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走进古诗世界,我们惊讶地发现,这里处处有月亮的影子。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了许多有关月亮的诗歌,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月亮有如此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诗人?诗人又在写月亮时寄托了哪些情感,让这个平凡的星球变得如此富有诗意?月亮究竟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点击“课堂探究”网页)
师:在中国众多文人中,苏轼是比较喜欢写月亮的,而且也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名篇。下面,我们先走进苏轼笔下的月亮,学习他的《水调歌头》。看看在这里,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下面大家齐读这首词,想想苏轼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亮。(学生齐读全词)
师:苏轼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亮?
生:中秋。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小序中有“丙辰中秋”。
师:(点击解析小序网页)苏轼写的是中秋的月亮,中秋是中国人团圆的节日。大家能注意到小序,不错,下面请齐读小序。(学生齐读小序)
师:词的小序往往是作者用来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在这个小序里面,作者交代了什么写作目的?
生:小序中提到了“兼怀子由”,可见是怀念子由。
师:原来苏轼在月圆的中秋写这首词是怀念他弟弟苏辙,希望能和他团聚。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苏轼在这个时候会怀念他弟弟吗?
师:(点击怀子由
页)苏轼和他弟弟已经七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老师这里举一个例子,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足以说明他们兄弟感情的深厚。这一点从他们诗文的往来可以看出。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难怪在月圆的中秋,苏轼渴望能和久别的弟弟团聚。
师:通过对小序的分析和材料的介绍,我们明白了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但是关键还要看在词中有没有体现。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出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
生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照无眠”可以看出苏轼想念兄弟,怀念到难以入睡。
师:好,这个同学能抓住关键字回答问题。
生2:“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话的意思是苏轼恨月亮为什么在人们分别的时候特别圆。因为月圆人团圆,圆圆的月亮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怀念。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都没有办法长圆,人其实也是这样的,悲欢离合都是人之常情,必须承认离别、不能相聚的现实。人生很难十全十美,总有不可填补的缺憾。从这句话中也可以感到他和弟弟的分离。
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里作者发出美好的祝愿,祝愿所有的人都能团聚。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苏轼和他弟弟没有团聚。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一段里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师:我们刚才从小序知道,苏轼写这首词的一个目的是怀念子由,难道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仅仅是怀念子由吗?从小序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生:“兼怀子由”中的“兼”字。
师:这个“兼”字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苏轼写这首词除了怀念子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小序中也没有介绍,怎么办?下面老师就教大家一个方法:知人论世。
师:(点击知人论世网页)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方法,所谓知人论世,就是为了了解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而对他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论述。同样,我们要了解苏轼写这首词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必须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苏轼在这个时期的遭遇。(点击苏轼的遭遇网页)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虽然他一心报国,最终还是被贬官到密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可见苏轼除了告诉我们他怀念子由,更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政治失意。
师:苏轼这种失意后郁闷的心情,以及对重新回到朝廷做官的渴望,表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句子上?下面请同学们先找出上阕描写到月亮的句子,注意结合注解。
生:“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等都是写月亮。
师:把月亮代进去,依字面说说这段的意思。(学生简要翻译上阕的意思)
师:其实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层的意思,是什么?
生:朝廷。
师:把朝廷代进去,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
生: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年头,怎么样了?我想乘着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师:苏轼为什么要问“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生:因为苏轼虽然身处密州,但是心里仍然十分挂念朝廷的情况。
师:其实“今夕是何年”还有更深的含义。俗话说,天上一天,人间一年。那么天上如果一年,人间起码要几百年,苏轼现在却问天上是几年了,可见他感觉自己在人间密州好像已经过了几百年。虽然他贬到密州不到两年,从中可见苏轼在密州的心情是多么郁闷。
师:归去,就是回家,朝廷是苏轼的家吗?怎么理解这个家?
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轼对朝廷的忠诚,朝廷虽然不是苏轼现实中的家,却是他的精神家园。
师:很好,其实中国文人往往把朝廷当作精神家园,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生:李白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师:朝廷怎么会寒冷,这里的寒冷怎么解释?
生:朝廷肯定不会寒冷,这里的寒冷应该是朝廷中复杂的政治斗争,让苏轼感到害怕心寒。
师:所以即使回到朝廷做官又能怎样?
生:起舞弄清影,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相伴,孤孤单单。还不如在人间密州来得逍遥。
师:苏轼借助月亮表达出他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不过,高高在上的月亮在苏轼的笔下,成了高高在上的朝廷,可望而不可即。
师:通过刚才的解读,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生:月亮在苏轼的笔下代表两种情感:怀念和失意。
师:词可以唱,至于古人是怎么唱的,我们不得而知,下面请欣赏王菲唱的《水调歌头》,会唱的跟着一起唱,在欣赏优美旋律的同时注意体会其中优美的句子。(点击古词新唱网页)
师:刚才我们探讨了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月亮。其实,中国有许多咏月诗词,诗人在月亮上寄托的感情也是各不相同的。中国文人对月亮的情感到底有哪几种?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什么?现在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探讨时注意,每小组中围绕一个观点进行探究,推选一名发言代表,发言时请先阐述观点,再引用诗句论述。(点开网页,展示选集的咏月诗词)
(分发资料,选发言代表,老师当场查看指导,学生发言)
(学生汇报合作探究成果)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思念故乡。证据是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这些诗句里面可以看出古人喜欢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思念亲人,这里“亲人”的含义包括爱人和家人,证据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还有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是借月亮表达对舍弟的思念。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思念朋友。证据是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借助月亮抒发了“思君不见下渝州”。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的观念不同,我们认为月亮在文人的笔下代表愁绪。证据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还有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有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些诗词无不通过月亮抒发了惆怅的情感。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物是人非。证据是赵嘏的《江楼感旧》“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还有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还有李清照的《偶成》“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这些诗词无不是借助月亮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情感。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着边塞生活。因为以前老师提过唐代的边塞诗歌大多和月亮有关。比如王昌龄的《出塞》就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王维的《陇头吟》“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都是借助月亮来渲染边塞生活。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对月亮这个意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发现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了思念、愁绪还有边塞生活以及物是人非的情感等等。
在这里大家运用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方法。(点击探究学习介绍网页)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就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然后解决问题。比如刚才我们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月亮代表什么的时候,先提出假设,然后从词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证明。对中国文人笔下的月亮,也是这样,先提出观点,然后找到相应的诗词加以证明,最后得出结论。其实,我们还可以利用《水调歌头》作为平台,作为切入点,多角度来探究。比如(点击课外探究网页)
1.从苏东坡角度进行探究。
《手足情深:苏轼怀子由诗词探究》(点击苏轼诗词网页)
《苏东坡与饮食文化》(点击苏轼饮食网页)
2.从本词的主题进行探究。
《〈水调歌头〉并非为了怀念苏辙》
3.从本词的艺术手法进行探究。
《〈水调歌头〉的月意象探究》(点击月诗词网页)
4.从其他相关方面进行探究。
《逆境与成才:文人迁客探究》(点击迁客汇集网页)
《中秋节传说探究》(点击月传说网页)
师:这些是大家课外探究的题目,请大家根据今天学到的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可以广泛收集资料,也可以参考我们今天上课的网页,完成后,把作业以帖子的形式上传到网页上(点击我的作业网页),到时我只要打开这个网页就可以看到你们的作业,大家也一样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这节课先上到这里。
亮点透析
《水调歌头》一课,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学习的整合上做得巧妙。本课的亮点:其一在于教师把文本与非文本(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起来,加大了课堂知识信息容量,开拓了学生视野,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这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其二在于整堂课贯穿了一根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主线,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其三在于教师注重了师生两个主体的互动,教得主动也学得主动,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探究。总之,整节课给予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在愉悦中学习,在学习中逐步铸造高尚的人格。(黄麟生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雷真民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相关文章:
1.长春版颐和园课件
5.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
10.日记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