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课堂实录 (八年级)

发布时间:2016-7-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有的人》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一课,有许多老师和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们。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课上能够表现的更积极更出色。

1.(出示鲁迅图片和课题)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谁?

(生:鲁迅)

师:哪位同学能把自己了解的鲁迅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呢?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鲁迅资料】

生回答,并择重点白板书写

师:同学们对鲁迅的认识真全面,让老师也有了不少收获。

(出示幻灯片3)

师: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是这样评价鲁迅先生的,同学们,请把大屏幕上的内容一起朗读。

(生齐读)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师:这段话中,一连五个“最”,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3.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战士,(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臧克家资料和写作背景】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走近作者,了解他的生平和当时写作的背景。(出示幻灯片5)大家看这张照片。

1.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以后又相 继出版了《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

生读:

2.写作背景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此诗。

师:XX同学读得好不好?用我们的掌声鼓励他。

(三)读一读 诵读指导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出示幻灯片6)既然是一首诗,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考虑考虑,同桌间讨论讨论,总结总结再回答。

生讨论尝试 总结

师:刚才,大家把诗歌朗读时的注意点都谈了谈,老师归纳大家所讲的内容,可以归纳出几点:(出示)

①、停顿--按意义或音节划分

②、重音--要强调的重点词语

③、感情--按诗歌的内容确定感情基调

师:我们把握好这些,就能够将诗歌朗诵好。现在,我们以第二节为例,一起实践这些注意事项。 (出示幻灯片7)            

师:看屏幕,第二节这些诗句的停顿、重音、及应表达出的感情都标注出来了,现在大家听老师读一遍,然后同学们自己朗读,体验朗读的效果。注意:“呵”在这里读“a”。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a)---,我/多↗伟大!”  (狂妄,轻浮)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庄重,崇敬)

---表示拖音, ↗ 表示曲折升调,↘表示降调

(师范读本节,学生根据提示自己体验。)

师:现在,我们请2位同学分别读一遍,大家认真听,听听他们有没有读出诗歌的感情。

生读。

师:同学们,他们读得好不好?我们一起鼓励鼓励他们。(鼓掌)

师:大家觉得他朗诵得很好,为什么呢?哪位同学谈谈? 

生:他朗读前半句时,使用的语调较高,而且读出了骄横的、不可一世的丑态;而后半句则用低沉的、恳切的语气在读,很符合诗句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师:很好。诗歌的朗诵就应该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那样,根据诗的内容特点投入相应的感情。

师:带着以上的认识,我们一起听全文的范读。品味朗诵中的意境。(听朗诵)

师:诗歌朗诵得真好,让我们的思想与精神受到了洗涤。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新环节:“牛刀小试”,这是什么意思呢?(出示幻灯片9)就是请同学们和你附近的同学配合,进行自由朗读练习。朗读时注意重音、停顿和感情的把握。

(小组同学配合,自由练读)

师:同学们请安静,刚才大家已经声情并茂地读了全诗,现在老师想与同学们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出示幻灯片9,第2环节)

师: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读后半句,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重音和感情的把握,同时大家理解诗句的内容,思考诗句深刻的内涵。了解诗句中对比的写作手法。

(师生对读,老师读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做法,同学们读人民对他们的态度。在诵读中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感情充沛,把不同的人物形象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老师对你的们出色表现非常高兴。

师:对于诗歌来说,朗读是很重要的,但是单纯的朗读是不够的。要想理解它的内涵,还需要对诗歌的内容进行理解和把握。我们先从整体来感知,梳理诗歌的结构。

(出示幻灯片10)

师:同学们请看这几个问题,认真思考。

师:请看问题1:诗中的八个“有的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生回答)

师:刚才XX同学回答得很好,这八个“有的人”可分为两种人:欺压人民的人和像鲁迅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

问题2..本文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生回答)

师:本诗采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两种人表现的对比,两种人结局的对比。

问题3.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可能答不好,这个难度大)

师:这个问题比较难,大家一起看课文,我们来共同研究探讨全诗。第一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总领全诗。概括了两种人生与死的问题。接下来,我们看2-4节,这是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大家齐读2-4节,品味一下。(生齐读),再接下来,我们看5-7节,这是两种人不同的结局,与2-4节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同学们齐读,一同品味其中的必然联系。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全诗的结构,明白了第一节提出了两种人生与死的问题,老师有些糊涂了!又是死又是活的,究竟是死还是活,这话是什么意思嘛?(出示幻灯片11)

师:同学们,看要求,齐读第一节。在读得过程中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生齐读)

1.研读第一节

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两个“死”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朗读时应该怎样处理它们的重音?表达出诗人对两种人怎样不同的感情?

师: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解开这个疑惑呢?

(生回答)

师:现在教师明白了,每个人的生和死可以这样理解。(出示幻灯片11的第2部分)

“活”--肉体还在             死--肉体不在

“死”--精神已亡             活--精神永存

蔑视、鞭挞                   赞颂、崇敬    

师:诗歌用对比的手法,表达出了诗人对两种人鲜明的爱憎之情。

师:我国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和本课的诗人表达了同样的感情。那么,诗中的两种人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他们对这两种人会有这样的情感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三部分,边读边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出示幻灯片12)

(学生朗读,回答问题)

1. 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4节分别照应5--7节。

师:同学们明白了吗?(学生答)老师听了他的回答,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接下来,大家看第2个问题。

2.两种人有怎样不同的的表现?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对应怎样不同的结局?

不同表现            →   不同结局

对人民    骑在人民头上  →   把他摔跨

俯下身子           记住他

对人生    想“不朽”    →   名字比尸首烂的更早

作野草             春草萌生

对社会    别人不能活    →   下场可以看到

多数人更好地活      抬举的很高很高

师:现在老师明白了,为什么诗人对这两种人有截然不同的情感。他赞美了一些甘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唾弃那些对社会、对人民有害的坏人。同学们,你愿意做怎样的人呢?

(生回答 )

师:同学们,我们共同学习了《有的人》这首诗,相信大家都有所收获。现在我们做个小练习,检测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出示幻灯片13) 

观察一下老师写的课题和课本上的有什么不同?

生:(发现)

师:(补写-“纪念鲁迅”)既然是纪念鲁迅,

1、请大家找一找诗中和鲁迅先生有关的诗句。

2、那么既然是为鲁迅而作,我们是否可以将诗题《有的人》改为“鲁迅赞” ,将“有的人”分别改为“鲁迅先生”?

(生回答)

师:同学们刚才回答了很多,老师概括一下,可不可以改为鲁迅赞呢?当然不可以。“有的人”不单指鲁迅先生一个人,而是泛指像鲁迅先生这样为人民服务的人。改后缩小了诗歌赞扬的范围,削弱了赞扬的力度。

师:在历史上,在生活中,有许多为人民服务的人值得我们去赞美。(出示幻灯片16-17)

师:刚才的这些人,有的人做出了轰轰烈烈的伟大事业,有的人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纪念的人。

(出示幻灯片18)

师:学做鲁迅那样的人,把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努力以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这几句话表达老师对你们殷切的期望,我与你们一起共勉。

师:同学们,现在请大屏幕,(出示幻灯片19-20)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大家朗读诗歌,边读边思考,回答其中的问题。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与《有的人》进行比较,泰戈尔所赞美的“你”和文中赞美的“有的人”有那些相同的美德;都用到对比手法,但又有不同之处,说说不同在哪?)

共同点:都赞美了一些甘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不同点:《有的人》中也写了一些对社会、对人民有坏处的坏人;而《某人》中,只写了对为人民服务的好人的赞美。

虽然都用了对比,《某人》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别人对他的态度做对比。《有的人》是两种不同人的表现与结局作对比。

师:接下来,我们再重温《有的人》,怀念鲁迅先生以及那些为国为民做出贡献的人们。大家请看大屏幕,我们请两位同学领读,男女生各读一部分。请大家按照大屏幕上的标识来朗诵《有的人》。

(生朗诵)(播放音乐)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这首诗就是这样用形象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在纪念鲁迅先生为人民和革命进步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同时,向人们揭示着关于生命的真正含义,的确是一首难得的好诗。

这首诗也向我们揭示了人生命的内涵,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过: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在这里,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从诗中吸取精髓,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人。

同学们,我们这首诗就学完了,课后请同学们背诵这首诗。下课。

 

韩健红

[《有的人》课堂实录 (八年级)]相关文章:

1.《有的人》课件

2.课文《有的人》的教案

3.有的人教学课件

4.关于有的人教案

5.《有的人》读后感参考

6.采薇教案及课堂实录

7.诗经氓课堂实录

8.《诗经》两首课堂实录

9.诗经两首课堂实录

10.鲁迅故乡教案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