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六一公公呢?

发布时间:2017-10-1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去大胆实践。学生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受教育的过程,德育教育也同样如此。德育教育包括四个要素:德育思想、德育情感、德育行为、德育习惯。在平时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往往是注意到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的灌输和对学生德育行为、德育习惯的养成教育。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情感的体验。

    德育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包括:德育思想、德育情感、德育行为、德育习惯。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只注意了德育思想的灌输,那么这种德育教育只是空中楼阁,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如果我们只注意规范学生德育行为,养成德育习惯,缺少对学生德育思想的灌输,那么学生就只是一些接受的工具而已,德育教育的过程也就有变得十分的苍白。试想一下,学生对老师说教的盲目服从与人们对宗教的盲目崇拜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这种教育方法是科学的吗?在整个德育教育中,必须要有情感的介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逐渐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最好的方法,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付出,让学生能体会到人文关怀;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情感体验的环境,鼓励学生去亲身体验。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把自觉不自觉的行为习惯上升为理论的高度,从而形成德育思想。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如何给学生创造情感体验的环境,鼓励学生去亲身体验。

    一、创设环境让学生进行心理是的换位体验。让学生由管理者变成被管理者,让他们亲身去体验。有一次下午上历史课,有一个男生突然在班上大声的喧哗起来,历史老师和同学几次劝阻才得以让他安静下来。事后我找他谈话,了解到事情的原因是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讲时,他的一个同座位的学生几次找他讲话,干扰他。他不甚其烦,他大声的喧哗其实是在制止那位干扰他的同学。这时他在不断的强调这一节历史课所讲的内容是他很感兴趣的,强调他原本是班上最认真听讲的。我给他提出了两个问题:1、你在处理后面同学干扰你的过程中,做错什么?2、你还可以用其它的什么方法来处理呢?

过了几天,我在征得了历史老师的同意之后,让他当上了历史课代表。刚开始他依然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处理问题,结果他与同学的关系逐渐出现了一种对立的状态。特别是有一次,历史老师布置他一个任务,让他检查同学们的笔记完成情况。他就把所有没有完成的同学的姓名写在黑板上,甚至是其他老师上课,他也不让擦。这时班上的同学、老师都对他有了意见。可是他却是很委屈,他认为自己的本意原本是好的。这时我对他提出了一个建议,让他把笔记完成的好的同学的姓名用红纸写下来,张贴在班上的黑板报上。结果不到一周的时间,全班的笔记全部检查过关了,历史老师还表扬他是全年级里完成工作最出色的课代表。

    我再找他谈话,提到了他那一次上课的违纪事件的时候,他对我说:“我那一次的确是太冲动了,我以后不会这样干了。”著名的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曾阐述,人在片面接受外界事物时,接受的效果并不好。

    二、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时并不是不予理睬,而是在心理上给予学生暗示,对学生说:“你自己有能力处理!你要对自己负责!”同时要充分的信任他,给予学生细节上的关怀,使学生迅速完成心理依赖到心理自立自主的转换。我班有一个男生,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可是总是和同学闹矛盾。在刚开学不久甚至与同学相约,放学后打架。当然这件事情因为老师的介入最终没有发生。事情发生后,我并没有一开始就批评学生。而是问了他几个问题:如果没有被学校和老师发现,事情将会如何发展?你们又将如何处理呢?那么你在想想你通过打架来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是最合适的方式吗?我们能否思考一条最好的方法呢?他的回答是让我吃惊的他说:“小学老师教育了六年,打架是错误的,我早就知道了。我也知道自己错了,只是一时控制不了自己。”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头脑的孩子。我这时他约定,这次事件完全由他自己来处理,是否要告诉家长他自己决定。并且告诉他可以随时要求我帮助他。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的变化太明显了,主动的帮助同学。我相信他一定是有一个“痛定思痛”的反省的。后来在家访中才了解到,打架事件之后,他就主动的向家长说了这节事情,还与父母达成了“协议”:从此不发生类似的事情,并且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用实践行动来说明。

    对于道理,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很多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是“明知故犯”的。正如心理学研究也表明,10岁--15岁的孩子的认知能力与一个成年人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他们与成年人的最大的区别是在控制能力上的差别。他们认为老师所说的道理是对的,只是觉得老师总是讲千篇一律的道理,他们感到很烦。因而也几在心理上对老师的说教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时老师的说服教育,是不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正面的教育效果的。“解铃还须系铃人”班主任要学会把这种心理上的“结”交给学生自己来解。

    三、积极寻求家长与学校的配合。现在有一些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养成了娇气、霸道、任性的性格,又将这些性格带到了学校的集体生活中来。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育一定要寻求到家庭的配合。否则任何单方面的教育都得不到很好的效果。

    有一天,一位女生来到我的办公室。她很认真的对我说,在一件事情上,她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原来是她与一个男生发生了矛盾,这个男生把她的手打了一下。我对她说:“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呢?”这时她气愤地说:“他打了我一下,我要还一下。否则我就是吃亏了。”这个女生是家中的独女,很单纯,但是独生子女的任性、娇气、霸道在她身上全有。她还对我说了这么一个事情,她在家中和父母吵架之后,竟然用剪刀剪了父亲的皮夹克,父母根本不知道。我这是突然想到了一个方法。

    我找来了她的父母,主要谈了她的成绩进步很大,希望她的父母在家中能给予她一些表扬。这时我明显看到她脸上的高兴和得意的神色。接着又说她只是有一些娇气,在班级的集体活动中不爱劳动。这样一来,期末评选“三好学生”可是很难的。我建议家长在家中适当让她做一些家务劳动,培养她的吃苦精神。这个提议很容易就得到了家长的同意和配合。在学校里,我让她当上了负责打扫清洁的组长。渐渐地,她有了一些变化。在我家访中也得到了同样的信息,她在家中对父母的态度也变得温和多了,她的父母非常高兴。

    这个时候我就和她进行了第二次的交谈。这次交谈的目的主要是让她能看到自己的变化。我给她讲了班上的同学,特别是男生对她很有意见,不仅是因为他成绩不好,更主要是因为她的娇气、任性和霸道的脾气。然后提到了那一次剪皮夹克的事件,我建议她能主动找自己的父母承认错误,求得他们的原谅。我说,这样她就是一个勇敢的、聪明的小姑娘。第二天,她高兴的告诉我,父母原谅了她。

    像这种被家人溺爱的独生子女的德育教育,首先要看到这样的学生有他们的长处,他们往往十分的单纯,也有很强的好胜心,同时,他们的缺点也十分的明显,他们在考虑问题时往往只想到自己,不能宽容别人。这种学生可以给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安排一些具体的事情,让他们在为集体的服务中,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为集体着想,学会宽容别人,体验为他人着想的心理情感。这些教育过程的关键是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让家长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

    四、心理暗示的体验。比如在选择课代表的人选上,就可以让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担任课代表。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压力,再把这种压力变成他在学习上的动力。“成绩不好”这个因素,通过这种心理暗示的体验变成了“我要争口气”这种心理上的动力。我称之为“反其道而行之”。

    缺乏道德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缺乏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缺乏智慧的教育是没有创造力的教育。班主任不应该只是板着面孔对学生,他应该是一导演,一个编剧。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营造不同的环境让学生亲身来体验。只有自己亲身体验的情感经历才是真实的,才是有说服力。

[为什么叫六一公公呢?]相关文章:

1.什么叫数学小论文

2.为影片配音课件

3.六一活动安全教案

4.《六一的歌》教案

5.《走遍天下书为侣》课件

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师教案

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8.生活随笔:为活着而工作

9.指鹿为马的反义词

10.为青春奋斗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