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药》是一出悲剧,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整个小说弥漫着一种幽暗凄清,阴冷恐怖的氛围,读来让人感到沉重郁闷,悲凉痛心,不过,鲁迅先生也别具匠心地凸现了一些亮点,让人在凝重、抑郁当中领略到一种热力和光芒。学习小说时,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这些亮点和作者的良苦用心,这对于完整而透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下面从三方面稍作剖析。
(一)、亲子之爱。我们可以指责华老栓夫妇的愚昧麻木,怯懦萎琐,可是我们却不能不为他们在艰难困苦中所表现出来的亲子之爱所感动。我们不能苛求农民夫妇的华老栓们思想通达,觉悟提高,却完全可以也应该理解,他们彼时彼境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小说中描写华老栓夫妇救子心切,爱子如命的细节有几个地方。一是秋天的后半夜,华大妈掏钱,老栓接钱,准备出门买药,作品中写道,“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放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灯笼,吹息灯盏,走向里屋去了。”一家三口,经营一间小茶馆,维持艰难的生活,钱深藏不露,以至于华大妈“掏了半天”,老栓接钱,手抖心跳,按了又按,可以想见,他们挣钱的艰辛不易,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他们是不会轻易拿出这仅有的一包洋钱的,现在要救儿子啊!这是血汗钱,更是救命钱,为了儿子,老栓夫妇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二是老栓出门买药一路上的内心感受,秋天的后半夜,呈现在老栓面前的有乌蓝的天,黑沉沉的夜,一条灰白的路,几只不叫人的狗,三三两两的“鬼似”的人,幽暗冷清,神秘怪诞,令人感到阴森恐怖,可是,“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很明显,老栓“返老还童”、“神通”广大,跨步高远,眼明心亮,全源自于他心中一个热切的希望,买到人血馒头,儿子就有救。他怎能不兴奋呢?这段文字充分表现出华老栓求药心切,救子有望的愉悦心态。三是老栓来到刑场,买到人血馒头之后,作品中有一段描写他内心感受的文字,“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具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把人血馒头比作是十世单传的婴儿,写出了老栓愚昧落后的迷信思想,也可看出小栓在华家肩负着传宗接代的神圣使命,买到了救命药,那就意味着小栓有救,华家可以延续香火,老栓怎么能不高兴呢?他的执着一念,他的苦心经营,全有了着落,他心中正冉冉升起一轮朝阳!四是小栓服药之后,“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鲁迅先生以尖刻瘦硬的笔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立体鲜活、神韵十足的画面,两位老人神情庄重,目光专注,全身心的热爱都放在儿子身上,希望驱赶病魔,注入新生,给儿子,给家庭带来好运,这就是小栓的父母。天下的父母在他们心目中,儿子比什么都重要。
(二)、献身之勇。小说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夏瑜这一形象,刽子手康大叔在与茶客谈“药”时,较多地介绍了夏谕在狱中的情况,使我们对这一形象有了较清晰的轮廓印象,夏瑜出身贫寒,“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管牢的红眼睛阿义只好不放过夏瑜剥下来的衣服”;夏瑜意志坚定,不怕牺牲,临死不屈,“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夏瑜目光远大,有明确的斗争目的,“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一句话,表明夏瑜胸怀天下,心忧苍生,舍生忘死,献身革命,是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作品写夏瑜在牢狱中劝狱卒造反,充满信心的预言未来,义正词严的斥责清政府,大义凛然的牺牲行为,都无不激荡着一股浩然正气,给人以积极奋进的力量。这,才是作品“亮色”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足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引自《呐喊自序》)
(三)、花环之亮。《药》这篇小说,既写了华夏两家由于愚昧麻木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写了革命者由于脱离群众而不被理解的悲哀,整个作品弥漫着一股凄清,阴冷,窒息,压抑的色调,尤其是结尾关于坟场环境的描写文字,更是让人感到阴森恐惧,可是,有一束亮光掠过我们的眼前,铭刻在我们的心间,那就是“瑜儿坟上”的一圈花环。这清白、零星的小花给作品增添了一点热度和亮色,暗示着革命者流血牺牲,后继有人,给人以信心和希望,人们有理由相信,夏瑜的同情者和继承者们一定会发扬夏瑜一心为公,舍生忘死的精神,以更加坚定勇敢的姿态投入战斗,光明终究有到来的时候,这正如鲁迅所讲的,“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邮箱: xccwxx@163.net
[《药》的亮色(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2.药厂制药实习报告
4.中药药理学课件
5.药师个人总结
6.药厂实习总结
10.中药制药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