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8-20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胡学文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 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 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研读语句,把握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重温《逍遥游》,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引入新课。

二.复习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三.预习课文: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

A福祉(zhi)  甫定(fu)    黄馘(guo)  清风夜唳(li)

B濮水(pu)  澄澈(che)  聚讼(song)  芸芸众生(yun)

C曳尾(ye)  犀利(xi)  悚然(song)  饥肠辘辘(lu)

D累赘(zhui)  朝暾(tun)  妩媚(fu)  清波粼粼(lin)

2. 解释并用下列词语造句:

目不暇接  似曾相识  芸芸众生  超凡绝俗  幻化无方  意出尘外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3. 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态度?

提示: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的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既有景仰之心,爱戴之情,又有谨慎的否定,他的精神只是一种哲学的境界,是“破罐子破摔”的结果。

四.阅读课文,学生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

五.内容要点概括: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

第二课时

一. 阅读首段:

1、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二. 译读“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然后阅读课文2~7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译读文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1、解释加点的字:

先:       笥:       宁:        涂:

2、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并稍做评价。

3、完成课后练习二。

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提示: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格的高洁。

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清洁的精神”,其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4、“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其中“月亮”比喻什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提示:“月亮”参照前一句“心灵月亮”四字,可见是指心灵,作者拿皎洁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

逐句评述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提示:思维更开阔,理解更深刻,说理更透彻。

三. 阅读后几段:

1、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

提示:“是非不管”就体现在下文的“无”中;“终不下手”是指不谋官职,不付诸行动。表现在庄子拒绝权势的媒聘中。

2、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提示: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的;“更有鸽子般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

四. 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提示: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的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

五. 你同意本文中作者对庄子的解读观点吗?试说明理由。

本话题不设答案,重在启发学生从庄子的处境和历史背景中寻找解释。

六. 课外练习:读下面一段文字后,写一篇300字的短论。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以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嚣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月:“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计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七. 教学后记:

一、课文悟读

 我对庄子缺乏研究,只知他和盂轲同时代且声望不相上下,二人所著在先秦时期均属显学。庄子地位发生变化,大概是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的主张实行以后。光阴似水,一泻两千多年,庄子走红运、被尊崇(“被利用”?)的日子当然有,但在个人印象中,背黑锅、受批判的时候似乎更多,尤其是近代国门大开之后,革命的先进的外来学术思想更新着国人观念,一顶又一顶的“帽子”争先恐后地飞过来扣到这位“槁项黄馘”的哲人头上,什么虚无主义、遁世主义、悲观主义、不可知主义、神秘主义、极端自由主义,什么开历史倒车、否定真理的客观标准、宣扬宿命论等等。其中虽有学者战战兢兢、颠来倒去指出庄子哲学中某一点某一面“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但“消极因素”既已汇成“大海”,说“大海”里有“针”,其本意显然不是为了让人去“捞”。诚然,对于庄子的文笔,都持“肯定”的观点,没有哪位“大批判专家”站出来说三道四,但内容错误、思想反动的作品,越是艺术性高就越有毒害作用,就越要反对,谁又敢“饮鸠止渴”,放胆去读那些“反映没落奴隶主贵族意识的光怪陆离的散文”呢?中学生也读《庄子》,不过那是“洁本”--《庖丁解牛》《望洋兴叹》等,而且要先“打预防针”,将作者的消极面和危害性讲明讲够,千万不能让幼稚的青少年因喜爱作品简洁、生动的语言而对作者产生“盲目崇拜”。想到这些,我不禁自问:为什么把庄子弄成这样?如此对待庄子,是庄子的不幸,还是我们自己的不幸?……

 当然,今天的情况不同了,许多不愉快的东西,有的已成过去,有的即将消逝,庄子和庄子哲学的本来面目正在世人面前清晰地显现。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史研究专家的辛劳业绩不容低估,但真正为庄子和庄子哲学提供确凿证据、使世人幡然省悟的则是现实的发展、历史的运行。发端于20世纪初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高度的物质享受,也给人们造成心灵的空虚,使人在精神上陷入难以摆脱的烦恼与困扰。于是,以领导科技新潮流自居的西方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东方哲学,解读《庄子》成了他们的热门功课。在我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弊端同样让有识之士忧心如焚。我们深知,庄子不是神,庄子哲学并非灵丹妙药,但庄子精神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开始反省生命何以如此陷溺,理想的人生之路到底该怎么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坚信:只要我们正视现实的教训,不忘对历史所作的承诺,真心实意地想从庄子思想宝库里觅取为我所用的精神资源,而不是把今天的重读庄子当作“与世界接轨”的一种表示,我们就会摆脱目前的窘境,就会沐浴着新世纪的和风丽日,逐渐使自己的生命清新澄澈,把我们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起来。

二、亮点探究

  1.课后练习三指出“本文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而课题则是《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似乎“文不对题”。这是作者的一时疏失,还是有意留出空白,让读者运用心智进行必要的填充?

探究学习:说是“解读”,的确不假。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对庄子著作中彻底的反世俗倾向及其“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做了简明的概括,对庄子鄙弃权势利禄、追求个性自由、坚持生命理想的精神,更是浓墨重彩地进行热烈歌颂。不仅如此,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生动地写出读庄的特殊感受,用实话实情赞美这位哲学大师的卓越天才和永恒魅力。因文而思题,作者写作本文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深有感触。文中没有片言只字言及现实生活,但现实生活中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现象无疑是感触点。庄子的“无我”之境,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谈话、行文不自以为是,不高人一等。本文避开“扣题行文”“正面说教”的模式,只以警示性标题启发读者发挥联想、想像而自悟自择:应该怎样关注当今人文精神失落的严重问题?应该怎样从庄子等哲学大师的思想宝库里觅得精神资源,来将我们遭到破坏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读者面对课文不仅用眼,还要用心;不仅从字面上学习,还要到生活中摄取;不仅是吸收,还要有创造,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得到了全面调动。这不是“歪打正着”,也不是刻意做秀,而是由于作者以庄论庄,深得庄学真谛。

 2.作者引述庄子拒聘的故事,从中穿插进不少内容。这里化简为繁,是行文不当,还是繁得其宜?

 探究学习:经验告诉我们,文字繁简是不是得当,不能脱离题旨和情境来说话。庄子拒绝楚威王“许以为相”的礼聘,故事记载在《秋水》篇中(《史记庄子本传》里也提到),反映了庄子对权势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这个故事在课文里是惟一一则可感可触的典型材料,既要印证上文的读庄感受所言不妄,又要为下文展开庄子及其著作的概述铺垫基石,但原文仅97字,依照原样引述,意象无疑显得单薄,无法做到结构严谨,从而收到预期的表达效果。我们佩服作者的高明。他对这个故事的处理,既不拘泥于原文,又绝对地忠实于原文,他穿插进多于原文数倍的材料,都属合情合理的联想、想像,不仅能与故事情节或衬托或对比或宕延或切人和谐组合,而且由于大背景和小环境的敷设,主人公庄子的形象因而更加厚实凝重、生动传神,那积淀着民族传统、渗透着文化观念和社会心态的一个个画面层现叠印,如同在读者面前播放了一集电视剧。可以说,不作如此处理,庄子的精神品质的难以企及,他的个性、他的哲学的“外曲内直”“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就无从突出表现出来。

 3.庄子用“乌龟的选择”设喻,向楚大夫表示“吾将曳尾于涂中”,课文作者称赞这是“清洁的精神”。对此有人说,这里反映了庄子的精神和他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不是有点“圆滑主义”?到底该怎样理解?

 探究学习:作为一代思想大师,庄子的性格的确鲜明奇特:一方面,他清高孤傲,生平穷困却拒绝人仕,甚至不肯做清客吃口现成饭,坚决不与权势者合作,在精神世界里保持着自由独立的准则,固守本心本性而不稍微移易;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凡事不要认真,一切都无所谓,行动上不仅与世无争,而且顺世随俗,不固守一端,以便与世俗和谐相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反差”,即“内不化”而“外化”。必须指出:“反差”绝对不是“二重人格”,“外化”是与污秽、荒唐、罪恶的现实世界“周旋”,目的是实现心灵的坚守,保证“内不化”。如果说庄子以“乌龟的选择”为喻,婉转诱导奉命前来的两位大夫理解自己的心迹,更没有仿许由“洗耳”使对方太过难堪由此激化矛盾,算是“外化”的习惯表现。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取悦、得利,而是要推掉那个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维护自己那片晶莹宁静的心灵的天空,从而保全生命的自由、独立和孤傲。说“圆滑主义”显然是浮光掠影,没有从本质上看问题。在这里,庄子以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内力拒绝了常人无法摆脱的巨大诱惑,否定的不仅是世俗的利欲观念,还有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意识”,让生命达到了清新明澈的“无我”的境界。惟其如此,作者称赞庄子拒聘是“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

  4.课文第7自然段,在对庄子拒聘这一具体事例进行议论之后,接下来的几个句子里反复出现了“树”“月亮”似不相关的词,对此’该如何解读?

 探究学习:庄子是得到世界公认的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大师之一。庄子哲学不是简单的处世哲学,而是包含着理想追求的生命哲学,重在解脱世人的精神枷锁。课文第7自然段正是这样抓住庄学精华对庄子进行赞颂。第一层是议论“拒聘”,点明庄子排除诱惑的精神力量所在,肯定其“反潮流”行为的难能可贵。第二层针对庄子由洁身自好到坚持生命的清新澄澈,由主张“无我”“天人合一”到从私利汹涌的喧嚣回到自然生命的简朴,肯定庄子的哲学及其实践,在突破人生误区、建设民族文化过程中的振聋发聩、促人猛省的不朽价值。看得出第二层是第一层内容的拓展和升华,也是全篇之“眼”。在这里,作者综合运用比喻、移就、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赋予“树”和“月亮”以象征性意象,把我们引入童话诗般的境界,让我们借助联想、想像,超越时空,走近了这位千古奇才、精神巨子。

  5.揣摩下列句子,回答句后问题。

  (1)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

 “拨弄”“吓”都表示读庄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换?为什么?

 (2)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都是用的现成词语,取义有变化的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什么变化?

 (3)“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集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这一句里有两个明引,是一个不能少,还是可以去其一或同时去掉?

 (4)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探究学习:陈望道先生说得好:“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1)不能互换。二者所属句群不同,各有所用:前者着眼于整部《庄子》,意在突出其征服读者的力量;后者着眼于部分章节,意在突出其某些观点的奇异超绝。(2)“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是写境界幽深、色彩明丽的乡村风光,这里用来表示读者心目中的庄子的仪态: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3)一个不能少。前者类比,后者反衬,鲜明地表达了对庄子的罕见天才和伟大人格的祟仰之情。(4)不能变动。这种心理变化反映了读庄的规律,是作者的心声,也是对读者的启示。

 三、选题设计

 1.有人说,提起庄子就会想到屈原,这不仅因为二人性格颇为相似,都愤世嫉俗,孤傲清高,同时还因为二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截然相反。试就后一层面对庄子和屈原进行比较研究,看看自己在这一活动中能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研究方法:

 (1)计划--锁定目标,确定要点及所涉材料的大致范围。

 (2)实施--按计划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将材料精选后分别归人各要点,以要点为单位制成卡片。

 (3)结果--整合卡片为《庄子与屈原人生道路比较研究报告》。

 参读书目:

 (])司马迁《屈原列传》。

 (2)屈原《离骚》。

 (3)庄子《逍遥游》《养生主》《应帝王》《肤箧》《至乐》。

 (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屈原》。

 (5)《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庄子<庄子>》。

 2.有人说,庄子主张安命顺时、与世无争,追求精神逍遥,实际上是一个不胜现实折磨的痛苦灵魂的自我解脱,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没什么两样。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将庄子精神同阿Q精神做一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资料,阅读作品及有关评析论文、论著,一一作札记。

(2)分解“阿Q精神”内涵,设定比较的“项”。

(3)逐项比较,由表及里,适当引申(指两种精神的社会影响和人生意义)。

参读书目:

(1)鲁迅《阿Q正传》《<阿Q正传>的成因》《俄译本<阿Q正传>序》《寄<戏>周刊编者信》。

(2)《鲁迅作品教学初探如何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3)《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庄子(庄子)》。

(4)刘笑敏《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5)庄子《逍遥游》《山木》等。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7月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2.庄子二则教案

3.《生病的时候》安全教案

4.早教中心亲子课程教案

5.《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6.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7.当我们害怕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什么随笔

8.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9.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10.背影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