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肖培东老师讲课随想 (教师随笔)

发布时间:2016-9-1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向浩

2016.11.17,龙华新区初中语文首届“名师课堂”请来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上示范课和做小讲座。一共上了三节课,上午在龙华中学给高三的学生上了一节作文指导课,下午在玉龙学校初中上了两节阅读课,课堂精彩灵动,启人深思。在课堂如溪水般流淌的过程中,我“处处志之”,虽“不复得路”,然获益匪浅。下面我把上课过程中,他启发我思考的思维碎片记录下来。

一、高三作文指导课

1.写作就是从观察到思考逐步内省的过程,从思考到角度的选择;从外部的活动慢慢渗透向知识内部的结构习得;

2.以自己写作的感受教学生写作;

3.由具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自然转合;

4.由文章的构思走向语言的学习,水到渠成;

5.极尽所能的用朗读来感受语言,习得语言;

6.师生的活动精彩在活动内部的对话,而非活动本身的设计;

7.写作需要凝视。凝,是聚神思考;视,是细致观察。

8.写作,是趋向自我“言语生命”生长的过程。

9.教学,一定是一种唤醒;教育,没有差生。

10.教师的语言和思维,是学生的习作的最佳范式;

11.知识,不是课堂的纽带;课堂的纽带,一定是情感。

12.把学生激活了,教师也不隐退,而是站在更高点继续呼唤。

13.学生的呈现,可以说明一切,也可以毁灭一切。

14.课堂下水:

我想

它是为每个杈丫而来的

绝不仅仅因为那些

待哺的孩子

因为她知道

仅仅看见自己的内心

就会丢弃了窝外世界

那么窝里的

永远会遭遇

某一片树叶的阻挡

杈丫

为这鸟窝

鸟窝

也为这杈丫

因为都是生命

15.写作,是一种生命参与。写作,是一种阅读缝补。

16.课堂是苍白的,生命将是苍白的。

二、听《春酒》随想

1.学生不熟悉文本怎么办?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们继续读。我们都知道,但做不到。心中有学生的老师,一定会停下来。

2.读“春酒”二字,就像给学生买了一双鞋,让孩子走出不同的路。买鞋,容易;想到买鞋,那是智慧。因为,买鞋给学生的时候,他早看到了课堂的远方。

3.带着学生发现作者独特的言语形式,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言语表达。言语特殊的地方,往往是作者最用心和用情的地方,读进去了,情感自然流淌出来了。这,需要讲吗?

4.朗读,是学生与文本的最佳交流方式。朗读,就像画素描,画着画着,形体有了;画着画着,明暗有了;画着画着,情感流进去了;画着画着,感受出来了。

5.能把最没有色彩的文字,找出来,读好了,语文还会没有色彩?

6.教师将文字的重组,是用特殊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作者写作缘由,当然,这就必然让学生了解了“这一篇”是如何写的了。

7.一位优秀语文老师,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文本,要有洞察力;对教学,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三、听《植树的牧羊人》随想

1.把教材用好,是我们对教材最好的理解。用教材,最低的要求,就是把编者的意图付诸你的教学。

2.教语文,我们应该关注什么?说得玄乎一点,就是关注学生30年以后如何读书写作。什么才是让学生离开学校后最重要的东西?我认为是他们在课堂上形成的习惯。

3.课堂的灵动,也缘于教师对文本的熟悉与透彻。

4.语文就像橘子,只有去掉油滑的皮囊,我们才能看见朴实无华的肉囊,然而,朴实的,才是最根本的。

5.我们的教学触角应该去哪里?可以去文章章法那里,可以去具体写法那里,可以去某些句子那里,可以去某些词语那里……对,这些我们都知道。但如何去呢?如何去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只不过肖培东老师做到极致了。

6.学生的训练一遍不到位的时候,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拽着走,他却停下来,等一等,帮一帮,扶一扶。这就是良心。

7.如何习得言语?就是慢慢地嚼,慢慢地嚼,嚼着嚼着,味道就出来了。

8.课堂上,教师影响到位了,学生会不断地给你送上惊喜。

9.这节课,如果用一段文字描述的话,那就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容淡定,引人入胜。

[听肖培东老师讲课随想 (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1.秋夜随想生活随笔

2.心之随想_随笔散文

3.关于工作的随想随笔

4.心情随笔:秋之随想

5.教师培训随笔

6.教师节随笔:老师,谢谢您

7.

8.生活老师工作随笔

9.感恩老师随笔

10.小班老师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