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传强
高考现代文阅读给阅读教学以一个难解的课题。广大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尽管“衣带渐宽终不悔”,但仍难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究其原因,根就在“教”与“考”的矛盾上。
先说 “教”。最能体现教师阅读教学功力的是设计有梯度的思考练习,坚持的原则也往往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学生的思维便会跟不上,课堂就会出现“卡壳”现象。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惯了跟着循序渐进的理解思路走,也就养成了顺向思维的习惯。
高考命题则不然,它讲究试题的难度,意在考查考生的潜能。因而,它极力避开表层的东西,不从所考的知识点上直接设问,而是从较深层次的字、词、短语或句子切入,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对语句含义的理解。这种“折射”命题方法,意在考查考生能否由“点”到“面”,以“斑”见“豹”,命题思路是逆向切入,既有跳跃性也有干扰度,考生必须首先从命题的“切入点”悟出所考的知识点,揭开这层“纸”之后再到文章中寻找答案,问题才能解决。如果揭不开这层“纸”,就只能瞎编乱猜,可以想象,习惯循序渐进的理解思路、养成了顺向思维习惯的学生,面对从词语“切入”这盖着一层纸的考题,又怎么能不摇头叹息、大喊其“难”呢?
下面举96年高考阅读试题的例子。
96年《贝多芬之谜》的第25题的题干是“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什么”。命题者是从全文的最后一句话中切入,让考生理解“最有深度的音乐”这个短语的内涵。如果考生能悟出“最有深度”是对贝多芬音乐内容的评价,进而在文中搜索有关对其内容评价的段落,那么,答案便不难发现;如果揭不开这层“纸”,谁又能想到答案在第二自然段中呢?再如第26题,从一个“谜”字切入,让考生回答“作者让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字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考生能意识到“谜”为文眼,意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他就会抓住“这就是贝多芬音乐之谜”这句话上求下寻,全面准确地概括。
明乎此理,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和阅读训练中调整教学思路,既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去,又能让学生由里及表由深到浅地走出来。抓住文章的字、词、句,引导学生去理解篇章的情、理、志。为达到这一目的,“切入”角度的恰当与否至关重要。切入得当,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时间中的体会:
一、文眼切入法。散文的“文眼”,即“神”之所在。它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在文中思想感情发展的曲线。从景和情的关系上看,竟如果离开了情,就失却了“灵魂”;情如果离开了景,就会失去依托而变成、干瘪的说教。因而,采用“文眼切入”,让学生思考“具体表现在哪里”或“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可谓整体把握文意的最佳切入。学生必须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的搜寻思维过程,再由点及面、前后联系,交互运用顺向与逆向思维,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趟,才能真正弄明白情和景的交融,从根本上激活思维。如讲授朱自清的《绿》《荷塘月色》《威尼斯》,可分别从“惊诧”“不平静”“别致”切入,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思考梳理“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由“神”串“形”,由“形”悟“神”,自然走进了理解、分析、鉴赏的思维状态。倘能从课本中得受此益,面对《世界上最美的坟墓》和《青菜》之类的阅读,学生就完全不会束手无策。
二、主旨切入法。有些文章,作者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课文中都有较明确的主旨句,例如《雨中登泰山》《猎户》《拿来主义》等。对这一类文章的阅读,可采用简短的设问形式,引导学生去捕捉全文的主旨,然后据此、让学生思考文章是如何突出主旨的。这种阅读方式是让学生先钻入其里,然后围绕主旨一步步地理出其表,这一“入”一“出”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匠心、明确事件作用、理解语句含义的过程。由于从主旨出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分析的可靠依据,而思考的过程又是逆向思维的过程,从而学生产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心理就特别强烈,这不仅可以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而且还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具有了这种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做《贝多芬之谜》之类的阅读题也就能够得心应手了。
三、隅反切入法。会读说明文的同学,往往抓住文章的总起段(句),便可推知文章的结构层次和内部安排。何以使然?那就是他们掌握论文说明文结构的基本规律。因此,学习这种结构单一的文章,不妨先回顾其带有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让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去理解分析新课文,达到举一隅而反三的效果。如上面提到的说明文,从内容上看,一般要求从五个方面入手,即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从结构上看,它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即每一段只说明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然后按合理的顺序用相应的方法说明它。据此共性东西,去发现不同事物的个性,再将认知的东西纳入共性,这就形成了认知规律。将这一认知规律指导自己的阅读活动,不仅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是一种良好阅读素质的达成。具有了这样的阅读素质,相信做叶老的《教育论文序》之类的阅读题,难度便不会太大。
四、纲线切入法。有的课文用一句话决定全文的论证格局,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的课文用一句话统领全文的内容安排,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些我们通称为“纲”。记事写人的文章需要把题材按一定的“序”组织起来,我们把贯串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序”称为线索,它能起到纲举目张、引线穿珠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顺纲理目,顺线理珠,去体味生活中那些真正深刻的东西,把握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理解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的作用,入情入境,揣摩事对于人的表现力们,品味对人物描写的以“形”传“神”。
总之,切入的角度还有很多,而本文所谈的,也仅仅是阅读训练的一个思维起点,对文章从此开始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还需要认真推敲、层层推进。即使是一个阅读训练的起点,同一篇课文,其切入的角度也不是唯一的,例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可以从补写省略号的内容切入,采用主旨切入法;也可以采用预测切入,吴吉昌要完成周总理的嘱托,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会对他采取怎样的态度,以常规反衬反常规的现实;还可采用“纲线切入法”,抓住“十几年来,他走过了一条光荣而又布满荆棘的路”一句中的“光荣”和“布满荆棘”两个关键词,引发思维。无论采取哪种切入方式,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要学生自己“动”起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灵活的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为了高考应试,在知识正在变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那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因此说培养学生良好而有效的阅读习惯、灵活而多变的思维方式,正是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显得必要而紧迫。因而笔者揣粗陋而妄谈之,以期方家及广大同仁不吝指教。
作者单位:临沂三中高中部 杜传强
作者邮箱: duchuanqiang@sina.com
[阅读的切入新探(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6.阅读下面名著阅读答案
10.重拾阅读精神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