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3-1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八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课题:芦花荡     (第 1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目标达成: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1)芦苇  (2)冀   (3)仄       (4)寒噤

(5)棱角  ( 6)莲蓬 (7)丝绒    (8)蹿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纲 

(2)疟:疟( )子 疟(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害怕。

(5)阴惨:阴沉暗淡。

(6)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4、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 ,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 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创境激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自学导航】 

小说的三要素: 

(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 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合作探究】 

(一)整体把握: 

1、人物要素: 主要人物:老头 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2、环境: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3、情节: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4、主旨: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二)理清结构: 

主人公是一位担负着重要交通任务的老艄公,他活动的背景是芦花荡。根据文章内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1~8段) 这是在敌人炮楼监视下的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只有到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而白天都躲避炮火去了。由自然环境写到社会背景。敌人严密地监视着 苇塘,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抗日队伍送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出来。然后介绍了主人公--负责“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的年近六十岁的老艄公。在简洁地描写他的衣着、外貌时,着重点出了他那“尖利明亮”的眼睛--这是他完成任务特别重要的条件之一;介绍他的任务和工作范围时,特别强调他“不带一支枪”就能“一切保 险”地完成任务。这给故事的曲折发展和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 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第二层是从“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到“有热闹哩”,这是故事 的发展--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元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让一只只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他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充分表现了老艄公巧妙的战术、高超的本领和机智勇敢、自尊自信、乐观豪迈的性格。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1、(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答:不可以, 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藐视的态度。 

(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答: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答.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强化训练】 

1、复述本文故事情节。

2、综合使用三种以上描写方法,塑造某一人物形象,深刻展示其性格特征,不少于300字。

【归纳总结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 不屈精神。

【板书设计】 

板书:       《芦花荡》--孙犁 

一:环境: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根据地的芦花荡 

人物:老头子(年近六十,神出鬼没) 

二:介绍故事 

开端:(9 ~ 19段) “护送” 

发展:(20~54段) “受伤” 

高潮与结局(55~63段):“复仇” 

【教学反思】 

 

封志莉

[《芦花荡》(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谈中国诗》导学案

2.历史教学导学案论文

3.镶边与剪纸的导学案

4.木兰诗导学案及答案

5.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导学案

6.语文版木兰诗导学案

7.汉语拼音复习导学案

8.赵普文言文导学案答案

9.小学语文《影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0.《有故事的成语》第一课时的说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