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定伯捉鬼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8-1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设想 

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产生在科学知识贫乏、迷信思想盛行的古代,是不足为奇的。按其成因作一个粗略的划分,大约有两类:一类是先有民间传说,而后在流传过程中经许多口述者的加工改选,最后由作者写成,其中一部分成为美丽动人的故事,一部分被赋予怪诞的内容。另一类则纯属作者虚构或据别人的虚构写成,其内容不外乎借神道说教或有所寄托,其中不少有积极意义的作品。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 

这种情形,学生当然不会很清楚,不善于区分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更不懂得怎样透过它们的“怪诞外壳”看到那“合理的内核”。这就要求教师把分析内容的工作做得细致一些,要启发学生从故事的全过程来认识这篇课文的积极内容,而不要被某些细节(如鬼无重、渡河无声等)纠缠住。 

为达到这个目的,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还可以适当地补充一点教学内容。例如讲一则与这篇课文有关的故事。 

二、读好人物对话,培养学生语感。 

本文中的故事情节是通过人物对话(在带有寓言性质的作品,凡能说话的事物如狐、仙人、鬼等,也可视为“人物”)展开的,因此,读好对话,应是教学的重点。对话的语调一般比较容易辨析,按语调反复诵读,读到如出己口,就会成为学生语言储备的一个部分,这是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重要方法。从长远观点看问题,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法建议。 

本文是一篇古代笔记小说,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很浓;文章又是用当时的口语写的,也容易读懂,用不着逐字逐句讲解,个别难词难句可以略作解释,或让学生据上下文进行判断,然后在复述和诵读中进一步加以领会。 

本文可诵性不强,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读三四遍即可,可适当加进讨论内容;在水平一般的教学班仍当以诵读为主,读到顺畅为主。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大多熟悉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谁能简要地说说这个故事? 

(学生述故事,从略。) 

教师:这个故事就出白干宝的《搜神记》。 

问:《搜神记》是怎样的一部书? 

(学生据课文回答,从略。) 

二、补充介绍干宝《搜神记》和《宋定伯捉鬼》。 

《搜神记》保存了我国古代许多有价值的民间传说,如《白衣素女》《李寄杀蛇》《韩凭夫妇》《干将莫邪》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和自然斗争的状况。其中也有一些怪异情节,如韩凭夫妇死后精魂化为鸳鸯、干将莫邪之子头煮三日三夜而不烂等等,都是人民美好愿望的反映。 

(注:上述故事都可以用几句话介绍梗概,切忌讲得过细。) 

《宋定伯捉鬼》先见于《列异传》(该书题作《宋定伯》),个别词句有异,但内容完全相同,可见这个故事流传之久。 

三、学生默读课文并准备复述。 

要求:①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②准备说出故事梗概,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 

说明:说故事梗概跟创造性的复述不同,它不仅不要求生动地描述,而且可以省略某些不重要的内容,可以将某些内容合并叙述。就这篇课文来说,由于对话很多,将直接对话改为转述,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说梗概示例(第1段):宋定伯夜里走路碰上了鬼,也自称是鬼,要到宛市去,恰好鬼也要去那里,于是同行。 

(学生默读完毕,用1分钟时间做准备,然后依次复述其余两段。) 

四、诵读全课并正音释词。 

1.诵读第1段。 

正音释词: 

①年少(shào)时:问古语“少年”和今语“少年”有什么区别,引“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年少,即年轻。 

②古语“逢”,即今语“遇”,这是用不同的字表示同一概念。引“马上相逢无纸笔”。 

③诳(kuáng):欺骗。 

诵读练习:读3-4遍后进行检查。 

2.诵读第2段。 

正音释词: 

①递:这里用的是引申义,由“传送”这个基本意思引申出依次、交替、轮流的意思(让学生据上下文自己引申出来)。 

②何如:怎么样。征求对方意见时的惯用语。 

③卿:你、您。补充:有时也作爱称用;“卿卿我我”即表示相爱意。 

④惟:只。 

以下词、语、句的意思要求学生用现代语(用口语最好)表述。 

⑤大善:好得很。 

⑥将非鬼也:或许不是鬼吧。 

⑦如是再三:这样轮流背了两三次。 

⑧有何所畏忌:有什么害怕忌讳的。 

⑨漕 作声:(水)哗哗地响。 

⑩何以:为什么。 

诵读练习 

先带领学生划分本段层次,依次用“共递相担”“鬼忌人唾”“渡河”加以概括;然后练习背诵,先背“数里……如是再三”,后背“定伯复言……勿怪吾也”。 

3.诵读第3段。 

正音释词: 

①欲:比较本段和第一段中的“欲至宛市”,说说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前者是“想到宛市去”,后者是“将到宛市(时)”。) 

②著(zhuó):附着、接触。此字在文言文中常作动词用。列出上述二义后,让学生选择下面两句话中“著”的意思。 

便担鬼著(附着)肩上 

径至宛市中下著(接触)地 

③索:问此字在“索下”中跟“使人索扁鹊”中的,“索”意思是否相同。(要求-寻找) 

④咋(zé):大声喧呼。 

诵读练习和检查 

必要时教师应领读全文一遍,以加深印象。 

五、整理对话中的常用语。 

让学生按以下两类的条目找出例句填在括号里,并在常用语下加着重号, 

① 征求意见用语(可共递相担,何如?) 

② 表疑用语(卿太重,将非鬼也?) 

① 问名:(汝复谁?) 

② 问行:(欲至何所?) 

③ 问事:(不知有何所畏忌。) 

④ 问因:(何以有声?) 

整理完毕,可让学生再读课文一遍,要求读出语气。 

六、教师询问学生读过此文后有什么想法。(“鬼”就是坏人,坏人是可以制服的,要胆大心细;也可联系社会现实说说破除迷信的必要性。) 

七、口述姜三莽的故事。 

练习要求翻译,笔者认为翻译的必要性不大,此文比较接近口语,能复述大意即可。 

附译文如下,供教师参考: 

河北景城县有个姜三莽,胆子大而行事鲁莽。有一天,听人说起宋定伯卖鬼得钱的故事,非常高兴地说:“我今天才知道鬼可以捉,如每晚捉一个鬼,吐口唾沫让它变成羊,早晨牵到屠市去卖,足够一天的酒肉开销了。”于是每天夜里都扛着棍子,拿着绳子,在坟堆中间悄悄地走来走去,像猎人侦候狐兔一样,却终于没有碰上;即便是一向传说有鬼出没的地方,他假装喝醉了酒躺在那里,想引诱鬼出来,也是毫无音影。一个夜里,他隔着树林看见几点“鬼火”,赶紧跑过去,没等他跑到,“鬼火”已如流星一般消失了,只好懊丧地回家。就这样找了一个多月,毫无所得,才停止寻找。(以上是故事大意) 

原来鬼欺侮人,常是利用人怕鬼,姜三莽确信鬼可以捉来,心里已经不把鬼当一回事了,他的气焰足可以使鬼害怕,所以鬼反而躲着他。(这是作者的评论)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宋定伯捉鬼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文言文《宋定伯捉鬼》赏析

2.宋定伯捉鬼阅读短文答案

3.《宋定伯捉鬼》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4.宋定伯捉鬼文言文翻译

5.《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

6.《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7.浙教版伯牙绝弦教案

8.伯牙绝弦顶尖教案

9.伯牙绝弦教案范文

10.伯牙绝弦的经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