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细柳营》的教学片段,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情况。
案例片段
师:翻译完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觉得文中的“将”字都读“jiānɡ”,没有“jiànɡ”这种读法。(目光齐聚,众目睽睽下,该生脸红了。)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文中的“将”字你讲的有两种读法,其中“将以下骑送迎”一句中读的是“jiànɡ”,我认为也应该读“jiānɡ”!还有就是你读这句话时停顿也错了,我认为正确的停顿是“将/以下骑/送迎”,可你的停顿是“将以下/骑送迎”,所以你对这句话的翻译也就错了。
师:你是说我不仅读错了,还翻译错了,能告诉我理由吗?
生:你读“jiànɡ”,说这里“将”的意思是“将士”,“将以下”与“骑送迎”中间停顿,然后翻译为“(两军营)将士高接远送”,我觉得应该翻译成“将军用下马(行跪拜礼的礼节)送迎”,所以应该是“将”后停顿,“以下骑”后停顿才对。(同学们笑了,另和同学立即举手)
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将军下马行跪拜礼,难道战士们是骑在马上的吗?(同学们又笑了。)
生:根据“直驰入”,应该是将军和战士都下马行跪拜礼才对。所以应该是“将士”而不是“将军”。(众同学点头)
师:这个我是参照的是今年和你们手中的书本同步配发的《教师用书》(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教师用书》展示给学生看),上面是这么翻译的。
生(不服气):老师您不是让我们要敢于质疑吗?难道您那本书就完全对吗?
(同学们以异样的目光投向他。)
师:其实我在备课时也想过这个问题,尤其是对“高接远送”一说有些疑惑,你能详细谈谈你的理解吗?
生:刚才他(那们同学)说了将士们都下马行跪拜礼不假,可这篇文章重点刻画的人物是周亚夫,所以我认为这句话中的“将”就是“将军”,大家想想,将军都下马行跪拜礼了,其他人还敢不行跪拜礼吗?
生:老师,我赞同他的说法了,是应该理解为“将军”,这个句子也应该翻译为“将军用下马(行跪拜礼)送迎”。
师:你赞同了,还有同学认可吗?认同的请举手。(有几名同学举起手来)
师:好!你们今天不仅用我的话来挑战我,还挑战了教材权威。我很佩服你们。但你们得找依据,最好从本文的内容和写法上找到确凿的证据,只有这样,我们的挑战才有意义。请大家去研读课文,看能不能从内容和写法上将证据找出来,然后大家再讨论,看是我和我的《教师用书》错了,还是你们的理解出了偏差。
(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讨论得异常热烈。)
生:老师,我找到了。
师:说说看,后面的“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一句的意思不就是“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请允许我行军礼拜见皇上”吗?这是照应,前面应该有伏笔,可前面除了这句,再也找不到一句有“用跪拜礼”这一意思的。从前后照应上来看应该理解为“将军”而不是“将士”。
师:还有呢?
生:在文言文中,“以下”应该怎么解释,我们没学过,本文也没有注解,而我们只知道“以”可以解释为“用”,这句话中的“以”解释成“用”是完全可以的,反到是“以下”不能解释了,不应该是现代汉语的“以下”吧!这也说不过去呀!
师:大家认为他说得怎么样?
生:好!(众人鼓掌)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因为读音变化,停顿变化,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完全改变了。祝贺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中拥有了宝贵的质疑习惯和挑战精神……
学习文言文,读顺文是基本,读懂意是关键。一个字的读音,一个句子的停顿会直接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白话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必由之路,更是关键环节。作为民族经典、文化瑰宝的文言文,我们是否一定要屈尊教材和教参呢?
案例中的“将以下骑送迎”就是一个典型。无论是非常正版的教辅资料,还是权威的教材和教参,很难找到“将军用下马(行跪拜礼)送迎”之说,到是“(两军将士)高接远送”成了各种版本的标准,就算有些教辅资料有所不同,那也是大同小异,决不会大逆到将“高接远送”改成“下马跪拜行礼”了。
学生能自主的把“将”读作“jiānɡ”,解释为“将军”;把“以”和“将”分开,且解释为“用”;把“下骑”连一在起,理解成“下马”。这不仅符合古代语法规范,更考虑到了“两相对比”和“前后照应”。在对“将以下骑送迎”一句的探讨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使我认识到自己备课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我惊异的发现学生已经长出了特别明显的两条腿--学生身上可贵的质疑习惯和挑战精神,迈出了走向研究性学习的坚实步伐。
李吉勇
[辩论出的结果--《细柳营》片段教学反思(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细柳营教学课件
10.八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