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2-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

1.疏通文意。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有一部回忆录,塑造了亡妻陈芸形象,林语堂称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她不爱珠玉首饰,却对破书残画倍加珍惜。她有意识地与凡夫俗子相对抗,因之招致公婆的斥责。临终时也不后悔,她对丈夫说:“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

这部回忆录,名叫《浮生六记》,清代小说,共6卷。

2.作者链接

沈复(1763-约1807),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 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 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 《浮生六记》。

3.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       )藐(     ) 项为之强(      ) 怡(       )然   唳 (     )

凹凸(          )   壑(       )   庞(      )    哈蟆(            )

4.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私/拟作/群鹤舞空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果如/鹤唳云端                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6.找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不理解的词,准备课堂讨论

【自主合作展示】

一、合作探究:

1、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二、导拨提炼:

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

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增补适当的内容。如: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如:                                                    

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

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注意“释”、“补” 、“调”、“连”的具体运用)

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 补    使与台齐       实为“使之与台齐”。

(2)、 以……为……      把……当作……

(3)、见二虫斗草间  见二虫斗于草间  原句省略了“于”字

驱之别院               驱之于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          表被动

三、反馈提炼:

1、积累成语

    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①                                                                    

②                                                                    

③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反馈检测】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_。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明: 物外: 私: 素:

称快: 神游: 拔: 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下列各句是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追记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B.课文第二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观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来感受画面,从而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C.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含夸张的修辞方法。

D.课文第三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为鹤的逼真感,更突出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

5.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02年无锡)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④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⑤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解】①值:适逢。②郡:此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1)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欲之南海 B.水陆草木之花

C.怅恨久之 D.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吾今死矣,子可去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B.贼既至 既克,公问其故

C.汝何男子 甚矣,汝之不惠

D.友人有疾 寡人无疾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浮生六记、清、沈复、三白、群鹤舞空图、青云白鹤图、神游山林图和鞭打虾蟆图

2.明,眼力;物外,物体本身以外;私,私下地;素,白色的;称快,喊痛快;神游,精神游历。意思是说感觉中好像亲游某地。拔,用力拉出,这里是搬开的意思。方,正。

3.①心中想像的景观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②能够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好得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③心神安定下来,赶快捉住虾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4.C

5.(1)B  A项是动词用法,意为到,C项用在形容词后,起调节音节的作用,D项作代词。

(2)A  A项中的两个“去”字,前一个指“离开”,后一个指“距离”,意思不同。

(3)朋友有病在身,(我)不忍心抛弃他。此句中的“委”是译句的关键,从全句来看,“委”应作动词,“委”的主语应是“吾”,译句时应补充完整。 

侯晓旭

[《幼时记趣》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幼时记趣》教案

2.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3.《幼时记趣》教案设计

4.《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5.幼时记趣文言文的翻译

6.关于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7.《幼时记趣》阅读及参考答案

8.关于幼时记趣文言文的翻译

9.《谈中国诗》导学案

10.历史教学导学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