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4.学习作者坚强乐观的思想,正确理解人生的选择。
教学难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普希金、弗罗斯特的资料,搜集与挫折、路有关的诗句,结合“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挫折和迷茫呢?这个时候你是如何想和如何做的呢?给大家说一说吧。
对于这件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们来学习《外国诗二首》,看一下两位外国著名诗人对于这种情形有什么真知灼见,能带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板书课题《外国诗二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方法引导: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四、研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读。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点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听录音,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4.了解作者
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被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限的艺术魅力。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5. 55.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tú,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品。
1、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朗读?
点拨:本诗是作者用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所以应该用平等、娓娓而谈的语气,亲密和婉、热诚坦率的语调朗读。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点拨:指在生活中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身处逆境。指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的经历,也是指当时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的遭遇。
3、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点拨: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4、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点拨:体会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悟、背。
1、“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写出了怎样的生活状态?
点拨:理想与现实有很大的矛盾,心中有美好的理想,现实的世界可能是令人悲哀的,可能会感受到被欺骗。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点拨:这句话表明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表明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体验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3、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点拨: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五、自读《未选择的路》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鲁迅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车到山前必有路”等等。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路”的诗。
2、介绍诗人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代表作品有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有《少年的意志》 、《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3、朗读诗篇。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点拨: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4、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点拨:这首诗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如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松柏象征坚强勇敢、竹子象征品节高洁、康乃馨象征母爱、红玫瑰象征爱情。
2)全诗共4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并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点拨: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为什么诗人要强调“难以再回返”?
点拨:因为一旦做出选择,人生的道路就会依照所做出选择而前行,做出的选择是无法更改的。
4)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怎样的人生哲理?
点拨: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 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思考做出独立自主地选择。
5)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21世纪*教育网
点拨: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和后悔,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六、对比阅读
请同学们对比阅读本课的这两首诗,说一说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点拨:两首诗写的都是对人生思考,前一首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后一首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来阐释哲理。
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教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则以其深沉略带点惆怅的感叹,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激发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版权所有:21教育】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诗,作者以劝告的口吻和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表达了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怀。《未选择的路》也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希望我们能继续阅读外国诗歌,在外国诗歌中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的精华。
六、布置作业
1.在这两首诗中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进行背诵。
2.搜集与路有关的精彩诗句、俗语,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镇静 相信
向往未来 忧郁
怀恋
未选择的路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惆怅---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政哥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外国诗两首的教案
3.《古诗两首》教案
6.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案
8.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案