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报 2003-10-30 王亚军
近几天,在书业中最扬眉吐气的当属和“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沾边儿的书。全国的各大书店不仅为此类书籍设置了销售专区,个别图书还出现了脱销的情况。但是,在这种表象的背后,我们也应正视一段时间以来科普类图书遭市场冷落的问题。
本土原创难见亮点
在书业中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书店是书业的风向标,若想了解什么书畅销,就去看看它所摆放的位置。
10月23日,记者来到在全国都小有名气的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正巧赶上大厅里正在为一本“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纪实新书进行上市发布。
尽管这天不是休息日,但是,在财经类、时尚类、文学类、文化教育书架前还是簇拥了不少购书者。与之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四层科普图书区显得格外的冷清。记者注意到,摆在该区最抢眼位置的图书是传奇式人物霍金所著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其次是《上帝与物理学》、《原子中的幽灵》等引进版科普读物,仅看看书名,便足以说明作者为吸引读者眼球费了不少心思。
记者还发现,在原创读物中,如《脑的故事》、《中外科学家的发明故事》、《万事由来小百科》、《经典科普故事》、《开心数学》等图书,光看书名便使你失去购买的欲望。据该销售区营业员介绍,在科普类图书中,属霍金的几本书销得好,再就是其它的几本引进版图书,本土读物比引进版销的差。
紧邻北京中关村的海淀图书城,因其处于高科技园区和大学集中的要地,不能不说占尽了科技和教育的地利。然而,高科技人才和天之骄子汇聚的人气儿,并没有给科普图书带来销售优势。在偌大的海淀图书城,记者好不容易在地下一层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摆放在4个书架上的科普书。令人费解的是,定位于低幼的《动物趣闻》、《大自然儿歌》、《蚂蚁与孔雀》等知识类的图书也掺在其中。
据记者观察,这里的科普图书还不如西单图书大厦多,而且,也找不出几本新近出版的科普图书。在记者停留的半小时中,居然没有遇到一个“有相同兴趣”的人。更令人遗憾的是,在图书城设置的图书畅销排行榜140余种的图书中,竟然没有一本原创科普读物。
西单图书大厦的统计,对于科普读物的市场情况做了最好的诠释。统计显示:西单图书大厦7月-9月的科普图书销量和去年持平,引起读者兴趣的依然是引进版的科普读物。
创新不足 失去读者
“创新不足是我国科普读物销售乏力的关键。”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孙宏伟如是说。
孙宏伟认为,本土科普读物存在着创作和表现形式老套、版式无新意等问题。一些长期从事科普读物创作的作者,沿袭半个世纪以来的写作套路,程式化的内容必然减少读者的吸引力。不少刚刚涉足科普读物创作的作者,也不肯在创新上下功夫。有的甚至在网上搜索十几篇文章,经过剪裁、粘贴拼凑成一本书,这当然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引进版科普图书虽然也是以科学事实为起点,但多层次、多角度的切入手法,不仅讲述了科学知识,而且还传授了科学与哲学的理念,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思考和想像力,在看似不经意中和读者形成了互动。不仅如此,翻翻这类书的精美插图,就足能让读者爱不释手。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原创科普读物还存在着诸多质量问题。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科普图书评奖中,质量问题让众多的科普图书“望奖兴叹”。在评奖中,有半数以上的参评书因质量问题而被淘汰。连近年来风靡全国的、销售量超过百万册的《登上健康快车》,也因没有通过编校质量关卡而与科普图书奖无缘。9月中旬,化工出版社出版的《高新技术科普丛书》,也因其质量连累将某分册新书投进了化浆池。
潜在需求 尚待开拓
曾有业内人士认为,科普读物存在着“先天不足”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从事科普读物出版的编辑对记者说,由于科普读物受特定读者群体的限制,不可能像其它图书的卖点那样宽广。传统的科普读物定位于青少年,而他们每天让“题海战术”压得没有精力再读科普书;进了大学和踏入科技工作岗位的人觉得自己已不是科普对象,也用不着再看科普书了。因此,科普读物难寻良机。
化工出版社总编辑陈逢阳则对上述观点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科普读物的范围还可以拓宽。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科普外,还应加入高端科普类别。他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即便是专家和科学家对自身研究领域以外的学科也知之有限,都需要通过科普图书来了解。高端科普的开拓会增加一批受众群体。另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科普工作也大有文章可做。管理、经济领域的科普,可以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了解最基本的知识,此类图书的前景也随之是乐观的。再有,开发中端科普市场,定位于社会“白领”阶层,把目前科技领域里最前沿的东西,用科普图书介绍给他们,相信处于激烈竞争前沿的“白领”不会毫无感觉。总之,创作思路拓宽了,质量提高了,原创科普读物的卖点也会提高。
[本土原创难见亮点 科普图书缘何难得喝彩]相关文章:
3.小品《人才难得》台词
5.关于科普小论文
6.科普小论文精选
7.喝彩的反义词
9.科普讲座的主持词
10.图书区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