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发旺
教学目标
1.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用简要的语言进行概括,通过把握关键词句概括文章的层次结构。
2.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掌握比喻、通感、反问、衬托修辞格和复习层次划分要领。
3.了解翦伯赞及“访古散文”的特点,培养学生鉴赏访古散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体会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加强民族团结、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章内涵,概括语段的内容要点。
2.正确理解“胡服骑射”和“昭君出塞”的有关历史意义。
3.从对叙、议的分析中初步形成自己正确的历史观。
教具准备
《内蒙访古》示意图、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为分析课文必要的材料,然后研习课文第一部分,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对本部分的内容要点进行概括,并体味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放映有关内蒙古草原的幻灯片)
内蒙古是一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那浩渺无垠的大草原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气魄何等浑厚,这里的大青山在古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从历史的隧道里走来的是一个又一个强悍的民族:鲜卑人、突厥人、 回纥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这些相继走上历史舞台的民族,像鹰一样掠过,只留下一些古城遗址,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荣辱。毕竟,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让我们随着翦伯赞的笔触,去寻觅那废墟中的辉煌,去倾听那辉煌中的苍凉的故事,去感悟那古老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二、作者简介
翦伯赞(1898~1968),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湖南桃源县人,维吾尔族。1920年毕业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参加过北伐。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完成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等上百万字的著作。
解放后,他被任命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教授、北大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还担任过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职。1968年12月18日他因遭诬陷被迫害致死。1978年9月平反。
三、题解
《内蒙访古》最早发表于1961年12月13日的《人民日报》,后收于文物出版社出的《内蒙访古》集子中,1961年夏,作者和范文澜、吕振羽等应乌兰夫(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的邀请,访问了对史学家富有诱惑力的内蒙,历时2个月,行程15000余里。归来后,作者欣然挥笔写下了这篇别具风格的访古记。开头,以小序形式交代了撰文起因。正文以游踪为线索写访古见闻,共分六章。课文选了二、三两章,其余内容在《读本》节选。同学们应先整体阅读,从而取得一个完整印象。
四、阅读研习“一段最古的长城”(出示《内蒙访古》示意图)
1.讨论这段文字的思路;
明确:由乘火车起程进入“古之塞外”说起,依次介绍了如今的塞外景色,大青山南北两边自然环境的不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历史上的纷争,很自然地引出了赵长城,最终对修筑赵长城的领导者赵武灵王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高度评价。
2.作者通过这一短文,究竟要表现他的什么思想呢?
明确:在原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来概括:“敢于这样做的人(赵武灵王),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3.抽学生读①~②段,概括这两小段所写内容。
明确:写所见:广阔而肥沃的塞外田野。
4.抽学生读③~⑤段,并概括其内容。
明确:写所见:大青山两麓的自然环境。
5.集体朗读⑥~⑦段,概括作者的感受。
明确:写看法:历史上民族纷争的原因。
6.男生齐读⑧~⑨段,概括作者所见。
明确:写所见:处在争夺焦点上的赵长城遗址。
7.女生齐读⑨~段,概括作者的看法。
明确:写看法: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8.认真阅读文章第⑦段回答如下问题:
(1)给这段文字加一个恰当的标题。
明确:兵家必争之地。
(2)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
明确: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意义。
(3)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明确:可分两层。第一层:对匈奴的战略意义;第二层:对汉族的战略意义。
(4)体会这段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几节关于大青山描述的总括,又为下文写赵长城作了必要的铺垫。
9.体会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修长城是一种战备手段,目的是抵御外族入侵,是“防胡入侵”,维护和平环境;而“胡服骑射”则是“学胡自强”,突破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这恰恰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赵武灵王能正确处理民族间的关系。其中作者对其褒扬之情溢于言表。
10.用所谓“通过……说明……”的语言形式,更加简炼地概括本部分的要点。
明确:作者通过一段最古长城的游览,说明了自己对赵武灵王的肯定和称赞的观点。
五、布置作业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重点概括了各段的内容要点,概括中注意利用原文中的关键词,也可根据文章内容紧缩关键词,然后相连组合概括。另外,通过分析文章表达方式,也有利于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概括,试以本节中的一段议论为例,分析记叙是怎样为议论服务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继续深入分析“在大青山下”部分,作为概括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指明概括的方法及目的。
[教学步骤]一、抽查作业
前面访问大青山上一段最古的长城,领略了赵武灵王的英雄风采。今天,我们再来到大青山下,从古城堡遗址的废墟里寻觅古人的身影,启示今人的思考。
首先抽查上节作业完成情况,并明确:作者赞颂赵武灵王是个“大大的英雄”,赞扬他敢于同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开战,这之前有一段记叙,以秦始皇和赵武灵王修的两段长城为例,从工程规模、物质和技术条件以及民心向背等方面作比较,说明赵武灵王的英明,使作者后面的议论有了充分的事实依据。
二、研习新课,导读“在大青山下”一节
1.速读“在大青山下”一节,讨论这节的写作思路。
明确:这部分共14个自然段,主要写了汉代城堡和昭君墓。写汉代城堡,首先从古堡遗址写起,详细介绍了遗址的分布情况,接着引用史料,阐明建筑古堡的目的,最后用古堡所占的战略位置和遗址发掘情况加以印证。写昭君墓则主要从其意义、位置、数目等方面叙述并得出“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的看法。
2.作者究竟要表现他的什么思想呢?
明确:在原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
3.速度①~⑨自然段,讨论如下问题;
(1)分析第②段中叙、议之间的联系
明确:先总说“在阴山南北麓发现了许多古城遗址,至少有二十几处”,这是交待城堡遗址数目,然后叙述这些遗址得煮城年代、分布情况,并用“特别是”强调呼和浩特市北得蜈蚣坝和包头市北得大青山与乌拉山之间的缺口两处城堡之多,最后据此得结论:“大概这两个峪口是古代游牧民族,特别是汉代匈奴人进入中原的主要通路”“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
(2)速度③~④段,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第③段引述史书、介绍汉代在阴山以北筑城堡的情况。第④段考证了汉代光禄城的遗址,印证了第②段中关于汉朝在阴山北麓筑城设置第一道防线的推断。
(3)讨论第②~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它以充分的材料概述了汉代城堡的分布,从一个侧面向读者展示了这一地区民族关系紧张时期的斗争风云,这也是对第一部分中提到大青山南麓沃野“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的生动照应。第④段中谈到呼韩邪单于“款塞入朝”,元帝从阴山以北城堡撤军,又是为后文作者肯定和亲政策张本。
(4)第⑤~⑦段和②~④段记叙的角度有何不同?
明确:第②~④段从引用史书记载,从总的方面说明阴山南北汉代城堡的情况,作者并未实地寻访。
第⑤~⑦段,是作者亲自浏览了两处汉代城堡遗址情况。
(5)讨论第⑧~⑨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通过对呼和浩特市附近塔布土拉罕和包头市附近麻池乡的两个汉城遗址的实地考察,得出两个结论:其一,修筑这些古城是处于军事原因;其二,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是战场,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重要的文化交流驿站。战争时期文化交流驿站。战争时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也未遮断。这既总结了以上关于阴山一带汉代城堡的记叙,同时,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作为“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昭君墓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放录音:第⑩~段,讨论作者是如何分析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作者通过先对昭君墓的意义、位置、数量叙写,在最后一段针对错误认识进行反驳,首先提出在封建社会要建立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不同于今天。它主要靠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这种和解决定于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封建关系的改善,而和亲就是改善封建关系的一种方式。又提出和亲政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迫的,另一种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因而不应不分清红皂白加以反对。最后得出结论:在封建时代还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好得多。这段论述论点明确,论证严密,说理简明而透彻,并体现作者历史唯物主义得历史观。
5.讨论“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在大青山下”两部分内容是如何组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这两部分可谓“形联”“神系”浑然一体。所谓“形联”是指作者以访古游踪为线索,把各部分“有机”地串联起来。赵长城、汉城堡、昭君墓,位置从上到下,修建时间有先有后,作者依据时空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
所谓“神系”指的是本文紧紧围绕中心,使各部分密不可分。作者在寻访古迹的过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查和分析了民族关系的历史,认为历史上发生的众多的民族纷争,都是统治阶级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而各族人民踪来都有友好相处的愿望,友好往来从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因此,作者有一种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并以此贯穿全篇,统率前后两部分。所以无论写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还是写汉城堡,强调和平往来,或是写青冢,歌颂昭君精神,无不表现这一愿望,从而把全文联缀成一个有机整体。
6.用“通说……说明……”的句式,表述本节内容要点。
明确:通过游览大青山下,说明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
三、概述本文的主体思想
明确:文章以访古的游踪为线索,通过对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人物、历史条件以及残存古迹的记叙、描写和评论,肯定了抗击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行为,强调要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表达了作者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
四、小结
我们在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了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概括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无固定方法。在阅读中,操作上可借助课文有关词句概括要点也可借助标志语进行课文结构层次概括。但必须明确概括的目的:一是正确理解内容;二是准确表述文章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山北波状高原
地理环境:大青山南北自然条件迥异 山南一片沃野
历史遗址:赵长城(由来、位置、遗址)
历史人物:赵武灵王和秦始皇对比
历史事件:筑长城和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评 论:赵武灵王是一个大大的英雄
汉武帝时城堡
汉代城堡(历史、分布、目的)关系紧张 和平往来未遮断
建到阴山以北
昭君墓 (意义、位置、数目)关系缓和 汉元帝城堡后撤 和亲政策好
[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房子”及下文“代”“无穷”均为地名),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山名)之上。与肥义(人名)谋胡服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同‘举’)世以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谓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己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胡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视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人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俘虏)吾民,引水围郭徽社稷之神灵,则郭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欲,恶变服之事,而记忘郭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同“召”)骑射焉。
1.选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
例:先君丑之
A.且庸人尚羞之 B.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选出与例句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句 ( )
例: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
A.负其强,以空信求璧,秦城恐不可得 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尝城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下面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 )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己也。
A.现在,我发出了改穿胡服的命令,可是公叔不服从,我恐怕天下人议论我。
B.现在,我发出了改穿胡服的命令,可是公叔不穿胡服,我恐怕天下人指责你
C.现在,如果我发出改穿胡服的命令,而公叔不穿胡服,我恐怕天下人指责我。
D.现在,如果我发出改穿胡服的命令,而公叔不穿胡服,我恐怕天下人议论你。
4.“今王舍此而袭远人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句中通假字为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
5.“公子成听命”的原因是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 字)
6.联系《内蒙访古》,写出翦伯赞认为赵武灵王是“大大的英雄”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
答案:1.B 2.A 3.C
4.孰 仔细
5.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6.①筑长城;②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3.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6.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7.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10.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