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集序》解析 (教师中心稿)

发布时间:2017-12-1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薛佩先  

[原文]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  ,惠风  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  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  自足,曾  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  矣。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  ,亦由  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说明]

    王羲之(公元321-379),字逸少,东晋瑯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后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出身贵族,乃淮南太守王旷之子,司徒王导之侄。少有美誉,为人任性真率,胸怀豁达,为时人所重,目为“国举”(全国推崇的出类拔萃的人物)。曾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王羲之“以骨鲠称”,素有济世之志,针对当时东晋“外不宁内忧以深”的局面和士大夫崇尚空谈的风气,多次上书权贵重臣,提出不少“暂废虚远之怀,救倒悬之急”的见解,但多不见从。晚年称病去官,与东土之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乐娱。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他早年苦练书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美谈。晚年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南朝梁武帝称其“字势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后人誉其为“书圣”。王羲之也长于诗文,论者称其书扎有远见卓识,“诚东晋君臣之良药”,“兰亭咏诗,韵胜金谷”,但这些成就被其书法之名所掩。现存著作有辑本《王右军集》。

   《兰亭集序》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兰亭,在今浙江绍兴市西南。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阴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以及王、谢子弟等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饮酒赋诗,各抒胸怀,事后这些即兴诗作编为《兰亭集》,王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写下了这篇传诵古今的《兰亭集序》。序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集会的盛况和乐趣,抒发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文章通篇着眼死生二字,直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玄学盛行、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文章叙事写景,清新自然;抒情议论,朴实深挚。全文偶有骈句,但毫无拘谨呆板之气。与石崇《金谷诗序》相比,《兰亭集序》在内容和形式上确实胜过许多。

   《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名文,而且是一本名帖。王羲之以蚕茧纸、鼠须笔书写,全帖28行,325字,一气呵成。用笔、结体、章法、韵致,尽善尽美,元代鲜于枢评定为“天下第一行书”。相传真迹已随唐太宗埋葬昭陵,传世的几种均为唐人摹本。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兰亭集序》的文和字的真伪问题,自古至今一直有争论,目前仍未有定论,解开这一文学史、书法史之谜尚待时日。 

[注释]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永和,东晋穆帝司马聃年号。

       癸(guǐ)丑:永和九年的干支纪年。

       暮春之初:阴历三月初。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会稽,当时的郡名,辖境相当于现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带;郡治在山阴县,即今浙江绍兴市。兰亭,在今绍兴市西南,古有地名兰渚,渚中有亭。《水经渐江水注》:“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古亭几经迁移,今亭为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重建于兰渚山麓。

       修禊(xì)事也:是为了举行春禊活动。修,这里是举行的意思。禊,古人常在春秋两季至水边用香熏草药洗濯,以祓除不祥。后来逐步演变为到水边宴饮、郊外游春一类活动。春禊在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秋禊在阴历七月十四日。

       群贤毕至:众多贤能之士都到了。群贤,指孙绰、谢安、支遁等当时名士。

       少长咸集: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少长,指王、谢家族的小辈和长辈。

       清流激湍(tuān):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水流。

       映带:景物相互辉映衬托,彼此关连。

       引以为流觞(shān g)曲水:引溪流来作为漂流酒杯的环曲小渠。觞,酒杯。流觞,把漆制酒杯盛酒放在曲水上,循流而下,杯子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这是古人劝酒取乐的一种方式。曲水,引水环曲为渠,流觞取饮。

       列坐其次:在曲水旁依次就坐。次,处所,地方。

       丝竹管弦之盛:音乐伴奏的热闹场面。丝弦,指琴瑟等用丝做弦的弦类乐器。管竹,指箫笛等用竹制成的管类乐器。丝竹管弦常用来借代音乐。盛,盛况,热闹的场面。

       一觞一咏:一边饮酒,一边赋诗。

       畅叙幽情: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幽情:内心深处的情怀。

       天朗气清: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惠风:和风,春风。

       品类之盛:地上繁多的万物。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游目骋怀:借此来放开眼界,舒展胸怀。游目:目光由近及远,随意观览瞻望。骋怀:开畅胸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能尽情享受眼观和耳听的乐趣。极:穷尽。

       信:实在,确实。

       夫(fú)人之相与:人们相互交往。夫:句首发语词。与:结交,亲附。

       俯仰一世:很快度过了一生。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或取诸怀抱,晤(wù)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将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怀抱,胸怀抱负。晤言,面对面交谈。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自己爱好的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纵情游乐。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任旷达,不拘形迹。形骸,身体,形体。

       趣舍万殊:对事物的取舍千差万别。趣舍,取舍。

       静躁不同:性情有沉静与急躁的不同。

       欣于所遇:对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暂得于己:心里暂时感到得志。得:得志。

       快然:高兴的样子。

       曾:竟,乃。

       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之年即将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所之既倦: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随着。

       向:过去,以前。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对这些尚且不能不激起心中的感触。犹,还,尚且。以,因。之: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兴怀,引起感触。

       况修短随化:更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完全由造化安排。修短,长短,指人的寿命长短。化,造化,大自然。

       终期于尽:最终归于消灭。期,期限。

       死生亦大矣:死和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语见《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每看到古人文章中对死生问题发生感慨的原因。

       若合一契:和我所感慨的总像符契那样相合。契,符契,古代一种信物,用竹木等制成。在符契上刻上文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没有一次不面对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临,面对。嗟悼,叹息悲伤。

       不能喻之于怀:自己心中也不能明白是什么原因。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我一向认为把死生看成一样是虚妄荒诞的。固,本来,向来。一,作动词用,把……看成一样。虚诞,虚妄的话。“一死生”语出《庄子齐物论》:“予恶(wū)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qí,祈)生乎?”(我怎么知道死了的人不后悔当初求生呢?)

      齐彭殇(shān  g)为妄作: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胡说。彭:彭祖,传说他生活在尧、夏、商三代,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的人。彭殇,指代长寿之人和短命之人。齐,作动词用,把……等量齐观。妄作,胡造,胡说。“齐彭殇”语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没有比夭亡的儿童更长寿的,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

       后之视今:后代的人看现代的人,看不到了。

       由:通“犹”,如同。

       列叙时人:一一记下当时参加兰亭集会的人的名字。

       录其所述: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编成诗集。

       虽世殊事异: 即使时代不同,世事会发生变化。

       所以兴怀:因死生问题而产生感慨。

       其致一也:这个情致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读到这本诗集的人。

       亦将有感于斯文:也将有与我这篇序文所述的同样的感慨吧。斯文,这篇序文。

[赏析]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观。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而这正是作者编辑《兰亭集》并为之作序的目的。文章前面两段分别以“乐”、“痛”作结,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深远立意。同样是写了宴游情景,但石崇的《金谷诗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文章,抒发的却是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立意显然不及作者的《兰亭集序》深远。作者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集团偏安江东,不思进取。士大夫崇尚玄学,清谈之风很盛,而作者却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颇想有所作为。从作者给中军将军殷浩、会稽王司马昱、太傅谢安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作者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家“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作者不可能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人生态度,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春,即作者写完《兰亭集序》后两年,作者因深感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又因与扬州刺史王述的矛盾恩怨,愤而称病去官,且到父母墓前立誓永不再仕。此后便“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去寻求“当以乐死”的境界,反映了作者晚年思想渐趋消极虚无。这是我们在全面评价作者一生思想时应该注意的。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魏晋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高潮,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这种文体讲究对偶、辞藻、音律、典故,极不利表情达意。在这种骈文风行的时代,作者能不拘成格,用洒脱流畅、朴素简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作者散文的个人风格。特别是文中用了“群贤毕至”、“崇山峻岭”、“茂林修林”、“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若合一契”等词语写兰亭山水之优美,叙时人宴游之雅致,抒盛事不常之感慨,议死生意义之重大,而这些词语从此便被后人当作成语使用,极大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从而也奠定了《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

 

[译文]

    晋穆帝永和九年,干支纪年是癸卯年,这年三月初三,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春禊活动。众多贤能之士都来参加,王、谢家的小辈长辈也来。兰亭这地方有高高的山,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翠竹,还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这些景物交相辉映,环绕在兰亭四周。把溪水引来作为漂酒杯的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环曲水道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场面,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这一天,天空睛朗,空气清新,春风和暖,使人舒畅。抬头纵观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地上万物之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畅舒胸怀,尽情地享受眼观耳听的乐趣,确实很快乐啊。

人们相处在天地之间,一生很快就度过了。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自己爱好的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而纵情游乐。虽然人们对事物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不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感到得志,就会喜悦满足,竟然忘记了人生衰老之年很快将要来临。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感情也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跟着发生了。原先所喜爱的事物,转眼之间就变成了陈旧的遗迹,对这些尚且不能激起心中的感触;更何况人的寿命的长短完全由造化安排,最终归于消灭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想到这一点,怎不令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文章中对死生问题所发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慨的总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自己心中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看成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胡说。人总是要死的,后代的人看不到现代的人,如同现代的人再也看不到古人一样,这真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名字,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编成诗集。即使将来时代不同,世事会发生变化,但人们因死生问题而会产生感慨,这个情致是一样的。后代的人读了这本诗集,也将与我这篇序文有同样的感慨吧。

                           (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薛佩先)

附:参考资料

1、《晋书王羲之传》 (《二十五史晋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2、《古文观止》(下册)(清吴楚材、吴调侯选注,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

3、《世纪新语译注》(许绍早、王万庄译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1月版)

4、《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5、《中国文学史》(第一册)(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版)

6、《高二适与章士钊在兰亭论辨中》 (《光明日报》2000年2月10日第三版)

[王羲之《兰亭集序》解析 (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1.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注释

2.《兰亭集序》课件

3.教师招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4.王羲之故居导游词

5.初中心理健康说课稿

6.初中心理优秀说课稿

7.初中心理说课稿模板

8.演讲稿解析范例

9.青春中国朗诵稿解析

10.兰亭集序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