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 2003-03-27 李洪元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
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很大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然而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据报载:去年的全国劳模、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因此,师爱是魂。
学高为师。教师对某一学科知识丰富、业务精通、治学严谨、注重创新,这也是师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激励、鞭策学生。
我从报纸上和电视里看到,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四千名研究生,从全校457名教授中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十大杰出教授”。荣获该校荣誉称号的陆谷子、苏步青教授等十人,个个都是在专业领域里造诣深厚,无一不是师德高尚和教风严谨的顶尖楷模。
教师还应该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尤其是板书设计和粉笔板书水准。俗话说“善教者善言”,就是这个道理。
身正为范。教师以德为本,身正为范。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影响力的大小,而教师的影响力主要由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和情感因素组成。身教重于言教,因为教师职业的示范性极其重要,所以要求自己必须时时、处处用模范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杜启荣荐自《新民晚报》2002.2.2)
严师出高徒补正
□ 赵有贵
严师出高徒补正
□ 赵有贵
说到教育,论及教师,人们似乎很信奉一句话,叫“严师出高徒”,而生活中确也不难举出例证。于是乎,有人便以“严”、“宽”为尺度,择师而教之;而有的教师也就以“严”为信条,以期多出“高徒”。这似乎是很顺理成章的,但引为至理,视作经典,我诚以为大可异议!
或许,在工匠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方式下它是成立的,而在现代教育中,它就不一定那么管用了。然而,“高徒”总是全社会所共同期望的。何以求之?借着“严师出高徒”的思路,让我们一起去追寻。
一曰德师出高徒。德为立身之本,为人之师,更应以德为先--有德与重德。所谓有德,就是教师自身要有高尚道德。汉儒董仲舒曾精辟指出:“善为师者,即美其道,又慎其行”。清初陆世仪也以为“凡学校之师,不论乡学、国学、大学,决当以德行学问为主。”有德,这是教师的职业所决定的。所谓重德,就是既当“经师”又当“人师”,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义利观。明末教育家张履祥曾说过,“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德益进则业益修”,这是极富见地的。
二曰智师出高徒。智师就是智慧之师,要求教师既能“教智”,又会“智教”。所谓“教智”,就是要教给学生做人准则、思考方法和知识体系,由于教师“已之才为人所尊,乃可诲人以进修之要”(袁采《袁氏世范》),“盖学生之学识,恒视教师以为进退”(孙中山),因而,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一桶水”,务求学识广博、精深,并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所谓“智教”就是要把握教学规律,讲究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技巧。诸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知行结合等等,都是需要教师熟知善用的。“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勤而功半”。
三曰仁师出高徒。“仁者爱人”,教师之仁,既要对学生严教,又要让学生自尊。“严教”就是对学生“教以规矩,度以绳墨”,严格而不苛求,放手而不放纵;让学生自尊,就是要尊重学生人格和主体地位不断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而近之”,亲其师,则更能信其道。只有当教师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时,才能谈得上教育效果。 (摘自《湖北教育》2002年第19期)
[教师以德为本 师德是什么?]相关文章:
1.为政以德原文翻译
2.教师师德年度总结
3.大学教师师德总结
4.高中教师师德总结
5.初中教师师德总结
7.小学教师德育的论文
8.初中教师的师德工作计划
9.高校教师师德总结
10.教师师德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