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采用先学后教的洋思模式。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本课教学要点:学习诗歌《蝈蝈与蛐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展示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四、自学指导:

1、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五、合作展示:

1、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2、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六、当堂训练: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一

七、提升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盛夏“蝈蝈的音乐”和冬天“蛐蛐儿的歌”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第二课时

本课教学要点:学习诗歌《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介绍作者导入: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展示学习目标:

1、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

2、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三、自学指导: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合作展示:

1、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以动写静) 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2、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五、当堂训练:

去感受夜色,写一段抒情文字或几行小诗。

六、提升小结:

这首田园诗,通过对夜里各种景物的描写,展现夜的静谧、美丽,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板书设计:

盛夏的音乐 冬日的歌声 夜

(烘托、映衬) 静谧、美丽

颂赞大自然的美好与永恒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蝈蝈与蛐蛐活动教案

2.外国诗两首的教案

3.《外国诗两首》课件

4.《绿色蝈蝈》课件

5.蚂蚁和蝈蝈教学课件

6.《古诗两首》教案

7.《古诗两首》的课件

8.《蚂蚁和蝈蝈》课堂教学课件

9.《蚂蚁和蝈蝈》的语文教案

10.古诗两首春晓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