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霞
期中考试结束之后,学校召开了家长会。班主任邀请我参加,并让我向学生家长介绍一下生物课的学习方法。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了。我不是想指导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习生物,而是想谈点学习之外的事。
我问学生家长:“你们见到老师时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答道:“孩子考了多少分?”“怎么才能提高考试成绩?”
我又问:“你们有没有互相打听‘你家孩子考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很多家长一听这话就笑了。看来,他们真是“心有灵犀”啊!
我再次问道:“你们与老同学、老朋友相聚时会问‘你家孩子考了多少分’吗?你们被问到过同样的问题吗?请举手。”我的话音一落,竟然有很多家长举起手。
孩子的成绩似乎成了同龄人之间交流时躲不开的话题。为什么大家会那么关注“你家孩子”的成绩?是真的很关心“你家孩子”的学习吗?当然不是。这只能说明, 很多家长真正重视的是自家孩子的成绩。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考试成绩是其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虽然 十几年来新课改特别强调要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要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不“以成绩论英雄”,但有些难以测量或者难以量化的素质不能在评价中体现出来,致使我们今天依然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笔者经常听到有老师评价某学生:“只要不谈学习,这孩子样样都好。”虽然这个学 生“样样都好”,却偏偏成绩不好,以致他被边缘化了,成为老师忽略的对象,也成为家长心中的痛。
当然,除了评价的原因,还有一种原因是学生家长的虚荣心作祟。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自己的一切努力似乎都是为了换得孩子优异的成绩, 然后把孩子的优异成绩当作自己在亲戚、邻居面前炫耀的资本。我曾经听过一位妈妈这样训斥上初中的女儿:“我每天早早起床给你做饭,走这么远的路接送你上 学、放学,你竟然考这么差的成绩!你对得起我吗?你就用这样的烂成绩来回报我吗?”对这位妈妈的语言,我感到很惊讶。难道父母养育孩子、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换得孩子的好成绩吗?孩子考得好才算对得起父母,考得不好就是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吗?要知道,决定孩子考得好不好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主观上的因 素,也有客观上的因素,比如孩子的智能--这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常常用爱迪生“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这句话来激励孩子,却 忽略了这句话后面的话--“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这不是说有的孩子聪明,有的孩子笨拙,而是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比如,有的孩子具有语言天赋,对文学有着独特的兴趣和爱好,但对数学和物理始终难入门;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能创造出很多在别人看 来不可思议的作品,但未必善于表达,等等。所以,面对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不要简单地批评他不努力,而要客观地分析他的个性特点,给予他更多的鼓励、欣赏 和指导,让他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不断超越自己、战胜自己。如果总是拿别人的孩子来与自己的孩子比,那么只会让自己的孩子更加烦恼、自卑。
家长过度重视孩子的成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希望自己不曾实现的理想在孩子身上实现。所以,我们经常听到“爸妈这辈子就这样了,就指望你了”之类的教育言 论。正值干事业最佳年龄的家长对未来没有了信心,没有进取心与学习愿望,却让孩子努力学习,替他们实现理想。这是很荒谬的。只有父母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事 业充满进取心,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还有些父母希望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不在孩子身上重演,就对孩子格外严厉,要求孩子必须这样、不能那样。这种 做法看似美好,却忽略了孩子的发展规律。每个人都在不断尝试、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成长,有些错误是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家长把经验、教训告诉孩子,孩子 就能避免错误,是不可能的。为人父母者真正要做的是陪伴着孩子,给孩子以温暖,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我们时常把“家长重视考试成绩”当作“为应试而教”的挡箭牌。其实,是我们的不当评价诱导了家长对分数的过度重视。当教师经常向家长反 馈孩子的成绩时,再淡定的家长也会着急。所以,我希望班主任老师先把关注的目光从分数上移开,多去关注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 法,关注学生的情绪、健康等问题。
转眼又到岁末,笔者在此特别提醒大家,在走亲访友的时候千万不要问别人“你家孩子考了多少分”。假如有人问你同样的问题,你不妨告诉他:“成绩是孩子的隐私。但是,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你:我的孩子越来越懂事了,越来越喜欢学习了,主动帮我做家务了。”
[从你家的孩子考多少分说起]相关文章:
1.从你的世界路过
10.家长对孩子月考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