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6474
郭成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所选《简笔与繁笔》讲到简笔运用之妙,例举说:
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
我在读课文时,想分析一下“破落”二字何以能“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结果,遇到了困难。于是,查找《水浒传》原文,却吃了一大惊:原文此处不是“破落”,而是“败落”!
我有点傻了!我知道教材上有很多错别字现象。可是我不敢相信中学教材上竟会出现这种“关键点”上的错误!我还清楚地记得,原先全国通行的必修本上也有这篇课文,就去查找旧教材。找到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中学课本《语文(必修)》第二册第157面,此处内容也是“破落”!我吃惊于我是怎么地骗过了自己,然后又不懂装懂、振振有词地“骗”过了两届学生。我应该向我教过的学生们真诚地道歉!
再按教材下的注释查原始出处--1981年2月18日的《人民日报》,此处内容赫然也是“破落”!
我还是更愿意相信教材是对的。毕竟新老教材的使用时间合起来好几年了,出现这样的问题太让人吃惊。第一,这“破落”两字是这句话的核心,作者讲的话至少自己要能解释明白;第二,《人民日报》刊发此文编辑应该读通文章;第三,以对教育负责的态度,入选教材时更应慎重;第四,教材使用这么多年了,那么多的教师,上百万人次地,曾经振振有词、头头是道、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地为学生讲授,难道全是人云亦云,就没有一个人实证性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第五,多年来,至少也有上千万人次的学生读过这篇文章,难道就没有一个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独立地思考?
“破落”能接连“过五关”,真让人吃惊;因为每过一关它都命若游丝:只要有一个人问:喂,“破落”,你怎么“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的景象”的?它就完了;而守关者的责任本来就是问这一句话的。
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去查《水浒传》的其它版本,我真希望有一种版本上写着“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破落的山神庙。”可是,所有的版本都是“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包括金圣叹点评本,俱为“败落”!
看来是真的了!我只好去分析“败落”和“破落”的表现力,看那个更好。
这一比较,倒真不得不赞叹古人用字之妙。
结合语言环境,不管用“败落”还是用“破落”,都是形容山神庙的状况的,是个形容词。因为“落”字是共有的,所以,应该把“败”和“破”的比较做为重点。“败”的形容词意义是“腐朽、腐烂”,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败”、“败梗飞絮”的“败”、山神庙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土制的砖瓦和木材,尤其是木材,要产生“腐朽、腐烂”的效果,则必然经过自然界日晒,雨淋,风化,那就必然是长时间的。正因为这样,“败落的山神庙”本身就证明着它被荒弃很久了;有它立在那里,就能“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分析“破落”,我们不得不说它的表现力差远了。虽然“破落”也能表现山神庙的破残,可是,要知道,昨天做的衣服今天剪了,撕了,是破;昨天盖的房子,今天推了,砸了,也是破。虽然,“破落”也能用来形容因时间久而导致的“败落”,但是,因为“破”没有“腐朽、腐烂”的意思,就不如“败落”那么能强调出“时间久”这一关键原因。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不对周先慎先生的粗心大意感到意外;但是,在中学教材中使用了那么久,却没有人发现这一事实却让我感到悲哀。因为这一小事证明,我们这个教育系统的质疑能力退化了。而质疑能力退化的前奏是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独立思考能力缺失的前奏是缺失了认真的态度或者学习的兴趣。我想我们可以明白一些了,为什么我们叫喊“创新学习”很多年了,叫喊“研究学习”好多年了,叫喊“素质教育”好多年了,可是,除了“叫喊”得花样百出,以及叫喊出的“形式”花样百出之外,我们有什么收获!
我想说:这时节,我们需要认真。
我想喊:这时节,我们需要独立思考!
2002年11月1日
此文章经寄给作者周先慎先生,先生做了客气而肯定的答复。同时也指出的拙文的不足。深为周先生的气度所折服。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6474
[是破落还是败落(论坛帖)]相关文章:
2.论坛会议邀请函
3.论坛演讲稿范文
4.论坛嘉宾邀请函
5.用仍然还是造句
6.用是还是造句
7.大还是小教案
8.用仍然和还是造句
9.怎么用是还是造句
10.就业还是创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