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乐清市柳市中学 阮腾雷
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诸葛亮一生建功无数,智慧过人,祭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智取成都、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死了还能以木偶退兵、锦囊杀魏延,可谓是计谋百出,算无遗策。可《三国演义》中也安排了一个小插曲来显示诸葛亮的一次重要的失算--错误地信任马谡,导致了军事上的惨重损失。在这时,诸葛亮作为“神”或者说“妖”的形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他走下了神坛,还原成一个“人”--中国历史上一个年事渐高的主帅。下面我就结合《失街亭》与诸君谈谈作为“人”的诸葛亮的情感世界。
《失街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马谡自告奋勇,愿意带兵把守街亭。可马谡到了街亭之后,狂妄自大,刚愎自用,麻痹轻敌,终于陷入困境。马谡被困,王平、魏延、高翔互相援救,反复冲杀,蜀兵仍然受挫,失掉街亭,最后马谡被斩首示众。
在此,我们不禁要问,智者如孔明,为何要把驻守街亭的重任交给马谡呢?也许,这就是孔明作为人的情感的一次重要表白。
请看《失街亭》文中如下对话:“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由此可见,孔明与马谡情同手足,又有父子之情。当时孔明年事渐高,很想在自己任内让马谡建功立业,能够在众位将领中能够脱颖而出,进而让他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孔明把在伐魏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驻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马谡,可谓用心良苦。但可惜的是马谡未能领受孔明好意,以致失去良机,痛失街亭,理当问斩。在街亭之战前,马谡提出“若有差失,企斩全家”,立下了军令状。按道理讲,马谡失街亭,全家应该斩首,可孔明毕竟念在昔日情感上,没有杀尽马谡全家,总算是对得起马谡。而且孔明还许诺:“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而且“孔明斩了马谡,将首级遍示各营已毕,用线缝在尸上,具棺葬之,自修祭文享祀;将谡家小加意抚恤,按月给与禄米。”(《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可谓是仁至义尽。
另外,我认为孔明任用马谡还有一个原因:他希望通过任用马谡来证明自己的识人之才,做生平唯一一次不是听从刘备,而是服从自己意愿的事。刘备在临终前与孔明有这样一段文字:“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一生都在为刘备及刘家事业尽心尽责,鞠躬尽瘁。但诸葛亮也许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服从自己的意愿(而不是为刘备)做一件事,于是他大胆地重用了马谡。可是他错了,他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一次,诸葛亮仍旧没有脱离刘备的阴影,也许这是诸葛亮的人生悲剧。于是,在马谡被斩首示众之后,诸葛亮才会伤心地三次大哭。外人以为是为马谡死去而哭,但我却认为他更多的是为自己而哭。一个智者,为自己做一件事却这么难,内心的悲痛可想而知。
从《失街亭》中我们读到了一个没有神化的诸葛亮。诸葛亮终于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了下来,他也会犯错误,他也会痛哭不止,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完全是一个“人”的形象。 这个与众不同的篇章更丰富了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由此,我们更体会到《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超凡成就。
注:高中语文课本教材第四册《失街亭》主要是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九十六回。
作者邮箱: nnzza@sohu.com
[由神到人的诸葛亮--读高中教材第4册《失街亭》(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鼓神的阅读答案
2.神线阅读答案
4.哥顿神结阅读答案
5.从三到万阅读答案
6.月到天心阅读答案
10.第26次鼓励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