一生的崇高追求。这难道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文精神?故此,本人以为我们今天的校园舆论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 以人为本,关心人,鼓舞人,引导人脚踏实地,不懈追求。用舆论导向引导教师关注个人命运,在事业的成功中实现自身价值;引导学生多学知识,学好本领,丰富自己的生命意义,将来实现个人理想,报效祖国。这种舆论导向在实践中易于为师生所认同,进而产生行动上的同步。当教师和学生都觉得学校的要求与自身的利益一致时,学校的各项教育和管理工作就轻松自如得多了。

(三) 以温情的管理、服务感化人。学校教育是社会化大生产中较为特殊的再生产方式。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都是有别于其他社会工种的劳动,这决定了对教师和学生管理的特异性。人们常说,教师的职业是良心事业,今天勿宁说是一种情感事业。对老师的管理,若采用企业流水线式的管理模式,充其量管住了老师工作的外在形式,但对老师工作的质量则可能是隔靴搔痒。与其将精力消耗在空洞的形式上,不如多去关心一下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多为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多为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服务。用校长的真情实意感化教师,用校长的人格魅力打动教师。我比较欣赏这样几句话:校长看门房的,不如看课堂;校长看课堂的,不如看胸膛。是呀,走进教师的情感世界,以心换心,老师能不为之动容吗?这样的例子我想是举不胜举的。问题是能否将它纳入日常的管理体系,定格为一种“软管理”模式。同样,对待学生,包括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更应该多倾注一份真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在蜜罐中长大的一代,他们已惯于呵护与关爱,对待冷漠的所谓“严格”的管理与说教,他们不产生逆反心理倒是怪事。我们所提倡的人文精神在这里就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因为他们首先是“人”。

(四) 以灵活的机制激励人。在学校的运作中,教师和学生都有

成功的欲望,这是他们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一种体现。作为学校,为师生提供成功的条件与机遇,是对他们生命意义的肯定,也是对他们的最大的尊重。我们想借助近几年人事制度改革的东风,通过改革用人机制,给教师造成一种“人员能进能出,职位可上可下,职称能高能低,收入可多可少”的灵活而又富于挑战性的工作环境。让教师在竞争中求发展,在竞争中品尝成功。通过改革评价标准与评价手段,为学生营造成一种人人是人才,个个能成功的氛围。以这种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机会,满足他们渴望成功的要求,从而激励他们对更多成功的追求。这才是人文教育的本意所在。

一、 人文精神为标准营造教风与学风。在以人文精神为支柱

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教师已能主动地将学校的教育思想内化为个人的教学思想。这时,营造什么样的教风是素质教育能否推行的关键。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本人认为,“爱生、乐教、务实、创新”的教风更加符合时代特征,也更能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商品经济的发达往往带来道德的滑坡和人性的冷漠,这已是无需回避的社会问题。现在有一部分教师把教书育人仅仅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缺乏必要的爱心。所以,推行爱生教育并非是老调重弹,而是非常现实和必要的。从另一方面说,爱生教育也是教师事业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本校一位年青教师,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均较高,但是教学工作总是不能得心应手。我就给她讲了著名教师任小艾爱生教育成功的例子。一年后,这位老师小有成就,她感慨道:“是的,我努力地爱学生,才发现学生都是那么可爱。他们也开始爱我。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快。”

爱学生是一种人文情怀。爱学生就会把教书育人看作幸福事业,才会“乐教”,乐教,就会为学生谋,踏实工作以赢得学生的尊敬,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学风是检验学校素质教育成败与否的最终尺度。一所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学校应该营造什么样的学风?我想,是否符合人文精神不失为最好的标准。正如前文所述,人文精神尊重“人”,表现“人”,造就“人”,追求真正意义上的“人”。优良的学风就应该引导学生广泛地积累知识,多方面锻炼能力,不断完善个性人格,将自己造就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我校多年来竭力推行“乐学、博习、精思、躬行”的学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乐学”是引导学生关注个人的生命意义,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博习”引导学生顺应时代潮流,广泛地汲取知识,培养能力。“学而不思则罔”,通过“精思”才能,融会贯通,才能有所发现,也才能有所创新。通过“躬行”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才不至于成为死读书的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二、 人文精神为终极目标培育师生人文素养 。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大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教养的人。”这里的“教养”一方面指知识素养,另一方面就是指人文素养。两者孰轻孰重?早在二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这一至今人们尚未真正解决的问题:人应当如何生活?这是人与动物生存方式的分界点,也是关系到一个民族能在世界文明中走多远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人面对两个世界:世俗世界和意义世界。科学精神、经济理性、知识能力等建构世俗世界,而人文精神建构意义世界。教育,就是将两个世界相沟通、相匹配。这样,人,才拥有生命的完整意义。我们的教育中,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养;学生的素养,则影响着民族的未来。

  人文精神的造就,是人文情怀、人文智慧和人文境界三者的统一并依次提升的过程。当学生认识到松、竹、梅、兰既不能果腹,又不能用作栋梁,但却是“四君子”时,那他就具有了人文情怀;当他理解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时,那也是人文情怀。当学生攀上高山险峰,喊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人文智慧;当他畅游江河,得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启迪时,这也是人文智慧。当学生于艰难奋进中能不骄不馁,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来劝慰自己时,他就达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崇尚的人生境界;当他面对纷繁芜杂的世俗世界,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时,他就达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所崇尚的人文境界。

   一位哲人说:“如果没有德性,知识越多,造成的罪恶就越大。”今天的学校,呼唤人文精神;今天的师生应当提高人文素质;今天的教育,迫切需要弘扬人文精神。让人文精神永驻校园,让人文精神支撑起校园的天空。

                                        

参考资料:樊浩《文化撞击与文化战略》、《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

[让人文精神支撑起校园的天空(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1.撑起梦想的天空诗歌

2.感动校园教师演讲稿

3.中学教师节的校园广播稿

4.2017教师节校园特别广播稿

5.2017教师节校园广播稿

6.2017年教师节校园广播稿

7.教师节的校园广播稿

8.教师节感恩校园广播稿

9.教师节校园广播稿

10.关于教师节的校园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