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例谈(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7-11-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赣榆县海头中学  董自展

大散文家朱自清在他的美文《荷塘月色》中这样写荷香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句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好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人们把这种修辞方法叫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著名学者钱钟书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下面列举一些运用通感的例子。

1、“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勾通。

3、“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诗人把“雪花”与“春风”联系起来,把“雪”说成春风中的花,当然就香了,视觉通于嗅觉,写出了层次丰富,令人玩味的立体意境。

4、“避鸟声如剪,隔岸奇花色欲燃”。前一句写鸟语之快有如剪刀,由此听觉与视觉勾通;后一句写花色欲燃,花色浓艳,像要燃烧,视觉向触觉挪移。写鸟声,写花色,却听之有音,视之有温度,形象异常具体。

5、“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丝钢线抛入天际……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盘绕穿插……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于白道五色火花,纵横散乱”。(刘鹗《老残游记》)视觉与听觉相勾通,写出了王小玉的高超技艺。

这几个例子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可谓沧海一粟。从例子可以看出,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作者邮箱: maguzhai@hotmail.com

[通感例谈(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什么叫通感 诗歌通感的分析

2.荷塘月色通感教案

3.谈“死亡”话题

4.《谈读书》课件

5.《谈生命》课件

6.谈读书的课件

7.读书杂谈教案

8.《谈中国诗》导学案

9.谈读书优质课件

10.学习计划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